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詩詞中,有一類詩歌描寫採摘活動,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勞動場景,同時,也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愛情故事。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大量關於採摘的詩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就是採桑。
《詩經》中,採桑似乎總是與男女愛情聯繫在一起,桑林儼然成為了男女約會的浪漫場所,有著濃厚的豔情色彩。
彼汾一方,言其採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異乎公行。(《國風·魏風·汾沮洳》)
詩歌中,採桑的男子「美如英」,女子直白地表達了對採桑男的愛慕之情。
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桑中,送我乎淇之上矣。(《鄘風·桑中》)
這首詩中,一位美女邀約一位男子在桑林約會,男子用一唱三嘆的表達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激動心情。
在生機勃發的春天,青翠的桑林中,採桑少女嬌媚動人、風情萬種,她一邊採桑,一邊翹首遠眺,期待著情郎來到她的身邊,和他談一場卿卿我我的戀愛。
桑在古代是生命之樹,自古以來有著「日出扶桑」、「伊尹生空桑」的傳說,因此採桑與性和愛情有著密切的關係。
上世紀70年代,在四川新都縣的東漢墓葬中,出土了一塊磚畫,儼然是一幅「桑林春宮圖」,它生動刻畫了在桑樹下,男子與一名採桑女交媾的情景。
可是,自從美豔少婦秦羅敷的出現,採桑詩歌中,那些自由奔放的愛情就很少見了,畫風逐漸開始變化。
樂府詩歌《陌上桑》中,美麗的採桑少婦羅敷,義正言辭地拒絕了太守的「撩妹」,成為人們讚美的對象,羅敷也成為了恪守禮教與婦德的象徵。
魏晉時期,又出現了一個採桑詩歌的高峰期,詩歌的豔情色彩又開始濃厚起來。
到了隋唐時期,採桑中的表達男女愛情的詩歌又開始減少。唐詩中的採桑描寫,或是表達閨怨相思,或是對婦德的讚美。
到了宋代以後,採桑活動中的已經幾乎看不到愛情。那些曾經嬌媚可愛、浪漫多情的採桑少女,一下子變成了整日為生計奔波的勞動婦女。
比如翁森的《採桑》:
採桑子,採桑子,朝去採桑日已曙,暮去採桑雲欲雨。桑葉鬱茂寒露眉,桑枝屈曲勾破衣。大婦年年憂蠶飢,小婦忙忙催葉歸。
然而,隨著另一種採摘活動——採蓮的興盛,採桑中的浪漫情懷被延續了下去。
蓮,又稱荷花、芙蓉、菡萏,它的葉團團如蓋,它的花出淤泥而不染,綽約如亭亭玉立的仙子,常用來代表婀娜多姿、純潔美麗的少女。
在盛夏時節,在清風中,給人送來陣陣清香,帶來清涼與舒爽,因此,一直以來都是文人墨客青睞的對象。
採蓮是江南地區十分盛行的一項活動。李白《採蓮曲》說:「若耶溪傍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在炎炎夏日,少女們常常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撐著小舟,她們一邊採擷,一邊歡唱,遊弋在碧荷連天的湖水中。
對這些情竇初開的女孩們來說,採蓮既是對豐收的讚美,更多的是對愛情的憧憬。
大約從南朝時期開始,採蓮的詩歌就逐漸多了起來,主題一般表達男女情愛相思,流行於宮廷之中。以《採蓮曲》等為主題的樂府詩歌,一般都是用來表達男女之間戀愛,寄託著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嚮往。
漢代樂府詩歌《江南》描述了美麗的採蓮情景: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詩歌以蓮作為比興對象,以清新樸實的詩句,將魚戲蓮葉來隱喻和諧美滿的愛情,在詩歌中,我們仿佛看到了戀愛中的男女在蓮葉間的嬉戲。
在眾多的採蓮詩歌中,白居易的《採蓮曲》最為生動:
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採蓮女遇到了心上人,她低頭羞赧一笑,簪子掉入了水中,純潔可愛的少女之態如同蓮花一般美麗。
那麼,為什麼在古詩中,為什麼會出現採蓮取代採桑的現象呢?
首先,經濟重心由北到南的遷移
眾所周知,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古代,桑樹在北方廣泛種植,在生產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2019年,在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牙蠶雕,說明黃河流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蠶桑業。
所以,不難理解在先秦時期的詩歌中,大量出現與採桑有關的詩句和主題。
長江流域雨水充沛、河湖溝渠密布,加之荷花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荷花廣為種植,但是當時南方並非中國的經濟中心。東漢以後,經濟重心開始向南方地區逐漸遷移,因此,採蓮活動在文學作品中開始增多。
在宋代以後,棉紡業在中國開始繁榮,棉花的產量高、成本低廉、棉布結實耐用,而且適合北方種植。同時,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促進了絲綢貿易,南方地區的蠶桑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這樣一來,北方地區的蠶桑業進一步萎縮。
其次,儒家禮教思想的影響
《詩經》中的採桑活動,表達的是一種率真的、熱烈的、充滿野性的愛情,因為那是一個氣氛相對自由的時代,男女青年相對較少受到禮教的約束。
在漢代以後,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秦羅敷自覺與自律的貞潔觀,就被當作的美德,並加以歌詠。
這樣,先秦時期的那些陌上邂逅的戀愛場景消失了,曾經是男女歡愉場所象徵的桑林也在詩歌中不見了。
採桑,變成了最日常的農事活動,只有辛勞,沒有浪漫。
採蓮,卻始終保留著一股純潔浪漫的情愫。
蓮諧音 「戀」、「憐」,「蓮子」諧音「憐子」表達了對情人既愛且憐的深情,用以指代男女情愛相思。南朝樂府《西洲曲》:「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
在江南地區,採蓮活動十分盛大,美麗的女子在採蓮前,都會精心打扮一番,然後準備好情歌,與岸上男子進行對唱,來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這成為了一種習俗。
自古以來,蓮花又被人賦予了高潔的品性。
蓮花的圖案,在佛教、道教中隨處可見。在佛教中,就將蓮花比作美人,《摩訶婆羅多》中有「豔若蓮花的女郎」之喻,同時,在佛教與道教中,蓮花又有清淨、祥瑞之意。
到了唐宋以後,蓮花就成了出汙泥而不染的君子,成為了「比德之花」,歌詠荷花的詩作始終層出不窮。《紅樓夢》中,荷花成為了女兒們冰清玉潔情操的象徵。
同時,水上採蓮的優雅與浪漫,以及由此產生的水嬉活動所具有的娛樂色彩,都是在陸地上採桑活動所不能及的。
總之,由於蓮花高雅、聖潔的美好意象,帶來的獨特審美價值,讓採蓮圖成為一幅讓人沉醉的美麗圖景,具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給詩人們永不枯竭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