外國人拍攝的中國影像1844-1949

2020-12-06 騰訊網

當我們翻看《外國人拍攝的中國影像——1844—1949》時,發現1844年至1949年百餘年間近百位外國來華攝影師,他們在中國的攝影行為創造出了無數次「第一」。作為發生在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這些個「第一」無一例外的讓我們重新審視了作為影像存在的歷史。

【第一個為中國人拍照的人】

于勒·埃及爾

法國海關總檢察官于勒·埃及爾(Jules Itier)在攝影術發明不久第一個將攝影術帶入中國,成為將攝影術引入中國的第一人。他於1844 年在澳門、廣東拍攝的一組照片,是目前發現的自攝影術傳入中國以來最早的攝影作品。于勒·埃及爾遂成為第一個為中國人拍照的人。

兩廣總督耆英。廣州黃埔港,1844 年。

廣州城的西部。1844 年。

1844 年10 月埃及爾抵達澳門,後又換乘「阿基米德號」輪船來到黃埔港,作為海關問題的專家,參加起草和籤訂中法《黃埔條約》。中方代表是在歷史上被稱為中國第一位「外交官」的耆英,耆英成了第一個被拍「小照」的中國人。這張使用銀版攝影法拍攝的照片保留至今,畫面雖已模糊,但耆英的面部圖像還算清晰。這張被海內外眾多攝影史學家及檔案專家認定為有關中國題材現存最早的照片,目前保存在法國攝影博物館。

埃及爾於1844年間在澳門、廣東拍攝了40 餘張達蓋爾銀版照片,是目前發現的自攝影術傳入中國以來最早的中國影像。

【最早在歐洲發行中國題材商業照片攝影師】

皮埃爾·約瑟夫·羅西耶

皮埃爾·約瑟夫·羅西耶(Pierre Joseph Rossier)是一位在中國攝影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外國攝影師。他用嫻熟精湛的攝影技術,克服了在東亞拍攝過程中的重重困難,拍攝了中國及東亞的首批商業影像。是目前已經知道的最早在歐洲發行中國題材的商業照片的攝影師。

隨著《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實施,中國成為西方列強的商品傾銷地,作為中國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廣州較早地實行了自由貿易。羅西耶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攜帶最先進的攝影器材來到中國。

廣州城南門。1858—1859 年。

廣州貴族婦女招待訪客飲茶時的情景。1858—1859 年。

在廣州,羅西耶拍攝了一批立體照片,內容涵蓋中國人像、城市風景及英法官兵。羅西耶拍攝的廣州軍需庫渡口一景和廣州城東南的民居照片是攝影師拍攝的極少的手工上色作品。此外,廣州一帶的建築、廣東官員的家庭、五百羅漢堂、貢院庭院、廣州花塔、俯瞰財政街、廣州長壽宮中神像前的燭臺等都被羅西耶拍攝了下來。

作為攝影成果,1862 年5 月,羅西耶將其於中國、日本、暹羅(今泰國)拍攝的玻璃立體照片在倫敦國際博覽會上展出。

【最早在湖州拍攝的攝影師】

賈科莫·卡內瓦

賈科莫·卡內瓦(Giacomo Caneva)義大利人,1859 年以著名攝影師身份來華,受卡斯特朗尼與弗雷基斯(Castellani & Freschi)絲綢公司之託,前往印度和中國的杭州、湖州尋找桑蠶。1859 年他在湖州拍攝的照片,是當地目前已知最早的影像。

富庶養蠶人家。湖州,1859 年。

【最早來中國北方拍攝的外國攝影師之一

第一位拍攝中國皇室成員的外國攝影師】

費利斯·比託

英國戰地攝影記者費利斯·比託(Felice Beato)在中國北方拍攝了大量戰爭場景的照片。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他作為戰地攝影記者隨英法聯軍來到中國。在中國北方拍攝了殘酷的戰爭場景,記錄了北京皇家園林的破壞和對天津的佔領。曾被譽為「軍事報導攝影的先驅者」之一。作為隨軍為數不多的攝影師,他有機會接觸並拍攝了恭親王奕訢,成為了第一位拍攝中國皇室成員的外國攝影師。

北京的內城城門與城牆,遠處為朝陽門。1860 年。

北京致蘭齋飯店。1860 年10 月。

恭親王奕訢。北京,1860 年11 月2 日。

他為研究政治史和攝影史提供了可靠的影像資料。此外,在拍攝戰爭場面之餘,比託還拍攝了一些關於北京風土民情的照片,如鼓樓大街的店鋪等。作為早期來到中國北方進行拍攝的外國攝影師,費利斯·比託留下的影像資料為我們研究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歷史提供了形象的、紀實的史實依據,而且比託的攝影活動也為攝影術在中國北方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一位拍攝臺灣的攝影師】

朱利安·休·愛德華茲爵士

朱利安·休·愛德華茲爵士(Sir Julian Hugh Edwards) 是目前有記錄可考的第一位拍攝臺灣的攝影師。1861 年,愛德華茲來到廈門,並從廈門啟程前往臺灣,他在中國的廈門和臺灣生活了37 年,並較早地在廈門開始了攝影活動,是第一個將攝影術帶到臺灣的人。

臺灣島上兩位異族混血女子。19 世紀70 年代。

廈門大悲閣。約1888 年。

愛德華茲不止一次到臺灣拍攝,照片內容包括臺灣的原住民母子、臺灣島上的女子、臺灣府、臺灣的手工藝品、臺灣原住民的小屋、臺灣的糖廠和牛車、臺灣高雄等。從他拍攝的臺灣影像中,我們多少能了解一些19 世紀六七十年代臺灣百姓的生產、生活場景,以及臺灣百姓的著裝、居住的房屋及做工的場地等。

除了拍攝臺灣,愛德華茲更多的是拍攝廈門。他開設了廈門第一家照相館,似乎也與廈門的一些雜誌社和報社有業務往來,經常撰寫文章和發表照片。在廈門,愛德華茲的拍攝活動可謂非常豐富,拍攝範圍廣泛,拍攝內容涵蓋了家庭合影、建築古蹟、各界人物、鼓浪嶼風光、跑馬場、海灘風景、海上漁船、亭臺樓閣、教會學校師生、華人牧師、客家土樓、城鎮風貌、農田灌溉等。

【圓明園歐式宮殿殘跡的最早拍攝者】

恩斯特·奧爾末

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後,德國人恩斯特·奧爾末(Ernst Ohlmer)拍攝了一批迄今為止我們發現的最早且最有價值的圓明園歐式宮殿殘跡的照片。

諧奇趣主樓北側。北京,1873 年。

諧奇趣南側。北京,1873 年。

諧奇趣音樂亭。北京,1873 年。

1872 年8 月到1880 年4 月,奧爾末在北京海關任職,這時的圓明園已經被英法聯軍焚毀。最遲在1873 年,奧爾末遊歷了這座曾經是萬園之園的皇家園林,並拍攝了一批圓明園歐式宮殿殘跡的照片。

從奧爾末拍攝的諧奇趣主樓北側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1873 年時北側樓梯的欄杆基本完好,門前的小噴泉池也還在。託馬斯·查爾德也拍攝了諧奇趣主樓北側的照片,但那時諧奇趣主樓北側樓梯的欄杆已經損毀。帛黎拍攝的則是諧奇趣主樓南側的全景照片,其時間也比奧爾末拍攝的時間晚。因為在帛黎的照片上諧奇趣主樓南側的欄杆已經損毀,而奧爾末拍攝諧奇趣南側全景照片時樓梯欄杆基本完好。因此,目前的研究資料顯示,恩斯特·奧爾末是最早拍攝圓明園歐式宮殿殘跡影像的人。

【最早在北京經營照相館的日本人】

山本贊七郎

山本贊七郎,日本著名攝影師,1855 年生於日本岡山縣。1882年起在東京的新橋開設照相館。彼時的日本,照相業競爭已經十分激烈。他注意到中國蘊藏著巨大的商機,遂於1897 年遷往北京,在北京拍照並開設了山本寫真館,是最早在北京經營照相館的日本人。

山本照相館位於北京東安門外霞公府路(今北京貴賓樓飯店後),主要為皇室和王公大臣拍攝肖像。在北京,山本是極有影響力的攝影師,曾被內務府招入頤和園為慈禧太后拍照。從此,攝影術備受幽居深宮的皇家婦女歡迎,並成了皇族們的消遣工具。

國子監闢雍殿前的牌樓。北京,19 世紀末。

軍機大臣多羅貝勒毓朗。19 世紀末20 世紀初。

由於山本贊七郎的攝影技術精湛,使他在北京開設的照相館生意興隆、聲名遠播,但山本此時卻把拍攝重點放在北京的風景上。1899 年,山本出版了第一本有關北京的畫冊,名為《北京名勝》,收錄照片36張,是山本贊七郎攝影作品的代表作。其中,不僅有前門、西四等繁華的商業街,還有碧雲寺、臥佛寺、巍峨的天寧寺塔、雄偉的長城等北京的古代建築,以及大量反映北京百姓生活和風土人情的照片。

【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國古建築的外國人】

恩斯特·柏石曼

1906 年至1909 年,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國古建築的外國人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在中國拍攝了數千張珍貴照片。他跨越了中國12 個省份,對中國的建築風格進行了實地考察和深入研究,並對中國建築所蘊含的文化產生了深深的感悟。

山西五臺山顯通寺的五座鍍金銅塔。20 世紀初。

山東曲阜文廟大成殿。20 世紀初。

1902 年,他首次來到中國,出任由德國管制的山東膠州半島主管建築的官員。他對青島歐式建築的建設做出過一定貢獻。柏石曼在華期間,全面考察了中國大部分省份的建築,對中國的建築風格及其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驚嘆不已。這使他萌生了研究中國古建築的興趣。

從1906 年至1909 年,柏石曼自北京到山西、河南、山東、浙江,而後遊歷了陝西、四川、湖南、江西、廣西、廣東等地。柏石曼跋山涉水,跨越了中國12 個省份,行程數萬裡,拍攝了數千張珍貴照片,內容涵蓋中國古代皇家園林、庭院建築,廟宇、寶塔等宗教建築,以及民居、牌坊、墳墓等代表各地民風、民俗的建築。

【第一個全程考察長城及中國五嶽的西方學者】

威廉·埃德加·蓋洛

威廉·埃德加·蓋洛(William Edgar Geil)是世界上第一個全程考察長城及中國五嶽的西方學者。他將20 世紀初中國長城全線用照片呈現在我們面前。在對中國五大名山的考察過程中,蓋洛博士將五嶽的美景、香客等沿途所見一一收入鏡頭,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作為人文地理學家,蓋洛敏銳地意識到20 世紀初中國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他以其獨特的視角,全方位考察了這個東方古國真實的風土民情及社會歷史狀況。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在考察過程中,蓋洛博士以學者嚴謹的態度和實證精神將沿途所見所聞真實地傳播到世界。

長城。20 世紀初。

華山西峰。20 世紀初。

他還連續出版了《中國長城》、《中國十八省府》、《中國五嶽》等一系列介紹中國人文環境、宗教傳統、風土民情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蓋洛選用了近500 張照片及插圖、拓片,內容展示了清末民初中國獨特的世間百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社會圖景。

【中國最早的汽車拉力賽記錄者】

呂吉·巴津尼

中國最早的汽車拉力賽是在一百多年前舉辦的。1907 年3 月,法國《晨報》提出要舉辦一次「北京—巴黎汽車拉力賽」,這在當時可謂一個驚人的創意。大賽啟事在該報刊登後,立即引起了歐洲各國賽車迷的熱烈響應。

短短幾天內,就有25 名賽車手踴躍報名,其中包括義大利著名賽車手、旅行家博蓋塞親王(Prince Borghese),而且他最終取得了這次拉力賽的勝利。義大利一家晚報的記者呂吉·巴津尼搭乘博蓋塞親王的車全程採訪並記錄了這次汽車拉力賽。

北京市民圍觀西方參賽汽車。1907 年。

車隊開出北京的北城門—— 德勝門時的情景。1907 年。

從全程採訪報導此次活動的義大利記者巴津尼留下的照片中,人們看到了一百多年前汽車拉力賽的場景:在拉力賽開始前,北京市民在參賽的汽車前圍觀,他們顯然被這一新鮮事物所吸引,憨厚的臉上充滿好奇;在河北農村,農民們從未見過汽車這種怪物,於是停車時,人們紛紛駐足圍觀。

一百多年過去了,隨隊的巴津尼當年留下的影像資料為我們重溫了百年前的汽車拉力賽,提供了可視且翔實的史料依據。這些照片使我們看到當時新生事物初次進入中國時,社會各階層的反應。同時,也讓如今的我們感受到百年前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中西文明的一次碰撞。

【慈禧太后葬禮的目擊者】

亨利·博雷爾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 年11 月15 日),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儀鸞殿病逝,享年74 歲。她的葬禮於宣統元年十月(1909 年11 月)隆重舉行,王公大臣、各國外交官、商業權貴、報界記者等參加了晚清政府最豪華的葬禮。其中,阿姆斯特丹《電訊報》記者亨利·博雷爾目睹了慈禧太后的葬禮,並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用手中的筆和相機記錄下來。

他描述道:「(1909 年11 月9 日)在這個陰霾的冬日凌晨6 點,天上刮著刺骨的寒風,我身裹裘皮大衣,坐在一輛舊黃包車裡,穿過空曠的街道,向東直門趕去。在東直門外的一個小土丘上,外務部官員們專門為各國公使館所和在京外國人搭建了一個帶頂棚的看臺。我親眼看到了蓋著金黃色柩布的太后靈柩被緩慢而莊嚴地抬過了北京灰色的土丘,那裡面躺著慈禧太后的屍體……當她藏匿在靈柩中從我身旁經過時,我尊敬地脫帽致敬,向這個敢於按自己的意願生活的高雅藝術家鞠躬敬禮。」

慈禧太后的靈柩由轎夫們抬著經過博雷爾所在的看臺。1909 年11 月9 日。

葬禮行列中的駱駝隊馱著前往西陵途中搭建帳篷所需的物品。1909 年11 月9 日。

作為一名外國記者,博雷爾拍攝了他所能見到的慈禧葬禮的全過程:從為葬禮專門製作的冥船到葬禮專用的御道,從慈禧太后龐大的靈柩到抬著靈柩的身穿猩紅色綢緞衣服、帽子上插著黃色羽毛的眾多轎夫,從接待西方外交官的清朝外務部官員到駐京外國公使的送葬隊伍。博雷爾拍攝的照片將清朝末年最龐大、最豪華的葬禮呈現在我們面前。

今天,從這些老照片所傳遞的信息裡,人們品味到皇族的尊貴榮耀,體會到在封建皇家特權制約下平民百姓的生存狀況。

【百科全書式的四川影像記錄者】

路得·那愛德

20 世紀初,路得·那愛德(Luther Knight)來到中國,他用手中的相機拍攝了自己眼中的中國萬象,特別是他對四川進行了百科全書式的影像記錄。

1910 年7 月7 日,那愛德乘坐日本「湯巴馬盧號」輪船離開美國西雅圖(Seattle),8月2日到達中國上海,10 月沿長江溯流而上,經漢口、重慶抵達成都,在四川高等學堂教授算學、化學、地質學和礦物學。他在中國只待了兩年多的時間,卻經歷了中國歷史中一段重大的變革時期和動蕩歲月。民間譁變、武裝起義層出不窮,鐵路國有政策就像一根導火索,首先點燃了四川的「保路運動」。然後,又在全國範圍內引發了一連串的革命——武昌起義,湖南、湖北、江西、雲南等省的相繼獨立,延續近300 年的大清國分崩離析,中華民國隨之建立。之後,軍閥混戰,民不聊生。

成都青龍場的集市。成都北郊,1910 年。

城南宅院人家。成都,1911 年。

那愛德所拍攝的照片,記錄了中華民族生死攸關的這段歷史,也記錄了處於變革時期成都的舊城概貌、廟會集市、天府農事、民族風情。此外,這些影像還呈現了上海、長江三峽、南京古都等地的風俗民情、市井百態及自然風光,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攝影藝術價值。

【第一個發現「香格裡拉」的西方人】

約瑟夫·F. 洛克

約瑟夫·F. 洛克,美籍奧地利植物學家、地理學者和人類學家。1922 年至1949 年,他以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美國農業部、美國哈佛大學植物研究所探險家、撰稿人、攝影家的身份,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四川一帶生活了27 年。

準備渡河的人們。中國西南地區,20 世紀二三十年代。

麗江古鎮風貌,當年這座位於滇、川、藏交通要道上的古鎮擁有滇西北最大的集市。20 世紀二三十年代。

1928年至1931 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連續刊載了洛克關於介紹稻城亞丁等西南地區人文、地理概況的文章和圖片資料,引起巨大轟動。文章中說他在稻城亞丁看到了世界上最美麗的三座雪峰,稻城不愧為西藏人民的佛教聖地等。而洛克提到的「稻城」,日後成為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構思「香格裡拉」的靈感來源。1931 年,以發現神秘「香格裡拉」為背景的長篇小說《消失的地平線》由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創作完成。

洛克在20 世紀二三十年代拍攝的老照片為我們今天了解西南地區的民風民俗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拍攝的「香格裡拉」風光更使世界掀起了探尋中國西南美麗王國的熱潮。

【第一個進入中國紅色區域的西方記者】

埃德加·斯諾

埃德加·斯諾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從1928 年第一次來中國,先後在中國居住了13 年。期間,他撰寫了大量介紹陝甘寧邊區的文章,並最早向國際社會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心,在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紅軍炮兵。1935—1936 年。

貧窮的孩子在讀書。1936 年。

1936 年,斯諾衝破國民黨的重重封鎖,冒著生命危險,經過西安進入陝甘寧邊區,是第一個在紅色區域進行採訪的西方新聞記者。經過4 個月的採訪,他寫出了轟動全球的《西行漫記》(Red Star Over China )及大量報導文章,實地拍攝了許多照片,公正、客觀地向世界人民介紹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方針,以及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他撰寫的《西行漫記》影響了無數關注中國抗戰的西方人,使他們不遠萬裡來到中國支援抗戰。

【第一個來到延安的歐洲記者】

瓦爾特·博薩特

1931 年,為多家歐洲媒體供稿的獨立記者瓦爾特·博薩特(Walter Bosshard)來到中國,開始記錄和報導中國。他用相機記錄了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他所拍攝的照片內容涉及當時中國的多個層面。博薩特留下的影像為我們研究民國時期的社會百態提供了十分有用的資料。

特別是美國攝影記者埃德加·斯諾到陝北的採訪報導發表後,引起了在華境外媒體記者對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的極大興趣。他們想方設法疏通渠道,希望能夠獲準進入神秘的革命聖地——延安去實地採訪。1938 年初,博薩特從北平到武漢,在周恩來、林伯渠等人的

安排下,於1938 年春與美國《芝加哥每日新聞報》記者阿·斯蒂爾(A · Steele)一起,隨八路軍運輸物資的車隊前往延安。經過6 天的顛簸,博薩特到達了延安。

抗大的學生進行軍事訓練。延安,1938 年5 月。

戴防毒面具和鋼盔的中國軍醫。約1938 年。

最終,博薩特不僅拍攝到了延安的許多景象,包括延安城內的標語、孩子們用書本做球拍打桌球、百姓居住的窯洞等;還拍攝了一部22 分鐘的電影紀錄片,其中有毛澤東的活動,這也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關於延安的電影記錄。博薩特是第一個來到延安的歐洲記者,並且是第一個為延安留下電影記錄的人。他對延安的報導發表在《生活》雜誌上,成為繼埃德加·斯諾之後又一位向世界介紹延安紅色政權的記者。

【新中國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喬治·海德姆

喬治·海德姆(George Hatem,中文名「馬海德」)是新中國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他為發展中國的醫療事業傾注了畢生的精力。早在求學期間,喬治就對中國充滿了好奇,強烈的治病救人責任感使他決心到中國去行醫。

1933 年11 月,他孑然一身來到中國。1936 年初,喬治應邀來到宋慶齡家,得知中共中央準備邀請一位外國醫生和一位外國記者到邊區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共產黨的抗日主張。經宋慶齡推薦,他和斯諾一起奔赴延安。在陝北的實地考察,使他決心獻身中國的醫療事業。他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馬海德,並請求參加紅軍。

延安大學。陝西,1947 年。

馬海德工作過的延安國際和平醫院。陝西,20 世紀三四十年代。

新中國成立後,馬海德提出了加入中國國籍的申請,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了他的請求,使他有幸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此外馬海德在陝北期間,利用工作之餘拍攝了大量照片。他將鏡頭直接對準普通百姓,拍攝的視角往往是最能反映邊區百姓生產、生活的場景,如紡棉花的村民、做鞋的婦女、制磚的農民、延安的街道等等。從照片上,我們看到樸實的村民用傳統紡車紡線的身影;街道上,依然可以看見百姓的日常生活;延安的生活雖然清苦,但軍民的學習、生活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第一位美國戰地女記者】

瑪格麗特·伯克- 懷特

瑪格麗特·伯克- 懷特,美國《生活》雜誌的女攝影記者,生於1904 年6 月,是第一位美國戰地女記者。

在中國抗戰時期的重慶,她拍攝了大量的新聞與人物照片,如1941 年孔祥熙博士的夫人宋藹齡與孫中山先生的遺孀宋慶齡姐妹合影的照片。這是在日本轟炸珍珠港的第二天,宋子文給宋美齡拍電報,請宋美齡趕快派飛機到香港接宋慶齡和宋藹齡到重慶。這也使得宋氏三姐妹有機會在重慶相聚。「二戰」時的中國孤兒的照片,表現的是孤兒們一邊唱著《轟炸機》中的一段歌曲,一邊模仿空襲時他們應該如何進行防範的動作。

「二戰」時的中國孤兒一邊唱《轟炸機》中的一段歌曲,一邊指著天空想像空中的轟炸機。重慶,1941 年。

「二戰」時的中國孤兒一邊唱著《轟炸機》中的一段歌曲,一邊蹲下為預防空襲做準備。重慶,1941 年。

瑪格麗特·伯克- 懷特是一位傑出的新聞攝影師。她拍的照片由美國空軍和《生活》雜誌共同使用,具有很高的社會學價值,為紀實攝影添上了亮麗的一筆。

【用柯達彩色反轉片記錄昆明的第一人】

柯林頓·米勒特

70 年前,在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歲月裡,一名美國軍醫來到了中國昆明,目睹了那段歷史,並用鏡頭記錄了中國西南地區這座美麗、純樸的城市。他就是柯林頓·米勒特(Clinton Millett)。

柯林頓·米勒特,醫學博士,1910 年出生於美國。1945 年,作為抗日戰爭時期援華美軍中的一員,米勒特曾在中國昆明擔任美國陸軍第172 醫院的副院長。當時正值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最關鍵的時刻,成千上萬的援華美軍來到中國,在雲南和緬甸的戰場上與中國軍隊並肩作戰,柯林頓·米勒特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來到中國支援抗戰的。

盧漢公館美軍陸軍第172 醫院。雲南,1945 年。

昆明街市上的趕集大隊。雲南,1945 年。

在昆明期間,柯林頓·米勒特博士用世界上第一代柯達彩色反轉片拍攝了大量珍貴的,反映昆明風土民情的照片。照片將70 年前昆明這座美麗城市的色彩,真實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在米勒特拍攝的照片中,狹窄破舊的街道、飽經滄桑的城門、金碧輝煌的牌坊、鱗次櫛比的店鋪、五百裡的高原明珠滇池、紅白喜事的行進隊伍、黃包車、小帆船等等,所有這些景象,都通過他的鏡頭保留了下來。

圖文摘自《外國人拍攝的中國影像1844-1949》

相關焦點

  • 他手持16毫米攝影機,拍下日軍罪行,留下唯一動態影像
    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一位來華的外國人曾經用自己的一架16毫米的攝影機,記錄下日本法西斯在南京所犯下的種種罪行,他拍攝的影像,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動態的能夠證明日軍罪行的影像。這位來華的外國人名為約翰·馬吉,他的銅像至今還留在中國。
  • 中國首次拍攝到一級保護動物鼷鹿高清影像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新華社昆明12月15日電(記者 趙珮然)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13日對外公布,科研人員首次人工拍攝到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鼷鹿高清影像。鼷鹿是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和中國瀕危物種紅皮書。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高級工程師羅愛東介紹,鼷鹿目前已知共38個亞種,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熱帶雨林中。中國是鼷鹿分布區的最北緣,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有分布,數量稀少。
  • 攝影媒體的未來之路:中國影像尖峰論壇
    12月3日,由新華社圖片中心、新華網、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聯合主辦,中國影像門戶與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戲劇影視學院攝影專業聯合承辦的第二期「中國影像尖峰論壇」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論壇由中國影像門戶總編輯郭興欣主持,《攝影世界》總編輯吳笛、色影無忌營運長王媛、蜂鳥網總經理歐陽潼舢以及手機騰訊網悅圖主編李愷萌匯聚一堂,共同探討「攝影媒體的未來之路」。
  • 雲南德宏拍攝到雲豹、灰腹角雉等一批珍稀瀕危物種影像資料
    新華社昆明6月6日電(記者姚兵、趙鵬)灰腹角雉、雲豹、大靈貓……「自然影像中國美麗生態德宏」攝影年項目自2016年11月啟動以來,陸續獲得多種珍稀瀕危物種的影像資料。  據介紹,項目組在雲南銅壁關省級保護區及周邊區域安裝60臺紅外觸髮式相機,拍攝到雲豹、熊猴、北豚尾猴、菲氏葉猴、灰腹角雉等5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物種,豺、黑熊、小熊貓、黑鷳等15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物種,以及鼬獾、豬獾、雲貓等14種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研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 生態人士在瀾滄江源區首次直接拍攝到猞猁影像
    生態人士在瀾滄江源區首次直接拍攝到猞猁影像 2017-07-27   新華社西寧7月27日電(記者李亞光)近日,在瀾滄江源頭地區開展的一項生態本底調查活動中,來自雲南的一位自然科學愛好者首次直接目擊並拍攝到當地的猞猁影像
  • 中國影像方志 | 都江堰: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CCTV-108月19日 晚間21:53《中國影像方志·都江堰》因堰而起,因水而興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晉朝史學家常璩《華陽國志》中國影像方志 | 都江堰: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因堰而起,因水而興成都平原並非一開始就是天府之國。成都平原原來水患頻發,為治其水患,打通岷江至成都的戰略水道,李冰被任命為蜀郡郡守。他負責主持修建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當時工匠所使用的工具,不過是原始的鍤。開山的方式,不過是火燒水浸。
  • 拍照曝光半小時,影像記錄在銀板上
    經過改良後,曝光時間進一步縮短,可以拍攝肖像照片。用這種方法拍攝出的照片具有影紋細膩、色調均勻、不易褪色、複製困難、影像左右相反等特點。這種攝影方法是用達蓋爾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所以又稱為達蓋爾銀版法。銀板法在法蘭西學院申請專利,也是廣泛被認可的「官宣」最早的攝影術。銀版攝影法的優點是照片逼真,富立體感,而且是正像。相對比,我們所知道的膠片就是負相。
  • 陝西佛坪縣城區首次拍攝到朱䴉影像
    中新網西安12月20日電 (記者 阿琳娜 通訊員 曹慶)記者20日從大熊貓國家公園佛坪管理分局獲悉,近日在佛坪縣城以北校場壩附近的椒溪河道,有市民拍攝到三隻朱䴉活動的影像,這是佛坪縣城區首次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朱䴉停留的影像,這也是佛坪境內連續三年發現朱䴉,實證了近年野化放歸的朱䴉已逐步擴大棲息範圍
  • 中國紀錄片30年:影像如何打撈我們的記憶
    但路終歸是人走出來的,處於同一個環境的大風氣影響之下,影像方面也有人蠢蠢欲動。」198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的溫普林辭掉了自己在高校的工作,開始對當時興起的先鋒藝術活動進行拍攝。第二年,他和中國戲曲學院的大四學生蔣樾各自籌了兩百塊錢,拍攝行為藝術家張明偉紀念唐山大地震十二周年的行動,片名就叫《大地震》。
  • 大熊貓國家公園:首次在生態廊道內拍攝到野生大熊貓影像
    來源:中國新聞網紅外監測相機拍攝到的大熊貓影像。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中新網成都8月10日電 (記者 安源)記者10日從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獲悉,大熊貓國家公園茂縣土地嶺大熊貓走廊帶紅外監測相機連續兩次「捕捉」到野生大熊貓蹤跡,並通過微波鏈路、電信4G鏈路實時傳回茂縣土地嶺監測中心數據平臺,拍攝時間分別為8月6日和8日。這是2002年啟動全國大熊貓生態廊道建設以來首次拍攝到野生大熊貓實體。
  • 陝西秦嶺拍攝到大熊貓 羚牛 林麝等影像
    央視網消息:最近,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公布了在秦嶺自然保護區拍攝到的大熊貓、羚牛、金錢豹、林麝等多種珍稀野生動物種群影像。這段野生大熊貓影像拍攝於陝西省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除了大熊貓,紅外相機還在保護區的高海拔密林中,捕捉到一隻成年羚牛帶領兩隻羚牛寶寶覓食的場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也在皇冠山保護區內出鏡。
  • 外國人眼中的神秘中國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是怎樣的?在印象中,他們對中國人似乎總是充滿了不友好的刻板印象。但仍有這樣一群攝影師,他們以「外來者」的視角,深入到實際生活中,以鏡頭記錄下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與起居。從他們的鏡頭裡,西方認識了中國,我們似乎也能夠再度認識自己。
  • 1949年前後中國天主教的發展概況
    1949年6月30日,教廷聖職部發布聖諭,明確要求中國天主教徒:(1)不可以報名加入共產黨或祖護共產黨,因為共產主義是唯物的,反對基督信仰的:而共黨的領袖,都顯示他們反對天主,反對真宗教,反對基督的教會。(2)依據法典第一三九九條,禁止出版、傳播、或閱讀袒護共產學說或共產行動的書籍,定期刊物,日報或活頁傳單,或在刊物上投稿。(3)信友若明知故意自由地參與上述活動,不準領聖事。
  • 原一男|我拍攝的是同為底層的自己的「私影像」
    那個作品影響了很多中國獨立紀錄片人。他們由此受到啟發,越來越勇敢地拍攝自己的私人生活。您的電影實際上有一個私人影像向社會介入越來越深這樣的一個過程,能不能在這裡談一下紀錄片的介入性,你的作品和小川紳介那一代紀錄片人的關係是怎樣的? 原:首先關於紀錄片的本質是要拍什麼?
  • 《未來之眼》拍攝過程揭秘:華為影像科技與藝術創作完成共振
    彭宥綸介紹稱:《未來之眼》靈感來源於對華為P30系列「超越人眼所見」攝影能力帶來的啟發,真正拋棄了所有外接攝像頭,僅用華為P30 Pro拍攝而成,這也是中國首部拋棄所有外接攝像頭,僅用手機裸機完成拍攝的輕科幻CG短片。
  • 琿春首次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麝獐實體影像
    近日,琿春攝影師谷寶臣在楊泡鄉拍攝到一組珍貴的麝獐實體影像 ,麝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據業內知情透露:麝獐已經非常稀少,能拍攝到實體影像更為不易。琿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琿春局逐年加大宣傳、巡護、清山、清套防範的力度,紮實推進網格化管理,使轄區內的野生動物得到有效保護,琿春已先後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生東北虎、梅花鹿的蹤跡,拍攝到野生原麝影像還是頭一次。麝,又稱為麝獐、香獐,種類少。麝的前肢短,後肢長,蹄小耳大,雌雄都無角,雄性有發達獠牙。
  • 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測員拍攝到雪豹活動影像
    劉雨珊 攝中新網烏魯木齊8月9日電 (殷琳 劉雨珊 徐俊泉)9日,新疆巴州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測員整理最近出外巡山拍攝的資料時,發現無意中拍攝到大量珍稀野生動物的視頻資料。劉雨珊 攝監測員的紅外攝像機拍攝的影像資料裡,視頻裡一隻雪豹正在活動範圍內巡視,並時不時在巖石上留下標記,一對豺正在通過嗅聞的方式進行覓食,一隻在夜間出沒的猞猁正在追蹤獵物的蹤跡。另外在雪峰上,一群巖羊正在雪中進行覓食。這些動物沒有被驚擾到,看似悠閒自然。
  • 陝西鷹嘴石省級自然保護區首次拍攝到金錢豹影像
    陝西鷹嘴石省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錢豹影像。陝西鷹嘴石省級自然保護區供圖中新網西安10月24日電 (記者 田進)記者24日從陝西鷹嘴石省級自然保護區獲悉,保護區工作人員近日回收紅外相機時發現,今年8月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錢豹影像,這是該保護區建立十六年來首次,也是鎮安轄區內近四十年首次拍攝到金錢豹影像。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卜書海鑑定,今年8月4日和8月7日兩次拍攝到金錢豹的身影。
  • 吉林大興溝林區首次拍攝到野生東北虎實體影像
    這是大興溝林區首次拍攝到的野生東北虎實體影像,也是該林區第二次發現東北虎蹤跡。據該視頻顯示,拍攝時間為2020年11月30日3時19分,拍攝地點為託盤林場17林班11小班與16林班18小班交界處,距離場部約1200米。
  • 中國首次在野外拍到6隻珍稀動物駝鹿影像(圖)
    原標題:中國首次在野外拍到6隻珍稀動物駝鹿影像(組圖) 圖為內蒙古大興安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到的駝鹿影像內蒙古大興安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攝 針對網媒報導「內蒙古大興安嶺拍到6隻駝鹿野外影像為國內首次」的相關訊息,12日下午,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科普宣教中心主任楊琨對記者證實稱該事件「情況屬實」。 楊琨介紹說,這組圖片拍攝於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是該自然保護區利用紅外相機,意外捕捉到的影像數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