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罷相後心灰意冷,「洗稿」古樂府一首詩,結果成了千古名篇

2021-01-10 騰訊網

北宋名相王安石,外號「拗相公」。一生堅持己見,極力在北宋王朝推行其「變法主張」。結果不但生前遭到朝中「保守派」打壓,死後也被文人蓄意撰文抹黑。

王安石為了變法兩度被罷相,中途家人還遭到了陷害,可是他仍矢志不渝。他寫過一首詠梅詩,我們小時候都背誦、默寫過。不過,這首詩並非他原創,而是「洗稿」《古樂府》中一首五言詩作成。

詩句大意和敘事的順序都非常相似,但原詩經「動詞作者」王安石妙筆一改,頓時化腐朽為神奇,被人傳誦至今。被模仿的那首詩,倒沒有幾個人知道了。

下面我把這兩首詩都摘錄出來,供大家參考一下。或者我們可以通過王安石的創作思路,悟出創作中「推陳出新」的正確方式。

一、《梅花》賞析

《梅花》——北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這首詩的意思非常簡單:牆角有幾枝梅花,迎著嚴寒獨自盛放。遠遠地看過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可是因為它的盛放,空氣中暗香浮動,人就被這梅花的「暗香」吸引過來了。

為什麼要說是「遙知不是雪」呢?盧梅坡《雪梅》詩中說:梅須遜雪三分白。因為它明顯沒有雪那麼白。

這些梅花,其實是王安石的自喻在它們的身上,我們可以見到王安石本人和梅花一樣,凌寒自放的傲骨。

他一生堅持自己的理想,主持熙寧變法,不管遭遇多少反對、打擊,甚至是自己的親弟弟遭到對手陷害,都沒有變改過主張。

熙寧變法觸動了貴族上層的利益,就連把他視為恩師的宋神宗,中途也幾次動搖。因為變法給北宋國家和社會帶來的「陣痛」,讓他的形象看上去並不那麼高大。

文人一直在編寫段子抹黑他。比如說他常年不洗澡,比如說他造作,當著皇帝的面吃魚餌等等。同時,民間更有各種上不得臺面的八卦消息流傳。

王安石自問做不到像雪一般的潔白,但是他自信他變法的初衷是好的,他的心是散發著芳香的,他也希望有人能發現到他內在的芬芳。

王安石這一首詠梅詩,精準地突出了梅花的孤傲與內秀。它之所以能在眾多詠梅詩中脫穎而出,主要是避開了詠梅必說「潔白」的窠臼。

但是南宋李壁在《王荊文公詩箋注》裡介紹,王安石這首詩其實脫胎於《古樂府》中一首五言:

庭前一樹梅,寒多未覺開。

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來。

李壁認為這王安石的《梅花》和上面這一首詩非常相似,很可能只是巧合。其實,這兩首詩講的內容和順序基本一致,但是情緒上是完全不一樣的。

樂府詩的作者是偶然發現庭前有梅樹開花了,再出來尋找。而且他是先看到了「花似雪」,然後才發現花還很香的。王安石則不同,他其實是先嗅到了梅花的「暗香」,故意尋梅而來。

「寒多未覺開」,花開的時機讓詩人有點意外,可是詩中歌頌寒梅的意圖不明顯;「凌寒獨自開」則是直接謳歌寒梅的氣節。

王安石筆下的梅花和尋花人都是「主動」的,梅花故意在嚴寒中開放,並且是「獨自開」,說明它根本不在乎有沒有人關注到自身。王安石筆下的看花人也很「識貨」,他根本不在乎梅花白不白,他看中的是梅花的「內在美」。

而「遙知不是雪」,既可以是指詩人自己早就明白它不是雪,也可以是指一切欣賞梅花的人,早知它不是雪。在這裡,還可能是指王安石最好的學生宋神宗,早知道他不是雪。

所以,儘管兩首詩看著高度相似,但是王安石這一首明顯更加富有哲理,同時也更能啟發讀者的聯想。於是自從王安石這一首歌問世後,另一首就被人遺忘了。

二、「踏雪尋梅」的知音人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他自小生長在一個官宦人家。他的父親王益是一個才子,曾經當過大理寺丞,又有多年在地方上當官的經驗。

王益為官清廉,品性純良,對王安石影響非常大。王安石終身以父親為榜樣來做人。王安石的外祖母和母親也不是普通人,他們都是知書達理的才女,他的母親吳氏還通「陰陽術數」。

王安石青年時代文章就寫得很好,後來他從政之後,宋神宗一直把他當成自己的老師。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在他請求辭職的時候,宋神宗就說:「卿,朕師臣也。」意思是說,你是我的臣子,也是我的老師。

在他第一次罷相之前,宋神宗可以說是對他言聽計從。北宋到了宋神宗那個時代,距離開國已經過了一百多年。由於政策上的積弊太深,國家經濟處於崩潰的邊沿。但是要推行新政,就會觸動權貴利益,所以困難重重。

王安石不是北宋第一個提出改革的人,當年範仲淹也搞過「慶曆新政」,最後也失敗了。但是沒人罵範仲淹,因為範的新政持續的時間短,也不如王安石來得徹底。

在第一次罷相之前,全國上下對王安石的反對呼聲一直非常高。不光大批文官反對,最後連宋神宗生母、宋英宗的皇后,全都出來反對他。推行了新法,剛好趕上了天災,也有人藉口是新法惹怒了老天,非要廢除。

特別是在熙寧四年「慶州兵變」之後,神宗對變法的態度有所動搖。在這種情況下,王安石依然執拗地不肯改變主張,就難怪會得一個「拗相公」的外號了。

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事後,得知政敵迫害他的親弟弟,不想讓他重返朝堂,宋神宗馬上在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再度拜他為相。

結合王安石生平,再來看這首一《梅花》。王安石在詩中自喻為「凌寒獨自開」的梅花,而宋神宗無疑就是那一位,聞香而來、踏雪尋梅的知音人。

結語

王安石其實不是第一次「借鑑」別人的詩稿來創作了,比如之前我們提到過,他的《登飛來峰》可能借鑑過王之渙《登鸛雀樓》,他這首詩借鑑了一首《古樂府》詩。他另有一首《紅梅》,同樣借鑑了晏殊的《紅梅》。

但是每一次,他總是能夠從自己的理智與感情出發,推陳出新。《梅花》啟發我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並欣賞事物的「內在美」。

這首詩兼具理智與情感,給人以智慧的啟迪。所以儘管神宋宗與王安石那一段亦師亦臣的友誼,已經過去了近千年,但是這一首小詩卻能擺脫它原有的語境,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永久流傳,成為背誦並默寫的名篇。

相關焦點

  • 王安石《登飛來峰》境界高遠,蘇軾「偷師」一首,同樣是千古名篇
    正在此時,蘇軾看了王安石青年時代寫下的一首詩,受到啟發,寫下了千古名篇《題西林壁》。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大才子蘇軾是怎樣向王安石「偷師」的。一、王安石《登飛來峰》《登飛來峰》——北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杜甫為諸葛亮寫的一首詩,最後14字成千古名句,選入中學課本
    作為唐朝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杜甫一生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其詩多是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的傑作,因而被後世譽為「詩史」。杜甫的作品也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對後世影響可謂深遠。晚年漂泊蜀地杜甫仍心系蒼生胸懷國事,為此他特地為諸葛亮寫了一首詩,其詩最後14字更是成千古名句,年年入選中學課本!
  • 「槓精」王安石的一首冷門詩,立意深刻,成了語文高考試題
    但是王安石在晚年的時候,偏偏寫了一首《鐘山即事》,詩云「茅簷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這不是公然唱反調嗎? 晚唐詩人杜牧有詩云「江東子弟今雖在,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的這首詩名為《題烏江亭》,而王安石後來就寫了一首《疊題烏江亭》「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這是明晃晃的打臉啊!
  • 唐朝一位小僧彌見到雪後臘梅,隨口吟誦出一首詩,成為了千古名篇
    唐朝的有很多可能並不出名的詩人,但是他們的詩作卻是非常的出名,而且還有一些天才式的少年,他們在年紀還很小的時候便寫下了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這其中以初唐時期的王勃,以及後面的李賀最具代表性,兩個人都是屬於天才,同時也都只活了二十多歲便逝世了,可是他們的詩作,直到今天人們讀起來,依舊還是會被感動。
  • 寫下酸溜溜的一首詩,卻成為千古名篇
    李白有一首詩就描寫了他的一次豔遇。然而這次豔遇並不成功,在他向女子求愛的時候,卻慘遭拒絕。於是李白回去之後,心情失落之下便寫了一首酸溜溜的詩。我們都知道,李白是非常喜歡大自然的。對於有山有水的地方,尤其喜歡。李白曾經在長安住做官,有一次他上過早朝之後,就騎著馬去郊外遊玩。走到半路上的時候,遇到了一駕馬車。李白從馬車的窗戶裡面看見了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
  • 人不出名詩出名:詩人名字都沒留下,卻寫出勸人惜時的千古名篇!
    從政當個清官也可以千古流芳,當個貪官遺臭萬年,但是從政的門檻太高了,要有背景,還要考試,當詩人就不一樣了,特別是唐宋,詩詞就是那個時代的魂,是個人都能寫兩首詩,一不小心寫出精彩的句子,名字就留下來了。歷史上很多詩人都是這樣,一生流傳下來的詩詞可能就一兩首,數量雖少但架不住質量高啊,我們來細數一下那些憑藉一首絕妙詩詞流傳千古的詩人。
  • 唐朝女道士飽受相思之苦,無聊時寫下一首詩,流傳至今成千古名篇
    唐朝是我國古代的一個鼎盛時期,這段時期內,出現了很多名傳千古的文人才子,在當時,女人的社會地位也要高於其他朝代。其中,女道士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與大家想像中的道士不同,她們的存在,不是為了遁出紅塵,而是為了解放自己的天性。
  • 詩佛王維酒宴上多管閒事寫下首詩,無一高級詞,卻成一首千古名作
    據唐朝孟綮《本事詩》記載,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寧王李憲,唐明皇之兄。奪賣餅人妻。李憲宴客,召女子故夫,妻悽然淚下。此女是一個賣餅人之妻,被寧王抓了去。但她卻不忘舊愛,不貪戀榮華,在酒席間她見到了丈夫,於是悽然淚下。王維了解情況後不淡定了,於是當場寫下了一首詩,表達內心的哀悽怨慕。
  •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楊慎說王安石不懂詩妄評李賀
    《雁門太守行》是一首樂府古題,南朝以及唐朝不少著名的詩人寫過《雁門太守行》。其中李賀的這一篇是名聲最大的作品。這首詩在古人眼裡,還是有些爭議的,例如王安石就是認為,既然黑雲壓城,哪裡來的日光呢?一、兩種押韻方式李賀的這首詩,是一首八句換韻的古體詩。這種換韻的方式在八句的詩中不算太多見。
  • 楊萬裡夜裡乘涼信手拈之間,寫下一首優美的詩,成為了宋詩名篇!
    作為一位從最底層走出來的詩人,他的作品也最是貼近人們的生活,往往看似信手拈來,則是同樣的充滿了詩情畫意,成為了宋詩裡的經典名篇。那說起楊萬裡描寫最為生動,同時還生動逼真,感情更是真摯濃厚的詩作,那非他的這首《秋涼晚步》不可,這首詩看上去描寫的很普通,但是只要細細品來,同樣能夠感受到詩作中,那一份對於日常生活的細膩描寫,也正是這一份描寫,從而也令他的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成為了一首難得的佳作。《秋涼晚步》宋代:楊萬裡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
  • 曹植的《七步詩》天下聞名,四百年後出現一首詩,完超《七步詩》
    於是以考查曹植才華為藉口,要曹植在七步之內寫一首詩。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無法開脫,只好在極度悲憤中七步成詩。這就是名震一時、流傳千古的《七步詩》。從此,《七步詩》也成為兄弟相殘的代名詞。武則天一個月後,李賢被冊立為太子。
  • 王安石一首比較冷門的詩,很多人可能沒有讀過,但是同樣寫得很美
    王安石的詩就比較接近宋詩,這一點他做得最好,而且他的作品題材豐富,風格也是很多樣化,一些儘管看似很冷門的作品,那也是寫出了新意,以他這首《燕》來說,那就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整首詩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但是每一句又是充滿了詩情畫意,特別是開篇的兩組疊字句,有一種渾然天成之的美。處處定知秋後別,年年長向社前逢。行藏自欲追時節,豈是人間不見容。
  • 歐陽修的一首詩,句句充滿哲理,堪稱千古名句,遺憾的是少有人知
    整體而言,歐陽修最大的文學貢獻主要在於他的散文創作,詩和詞只是捎帶著寫一點,尤其是詩,數量很少。反觀蘇軾,則創作了大量的詩詞,不但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名篇,而且對詞的改革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也是蘇軾能夠後來居上的原因。
  • 李賀寫「甲光向日金鱗開」,王安石提出質疑,後人:宋老頭不知詩
    眾所周知,王安石是詩詞界有名的「槓精」,不僅寫詩喜歡和前人唱反調,還喜歡反駁前人詩句中的用語。例如晚唐詩人王駕有詩云「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可王安石卻偏偏將人家的詩改為「雨來未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對於他的這一改動,明人胡震亨說他是「點金成鐵」。王駕是三流小詩人,所以這一改動影響倒不大,甚至有人還因此認為這首詩是王安石的作品。
  • 隋煬帝寫下一首不為人知的詩,被秦觀化用,成千古名句,驚豔世人
    其實,隋煬帝楊廣,在這兩個標籤的背後,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身份,他是一個「戲精」,靠著精湛的演技,騙過了父親隋文帝和母親獨孤皇后,擠掉了哥哥楊勇,成為隋朝的接班人;他還是一位詩人,他曾經寫下過一首《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 王維思念家鄉的一組詩,雲淡風輕中飽含深情,第二首成千古名篇
    梅妻鶴子的林逋,就是在隱居杭州西湖時,寫下了千古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第二首是這三首中最有名的,可以說是千古名篇,從詢問梅花是否開了這一細節中,刻畫主人公的思鄉之情。白居易有一首《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 敕勒歌是詩嗎?如果是詩為什麼讀起來不押韻?
    一、敕勒歌是一首歌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這是北宋人郭茂倩收集的一本樂府詩專輯。只要是他認為的樂府詩全部收錄,總共有五千多首,有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釋,以及先秦至唐末歌謠,包括樂曲原辭與後人仿作,其中有民間歌謠,也有文人作品。例如漢武帝的《秋風辭》、卓文君的《白頭吟》、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將進酒》等。
  • 王安石的一首七律,飽含哲理,讀完令人醍醐灌頂
    讀到一首好詩,如飲一杯甘泉。詩人在生活中積累了很多經驗教訓,並通過自己的深入思考,再凝聚成詩行,其中既傾注了自己的深情,也對後世寄寓了期望。王安石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他的作品說理深刻,情感真摯。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七律,飽含哲理,讀完令人醍醐灌頂。詳定試卷北宋:王安石童子常誇作賦工,暮年羞悔有揚雄。當時賜帛倡優等,今日論才將相中。細甚客卿因筆墨,卑於爾雅注魚蟲。
  • 品讀《飲湖上初晴後雨》,這一首詩,寫絕了西湖的美
    西湖景色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影視劇中的蘇軾這首詩是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間,任杭州通判時所寫,蘇軾在此期間寫過大量關於西湖的詩詞,而我個人最喜歡的,便是這首《飲湖上初晴後雨》,總記得自己第一次讀這首詩的時候,立刻被驚豔到了,世上還有這樣美麗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