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涼山3月31日消息(記者劉濤)這幾年,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讓電商走進了千家萬戶。這也給地處四川大涼山的喜德縣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涼山州喜德縣的燕麥粉、苦蕎茶、土蜂蜜等特色農產品,正通過電商走進千家萬戶,助力貧困戶脫貧增收。
前兩天剛去山坡上看了看栽種的花椒樹,長勢都挺好,的日有呷莫的心才放了下來。
記者:家裡面有多少田地?
村民:田只有一畝多,山地就三畝吧。
記者:你種什麼經濟作物?
村民:就種那個花椒。
記者:最多的時候賣多錢?
村民:3000多吧,過幾年就能賣四五千了。
的日有呷莫是喜德縣拉卡鄉四合村人。以前家裡就是種土豆、玉米等農作物,僅夠家裡人吃飯。前兩年種的兩畝花椒樹,去年剛剛結果就給她家增加了3000多元的收入。不過,這只是的日有呷莫家中收入的一小部分,她和村裡不少人選擇農閒的時候到鎮上的農產品加工廠打工賺錢。
記者:你現在農閒的時候,是在這個公司打工嗎?收入怎麼樣?
村民:收入還可以。做滿一個月就是兩千多三千吧。
記者:村裡有多少人跟你一樣在這裡打工?
村民:我們六七個人吧。
作為四川省還未脫貧的7個縣之一,喜德縣仍有1.7萬多人未脫貧,脫貧任務十分繁重。當地把發展電子商務作為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途經,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像的日有呷莫這樣的農戶增收。
喜德縣袁野農業公司是當地一家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公司負責人袁星說,他們用保護價收購合作社社員的燕麥粉、苦蕎粉、羊肚菌、花椒等農產品,帶動農戶增收。「咱們的優勢就是產地這邊天氣環境比較好,種的農作物質量比較好,沒有汙染,都是純天然的。咱們就是按照市場價格或者高於市場價格一點,從社員家裡面把農特產品收回來,我們統一加工往外銷。目前我們帶動200多戶貧困戶,多的話一家有一萬多兩萬塊錢,少的話幾千塊錢。」
喜德縣有超過22萬人口,分散在24個鄉鎮,由於山高路遠,從縣城送到鄉村,遠一點的要走幾個小時,農戶種植的農產品難以走出大山賣到外面去,快遞「最後一公裡」成了當地農民增收的難題。利用建設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項目的契機,喜德縣建立了縣級倉儲物流配送中心和108個電商服務站點,形成了覆蓋縣、鄉、村三級的物流體系。
喜德縣委常委梅勇介紹說,他們整合快遞公司資源,從縣城到108個配送網點由郵政一家公司負責,讓農戶買的東西能下鄉,讓村裡的農產品能出村。「在這個縣裡面,交通非常不便,而且它的物流成本也很高。這108個服務站點應該說覆蓋了50%以上的貧困村,它把我們以前零散的物流下行模式和農產品上行模式整合起來,免費給老百姓配送到站點上,讓老百姓到服務站點來取,這樣一項措施,大概一年為老百姓減少支出1200萬到1500萬之間。」
通過三級物流體系統籌物流資源,2019年喜德縣電商交易突破1.68億元,其中農村電商交易總額6970萬元,同比增長22%,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