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在黃州任職團練副使,已有一年有餘,眼看就要冬至了,馬太守委託蘇學士前往京城向陛下和各位高官賀節。
去年,蘇軾因為故作聰明,在太師府王安石家裡錯題了菊花詩,來到黃州後,看到黃州的菊花也會落瓣,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無知,因此,蘇軾便想利用這次賀節的機會,去王安石家裡登門賠罪。
此時,巧合的是,蘇軾的夫人生病了,十分想念家鄉,蘇軾便想在赴京之前,將夫人送到四川老家修養一段時間。
說到回四川老家,蘇軾又想起一件事情:來黃州任職前,王安石太師曾經說過,讓自己在回四川老家時,幫他帶一些瞿塘三峽裡的中峽之水回去,以便王太師煎藥治病,延年益壽。
我們在這裡介紹一下瞿塘三峽,按照上下遊,它分為上峽、中峽和下峽,上峽是西陵峽,又叫做瞿塘峽;中峽是巫峽;下峽是歸峽。王安石託付蘇東坡取的中峽之水便是巫峽裡的江水。
而黃州至蘇東坡的老家眉州,正好經過瞿塘三峽,雖然僅有一水之隔,但是也有4000多裡的路程。而夔州,又在黃州和眉州的中間。
為了不影響赴京賀節,蘇東坡想起了一個公私兩盡的方法:他親自將夫人送到夔州,吩咐管家護送夫人回老家,自己再乘水路趕往中峽取水,然後,再快馬加鞭趕往京城賀節。
一切準備就緒,一切也比較順利,來到夔州後,蘇東坡便乘船趕往中峽。
此時,正值秋後冬前,水勢較大,小船兒在水中順勢遊走,很是順溜,因為連日來的舟車勞頓,蘇東坡在船上睡著了,等他醒來,小船兒已到了下峽。
蘇軾便急切地告訴船家:「我要取中峽之水,麻煩你趕快掉頭。」
「現在掉頭來不及了,大官人請看,這水順流而下,若是我們逆行,很難很難」,船家指著船尾說。
蘇軾順著船家的手指望去,發現逆流而上,極其艱難,於是,讓船家停船靠岸,吩咐船家到岸邊找一位嚮導來。
不一會兒,船家領著一位年老的嚮導回來了,蘇軾便問老者:「請問,瞿塘三峽之中,哪一峽的水最好?」
老者答道:「瞿塘三峽緊緊相連,中間沒有任何阻隔,這上峽之水流進中峽,中峽之水流進下峽,所以,都是一樣的水,沒有好歹之分。」
於是,蘇軾便在下峽取了一甕水,密封好後,披星戴月,趕往京城。
來到京城後,蘇軾便讓人抬著水甕送到王安石家裡。
門官稟告後,王安石先是說了三個字:「一年了」,接著,又補充道「你先把他引到東書房吧。」
說著,王安石便先來到東書房等候蘇軾,此時的東書房房牆上還貼著去年蘇軾補寫的那份詩稿,王安石見詩稿上有些塵土,便拿出拂塵掃拭乾淨。
蘇軾聽到門官說去東書房,想起了去年自己冒昧補寫菊花詩的事情,頓時,面露難色,但是,客隨主便,蘇軾只能硬著頭皮來到東書房。
見到王安石後,蘇軾行禮作揖,客套一番。
王安石便讓人為蘇學士看座,蘇軾坐下後,抬頭一看,正巧看到了去年自己補寫的菊花詩,板板正正的貼在房牆上,頓時,羞紅了臉色,真想找個地縫扎進去。
這時,王安石用手指了指牆上的詩稿說:「子瞻啊,上次你補寫了《詠菊》的後兩句,如今,已經一年了,時間過得真快啊。」
蘇軾聽後,起身便拜。王安石一手扶住了蘇軾,故意問:「子瞻啊,這是為何?」
蘇軾便說:「晚生來謝罪來了。」
王安石也有長者之風,此時,不想再故弄玄虛,便開門見山地問道:「你看見黃州的菊花會落瓣了麼?」
「看見了」,蘇軾如實答道。
「以前你沒見過,也不能怪你」,王安石說道,接著又問:「老夫勞煩你帶的瞿塘三峽的中峽水,帶來了麼?」
蘇軾回答:「帶來了」,說著讓人將水甕抬了進來。
王安石又問:「這是中峽水?」
「是中峽水」,蘇軾答道。
王安石便吩咐下人用這中峽水烹煮陽羨茶,可是,煮了半晌,才看見茶色。
於是,王安石又問:「這水取自哪裡?」
「這水取自巫峽」,蘇軾答道。
王安石聽後,便笑著說:「你又來騙老夫了,這水是下峽水,你為什麼說是中峽水?」
蘇軾聽後,大吃一驚,便問道:「太師,怎麼知道是下峽水?」
王安石語重心長地說道:「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需要仔細觀察,老夫若不是到過黃州,怎麼能知道黃州的菊花會落瓣?」
蘇軾聽後,連連點頭。
王安石又說道:「這瞿塘水的特性,在《水經補註》中有記載,上峽水急,下峽水緩,只有中峽的水緩急適中,太醫院的醫生們,知道老夫火氣旺盛,引發病症,所以,讓我用中峽水煮陽羨茶引用。」
蘇軾在一旁認真地聽著。
王安石繼續說道:「用瞿塘三峽的水烹煮陽羨茶,有一個特點,上峽水味濃,下峽水味淡,只有中峽水濃淡相宜,今天煮到半晌,才露茶色,所以,知道是下峽水。」
蘇軾聽後,對王安石肅然起敬,十分佩服,起身作揖,再次謝罪,並解釋了「過中峽而忘取水」的事情。
王安石聽後,便說:「子瞻啊,你何罪之有,只不過因為你自負聰明,而疏忽大意了。」
說罷,王安石又說道:「我和你認識很長時間了,不知道你的真才實學,今天我來考考你。」
他們二人,一位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一位是兩宋時期文學成就的最高代表,而且都名列在「唐宋八大家」,今日比試,乃是針尖對麥芒,誰輸誰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