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通過勤勞的雙手,去迎接更美好的生活。」
作為易地搬遷群眾,喜德縣則約石門社區居民渴盼多年修新房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他們告別了大山深處低矮的老屋,搬入寬敞明亮的新房,39棟橘黃色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樓矗立在靜靜流淌著的則約河畔。
新家代表著新的發展,對於未來,他們滿懷期待。
脫貧攻堅讓石門社區變了模樣
大涼山,高山連綿不斷,多種因素的疊加造成了這裡貧困的現狀。喜德縣位於涼山州中部,是一個地處高寒山區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而石門村作為喜德縣的一個典型貧困村,基礎設施落後、自然條件惡劣。
擺脫貧困,是石門人民最迫切的渴望。
石門社區安置點,涉及9個鄉鎮34個貧困村381戶貧困戶1986人,其中黨員51人,搬遷安置房共381套。
石門村的脫貧攻堅歷程,是一段奮鬥的歷程。從狹窄、彎多的土坯路面,到現在平整的硬化路通到家家戶戶;從低矮簡陋、陰暗潮溼、沒有功能分區的老房子,到現在鮮花、綠樹環繞,具有彝家風格的新房子;從過去刀耕火種的土豆、蕎麥、元根「老三樣」,發展到今天黑土豆、甜桃、葡萄等「新品種」。
在生活環境改變的同時,石門社區的老百姓也在改變:笑容多了、信心強了、幹勁足了,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思想觀念發生「蛻變」,這些村民的「蛻變」,也是一場脫貧攻堅的「蝶變」,為更好開展社區治理現代化試點示範工作,石門社區多措並舉推動基層治理新發展。
創新機制實現社區治理新效能
石門社區這一系列變化的背後,不僅是脫貧攻堅過程中基礎設施逐漸完善的過程,更離不開的是基層治理體系建設的完善。
在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後,石門社區開始探索與完善社區人居環境整治體系。在具體工作中,該社區劃分了黨小組、樓棟和居民衛生三包區域,建立社區黨小組和樓棟衛生評比制度,定期開展衛生評比,設定獎懲機制,強化社區黨小組、樓棟長以及搬遷戶環境衛生治理責任,提升社區居民環境保護意識;完善社區公益性崗位管理制度,劃分公益性崗位責任區域,建立公益性崗位輪班制度,確保公益性崗位人人有責任區,責任區天天有人開展工作;將環境衛生整治內容納入居規民約,設立牲畜宰殺點,解決在社區公共區域開展養殖活動、牲畜宰殺等問題,優化社區環境。
在探索創新社區服務供給體系和機制方面,該社區按照《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制定石門社區黨總支運行規則,規範制定社區黨組織設置、職責任務、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黨員隊伍建設等工作條例;按照《關於進一步落實省委巡視整改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嚴格落實「三會一課」、黨建月會、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主題黨日等組織生活制度;開展社區社情民意調查,收集梳理社區居民的辦事訴求,形成社區事務辦理清單,並結合職能部門政策要求,開展社區惠農惠民事務代辦工作;加快推進社區搬遷居民「暫住證」辦理,探索社區居民持暫住證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開展各類事項代辦的服務機制,推行「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
在探索完善多方主體參與社區治理機制方面,該社區成立了則約鄉石門社區總支部委員會,根據原石門村和集中安置點地域和人員組成不同,下設第一黨支部和第二黨支部,按照黨組織書記「一肩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的原則,設社區總支書記兼主任1名,社區副主任1名,社區工作人員3名,居民小組長8名同時兼任支部黨小組長,樓棟長38名。
在此基礎上,該社區搭建起了「支部書記負責社區、支部委員負責片區、黨小組長負責樓棟、樓棟長負責家庭」的組織構架,以黨建引領安置點治理的各方面和全過程。該社區還成立起了社區婦聯和團委組織,通過合法合規形式推薦婦女主席和團支部書記進入社區兩委,建立青年之家、婦女之家、紅白理事會等平臺,通過志願服務、巾幗服務、紅白理事、「三建四改五洗」等方式,轉變搬遷群眾思想觀念,鼓勵搬遷群眾參與社區共治共建,促進移風易俗。此外,該社區還成立社區居務監督委員會,按照社區「兩委」幹部不能進入居務監督委員會的原則,選拔居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完善社區居務監督制度,推進社區治理體系規範化建設。(記者 錢栩)
【來源:涼山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