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
文/南鳶
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那麼,裝睡的人為什麼要裝睡,他們真正害怕的是什麼?而那些清醒的人,又憑什麼相信自己是清醒的呢?
這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時間的產物,時間意味著變化,那些清醒的人在變化中不斷思考,隨之改變。而裝睡的人,在變化中停滯不前;在質疑中固守己見;在利益面前貪婪自私。
為避免這些,要如何叫醒那些裝睡的人?
思辨——重估一切現存價值
午後的幼兒園裡,靜得連針落地的聲音都能聽見,阿姨在小床邊巡視,孩子們假裝發出沉沉入睡的呼吸,小心臟裡想的是一個小時後冰爽可口的綠豆湯。時鐘滴滴答答地走,有些孩子天生沒心沒肺倒頭便著,有些孩子裝啊裝啊就真的睡著了,當然,或許有更多的孩子一直在裝睡,他們在起床鈴響前的半小時,就時刻準備著從床上一骨碌爬起來……
以上是周濂在《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一文中的形象比喻。相比於渴望喝綠豆湯的幼兒園的孩子,現實中的我們「醒過來」要面對的是更為嚴峻的現實。當今世界競爭的殘酷性,並不亞於幾萬年前叢林中,人類與猛獸之間的搶食。
而那些裝睡的人是源於內心的恐懼,這種恐懼是因為害怕失去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種由內心的渴望,所表現的對現實事物的追求。即便七十年後有形的資產、無形的身名都不再屬於自己,也毫不妨礙人們當下瘋狂追逐它們的熱情。
一個人對世間的一切都只是短暫的擁有。一旦擁有後又想要長久佔有,於是就有了為之守衛的頑固心態,以及不願意改變的犬儒心理。
如果說安於現狀、不去質疑的人在裝睡,那麼懷疑一切權威而又固守己見的就是當代的犬儒主義者。
犬儒主義最初出現於公元前 5 世紀的雅典,是源於古希臘犬儒學派的一種人生哲學,由蘇格拉底的學生——安提西尼所創立。
而另一位犬儒主義的代表人物是第歐根尼,就是那個對皇帝亞歷山大說 「別擋住我的陽光」的「住在木桶裡的哲學家」。他有一句名言:「重估一切現存價值。」
古代的犬儒主義是為了揭露現實中的偽善,而遵循自身道德。他們或舉止乖張或憤世嫉俗,他們放浪形骸,他們無視現實評價標準,都是為了向不合理的現實提出質疑,並以一種反叛的姿態追尋理性的生活。
中國古代漢末時期天下大亂,司馬氏篡魏立晉,名教禮法成為統治者控制人心的工具。政權更迭頻繁,新興門閥士大夫階層生存環境險惡,許多士大夫開始崇尚老莊,追求更深層次的精神自由。如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他們特立獨行、不滯於物、不拘禮節,表面上是不遵循禮法,實際上是為了從虛偽的名教中逃脫出來,找尋人生的真實意義。這就是所謂的「魏晉風度」,「竹林七賢」就是那個時代的名士代表。
《晉書·阮籍傳》中有記載:
性至孝,母終,正與人圍棋。對者求止,籍留與決賭。既而飲酒二鬥,舉聲一號,吐血數升。及將葬,食一蒸肫,飲二鬥酒,然後臨訣,直言窮矣,舉聲一號,因又吐血數升。
這個人就是後世人所說的聽聞母親逝世,依然飲酒吃肉的阮籍,他是「竹林七賢」之首。阮籍是一個至情至孝之人,喜怒不形於色,不拘於禮教。司馬氏掌權之後拒絕出仕,為了不為司馬氏集團服務,阮籍開始裝瘋賣傻。聽聞母親逝世,為了不讓旁人覺察到,他堅持要下完一盤棋,還佯裝飲酒食肉,最後哀嚎一聲,又「吐血數升」,足見其悲痛之情。
無論是古希臘的犬儒還是中國魏晉時期的名士,他們都有因時局的變更而尋求真理的強烈願望,只是採取了不同的表現形式。
世間沒有永恆不變的社會標準,「思辨」即是去思考、去辨析,重估一切現有的價值。
思變——裝睡的人自己醒來
不願意改變,就是在「裝睡」,只有裝睡才能欺騙自己,這個世界還是一成不變,一切都按原有軌道運轉著。
但是世間萬事萬物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
如上文,幼兒園裡裝睡的小孩和真睡的小孩是有本質區別的,真睡是一種不自知,睡就睡過去了。裝睡是一種自知,即小孩知道自己沒有睡著,而唯有乖乖聽話才會有綠豆湯喝。
現實當中的裝睡之人知道形勢已經改變,勢態已經發生扭轉,但自己不願意去看清、接受事實。第二天醒來不過是在重複昨天所做的一切。他們在這份安穩之中,不問世事,不去質疑,更別提批判與反抗了。
所謂「思變」是指敏感地感知外界的變化並相應地從心做出改變,這份改變是一種巋然不動中的適應,也是一種不動聲色的跟隨時代步伐。
就像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也是孔子在川上所感嘆的「逝者如斯夫」,世事變幻莫測,只有「思變」才能以不變應萬變,遵循變化發展的規律,在不斷變化中調整,保持自身與外界的和諧,在這種動態平衡中不斷前進。
「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除非那個裝睡的人自己決定醒來。」醒來需要一種面對現實的勇氣,在看似丟失安全感的時候其實是真正的獲得,因為最大的安全感來源於——不需要安全感。
當代的犬儒主義者恰如上文所說的裝睡的人,「裝」意味著他的不認同與懷疑,但在懷疑之後選擇了沉默,並拒絕改變現狀。
古代的犬儒主義是看穿世俗假象,遵循宇宙之自然的生活狀態。看似厭世,其實是為堅持心中良善,因為真實的善就是依照自然、理性去生活。
而當今的犬儒主義已經與古代的犬儒主義毫無關係,當代的犬儒主義者在懷疑官方與一切權威後逃避現實責任。這些犬儒者,或許受過很多傷害,或許被欺騙和愚弄過,於是從懷疑當局,到懷疑除己身之外的所有人。以保護自己為藉口,與異見者劃清界限。在一次的發聲被打壓之後,選擇了三緘其口;在正義得不到伸張的時候,選擇了逆來順受。在這種自我封閉中滑向了虛無主義,也在這份自我保護中走向了——利己主義。
思便——不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一天我去上課,看到一個學生坐在第一排,他對我點頭微笑很有禮貌,然後我開始講課。……這個學生總能夠及時地作出反應,點頭、微笑,等等……如此一次,兩次,三次,我對他的好感與日俱增。到第四次他來了:「錢先生,我要到美國去留學(課程),請你給我寫推薦書。」……寫完之後,這個學生不見了,再也不出現了。於是我就明白了,他以前那些點頭微笑等等等等,全是投資!這就是魯迅說的「精神的資本家」,投資收穫了我的推薦信,然後就「拜拜」了,因為你對他已經沒用了。
這是北大教授錢理群說過的《大學裡絕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文中的一個案例,看完之後我們會對這樣的人嗤之以鼻,但是細思一番,你會發覺這種人在自己的身邊其實並不少見,甚至你自己在一些事情上便是如此。
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利己主義者追求的目標,並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作為合理藉口。
一旦這樣的風氣形成,逐利就成為了一個社會的主要風向標,越來越多人陷入拜金、消費、娛樂至上的泥淖之中。隨之,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付出真誠與真心,因為這樣「收效」太慢,而唯有設立一定的目標,不顧一切手段地完成,在別人看來才是「高效」的。
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下多大的工夫才能收穫多大的業績,有多大的擔當才有多大的造化。
運用上文所說的「思辨」,重估價值,探索本質,減少偏見。
我們來重新進行審視:「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出自佛教經典《佛說十善業道經》,經中說:「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念作wéi,是「修養,修為」之意。如何修為?應當博學、明辨、慎思、審問、力行,擴大眼界,提高人生境界,修為自己,才能為社會,為眾生,而不只是那個肉體的「己」。這才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本來意涵,而不是單純的「利己」。
「思便」,是尋求最恰當便捷的途徑解決問題。而在利益方面,最恰當最便捷的應當是與人之便,才能於己之便。是於己有所得,又能成他人之美。要有廣闊的胸襟和堅定的信仰,要有責任感和敬畏心。而不是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通過巧取豪奪佔盡資源,其實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