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欣社區(央廣網記者 劉濤 攝)
央廣網成都6月8日消息(記者劉濤)地處大涼山的喜德縣是四川省仍未脫貧的7個縣之一,至今仍有1.7萬人還沒有脫貧。當地把異地移民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將成千上萬的貧困群眾從大山上搬遷下來,讓他們過上跟城裡人一樣的生活。
在喜德縣光明鎮彝欣社區集中安置點,6層的黃色樓房整齊排列,街道整潔寬敞。32歲的勒爾爾布去年剛搬到新房子,看著滿屋的新家具,忍不住笑意,「這個桌子是國家發的,這個碗櫃也是國家發的。用電、用水特別的方便。」
勒爾爾布以前在山上住的土坯房,陰暗潮溼。如今,像勒爾爾布一樣,有1697戶村民從邊遠鄉鎮上搬遷到了距離縣城不遠的集中安置點。彝欣社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吉力阿體說,村民現在能享受到各種服務,「目前我們建立了有幼兒園,醫療服務中心。居民的娃兒讀書學費所有都是免除了的。醫療保險實行百分之百的報銷。」
閒暇時間手工做彝繡成為彝族婦女一個重要收入來源(央廣網記者 劉濤 攝)
安居了,更要樂業,如何讓搬下山來的村民能夠有一份穩定的收入,當地政府費了不少心思。喜德縣人社局局長賀敏介紹,他們努力拓展貧困村民就業渠道,「一方面,對外我們實行點對點一站式的勞務輸出;另一方面,對內我們持續做好復工復產和穩崗就業,鼓勵企業和園區吸納貧困勞動力就近務工。」
彝繡針車區(央廣網記者 劉濤 攝)
除了幫助村民外出務工、當地就業外,政府還鼓勵留在家裡的婦女老人,把傳統手藝重新撿了起來。彝繡傳承人米色莫子洛,她有一個夢想,讓這些彝族服飾,能夠走出當地,佔據更大的市場,「整個彝族的這麼一套衣服,它要11道工序才能完成。11個工序就能分成11個團隊,以團隊來生產。咱們市場上是沒有成品賣的,我們就可以面向雲貴川,整個把市場開出去,把市場打開。」
傳統手工藝品的暢銷,讓這些繡娘每個月最高能拿到4000多元的收入。
彝欣社區展示的彝族服飾(央廣網記者 劉濤 攝)
喜德縣通過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到今年6月底前,全縣最後1.7萬人會提前脫貧,喜德縣也會摘掉戴了幾十年的窮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