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登飛來峰》賞析

2021-01-08 正北方網

飛來峰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一、先介紹作者,同時介紹一些資料,順便講講我的一點看法。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人。他曾當過宰相那樣大的官,在位期間,推行變法,史稱「王安石變法」。因為他曾三次以宰相之位擔任江寧(今屬南京)知府,後來皇上封他為荊國公。所以,我們看到「王荊公」這個稱呼,就應知道是指王安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王臨川集》與《臨川集拾遺》之中。據專家考證,《登飛來峰》這首詩是他擔任鄞縣(今屬浙江)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裡,途經杭州時所寫;那時,他只有30歲。

下面再介紹一些資料,同時講講我的一點看法。

1.有人說,王安石有「三不愛」:不愛官,不愛財,不愛色。的確如此:一是王安石進士及第後,看到其他人都想方設法要留在京城當官,而他卻主動要求到偏遠地方任職,結果他到了鄞縣(今屬浙江)當了縣令。而且他曾多次提出辭官的請求。二是他搬出宰相府邸時,相府之物寸草不帶。他的妻子想把自己喜歡的一張床照價買下來,王安石都沒有答應。三是王安石所處的時代,官員是崇尚納妾的,他的妻子覺得自己的丈夫也應該納妾。於是,她主動花好多錢給他買來一個女子。一天晚上,那女子被送進他的房間。王安石問明情況後,就讓那女子回到她原來的房間安歇。第二天一早,他就命人將那女子送回家去,並且不要退錢。王安石一生只有一個妻子,無任何緋聞。

2.王安石與司馬光、蘇軾之間。

中學語文課本選過一篇題為《答司馬諫議書》的文章,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王安石。其內容就是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幾點意見,以及王安石的回答。有人說,王安石剛愎自用,遇事不管對錯,總要堅持;甚至有人用汙穢語言攻擊他。我多次看過講過《答司馬諫議書》這篇文章,倒覺得王安石是很講道理的人,而且也非常懂得尊重人。比如,司馬光說他的變法是「侵官」「生事」「徵利」,他據理反駁道:「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意思是,我根據朝廷的意見,讓官員去執行,不是「侵官」;我提倡先王的主張,來興利除弊,不是「生事」;我設法讓天下人都得到實惠,不是「徵利」。文章最後說:「如果您責備我在位這麼久,還沒能幫助皇上有所作為,那我認罪了;如果您說我現在啥事也別幹,固守以前的做法,這一點我是不敢接受的。」我覺得王安石是了不起的政治家、改革家。

另外,王安石變法,蘇軾也曾上書反對,這的確使王安石非常生氣,也因此貶過蘇軾的官。但後來,蘇軾因為寫詩被人誣告,說他諷刺皇上,將要判他死刑。這時王安石雖然已經辭官,但他卻勸阻皇上,說:「現在是大宋王朝的太平盛世,怎麼可以斬殺文人呢?」

從王安石對待堅決反對自己變法的兩位朋友的態度來看,他堅持的是自己認為正確的主張,而絕不是明知不對,卻不知悔改。王安石變法雖然由於種種原因失敗了,但他的初衷與他的堅守,是值得我們肯定與學習的。

3.梁啓超評價王安石。

1908年,梁啓超的人物傳記《王荊公》問世。梁啓超對王安石的評價極高,稱他是「三代以下第一完人」。所謂「三代」,指的是堯、舜、禹。意思是說,堯、舜、禹那時的當政者能夠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如果王安石的變法成功,也會出現像堯、舜、禹「三代」那樣的社會。這固然有些誇張,而且是聯繫他與康有為等人的「戊戌變法」看問題的。但縱觀王安石一生所作所為,他的確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人物。

我們還知道,好多涉及王安石變法的文章中,幾乎都提到列寧說過的話:王安石是「21世紀中國的改革家」。這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看出王安石對後世的影響。當然,歷來也有一些人是詆毀王安石的,甚至把大宋王朝的滅亡都歸罪於他。這恐怕是站不住腳的。

二、部分詞語注釋:

1.飛來峰: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指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還說此峰是從琅琊郡飛來的,故名飛來峰;一說是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

2.千尋塔:塔,指的是鐵塔;尋,這裡指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是誇張的說法。

3.望眼:指視線。

4.自:原來。有的書上把「自」寫作「只」,這是不妥的。

5.緣:因為。

三、賞析這首詩。

前面已經說過,王安石是在三十歲時寫這首詩的。毫無疑問,此詩表現了詩人高瞻遠矚的眼光與無所畏懼的精神。

首先,我們逐句分析這首詩的表層意義。

第一句「飛來峰上千尋塔」,一看就是誇張。一尋是八尺,千尋就是一千個八尺,哪有這麼高的鐵塔?詩人寫鐵塔之高,其實是暗中顯示自己的高度,因為他是登在其上的呀!站得高,才可望得遠。所以,詩人起筆就展現了自己的宏圖壯志。

第二句是「聞說雞鳴見日升」。你看,詩人不說他登上高塔之所見,卻寫他想像中的景物。他興奮地告訴讀者,當時在高塔上,他耳邊聽到的是雄雞報曉的聲音,眼前出現的是滿天紅霞、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這豈不是在向讀者展示他那朝氣蓬勃而又對前途充滿信心的廣闊胸懷嗎?

第三句是「不畏浮雲遮望眼」。你看,他仍然不寫當時看到了什麼,只是說「浮雲」擋不住他的視線。這就是藝術所在,這就是詩人為讀者留下的想像空間。他好像說:「我登上高塔想像到了雞鳴與旭日東升,如果你們登上高塔,會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呢?」至於詩中的「不畏」的深刻內涵與「浮雲」的隱含意義,這裡也暫不分析,先留給讀者思考吧。

第四句是「自緣身在最高層」。這句緊接第三句,似乎只是寫「浮雲」擋不住視線的原因:因為人站在高處,所以「浮雲」無可奈何。但細細一想,事情並不那麼簡單。「身在最高層」一句,不僅告訴讀者,詩人登上了飛來峰的最高一層,不像某些人登山往往半途而廢。這不僅實寫了詩人登峰的高度,而且表現了詩人那種「山登絕頂我為峰」(清代林則徐語)的魄力與意志。

其次,試著分析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藝術。

1.善於運用借喻的手法。

詩中的「浮雲」「望眼」「最高層」都是喻體,其本體如下:「浮雲」的本體是阻擋賢德之人前進的奸邪小人,「望眼」的本體是詩人的遠大目光,「最高層」的本體是詩人能夠高瞻遠矚的憑藉。詩人所用借喻的手法,其實就是一種「隱身術」,與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筆法相同。

2.實寫與虛寫相結合。

詩的前兩句「飛來峰上千尋塔」與「聞說雞鳴見日升」,都是寫景。但寫法有所不同:第一句雖然是誇張,可它是寫詩人實實在在登上飛來峰的感覺呀!可第二句寫的則並非當時所見,而是詩人登塔後的一種虛幻想像。這樣一虛一實,就使讀者既體會到山峰之高,更感受到詩人登上高塔時的愉快與自豪的情感。

3.巧用典故,卻不露痕跡。

這裡僅舉一例略加說明。第三句的「浮雲」二字,恐怕就與李白的詩有關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中有這樣的句子:「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王安石反其意而用之:李白見到「浮雲」,是「愁」;而王安石見到「浮雲」,卻是「不畏」。

其實,就是「雞鳴」與「最高層」也是用了典的;這裡不贅。最重要的是,詩人的妙筆在於用了典,讀者卻未必看得出,而這對顯示詩人的思想感情,卻毫無影響。

最後,還想提醒讀者:一是人們重視王安石,除了因為他搞了變法,還在於在一片反對聲中,他對自己主張的堅守。二是王安石的詩文,其思想永遠是樂觀的,沒有發現哪一首詩能看到他的氣餒與哀怨。他的《元日》展現的是溫暖千家萬戶的「曈曈」紅日,他的《泊船瓜洲》期待的是照他還鄉的那輪「明月」。三是他一生廉潔,接近百姓而又為百姓著想,其思其想與其言其行,正可用範仲淹的話來形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李淑章)

[責任編輯:何娟]

相關焦點

  • 王安石《登飛來峰》境界高遠,蘇軾「偷師」一首,同樣是千古名篇
    正在此時,蘇軾看了王安石青年時代寫下的一首詩,受到啟發,寫下了千古名篇《題西林壁》。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大才子蘇軾是怎樣向王安石「偷師」的。一、王安石《登飛來峰》《登飛來峰》——北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王安石的七言絕句《登飛來峰》高瞻遠矚,不怕浮雲遮望眼
    王安石的七言絕句《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層」。這是在宋仁宗皇祐年間,身為鄞縣知縣的王安石登臨越州飛來山,極目遠望,有感而作的名篇。
  • 古詩文學習090:七年級下冊,王安石《登飛來峰》
    登飛來峰[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注釋①選自《王荊文公詩筆注》卷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其上有應天塔,故又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自琅琊郡東武(今山東諸城)飛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②〔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一說七尺)為一尋。③〔緣〕因為。
  • 王安石《登飛來峰》,雄心激揚,天地為讓,唯斯人而有斯言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宋代:王安石《登飛來峰》"詩言志",王安石這首《登飛來峰》,真言志之詩。飛來峰已然很高,上面又有千尋的高塔,則高出雲外。立得高,則看得遠,沒有了屏障,則天下盡在我眼中。
  • 高考語文早讀17:《登飛來峰》《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
    01《登飛來峰》(王安石)42.《登飛來峰》(王安石)①飛來山上千尋塔,[助記] 詩人借峰上古塔之高,寫自己的立足點之高。②聞說雞鳴見日升。[助記] 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情境默寫】1.杜甫登臨泰山抒發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而王安石在《登飛來峰》中也不禁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 王安石最經典的五首七絕: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他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名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詩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1、元日宋代: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登飛來峰(文學原創)
    手機拍照登飛來峰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有這樣一首詩,——《登飛來峰》,由於這首詩讀來韻味無窮,還富有哲理,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由此看來,在王安石生活的北宋年代,飛來峰下不可能有村莊農戶,飛來山上更不可能聞說雞鳴,可是,詩人的詩句又是實實在在的眼前景物描寫。想像著王安石的詩句,望著眼前的飛來峰,我心生困惑,繼而懷疑王安石詩中的飛來山難道不是靈隱寺旁的飛來峰?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決定登山一看究竟。
  • 2020中考語文文言文考點:《登飛來峰》
    古代傳說此山自琅琊郡東武縣(今山東諸城)飛來,故名。     (2)千尋:極言塔高。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聳。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漢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雲之障白日也。」
  • 王安石罷相後心灰意冷,「洗稿」古樂府一首詩,結果成了千古名篇
    或者我們可以通過王安石的創作思路,悟出創作中「推陳出新」的正確方式。 一、《梅花》賞析 《梅花》——北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 登飛來峰,飛來峰頂竟是這個樣子,為什麼遊客失望但還是搶著購票
    飛來峰,又名靈鷲峰,飛來峰山高168米整,峰高1424米整,山體由石灰巖構成。「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王安石的這篇文章描繪的飛來峰卻和我所見的飛來峰完全不同,峰頂既沒有千尋塔也無見日升。因為飛來峰的海拔只有100多米,而且他的峰頂樹木成蔭,就別說見日出了。峰頂到是有大蝸牛與數之不盡的蚊蟲,推薦大家去看看。作為靈隱寺的鄰居,飛來峰背後還有其實著這麼一段故事。
  • 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惟有北山鳥,經過遺好音
    居士原是出家人對在家信道的人的泛稱,在古代,有德而隱居不仕或未仕的隱士也叫居士,而文人雅士也常自稱居士,如蘇軾自稱東坡居士,李白自稱青蓮居士,歐陽修自稱六一居士,王安石稱半山居士。王安石退隱後居住江寧,他在鐘山南建了一座庭園,因為地處江寧縣城到鐘山一半到路程,因此稱半山園,他本人也號稱半山居士。
  • 王安石金山寺: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風吹水雪崩騰
    王安石的弟弟曾在金山寺上作了一首《金山會宿寄親友》,王安石看到這首詩後,即依韻腳作了一首《次韻平甫金山會宿寄親友》:天末海門橫北固,煙中沙岸似西興。已無船舫猶聞笛,遠有樓臺只見燈。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風吹水雪崩騰。飄然欲作乘桴計,一到扶桑恨未能。在天涯處橫著的大海門戶是北固山,那水霧寒煙中的沙岸好像是西興鎮。
  • 最唯美的100首春天古詩(附賞析)
    【賞析】這是一首哲理詩,詩中的「泗水」暗喻孔門,「尋芳」暗喻求聖人之道,「東風」暗喻教化,不露說理的痕跡。詩004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 2020初中語文 | 46篇必背課內古詩詞名句賞析
    11.登嶽陽樓 (杜甫 字子美 唐 稱「詩聖」、「詩史」)     主旨:本詩通過描寫詩人老年孤舟相伴的悽涼之景,表現了複雜而漂泊的感情,展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既是實寫,又寓想像。從樓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國東南之地從中分為兩半;水田相連,似天地都在湖水中浮動。
  • 王安石精雕細琢煉「綠」字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寫作態十分認真。鐘山是南京的一座山,王安石的在南京。這是王安石一次路過瓜洲時,懷念鐘山所作。人們讀著這首詩,大家都會覺得第三句中的「綠」字用得多麼巧啊!這個「綠」字,把江南春天的秀麗景色畫出來了,也把令人歡快的溫暖的春風寫活了是呀!這樣迷人的山水,怎不令人神往和懷念呢?
  • 他給王安石送水,王安石看了看水色,直接問道:你為何要騙我?
    來到京城後,蘇軾便讓人抬著水甕送到王安石家裡。門官稟告後,王安石先是說了三個字:「一年了」,接著,又補充道「你先把他引到東書房吧。」說著,王安石便先來到東書房等候蘇軾,此時的東書房房牆上還貼著去年蘇軾補寫的那份詩稿,王安石見詩稿上有些塵土,便拿出拂塵掃拭乾淨。
  • 匠心獨具的王安石,憑一首懷古詞,被蘇軾貼了「野狐精」的標籤
    王安石,不愧是文章大家,就連填一首詞,也盡顯作文章的手筆,《桂枝香》,論起懷古詞來,不得不提的一闋。今天我們來一起品讀。三層景致由遠及近,詩人一路鋪排,視角闊大,動、靜結合——江似白練、峰如箭簇是靜態的美,酒旗招展、白鷺飛舞是動態的美,再加上西陽殘照,天氣初肅,使得眼前景盡顯壯闊。上片歇拍,詩人不禁感嘆:「畫圖難足」,這大好河山的壯美是連畫都畫不出的。
  • 善於化用前人詩句的王安石
    先從王安石這首著名的詠梅詩說起。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據惠洪《冷齋夜話》記王安石此詩的寫作緣由說:「荊公嘗訪一高士不遇,題其壁。」這話的可靠性如何,難以遽斷;王安石的詩文向無編年,除了作品中有事實可考、足以斷定年代的以外,大多數無法確斷其具體年限,從而也無法從寫作年代來考索其行事、交往和作詩的情況,所以只能就詩論詩。 詩的第二句「凌寒獨自開」,對梅花極表讚賞。嚴冬群芳紛謝,獨有梅花凌寒開放,報導將至的春訊,詩人所欣羨的就是這種倔強的風骨。這不僅從字面可以看出,而且「有詩為證」。
  • 小學必背古詩129首,第13首《登鸛雀樓》內容賞析,詩句千古流傳
    古詩【今日學習】今日學習第13首《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古詩賞析】今天我們重讀這首短詩,仍然強烈地感受到那種力量的存在。詩的開頭是一對偶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對仗純樸自然,工整流暢,真是天衣無縫。白日依山,黃河入海,視野開闊,胸懷寬廣。詩人所表現出來的氣質,一開始便不同凡響。自然,這暗中也寫出了登樓本身,只有登臨縱目,眼光和胸襟才會如此高遠寬闊。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