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集群出動成災 竟是為了避免被同類吃掉

2020-11-30 cnBeta

 

東非蝗災 圖源:vatican news

蝗災泛濫之所以那麼恐怖,一是因為蝗蟲太能吃,二是它們的數量太龐大。一隻沙漠蝗蟲每天可以吃掉相當於自己體重的糧食,大約兩克左右。不要小看這個數字,因為蝗蟲是成群結隊的,數量龐大,一平方公裡的蝗蟲一天大約能吃掉35000人的糧食。

 

圖片來源:bbc.co.uk

因此,了解蝗蟲群體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有什麼辦法可以讓這個群體分崩離析,就變得尤為重要。

那你知道多少只蝗蟲會使它們從無序趨於走向有序嗎?科學家告訴你3隻足矣。

想要了解一個群體是如何運行的,必須得觀察它們的行為特徵。

科學家Jerome Buhl對昆蟲的集體行為頗有研究。他曾做過一個實驗,把一些蝗蟲放到了一個環形盤狀物上,觀察蝗蟲的行為路徑。

剛開始如果只放置幾隻蝗蟲,那麼它們在盤中的行徑是無序的,到處亂爬。

 

圖片來源:https://youtu.be/DOAtAKTJhTY

隨著時間的推移,放置的蝗蟲數量逐漸增多,群體的行進變得越來越穩定,爬行的方向變得慢慢統一,雖然依舊有少數個體處在無序的狀態。

 

圖片來源:https://youtu.be/DOAtAKTJhTY

然而隨著數量的增多,密度逐漸變大,蝗蟲的行為變得越來越有集體性,運動的方向也逐漸完全統一了起來。

根據這一現象,Louise Dyson和他的團隊於2015年提出了一個最小模型進行描述,只需要3隻蝗蟲聚集在一起就可以讓它們的行為趨向於統一。換言之,只要有一隻蝗蟲發現它身邊有另外兩隻蝗蟲,那麼它的行為就會和其他兩隻趨於一致。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隨著蝗蟲數量的增多,它們的行動變得越來越統一呢?

科學家從摩門蟋蟀(Anabrus simplex)那得到了靈感。

不要以為這種蟋蟀是什麼善茬,它們的生活習性和蝗蟲沒什麼區別。它們也有成群結隊行進的行為,一邊行進一邊吃,種子、花朵、其它昆蟲的屍體、糞便都成為了它們的食物。摩門蟋蟀能毀掉它們所經過地方40%至50%的植物,2003年,在內華達州有將近一千二百萬畝土地被它們所侵蝕。

如果行進的過程中,這些食物吃沒了怎麼辦,它們靠什麼存活下來呢?答案是靠吃掉對方。因為它們本身就是一個「行進中的鹽和蛋白質的包裹」。因為擔心被吃掉,所以它們的行進速度會隨著數量的增加而變快。

 

相食的摩門蟋蟀 圖片來源:nature

因為摩門蟋蟀和蝗蟲的行為相似,所以Jerome Buhl就開始檢驗,相食行為是否也會影響蝗蟲的行動,讓它們從無序活動變為有序活動。

同樣的,Jerome Buhl用沙漠蝗蟲在環形圓盤中做高密度的行進實驗,只不過這次,他把其中一些蝗蟲的腹部神經給去除了。去除了腹部神經的蝗蟲,活動能力減弱,移動的速度變慢,行動效率變低。而行動效率低下的蝗蟲,在群體行進中容易暴露它們的側翼,側翼又是它們最脆弱的地方。

 

蝗蟲的形態結構 圖片來源:初中生物插圖

實驗發現,側身對著蝗群的蝗蟲相比那些頭部或後腿朝向蝗群的,更容易被吃掉。由此可見,在高密度的情況下,一個群體中任何一隻蝗蟲如果不與鄰居保持隊形,就會暴露其脆弱的側翼,從而更容易被同類吃掉。通過保持隊形,行動效率更高,它們就會更安全。所以你現在應該知道為什麼蝗蟲會集結,繼而造成難以估量的破壞。

在密度較低的時候,每平方米只有幾隻蝗蟲,它們可以很大程度上避開彼此,可以作為獨居生物各自四處活動,也不用擔心被吃掉。但隨著蝗蟲繁衍數量的增多,群體數量變大,在同一塊地盤上不可避免地拉近了蝗蟲間的距離。在這種情況下,統一協作的運動是避免被吃掉的最佳選擇。

統一協作的運動過程也體現在蝗蟲生理上的變化。

因為是一種高密度的運動,蝗蟲與蝗蟲之間難免會發生觸碰,而後腿的觸碰,引起了蝗蟲血清素水平的升高。有動物實驗表明,當提高血清素在動物體內含量時,動物的互相攻擊行為明顯減少。這也是蝗蟲在群居過程中,會避免同類相食,並且行動趨於統一的原因。

血清素水平的升高也體現在外形的變化,蝗蟲體表顏色從獨居的綠色變成了群居的黃色。它們的大腦也變得更大,腿變得更短,但耐力更強。

 

蝗蟲形態的變化 圖片來源:Wikipedia

除此之外,科學家還發現,一旦蝗蟲的密度降低,它們就會回到了獨居時候的模樣,彼此之間保持距離,獨自行動開來。然而,群體離散行為的閾值遠遠低於群體形成的閾值。也就是說,蝗群形成容易,但散開則很困難。

按照國家的防蝗災防治標準,當蝗蟲發生密度高於10頭/平方米,需要採取飛機防治與地面防治相結合的方法來控制。如果上升到15頭/平方米,那就得開展應急防治,可以上飛機撒藥了。所以,千萬不要等蝗災的時候才想著消滅,在獨居的蝗蟲開始聚集成群的初始就該有所準備。

參考文獻:

Bazazi, S., Buhl, J., Hale, J. J., Anstey, M. L., Sword, G. A., Simpson, S. J., & Couzin, I. D. (2008). Collective Motion and Cannibalism in Locust Migratory Bands. Current Biology, 18(10), 735–739. doi:10.1016/j.cub.2008.04.035

Dyson, L., Yates, C. A., Buhl, J., & McKane, A. J. (2015). Onset of collective motion in locusts is captured by a minimal model. Physical Review E, 92(5). doi:10.1103/physreve.92.052708

Lincoln, T. (2006). Push on the marching crickets. Nature, 440(7080), 38–38. doi:10.1038/440038a

Buhl, J., Sumpter, D. J. T., Couzin, I. D., Hale, J. J., Despland, E., Miller, E. R., & Simpson, S. J. (2006). From Disorder to Order in Marching Locusts. Science, 312(5778), 1402–1406. doi:10.1126/science.1125142

農業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全國蝗蟲災害可持續治理規劃(2014-2020 年)》的通知

相關焦點

  • 蝗蟲集體出動很整齊是為了什麼 素來有同類相食的習慣
    蝗蟲集體出動很整齊是為了什麼 素來有同類相食的習慣時間:2020-05-20 11:24   來源:東方天氣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蝗蟲集體出動很整齊是為了什麼 素來有同類相食的習慣 2020年5月20日螞蟻莊園小課堂:蝗蟲集體出動時整整齊齊、路線一致,這是為了?
  • ...動時整整齊齊、路線一致 是為了方便啃食小麥還是避免被同類吃掉?
    蝗蟲集體出動時整整齊齊、路線一致 是為了方便啃食小麥還是避免被同類吃掉?時間:2020-05-23 09:10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蝗蟲集體出動時整整齊齊、路線一致 是為了方便啃食小麥還是避免被同類吃掉? 蝗蟲集體出動時整整齊齊、路線一致,這是為了?
  • 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口糧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臭味相投!當黑壓壓的蝗蟲鋪天蓋地般襲來,到底有多可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判斷,1平方公裡蝗群1天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這些「吃糧不眨眼」的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一起聽聽專家怎麼說。
  • 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口糧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
    2020年08月30日 06:50 來源:經濟日報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判斷,1平方公裡蝗群1天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這些「吃糧不眨眼」的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一起聽聽專家怎麼說。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發現,飛蝗之所以成災,是因為蝗蟲能從低密度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群居型——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他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而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一度認為散居型和群居型蝗蟲是兩個不同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群居型蝗蟲一旦形成,則會導致蝗災發生。
  • 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口糧,蝗蟲如何聚群成災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臭味相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沈 慧  當黑壓壓的蝗蟲鋪天蓋地般襲來,到底有多可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判斷,1平方公裡蝗群1天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這些「吃糧不眨眼」的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一起聽聽專家怎麼說。
  •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臭味相投
    當黑壓壓的蝗蟲鋪天蓋地般襲來,到底有多可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判斷,1平方公裡蝗群1天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這些「吃糧不眨眼」的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一起聽聽專家怎麼說。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發現,飛蝗之所以成災,是因為蝗蟲能從低密度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群居型——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他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而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一度認為散居型和群居型蝗蟲是兩個不同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群居型蝗蟲一旦形成,則會導致蝗災發生。
  • 肯亞發生蝗災,蝗蟲為什麼會成災?會入侵我國嗎?
    那麼,蝗蟲(俗稱螞蚱)為什麼會成災?我今天就來告訴你,主要有4點。1.繁殖。我們都知道,生物都有延續生存的本能,大自然會用一種方法來保持生態平衡。越是食物鏈頂端的動物,繁殖的動物就越少;越是食物鏈底端的動物,繁殖的動物就越是多。比如老鼠,處於食物鏈底端,一年可以繁殖100多隻。而小小的蝗蟲沒有什麼破壞力,便能大批繁殖。
  • 蝗蟲緣何聚群成災?最新研究:「臭味相投」……
    當黑壓壓的蝗蟲鋪天蓋地般襲來,到底有多可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判斷,1平方公裡的蝗群1天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這些吃糧不眨眼的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發現,飛蝗之所以能成災是因為蝗蟲可以從低密度的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的群居型,他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認為散居和群居蝗蟲是兩個不同的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而群居型蝗蟲一旦形成就會導致蝗災發生。
  • 數量龐大的食客集群—沙漠蝗蟲
    沒有什麼動物能像蝗蟲那樣讓人類充滿恐懼了,尤其是沙漠蝗蟲,這些蝗蟲幾乎是造成各種蝗災的罪魁禍首,它們種群會不時爆發。這些昆蟲會變成貪婪的遷徙型,並往周圍地區大規模入侵。蝗群會快速達到災難的規模,它們飛過之後的所有地方就只剩下了光禿禿的莖梗。
  • 【協作】集群的智慧
    加利福尼亞州薩克拉門託河谷,紅翅烏鶇聚成一群又重組 攝影:Lukas Felzmann 走進養蝗蟲的牛津實驗室,伊恩·庫贊被一股氣味狠狠衝擊,那氣味像是堆滿乾草的舊穀倉。「要是連蝗蟲數量都數不清,我的可信度就岌岌可危了。」他重播錄像的連續鏡頭,並放大觀看,看到蝗蟲如果彼此靠的很近,就會互相撕咬。有些倒黴鬼甚至被整個吞食。那就是問題問題關鍵所在。調整群落的力量在於嗜食同類,而不是互相合作。對這一理論,庫贊給出了縝密的證明:「把蝗蟲腹部的神經切斷,它們就感受不到後方的撕咬,從而完全喪失集群能力。」他說。
  • 神奇的椋鳥與雞鴨,是蝗蟲的殺手
    ,並利用化學藥劑及時防治高密度的蝗蟲發生區。2019年4月新疆多地發生蝗蟲災害,數以萬計的粉紅椋鳥發動「空襲」。一隻粉紅椋鳥一天能捕食120至180隻蝗蟲。椋鳥除了粉紅椋鳥,雞鴨鵝鷹也能食蝗於成災之初。2018年曾出動數千隻鴨子和雞。2001年6月新華社報導說,除了粉紅椋鳥,新疆養殖的滅蝗雞鴨也有近70萬隻。
  • 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口糧,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
    本報記者 沈 慧攝當黑壓壓的蝗蟲鋪天蓋地般襲來,到底有多可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判斷,1平方公裡蝗群1天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這些「吃糧不眨眼」的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一起聽聽專家怎麼說。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發現,飛蝗之所以成災,是因為蝗蟲能從低密度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群居型——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他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而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一度認為散居型和群居型蝗蟲是兩個不同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群居型蝗蟲一旦形成,則會導致蝗災發生。
  • 為何全世界就蝗蟲這種昆蟲經常成災?蝗蟲:你等著,我搖蟲!
    這最近,我們的巴鐵兄弟是深受蝗蟲災害的困擾,多達上千億的蝗蟲,是漂洋過海從非洲大陸入侵到了印巴境內,短短一天就能夠吃掉200噸的植物,毫不誇張的說,真的有一種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的感受。不過令人奇怪的是,即便是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人類幾乎還是無可避免地遭受到蝗災的侵害,難道不起眼的蝗蟲真的是昆蟲界的扛把子?其實,單單就蝗蟲來說,它可真的算不上是扛把子,因為在我們人類面前它實在是過於渺小。
  • 蝗蟲虐遍全世界,人蝗大戰人類大敗,為何在美國卻被幹絕種?
    然而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蝗災,也是有史以來已知最大的動物聚集事件,覆蓋了地球千分之一地表面積,總重達2750萬噸的美國阿爾伯特蝗群,卻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裡就完全滅種,不剩一隻,人蝗大戰以人類的完勝而告終,北美的蝗蟲在經歷另外一波高原蝗後也不再成災,美國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為什麼會發生蝗災?
  • 真的逼急了你會吃同類嗎?
    雖然這個設想匪夷所思,但在動物的世界中「同類相食」的現象非常常見。有「性食同類」的動物,例如螳螂、紅背蛛,無論是出於自願還是被當成獵物飽餐一頓,最後都是在交配之後被同類吃掉。(參考文章:性食同類?不是無情,而是有意)其實自然中還有很多動物吃掉同類並不是為了繁衍後代,而是出於其他的目的。例如:【拖後腿者,斬!】
  • 蝗災時的蝗蟲到底能不能吃,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因蝗災餓死
    蝗蟲而蝗蟲成災歷史上就有:唐朝德宗年間,東自海,西盡河隴,蝗蟲蔽天,所至草木不留,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一是:蝗蟲能量供給有限生物能從農作物轉移到蝗蟲,考慮到蝗蟲能吃掉不可食用的部分,其生物能轉換效率最高也不過10%。就是說在莊稼成熟期,本來可供100人口糧的耕地如果用來養蝗蟲,就只夠10人吃的,50%的捕獲率就只夠5人吃。如果發生在非成熟期,可能就只夠一人吃的。
  • 蝗蟲為何聚集成災?中國研究團隊發現了關鍵的信息素
    蝗蟲災害的新聞裡,成千上萬的蝗蟲總是集群而來,遮天蔽日,為害植物。但事實上,蝗蟲並非生來就是群居狀態。它們通常是散居的,相對溫和,危害不大;只在特定情況下,比如乾旱時,散居的蝗蟲才會轉變為群居形態——身體由綠色轉為黑褐色,迅速繁殖,並且吸引周圍的同類加入,飛快吞食所經過地區的農作物和其它植物,引發嚴重的糧食危機和經濟損失。
  • 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最新研究:「臭味相投」
    當黑壓壓的蝗蟲鋪天蓋地般襲來,到底有多可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判斷,1平方公裡的蝗群1天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這些吃糧不眨眼的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發現,飛蝗之所以能成災是因為蝗蟲可以從低密度的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的群居型,他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認為散居和群居蝗蟲是兩個不同的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而群居型蝗蟲一旦形成就會導致蝗災發生。
  • 巴基斯坦的蝗災有救了,原來可以用它們消滅蝗蟲
    放一隻鴨子相當於滅了蝗蟲全家中國人自古以來積累了很多種方法對抗蝗蟲災害。科學防治蝗蟲可以採用藥物殺滅,也可以採用生物防治。從環保角度考慮,自然是生物防治的好處更多,「前者滅殺成本高,還會有農藥殘留;後者不僅不會汙染環境,還能修復生物鏈,一舉多得。」生物防治滅蝗辦法,曾經也考慮過投放青蛙、鳥類。「它們也是蝗蟲天敵,但紀律上屬『散兵遊勇』。
  • 東非蝗災蔓延 是誰吹響幾千億隻蝗蟲的「衝鋒號」
    資料記載,1958年,索馬利亞4億隻沙漠蝗蟲肆虐,擴散達l000平方公裡,這些蝗蟲一天就能吃掉8萬噸糧食,而這個數字,是40萬人一年的口糧。而本次蝗災,有媒體記者在肯亞東部用飛行器拍到,蝗蟲形成了一個長約60公裡、寬約40公裡的蝗蟲群,覆蓋面積逾2000平方公裡。如果按照每平方公裡可容納1.5億隻沙漠蝗蟲計算,那麼這個蝗蟲群的數量將可達到3000億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