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獨居與群居兩種生活方式轉變的沙漠蝗蟲,這一技能影響了後代

2021-01-10 奇點先驅

沙漠蝗蟲能夠在獨居與群居這兩種生活方式中來回的「切換」,這樣的習性,使得沙漠蝗蟲有著個性化的特點。對於什麼時候獨居,什麼時候群居,這與沙漠蝗蟲當時所處的環境狀況有著十分緊密地聯繫。在綠色植物生長繁盛的時期,由於食物的充足,這個時候沙漠蝗蟲會以獨居的方式生活。如果若蟲是在這個時候出生的話,那麼它們的顏色會與它們所處的顏色一致,是綠色的,而且,獨處的生活習性也會被遺傳到若蟲。如果在旱季,綠色植物大為減少的時期,由於賴以為食的植物數量減少,沙漠蝗蟲就會聚集起來,以群體的方式生活,同時,它們的顏色會是鮮豔的,具有警惕性。

那麼為什麼沙漠蝗蟲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其實,這與它們的身體的化學變化也有關。當蝗蟲在獨居的時候,那麼它們的顏色會是綠色的,這時候,恰好與周圍環境的綠色融合在一起,這個時候就如同偽裝色一樣,將蝗蟲給偽裝起來,從而可以躲避捕食者的捕食。在蝗蟲群居的時候,身體會呈現出警戒色,對於若蟲來說,它們還會從有毒的植物中吸收毒素,從而改變它們在捕食者口中的口感。在群居的時候,數量越多,就會越安全。而且這個時候,它們的顏色是不大一樣的,這個時候,往往會使得捕食者想起不愉快的食用經歷,因而不去捕食蝗蟲。

對於沙漠蝗蟲來說,它們會以其所處的環境,來不斷的在獨居和群居這兩種生活方式中做出選擇。當它們形成群體的時候,數量是十分巨大的,個體常多達50億隻,這樣的數量,能夠吃掉1000平方千米的植被。除此之外,生活方式的選擇還會具有遺傳性。沙漠蝗蟲能夠在獨居與群居中來會「切換」的能力,自然是為它們基因所有。但是對於近期剛出生的蝗蟲來說,它們會選擇怎麼樣的生活方式,則完全取決於它的蝗蟲媽媽當時是群居的,還是獨居的。對於這樣現象的發生雖然依舊有些問題沒有弄清楚,但是據已了解到的,那就是,這種現象的發生,與信息素關係十分密切。。

對於沙漠蝗蟲這樣的生活習性來說,從另一層面上我們可以看到,為了適應大自然的生存,昆蟲們真的在很認真的練就本領。

相關焦點

  • 集體生活影響腦 群居蝗蟲變大頭
    (圖片提供:Swidbert Ott/劍橋大學) 當沙漠蝗蟲(Schistocerca gregaria)的數量變得越來越多,它們也隨之從一種獨居的昆蟲變成了成群結隊行動的農作物天敵。然而根據一項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卷》上發表的研究結果,與獨居蝗蟲相比,群居蝗蟲的大腦居然也比前者大許多,這說明群體生活方式會對生物的腦結構產生顯著影響。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報告說,沙漠蝗蟲平時喜歡單獨生活,但有時也會成群結隊地遷徙,形成遮天蔽日的蝗災。
  • 數量龐大的食客集群—沙漠蝗蟲
    這種大小的蝗蟲群一天可吞食足供500個人吃一年的莊稼。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巨大的昆蟲群通常在數天內就不知從何處冒出來。想要預測沙漠蝗蟲種群何時爆發異常困難,但災的出現顯然絕不是憑空而來。蝗災是由蝗蟲遇機即發的生活史引起的,這就造成了蝗蟲&34;的種群結構,即蝗蟲種群會在毫無規則可言的時期突然增加。
  • 醒醒吧,群居蝗蟲有毒!
    儘管印度蝗災已經基本結束,但非洲的蝗蟲卻似乎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面對這樣的新聞,有人甩出了「吃貨治災」的老思路,調侃道:「蝗蟲要是敢來,我們就起鍋燒油,吃絕它。」然而蝗災真的可以靠吃貨解決嗎?並非任何蝗蟲都能吃事實上,吃蝗蟲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蝗蟲可食可藥用,古已有之。
  • 遮天蔽日,"喪屍化"蝗蟲來襲
    沙漠蝗的形態分為獨居型和群居型,不同形態在體型、顏色、食量和攻擊能力上都存在著巨大差異,就連科學家都曾以為它們是兩種不同種類的蝗蟲。巨型軍團靠繁殖沙漠蝗的壽命並不長,一般只能存活3~5個月,可它強大的繁殖能力卻往往使其泛濫成災。它的一生會經歷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一隻雌性成蟲一生至少能產卵三次,獨居的雌蟲一次能產卵95~158枚,群居的雌蟲一次產卵不到80枚,但群居產生的卵一旦孵化便是「喪屍化」的沙漠蝗,進食能力、體能方面都會比獨居的更強。
  • 蝗蟲不可怕蝗蟲成群才可怕 科學家發現導致蝗蟲成群的化學物質
    科學家發現蝗蟲釋放的一種化學物質,導致蝗蟲聚集成群。單個蝗蟲大多是無害的。但是如果聚集成群後,就會極具破壞力。這一新發現可能有助於找到新辦法,來防止蝗蟲聚集成群後大面積破壞農作物。信息素是動物產生的化學物質,能夠影響其他同類動物的行為。這種信息素名為醚(4VA),是從世界上分布最廣的一種蝗蟲——飛蝗蟲身上發現的。這種化學物質從飛蝗蟲後腿釋放出來,可被其他飛蝗蟲的觸角感知到。研究發現,這種信息素可以有效地吸引雌性、雄性和所有年齡層的飛蝗蟲。只要四、五隻蝗蟲聚集在一起就可以產生這種化學物質。蝗蟲群的數量可壯大到數十億隻,覆蓋數百平方公裡。
  •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臭味相投
    與主要襲擾我國的飛蝗不同,沙漠蝗雖然僅僅分布在非洲、中東、南歐與南亞地區,但有關其危害的記載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2019年到2020年6月,沙漠蝗的爆發從非洲之角蔓延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糧農組織判斷,沙漠蝗蝗災波及區域達26萬多公頃,規模為25年一遇,沿途1190萬人的糧食供應受到直接威脅。
  • 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最新研究:「臭味相投」
    聯合國糧農組織判斷,沙漠蝗蝗災波及區域達26萬多公頃,規模為25年一遇,沿途1190萬人的糧食供應受到直接威脅。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然而我們對蝗災成因的科學認識不足百年。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發現,飛蝗之所以能成災是因為蝗蟲可以從低密度的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的群居型,他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
  • 蝗蟲緣何聚群成災?最新研究:「臭味相投」……
    聯合國糧農組織判斷,沙漠蝗蝗災波及區域達26萬多公頃,規模為25年一遇,沿途1190萬人的糧食供應受到直接威脅。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然而我們對蝗災成因的科學認識不足百年。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發現,飛蝗之所以能成災是因為蝗蟲可以從低密度的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的群居型,他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認為散居和群居蝗蟲是兩個不同的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而群居型蝗蟲一旦形成就會導致蝗災發生。
  • 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口糧,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
    與主要襲擾我國的飛蝗不同,沙漠蝗雖然僅僅分布在非洲、中東、南歐與南亞地區,但有關其危害的記載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2019年到2020年6月,沙漠蝗的爆發從非洲之角蔓延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糧農組織判斷,沙漠蝗蝗災波及區域達26萬多公頃,規模為25年一遇,沿途1190萬人的糧食供應受到直接威脅。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然而,我們對蝗災成因的科學認識不足百年。
  • 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口糧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
    與主要襲擾我國的飛蝗不同,沙漠蝗雖然僅僅分布在非洲、中東、南歐與南亞地區,但有關其危害的記載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2019年到2020年6月,沙漠蝗的爆發從非洲之角蔓延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糧農組織判斷,沙漠蝗蝗災波及區域達26萬多公頃,規模為25年一遇,沿途1190萬人的糧食供應受到直接威脅。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然而,我們對蝗災成因的科學認識不足百年。
  • 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口糧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
    與主要襲擾我國的飛蝗不同,沙漠蝗雖然僅僅分布在非洲、中東、南歐與南亞地區,但有關其危害的記載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2019年到2020年6月,沙漠蝗的爆發從非洲之角蔓延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糧農組織判斷,沙漠蝗蝗災波及區域達26萬多公頃,規模為25年一遇,沿途1190萬人的糧食供應受到直接威脅。
  • 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口糧,蝗蟲如何聚群成災
    與主要襲擾我國的飛蝗不同,沙漠蝗雖然僅僅分布在非洲、中東、南歐與南亞地區,但有關其危害的記載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2019年到2020年6月,沙漠蝗的爆發從非洲之角蔓延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糧農組織判斷,沙漠蝗蝗災波及區域達26萬多公頃,規模為25年一遇,沿途1190萬人的糧食供應受到直接威脅。
  • 動物所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據我國近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飛蝗至今仍然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重要農業害蟲。沙漠蝗雖然僅僅分布在非洲、中東、南歐和南亞地區,但危害的記載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這兩種蝗蟲災害一直被認為是人類主要的瘟疫之一。從2019年到2020年6月,沙漠蝗的爆發從非洲之角到伊朗南部和印巴邊境,蔓延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
  • 同為大型貓科,為什麼獅子是群居,老虎是獨居?
    大型貓科動物中,老虎和美洲虎、花豹等都是獨居,獅子卻是群居。群居大貓和獨居大貓社會生活的本質區別在哪裡,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獅子一家01獅虎的不同獅、虎的差別到底在哪裡?有人說獅子成群,老虎獨來獨往,這沒有說到點子上。
  • 蝗蟲的天敵是誰?科學家提到一種生物,很多人認為是恐龍的後代
    源自東非的蝗災從去年12月開始蔓延,如今,看起來似乎越來越嚴重了,前段時間,聯合國也發布報告,如果蝗災無法在短期內得到控制,那麼當6月份來臨,蝗蟲的數量會增加到180萬億隻,這是什麼概念呢?全球將至少有數千萬甚至更多的人口,將因此面臨一場嚴重的饑荒,而且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結束。
  • 4000億蝗蟲奔湧亞洲!把它吃成珍稀動物?一點也不好笑
    一旦從獨居的「綠螞蚱」聚集到60隻以上時,螞蚱就會發生這幾個改變:身體顏色由綠變黃:飛行距離由之前的幾十米最多上百米變到能一天奔襲150公裡,速度也加快太多,感受一下這速度:習性兇狠、攻擊性強、食量增大(每天能吃掉相當於自己身體重量的食物)。
  • 蝗蟲集群出動成災 竟是為了避免被同類吃掉
    東非蝗災 圖源:vatican news蝗災泛濫之所以那麼恐怖,一是因為蝗蟲太能吃,二是它們的數量太龐大。一隻沙漠蝗蟲每天可以吃掉相當於自己體重的糧食,大約兩克左右。
  • 我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之謎
    一隻蝗蟲不過手指大小,但當這種小昆蟲聚集成群,會讓過處寸草不留,給農業和環境造成毀滅性災害。那麼,究竟是什麼讓蝗蟲聚群成災?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鑑定出一種由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A),被認為是導致飛蝗聚群的關鍵性群聚信息素之一。該發現使對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
  • 為何獅子喜歡群居,老虎卻喜歡獨居?
    不過,不知道大家注意過一點沒有,雖然都是食物鏈頂端的存在,可是獅子和老虎之間的差距還是蠻大的,首先是戰鬥力方面,動物學家認為,獅子是打不過老虎的;其次,獅子喜歡群居,平均一個獅群至少有17隻左右的獅子,而老虎則是不折不扣的獨居動物,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它們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呢?獅子為何群居?根據研究發現,獅群中一般都是1-3隻的雄獅,搭配幾隻母獅,其餘的便都是它們的孩子。
  • 沙漠蝗蟲災害侵襲多國,除了用鴨子還有何高招?
    其實早在2月19日,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就曾在社交媒體推特上發文稱,印巴邊境4000億隻蝗蟲正向中國逼近,10萬「鴨軍」緊急集合,嚴陣以待。推特網友直呼,這太棒了!去吧,強大的鴨子!一旦蝗蟲轉移,無法跟隨作戰。而鴨子喜歡群居,適合野外生存,「作戰能力」更勝一籌,因此鴨子是最好的選擇。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的相關工作人員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本次涉及捐贈鴨子的企業為「國偉禽業」。該公司董事李柳萌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國偉禽業」為浙江省農科院一個合作基地,雙方已經研究鴨子滅蝗項目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