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給王安石送水,王安石看了看水色,直接問道:你為何要騙我?

2021-01-08 三悟頻道

蘇東坡在黃州任職團練副使,已有一年有餘,眼看就要冬至了,馬太守委託蘇學士前往京城向陛下和各位高官賀節。

去年,蘇軾因為故作聰明,在太師府王安石家裡錯題了菊花詩,來到黃州後,看到黃州的菊花也會落瓣,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無知,因此,蘇軾便想利用這次賀節的機會,去王安石家裡登門賠罪。

此時,巧合的是,蘇軾的夫人生病了,十分想念家鄉,蘇軾便想在赴京之前,將夫人送到四川老家修養一段時間。

說到回四川老家,蘇軾又想起一件事情:來黃州任職前,王安石太師曾經說過,讓自己在回四川老家時,幫他帶一些瞿塘三峽裡的中峽之水回去,以便王太師煎藥治病,延年益壽。

我們在這裡介紹一下瞿塘三峽,按照上下遊,它分為上峽、中峽和下峽,上峽是西陵峽,又叫做瞿塘峽;中峽是巫峽;下峽是歸峽。王安石託付蘇東坡取的中峽之水便是巫峽裡的江水。

而黃州至蘇東坡的老家眉州,正好經過瞿塘三峽,雖然僅有一水之隔,但是也有4000多裡的路程。而夔州,又在黃州和眉州的中間。

為了不影響赴京賀節,蘇東坡想起了一個公私兩盡的方法:他親自將夫人送到夔州,吩咐管家護送夫人回老家,自己再乘水路趕往中峽取水,然後,再快馬加鞭趕往京城賀節。

一切準備就緒,一切也比較順利,來到夔州後,蘇東坡便乘船趕往中峽。

此時,正值秋後冬前,水勢較大,小船兒在水中順勢遊走,很是順溜,因為連日來的舟車勞頓,蘇東坡在船上睡著了,等他醒來,小船兒已到了下峽。

蘇軾便急切地告訴船家:「我要取中峽之水,麻煩你趕快掉頭。」

「現在掉頭來不及了,大官人請看,這水順流而下,若是我們逆行,很難很難」,船家指著船尾說。

蘇軾順著船家的手指望去,發現逆流而上,極其艱難,於是,讓船家停船靠岸,吩咐船家到岸邊找一位嚮導來。

不一會兒,船家領著一位年老的嚮導回來了,蘇軾便問老者:「請問,瞿塘三峽之中,哪一峽的水最好?」

老者答道:「瞿塘三峽緊緊相連,中間沒有任何阻隔,這上峽之水流進中峽,中峽之水流進下峽,所以,都是一樣的水,沒有好歹之分。」

於是,蘇軾便在下峽取了一甕水,密封好後,披星戴月,趕往京城。

來到京城後,蘇軾便讓人抬著水甕送到王安石家裡。

門官稟告後,王安石先是說了三個字:「一年了」,接著,又補充道「你先把他引到東書房吧。」

說著,王安石便先來到東書房等候蘇軾,此時的東書房房牆上還貼著去年蘇軾補寫的那份詩稿,王安石見詩稿上有些塵土,便拿出拂塵掃拭乾淨。

蘇軾聽到門官說去東書房,想起了去年自己冒昧補寫菊花詩的事情,頓時,面露難色,但是,客隨主便,蘇軾只能硬著頭皮來到東書房。

見到王安石後,蘇軾行禮作揖,客套一番。

王安石便讓人為蘇學士看座,蘇軾坐下後,抬頭一看,正巧看到了去年自己補寫的菊花詩,板板正正的貼在房牆上,頓時,羞紅了臉色,真想找個地縫扎進去。

這時,王安石用手指了指牆上的詩稿說:「子瞻啊,上次你補寫了《詠菊》的後兩句,如今,已經一年了,時間過得真快啊。」

蘇軾聽後,起身便拜。王安石一手扶住了蘇軾,故意問:「子瞻啊,這是為何?」

蘇軾便說:「晚生來謝罪來了。」

王安石也有長者之風,此時,不想再故弄玄虛,便開門見山地問道:「你看見黃州的菊花會落瓣了麼?」

「看見了」,蘇軾如實答道。

「以前你沒見過,也不能怪你」,王安石說道,接著又問:「老夫勞煩你帶的瞿塘三峽的中峽水,帶來了麼?」

蘇軾回答:「帶來了」,說著讓人將水甕抬了進來。

王安石又問:「這是中峽水?」

「是中峽水」,蘇軾答道。

王安石便吩咐下人用這中峽水烹煮陽羨茶,可是,煮了半晌,才看見茶色。

於是,王安石又問:「這水取自哪裡?」

「這水取自巫峽」,蘇軾答道。

王安石聽後,便笑著說:「你又來騙老夫了,這水是下峽水,你為什麼說是中峽水?」

蘇軾聽後,大吃一驚,便問道:「太師,怎麼知道是下峽水?」

王安石語重心長地說道:「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需要仔細觀察,老夫若不是到過黃州,怎麼能知道黃州的菊花會落瓣?」

蘇軾聽後,連連點頭。

王安石又說道:「這瞿塘水的特性,在《水經補註》中有記載,上峽水急,下峽水緩,只有中峽的水緩急適中,太醫院的醫生們,知道老夫火氣旺盛,引發病症,所以,讓我用中峽水煮陽羨茶引用。」

蘇軾在一旁認真地聽著。

王安石繼續說道:「用瞿塘三峽的水烹煮陽羨茶,有一個特點,上峽水味濃,下峽水味淡,只有中峽水濃淡相宜,今天煮到半晌,才露茶色,所以,知道是下峽水。」

蘇軾聽後,對王安石肅然起敬,十分佩服,起身作揖,再次謝罪,並解釋了「過中峽而忘取水」的事情。

王安石聽後,便說:「子瞻啊,你何罪之有,只不過因為你自負聰明,而疏忽大意了。」

說罷,王安石又說道:「我和你認識很長時間了,不知道你的真才實學,今天我來考考你。」

他們二人,一位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一位是兩宋時期文學成就的最高代表,而且都名列在「唐宋八大家」,今日比試,乃是針尖對麥芒,誰輸誰贏?

相關焦點

  • 王安石《登飛來峰》賞析
    的確如此:一是王安石進士及第後,看到其他人都想方設法要留在京城當官,而他卻主動要求到偏遠地方任職,結果他到了鄞縣(今屬浙江)當了縣令。而且他曾多次提出辭官的請求。二是他搬出宰相府邸時,相府之物寸草不帶。他的妻子想把自己喜歡的一張床照價買下來,王安石都沒有答應。三是王安石所處的時代,官員是崇尚納妾的,他的妻子覺得自己的丈夫也應該納妾。於是,她主動花好多錢給他買來一個女子。
  • 王安石最經典的五首七絕: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他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名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詩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1、元日宋代: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王安石精雕細琢煉「綠」字
    這是他的一首著名的七絕,詩中寫道: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京口,是指長江南岸的鎮江。瓜洲,在長江北岸,兩地題相望,中間是長江滾滾而下。鐘山是南京的一座山,王安石的在南京。
  • 王安石的青年時代:「拗相公」是怎樣煉成的?
    不僅如此,王安石在飲食習慣也有著自己的一套規則。他從來不理會離自己位置遠的菜餚,屬於面前的菜,特別是離自己筷子近的菜,無論好吃與否。甚至待客,也只備取丁塊肉片迎客。對於吃喝等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他從不掛心。為何堂堂有名之士竟練成這番執拗?"拗相公"絕非是一日形成。
  • 王安石會用人嗎?變法二把手呂惠卿為何出賣他?難怪鬥不過司馬光
    王安石是埋頭做事,不懂得用人之人。所以他不是鬥不過司馬光,他連手下人呂惠卿都鬥不過,因為他不懂用人。 司馬光寫書寫了幾十年,把腦子寫傻了。一上臺就咔咔咔辦掉了一堆反對派,結果事情落到自己頭上的時候,他摸摸腦袋錶示不會處理啊。
  • 善於化用前人詩句的王安石
    先從王安石這首著名的詠梅詩說起。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據惠洪《冷齋夜話》記王安石此詩的寫作緣由說:「荊公嘗訪一高士不遇,題其壁。」這梅花不僅凌寒呈豔,而且在嚴寒中播送出暗香。嚴寒既壓不倒梅花的色,也壓不倒它的香,於此更顯出它「凌寒」的傲骨。「暗香」一詞顯然出自林逋「暗香浮動月黃昏」這一詠梅名句.南宋人李壁《王荊文公詩箋注》論此詩時道:「《古樂府》『庭前一樹梅,寒多未覺開。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來。』荊公略轉換耳,或偶同也。」
  •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恬然自得,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美篇
    王安石退居的半山園,鄰居是以「裡」為計量單位的。湖,是指今天的玄武湖,陰,水之南山之北為陰。所以湖陰先生的家在玄武湖南岸,玄武湖東枕紫金山、南倚覆舟山,「兩山排闥送青來。」即指此二山。由此可知湖陰先生家住湖南岸兩山之間的山坳處。距半山居所大概三四裡路。
  • 王安石的變法葬送了奄奄一息的北宋王朝,變個法怎麼就錯了呢?
    獻圖的是一名小官,名為鄭俠,職位安上門監,就是給皇宮看大門的。他還是通過謊報急情才遞交的奏章,本來他是沒有直達上聽的權力。奏章中提到這些畫面都是他每天在城門上親眼所見,畫出來的不過百分之一。帝國首都尚且如此,千裡之外更不知是如何?其實宋神宗並不會覺得奇怪,因為全國性的旱情已經持續了八個月。根據天人感應學說,自然災害是上天的警示。必須有人站出來負責。而輿論的矛頭瞬間指向王安石。
  • 王安石《登飛來峰》境界高遠,蘇軾「偷師」一首,同樣是千古名篇
    不過杭州當地的人告訴王安石,只要登上了飛來山上這座高塔,就可以衝破雲層的遮擋,看到絢爛的朝陽。詩的最後一句是對上述現象的解釋:為什麼登上塔頂就能看到朝陽呢?因為你已經站到了最高的地方。浮雲都被你踩到了腳下,再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妨礙你見到朝陽。王安石寫這一首詩的時候正當而立之年,滿懷壯志雄心,隨時準備在政治上大展拳腳。他在地方上當官,政績非常漂亮。
  • 王安石的人品有多貴重,從下面幾個小故事就可以看得出來
    第一個小故事,是王安石在京城任宰相期間,兒媳婦家的親戚蕭公子來京城拜訪了王安石。為盡地主之誼,王安石便請蕭公子到自家做客。蕭公子大喜過望,滿口答應。對於宰相家的宴席頗為期待,於是第二天盛裝而來。眼看日頭偏西,蕭公子在王安石家等得都餓了,卻還不見開席。又不敢就此離開。
  • 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惟有北山鳥,經過遺好音
    王安石退隱後居住江寧,他在鐘山南建了一座庭園,因為地處江寧縣城到鐘山一半到路程,因此稱半山園,他本人也號稱半山居士。圖片來源於網絡王安石歸隱後,文風也有所改變,早期他的詩風是比較直截了當,關注民生,歸隱山林後,他醉心山水,寫了大量的寫景詩。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他的《半山春晚即事》,描繪的是暮春時節,半山園的佳景,同時抒發他淡淡的憂愁。
  • 王安石罷相後心灰意冷,「洗稿」古樂府一首詩,結果成了千古名篇
    遠遠地看過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可是因為它的盛放,空氣中暗香浮動,人就被這梅花的「暗香」吸引過來了。 為什麼要說是「遙知不是雪」呢?盧梅坡《雪梅》詩中說:梅須遜雪三分白。因為它明顯沒有雪那麼白。 這些梅花,其實是王安石的自喻。
  • 王安石的帽子裡有玄機!杭州小學生的這份筆記逆天了
    許多人在看後都感嘆,自己這麼多年的書算是白念了。王安石帽子的變化代表著他在宦海的沉浮筆記的作者,是杭州市青藍小學四(5)班的陳思遠,小男孩長著一雙大眼睛,一張圓圓的小臉,和人說話老是笑眯眯的,特別萌。3月25日中午,記者在學校教室裡「逮」到剛吃過午飯的陳思遠,追問「神仙筆記」的來龍去脈。
  • 王安石晚年騎毛驢遊覽鐘山時寫下一首詞,抒發自己看淡功名的心態
    王安石在退出政治舞臺後,便寄情於山水,常常借自然景物抒發自己的情感。每天飯後都會騎著自己飼養的小毛驢到鐘山遊蕩,累了就在林中休息,往往都是到太陽落山才回家。柔藍一水縈花草。茅屋數間窗窈窕。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午枕覺來聞語鳥。欹眠似聽朝雞早。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這兩句寫的清明娟秀,常為人稱道,乃化他人詩句而來。
  • 新年伊始,王安石寫下了這首名詩,也拉開了一個時代的帷幕
    然而,最出名的,恐怕還是要算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很美,作者沒有夾雜個人情感,僅用了白描的手法描述了新年的場景,卻能神奇地激發讀者的共鳴,使我們沉浸在歡樂祥和之中。同時,詩歌的字裡行間,跳躍著歡樂的節奏,洋溢著新春的喜慶,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 王安石騎毛驢春遊鐘山,寫下一首充滿生活氣息的詞,讀來耳目一新
    遠離仕途的生活令王安石很愜意。正所謂「無官一身輕」,讀書之餘,他便到附近的鐘山散步,他還蓄養著一頭小毛驢,每每登山,遇山路崎嶇之時,他便騎在小毛驢背上,一幅優哉遊哉寄情山水的景象。
  • 王安石金山寺: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風吹水雪崩騰
    我們熟知的大文豪蘇軾,他曾兩次謫居杭州,在杭州金山寺留下了許多詩詞。熙寧四年,蘇軾赴杭州途中,途經金山寺,就作了一首《遊金山寺》。金山寺以及周圍的風景都給蘇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後即使蘇軾被貶至其他地方,路過金山寺,他也會逗留在此。如元豐二年,蘇軾前往湖州任職,途經金山寺,又作了一首《大風留金山兩日》。
  • 同樣是後院失火,王安石的做法令人稱讚,而楊國忠卻被恥笑千年!
    但他年輕的時候放蕩無行,整日整夜流連於酒坊賭場青樓,因此族人非常得討厭他。由於揮霍無度又得不到族人的救濟,楊國忠的生活愈發的艱難,不得已只好娶了一名妓女為妻。這名妓女叫裴柔,長得頗有幾分姿色,當時的唐朝風氣十分的開放,而楊國忠娶妓女為妻的事情在當時來說也算是家常便飯,而楊國忠發跡之後也並沒有拋棄她。
  • 拍一拍宋朝 王安石:穿破衣服的世外高人?獨立獨行的偽君子?
    王安石,因轟轟烈烈、兩起兩落、以失敗告終的熙寧變法,讓後人對其褒貶不一,又因其獨立獨行、不拘小節、孤傲固執的個性,給人留下獨特的印象。宋仁宗賞識王安石的才幹,提拔重用他的同時,卻又對他獨立獨行的個性頗有看法。
  • 死去40多年的王安石被挫骨揚灰,只因他這句詩裡藏著一個密碼
    宋朝的統治者可能也想不通:我大宋大好的江山,怎麼突然就淪落至此了呢?朝堂的君臣一合計,找到了一個最佳的替罪羊:王安石。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範祖禹之子範衝,就給皇帝上書,痛陳王安石的罪狀。其中引用了王安石的一句詩: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這是赤裸裸的大逆不道!宋高宗勃然大怒,下令削奪王安石之前的舒王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