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登飛來峰》境界高遠,蘇軾「偷師」一首,同樣是千古名篇

2021-01-08 暮城煙雨遙

王安石與蘇軾同列「唐宋八大家」。王安石比蘇東坡年長十六歲,因為蘇軾的父親荀洵的關係,二人在政壇上處於敵對狀態。

然而在「烏臺詩案」之時,王安石卻不忍「盛士殺才士」,不計前嫌地營救蘇軾。事後蘇、王二人金陵見相會,一笑泯恩仇。自此,他們化敵為友,相攜同遊,一起談詩論文。

正在此時,蘇軾看了王安石青年時代寫下的一首詩,受到啟發,寫下了千古名篇《題西林壁》。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大才子蘇軾是怎樣向王安石「偷師」的。

一、王安石《登飛來峰》

《登飛來峰》——北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詩作意譯:飛來山上有一座高聳入雲的佛塔,聽說只要登上塔頂,一聽到雞叫,就能看見旭日東升。在哪裡不怕浮雲遮擋視線,因為你已經站到了最高的一層。

宋代一尋是八尺,「千尋」是誇張的說法。杭州靈隱寺的前面有一座飛來峰,峰上有一座始建於隋代的神尼舍尼塔。

公元1050年,30歲的王安石從杭州知縣任上返回江西老家,途中經過這座山,寫下了這首詩。詩中第二句說「雞鳴見日升」,公雞打鳴後,太陽出來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並非每一次日出都能被我們看見。很多時候,太陽會被浮雲遮住。不過杭州當地的人告訴王安石,只要登上了飛來山上這座高塔,就可以衝破雲層的遮擋,看到絢爛的朝陽。

詩的最後一句是對上述現象的解釋:為什麼登上塔頂就能看到朝陽呢?因為你已經站到了最高的地方。浮雲都被你踩到了腳下,再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妨礙你見到朝陽。

王安石寫這一首詩的時候正當而立之年,滿懷壯志雄心,隨時準備在政治上大展拳腳。他在地方上當官,政績非常漂亮。朝中的歐陽修等人,多次舉薦他去當京城都被他拒絕了。

可是,從《登飛來峰》這首詩的內容來看,他其實一早就明白: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就必須站到「最高之處」去。這說明他一早就下定了決心,不當官則已,要當就要當最大的官。

於是,他幾次三番以家有老母為由,拒絕朝廷的徵召。直到十六年後才進宮當了翰林學士,因此就難怪有人懷疑他「虛偽」了。

蘇軾的父親蘇洵對王安石有成見,他第一次見王安石就說他「囚首垢面」。後來又寫《辯奸論》,罵王安石「不近人情」,這樣的人是不會體恤天下老百姓的,國家將來一定會被他搞得大亂。蘇、王兩家因此產生了矛盾。

二、王安石《登飛來峰》與蘇軾《題西林壁》異同

《題西林壁》——北宋·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的這一首詩,以前我曾經解析過,況且又是語文課本上的內容,就不重複囉嗦了。下面只談一下王、蘇二人詩作的異同。

蘇軾這首詩非常有名,表面上看,它和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很相似。因為這兩首詩都是寫登高望遠,詩人都遇到了一個障礙,然後他們各自找到了最終的解決辦法。

由於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這兩首詩最終的區別很大。王安石的詩是借景抒情,而蘇東坡的詩卻是借景說理。王安石《登飛來峰》要看的是朝陽,蘇軾登廬山,要看的卻是山的本身。

在詩的開始,王安石向大家介紹了一座高聳入雲的佛塔。然後告訴大家,只要能夠攀到它的最高一層,就能清晰地看到日出。

蘇軾的詩,卻不是在寫廬山的高度。他說:廬山有七座並連的高峰。橫著看,它們是連綿不斷的山嶺;側著看,它們就組合成了一座山峰。

王安石告訴讀者,想看到日出的全過程,只要登上飛來山的這座高塔,就不怕「浮雲」擋住了我們的眼睛。蘇軾告訴讀者:想要看清楚廬山真面目,就要從遠、近、高低不同的距離和角度去觀察它。

王安石詩中的「障礙物」是具體的,它是高天上的「浮雲」。而蘇軾詩中的「障礙物」是抽象的,它是我們自己所處的位置。

王安石在詩中解決問題的辦法,是非常剛猛的——只要我站到它的頭頂上。蘇軾解決問題的辦法比較圓融——只要我站在它之外。

王安石創作《登飛來峰》的時候只有30歲,而蘇軾創作《題西林壁》的時候已47歲。不管是論年齡,還是講性格,王安石都和蘇東坡有很大的區別。

我們可以從王安石後來推行「新政」的一系列手段得出結論:王安石青年時代的思想和中年時代的言行,是一以貫之的。他就是這麼「剛」。我無所畏懼,妨礙我的都是些「浮雲」。只要我能站到你的頭頂上,我就可以達到我的目的。

而蘇軾不一樣,他較早地就接觸到老莊之說,後來又修禪,沒有王安石那種「火氣」。他從哲學的角度,跳出了生活中的困境,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結語

蘇東坡創作《題西林壁》的時間,正是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他被貶黃州之後。也就是在這一年,他主動跑到金陵與王安石見了面。

蘇軾早年因父親的關係和王安石結怨,後來又因為政見不同,一直反對王安石。而王安石在與蘇洵鬧翻前,就作文章誇蘇軾年輕、博學多才。後來在「烏臺詩案」中,王安石不計前嫌上書替他說情。

蘇軾出獄後,意識到過往對王安石的態度有失客觀。他們之間的恩怨,主要是政治見解不同,而非私人恩怨。所以蘇軾對自己的一些言行進行了檢討。兩人相逢一笑,遂化敵為友。

他們一起遊覽山川,論文賦詩。大概在那個時候,或者是更早的時候,蘇軾到了王安石的那首《登飛來峰》。於是他憑藉自己四十七年的人生經驗與驚世才華,寫出了青出於藍的《題西林壁》。

最後,王安石還想約蘇軾與自己一道「卜居秦淮」,不過蘇軾並沒有這樣的打算。他在政治上,始終不能完全贊同王安石。

後來王安石去世,元祐黨人打壓「新黨」。蘇軾站出來反對把王安石新政的成果一竿子打死,結果又得罪了元祐黨人。於是他在六十二歲高齡的時候,被貶謫到了海南,三年後病逝於歸途之中。

相關焦點

  • 王安石《登飛來峰》,雄心激揚,天地為讓,唯斯人而有斯言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宋代:王安石《登飛來峰》"詩言志",王安石這首《登飛來峰》,真言志之詩。飛來峰已然很高,上面又有千尋的高塔,則高出雲外。立得高,則看得遠,沒有了屏障,則天下盡在我眼中。
  • 王安石《登飛來峰》賞析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一、先介紹作者,同時介紹一些資料,順便講講我的一點看法。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人。
  • 王安石的七言絕句《登飛來峰》高瞻遠矚,不怕浮雲遮望眼
    王安石的七言絕句《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層」。這是在宋仁宗皇祐年間,身為鄞縣知縣的王安石登臨越州飛來山,極目遠望,有感而作的名篇。
  • 高考語文早讀17:《登飛來峰》《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
    01《登飛來峰》(王安石)42.《登飛來峰》(王安石)①飛來山上千尋塔,[助記] 詩人借峰上古塔之高,寫自己的立足點之高。②聞說雞鳴見日升。[助記] 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情境默寫】1.杜甫登臨泰山抒發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而王安石在《登飛來峰》中也不禁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 王安石罷相後心灰意冷,「洗稿」古樂府一首詩,結果成了千古名篇
    他寫過一首詠梅詩,我們小時候都背誦、默寫過。不過,這首詩並非他原創,而是「洗稿」《古樂府》中一首五言詩作成。 但是南宋李壁在《王荊文公詩箋注》裡介紹,王安石這首詩其實脫胎於《古樂府》中一首五言: 庭前一樹梅,寒多未覺開。 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來。 李壁認為這王安石的《梅花》和上面這一首詩非常相似,很可能只是巧合。
  • 古詩文學習090:七年級下冊,王安石《登飛來峰》
    登飛來峰[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注釋①選自《王荊文公詩筆注》卷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其上有應天塔,故又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自琅琊郡東武(今山東諸城)飛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②〔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一說七尺)為一尋。③〔緣〕因為。
  • 蘇軾遊西湖,一美婦彈箏求詞,蘇軾援筆寫下浪漫奇絕的千古名篇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的千古絕唱,而且還留下了發生在西湖的浪漫故事。《甕牖閒評》載:「(東坡與客同遊西湖)……有小舟翩然至前,一婦人甚佳,見東坡自敘:『少年景慕高名,以在室無由得見。今已嫁為民妻,聞公遊湖,不避罪而來。善彈箏,願獻一曲,輒求一小詞以為終身之榮,可乎?』東坡不能卻,援筆而成,與之。」蘇軾寫給那婦人的是一首美妙絕倫的《江城子》。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蘇軾死了,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不朽的。——林語堂大家都很熟悉蘇軾。宋代著名文學家是「唐宋八大作家」之一。與辛棄疾合稱「蘇辛」。他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20歲的時候進京趕考,著名考官歐陽修是主考,看了蘇軾的試卷後,他印象非常深刻。
  • 蘇軾很著名的一首詞,描寫栩栩如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蘇軾的父親蘇洵早年不喜歡讀書,更不願參加科舉考試,卻嚮往李白那樣的自由和壯遊的生活。不過在他27歲時突然開始發奮讀書,每日端坐書房苦讀經典,幾年後終於小有成就。蘇軾從小在書香門第長大,卻也繼承了父親放蕩不羈的品性,為以後的豪放文風奠定了基礎。
  • 寂寞沙洲冷,看蘇軾這首不沾世俗氣的詞中名篇
    蘇軾作為北宋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在詩、詞、書、文上都有著極深的造詣。縱觀他的所有文學作品,發現「樂觀」這兩個字貫穿蘇軾的一生,蘇軾曾經經歷過,讓他差點命喪黃泉的「烏臺詩案」。而就在烏臺詩案結束後,被貶黃州迎來他創作生涯的一個小高峰,寫出了許多優秀作品。
  • 蘇軾調侃:寺中禿驢何在?和尚霸氣答覆6個字,不料成為千古絕對
    而蘇軾可謂是期間的代表人物,在仕途上的發展卻不怎麼順利。熙寧4年(公元1071年),這一年正是王安石當政掌權的時候,而蘇軾與王安石隸屬不同政黨,在朝堂上意見相左、針鋒相對是常有的事。而這次,蘇軾則是開始抨擊起了王安石的新法。這下令王安石怒不可遏,隨即他便讓人在宋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最後不得不自動請求調離京城。
  • 匠心獨具的王安石,憑一首懷古詞,被蘇軾貼了「野狐精」的標籤
    王安石,不愧是文章大家,就連填一首詞,也盡顯作文章的手筆,《桂枝香》,論起懷古詞來,不得不提的一闋。今天我們來一起品讀。三層景致由遠及近,詩人一路鋪排,視角闊大,動、靜結合——江似白練、峰如箭簇是靜態的美,酒旗招展、白鷺飛舞是動態的美,再加上西陽殘照,天氣初肅,使得眼前景盡顯壯闊。上片歇拍,詩人不禁感嘆:「畫圖難足」,這大好河山的壯美是連畫都畫不出的。
  • 蘇軾進廟罵佛印:「禿驢何在?」小和尚6字巧妙回懟,成千古絕對
    又一次蘇軾抨擊起了王安石的新法,並且言語過於偏激,令王安石怒不可遏,便找來人在宋神宗面前說蘇軾的過失,到了最後,蘇軾不得不自動請求調離了京城。這就是為什麼蘇軾經常漂泊在外不在京為官的一個原因。當然蘇軾為人灑脫,擅長苦中作樂,自然不會因為這些事情鬱鬱不樂,不久之後,蘇軾便意外結識了金山寺的高僧佛印大師。他們兩人一見如故,很快就成了一對相逢恨晚的忘年交。
  • 蘇軾此詞婉約兼豪邁,惆悵又豁達,最後5個字寫出超然的最高境界
    詞從五代開始興起,至於宋朝在士大夫之間流傳開來,最開始填詞的內容,多是風花雪月、鶯歌燕舞,當蘇軾出現之後,開始以詩入詞,開拓了詞的境界和內容,將宋詞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蘇軾的豪邁詞,為後世所稱道,那首「大江東去」,經過現代專家大數據分析,更是在宋詞排行榜中位列第一。
  • 王安石當上宰相,蘇軾寫詩諷刺,背了這麼多年的詩才知道什麼意思
    馮夢龍是明朝人,與王安石和蘇軾生活的年代,相差了五六百年,更重要的是,《警世通言》並非史書,而是短篇小說集。毫不誇張地說,《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的歷史真實度,可能還不及《甄嬛傳》和《還珠格格》,畢竟我們當下距離清朝中期,也不過三百年時間。(王安石三難蘇學士)不過,我們仍可以從靠譜史料中探知王安石和蘇軾的交鋒往事,比如詩詞作品。
  • 千古宋詞巔峰之戰,蘇軾辛棄疾半夜難眠各寫同首詞,千年難分高下
    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在兩宋時期,有李煜、柳永、王安石、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詞人,其中最能代表宋詞的兩大文人,那當屬蘇軾跟辛棄疾了。他們兩位的水平最能代表宋詞壇最高水準了。蘇是指來自蜀中眉山的蘇軾,辛是指濟南府的辛棄疾。
  •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追求人生價值的正確方式是怎樣的?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對於每一個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生物,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管你這輩子活得好與壞,你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無法修改的。最近網上不知怎麼開始流行這樣一句話「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寫下一首詞,成為千古名篇,值得收藏!
    這篇文章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木蘭花令·宿造口聞夜雨寄子由才叔》,就是蘇東坡寫給弟弟蘇轍眾多詩詞中的一首詞。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八月,蘇東坡由定州貶往惠州。經過江西虔州的時候,蘇東坡登上鬱孤臺,夜宿造口。三更半夜,蘇東坡被雨驚醒,想起蒼涼的境遇,於是滿懷深情地給弟弟寫出了這首扣人心弦的詞作。
  • 蘇軾推開廟門,大喊:禿驢何在,小和尚妙回4字,如今成千古絕對
    蘇軾推開廟門,大喊:禿驢何在,小和尚妙回4字,如今成千古絕對蘇軾大家都不陌生,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上少有的奇才與全才了。由於蘇軾的詩文風格和人生態度特別符合如今網際網路的審美需求,因此蘇軾的地位居高不下,甚至超過李白、杜甫陶淵明等。
  • 王安石最經典的五首七絕: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他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名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詩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1、元日宋代: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