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暑假,野孩子導師團給第二期導師制課程的孩子們(六~七年級)準備了一份閱讀書單(書單見文末),《海鷗喬納森》便是其中一本。
《海鷗喬納森》常被認為是一本美國式勵志書籍,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近日,曹老師與孩子們就這本書進行了交流,這種交流甚至還延續到了家長群中。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海鷗喬納森》帶給大家的啟發與觸動——
交流時間:2020年8月15日 16:00-17:15交流形式:線下互動交流交流對象:曹老師、9位野孩子導師制課程學員(以學員姓氏、暱稱或英文名表示:宮、葉、周、諾、Eric、Hanson、錢、管、汪)
01為什麼要讀一個虛構的故事?
宮:我很好奇,這個作者寫這個虛構小說,他想表達什麼?如果對於海鷗來說是飛行,那對於人類來說,又是幹嘛呢?
曹:那你怎麼看呢?
宮:我覺得人類就是不滿足於現狀,要去改變去創新。我也說不清楚,到底是什麼樣的。如果我們把自己當作海鷗當中的一群,我們是看不明白喬納森是在做什麼的,所以我們也無法理解他為什麼要去做,更不知道他在做什麼。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有待發現。
葉:我有一個問題,海鷗是怎麼知道它的速度是多少啊?怎麼精確到個位數?
曹:好,其實你剛才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它怎麼知道它能夠飛200多英裡,還加上小數點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有沒有同學回應他的問題?
管:他自己肯定是不知道自己有多快的,他是用第三人稱,那就是作者在腦子裡估算它的速度。
Hanson:海鷗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速度非常快,所以作者是估算出來的。
曹:那我現在這麼問——這個故事是發生在自然界的真實例子,所以需要一個物理的速度來做衡量,還是作者想像的一個故事?葉,你能回答我這個問題嗎?這是一個假的故事對嗎?
葉:讀它幹嘛?
曹:你認為假的就不能讀,是嗎?
葉:額,不是這個意思。但我們有什麼意義去讀一個不是真的故事?
Hanson:你是不是認為所有假的故事是沒有意義的?
曹:作品有兩類,一類是虛構作品,比如小說、戲劇、童話、寓言。《白雪公主》就是虛構的,是一個童話,是假的,但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白雪公主;還有一類叫非虛構作品,比如詩歌、散文、日記、信件。虛構作品的價值在哪裡?剛才汪問,《海鷗喬納森》是一個小說還是寓言?
周:我覺得這是一個寓言。它就想要告訴你,人生境界就是要挑戰自我。
曹:如果說,非虛構表現的是現實,那麼虛構則呈現的是想像。某種意義上講,想像本身更能反映人類的精神、思想。
▲ 《海鷗喬納森》讀書交流現場
02不要只關注「是什麼」,更要關注「為什麼」
曹:我覺得大部分同學讀書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你們很喜歡討論「這是一個什麼故事呢?這個故事有什麼意義?」——這些都是我常說的「是什麼」的問題。這些問題重不重要?很重要。但是還有比這更重要的問題。
Hanson:為什麼喬納森會成功?
曹:這個問題比「這是一個什麼故事呢?這個故事有什麼意義?」更有高度,但仍然是一個「是什麼」的問題。不過這個問題值得討論,有沒有同學願意討論一下?
諾:我覺得這個問題本身就有點問題。成功是沒有標準的,成功是要我們定義的,成功不是天生就有的定義。
汪:我覺得應該問「作者為什麼要安排喬納森成功了呢?」
曹:汪的這個問題比「為什麼喬納森會成功?」問題要高級。她不再問內容是什麼,而是問作者和小說家為什麼這樣安排。有一個思維大家一定要去學習——不要只關注內容,而要關注作者為什麼這樣寫。
Hanson:那我再問一個問題——為什麼作者要安排安東尼這個角色呢?
曹:非常好,安東尼這個人物很少被我們關注到,但剛才Hanson在我們討論的過程中就在學習(如何提問)。
03天堂是一種完美的狀態
錢:當喬納森來到了天堂,發現天堂也是有飛行速度限制的,然後長老吉昂對他說了一段話:「天堂不是一個地點,也不是一段時間。天堂是一種完美的狀態。」
Hanson:我認為天堂是喬納森的轉折,它由一隻不會翱翔的海鷗到後來變成可以被後代記住的大鷗喬納森。
Eric:我覺得他描寫的天堂其實是有限的,但是思想是無限的,只要你有毅力去堅持,你就有可能成功。
諾:他受過指點,所以他就悟出了道理。如果沒有受過指點,他就可能就會像以前一樣盲目在努力。天堂,一部分在他人對自己的理解,也是沒有一個確定的定義的。
宮:我認為吉昂也扮演了很大的作用,他給喬納森明確了一個事情——完美現在是你想像的完美,但等你達到一定境界,你就可以達到更完美的完美。我想說的是,「天堂就是一種完美的狀態」,就是這個意思。
曹:剛剛這段過程,我們就在一段狀態中,大家都在思考,這是一種很好的狀態。在哪裡上課,在什麼時間上課,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處在一種什麼樣的上課狀態中。剛才有些同學已經慢慢沉浸到這個狀態中了。
Hanson:福來奇後來的學生認為飛行太難了,就把飛行改成了對喬納森的讚美。
曹:你覺得這意味著什麼?你可以問:作者為什麼這樣安排?
Hanson: 他們不想要學習,他們覺得飛行太難了。
曹:我想問你們,你們覺得在你們生命中,要努力、要學習的這件事情(想法)很難,還是你們覺得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抵達一個理想狀態?
宮:努力了不一定會達到理想狀態,但不努力肯定就不能達到理想狀態。
曹:這和Hanson剛才講的一樣,為什麼有些人到最後寧願相信一個信念或口號,放棄了訓練?
宮:因為他們覺得自己達不到那種完美的狀態。
Eric:所有人都是不完美的,所有人都有缺點。
宮:因為自卑。
曹:有些人覺得自己根本不是,只有喬納森才是。
汪:我想起書裡的一個橋段,一隻灰眼睛的海鷗問福來奇喬納森的眼睛是什麼顏色的,當他知道喬納森眼睛是紫色的時候,也許這隻灰眼睛的海鷗就已經放棄了。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可能變成喬納森。
曹:為什麼作者這樣去寫,這樣去安排,這是大家要去想的一個問題。
周:就像有人問福來奇,喬納森飛行的時候是先邁出一步還是先邁出兩步?
宮:他們都在模仿喬納森,但是忘記了飛行的本質。
曹:跟你目前的學習相似嗎?跟你今天的處境相似嗎?你們學校裡有沒有像喬納森這樣的學生?
Eric:就算那種最好的學生,也不是完美的。所有人都有自己優點和缺點。
曹:但是在書裡不否定一件事,那是什麼?——至少要去飛翔,對吧。
Eric:達到一定境界,要精益求精,做好一件事後,你還要去把這件事做得更好。
曹:但這不是一句口號,不能成為一種口號,而是應該變成一種真實的行動。
▲ 《海鷗喬納森》讀書交流現場
04為什麼要有第三章和第四章?
曹:我要問的是,作者為什麼安排這四個章節,特別是第三章和第四章?我們先談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第三章,第三章要完成一個什麼事情?
周:教學生。
曹:第三章試圖用「教學生」來傳遞什麼呢?
周:傳遞學習過的知識。
曹:為什麼?
周:他要把自己的飛行知識傳遞下去。
曹:為什麼呢?
Hanson:他領悟了飛行的本領,他想傳遞下去。
曹:為什麼呢?為什麼要有第三章去教學生?
宮:因為喬納森發現達到完美境界,非常不容易……
曹:他是為了達到自己的境界?到現在,你們還有一些關鍵的東西沒看到。為什麼會有第三章?
周:把飛行傳遞下去。
曹:為什麼呢?
周:難道不該有點夢想嗎?
曹:第二章裡說,在天堂裡也能教,為什麼要回到大陸教呢?
汪:我覺得你問的這個問題,書裡面也問過。吉昂隱去那一天,對喬納森說了一句話——「喬納森,繼續努力,學會去愛。」「他奉獻愛的獨特方式,就是把自己所領悟的真理,傳授給另一隻嚮往真理的海鷗。」(P59)
曹:大家聽到了嗎?把這句話找到,劃下來。很多時候,不要憑印象講話,回到文本,要回到文本,看見文本。
Hanson:我還找到一句話——「可憐的福來奇,不要只相信你眼睛看到的東西。他們顯示的極其有限。用你的悟性去看,理解你已經知道的東西,然後,你會發現飛翔的真理。」(P100)
曹:這是他教的內容。不要用腦子去思考,要用悟性,要用心靈。
宮:「他無法不去想,地球上總有一兩隻海鷗也願意學習。如果在他剛被流浪的那一天,長老吉昂就來到身邊,他學會的東西肯定更多!」(P61)
曹:所以他為什麼回到地球?他不僅僅是為了教,他還要完成一件事情。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只要完成自己的飛翔,自己達到一種完美的境界。
大家讀過《夏洛的網》嗎?裡面有句話:「我們出生,我們活過一陣子,我們死去。一隻蜘蛛,一生只忙著捕捉和吃蒼蠅是毫無意義的,通過幫助你,也許可以提升一點我生命的價值。誰都知道活著該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
Eric:生命還有另外一種意義,不僅僅是讓自己完好無損地活下去,比如你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完成事情,還要把你的愛傳遞出去,讓別人也學習你。
曹:那我現在要回到第四章,為什麼還要有第四章?為什麼安排一個沒落,又出現一個安東尼?
宮:我發現很多海鷗都退縮了。
曹:為什麼這麼寫呢?每個人都好像掌握了真理,「天堂是一種狀態」,就像Eric剛才說的,我們還要把我們的愛傳遞給別人……然後呢?然後我們每個人都能實現理想了是嗎?
宮:都是形式,都是虛偽。
曹:大家想想自己,你以為你已經掌握了成功的秘訣,但是當你回到現實……
Hanson:「或許生命會一如既往地晦暗、悽涼,沒有章法,毫無目標。……他們為人生的無意義感到悲傷,但是至少能誠實地面對自己,接受人生並沒有意義的事實。」(P125)
曹:所以他放棄了儀式,放棄了所謂的口號,他選擇了什麼?——他選擇行動和飛翔。很多人認為,這本書講的是人生要有目標和信念,但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有一個詞語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你們說是什麼?大家可以再去找一找。
▲ 《海鷗喬納森》讀書交流現場
註:因討論時間限制,本次線下交流到此暫停。但關於本書的討論,藉由孩子們帶到家庭中,並在家庭群中繼續發酵——
05這是一個關於「我們」的故事
交流時間:2020年8月19日形式:微信群文字交流交流對象:曹老師、野孩子導師制課程學員家長
Summer:今天早上讀了《海鷗喬納森》,感覺這本書雖然薄,但不是那麼簡單呢。尤其是第四部分,作者在後記中說它終於出現在了該出現的地方。富含深意。我還在琢磨這本書,是一本寓言,又不是單純的勵志,像是對生活對時代的勾勒,令人浮想聯翩。我在想,下次老師推薦孩子們的閱讀,是不是家長也跟著一起讀和思考,更容易和孩子同頻共振。
Grace:我在出發前一晚,也是讀了半本(前3章),激動得汗毛直豎。旁邊的小管很詫異地看著我,然後跟我說後面就像聖經了,我不解,他就把書翻給我看,指著文本讀給我聽。共讀,多少會有交流,挺好的。
Bobo:和我的感覺一樣,我覺得後面特別像耶穌的故事。
Summer:同感。對於孩子們看世界來說,有那麼多的教義和儀式,他們會覺得繁瑣老套,會有意識地去抗拒,其實,他們不知道,這些枯燥的人類總結,其實也來自於鮮活的生命實踐。所以,越加覺得,學校之類的一板一眼的教育走不進孩子心裡。如果能夠幫助孩子認識到沒有界限的自由,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得到的才是他們自己的東西。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長青。
Bobo:很多時候,朝聖還是成聖可能是大部分生命體並不關心的事情。生命就是按照慣例活著。我自己的感覺是按照慣例活著倒也不是很可怕,每天灑掃覓食,烹茶煮飯,讀書聽音樂,也可以是內心很充盈飽滿的生活。只是這應該是選擇的結果。我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路,而我們選擇走了什麼樣的路。
Summer:是的,關鍵是自我的感受和選擇。那群聽話的海鷗中,安於享受當下生活的,是沒有必要去嘗試高飛的。可是是不是孩子天性中都有一種要不斷挑戰現狀的願望?我隱隱感覺,孩子們在學習和作業上缺少動力,是因為他們沒有感受到像喬納森不斷地練習,一遍遍超越自我的快樂。
Bobo:對於喬納森這樣的存在,我總是懷著敬畏之心的。他的成長和我們認為一般孩子需要的成長環境太不一樣。他自我覺醒,自我挑戰,自己鼓勵,耐受各種外因的折辱。直到獲得某種質的飛躍。他的前期成長是很特別的。
Grace:來自熱愛。
Summer:這種熱愛是來自哪裡呢?
Bobo:突然有個傻問題,他對飛翔的熱愛和目前孩子們對遊戲的熱愛類似嗎?
Summer:我覺得不一樣。
Bobo:喬納森認為海鷗的存在就是飛翔,那麼生命的存在本質上就是一場遊戲,可以嗎?
Summer:我覺得遊戲是放鬆,就像看電視劇一集一集地欲罷不能。看完了,打完了,心是空的。生命中一定有比打遊戲更有趣的事。就像卡梅拉要去看海,飛翔是生命中一種發自心底的呼喚,召喚自己去不斷地戰勝自我。
Grace:我覺得不同,飛翔是內在的追求,是骨子裡的信念;遊戲是被套路的被設計的,是娛樂。
沁莉:喬納森的動力來自於對偉大人格的追求,通過艱苦的訓練最終達到他的卓越。遊戲的妙處就是短時間內就有成功的滿足,所以才一遍一遍去體會。但是,書的第四章我個人覺得不是太好。和前三章主題有點偏離。回歸到現實,可以有些對於當前生活的反思與提醒,但是輕快空靈的風格沒有了。第四章我解讀成對現實的反思,也有對未來的希望,那隻小海鷗的出現,沒有教條,充滿懷疑。
Grace:第四章被神化,再被安東尼挑戰,我覺得是在戳現實,要我們去思辨、去打破,不要被人洗腦失去思考。如果只有前3章,太勵志太雞湯。第四章就像腳手架,衝突、矛盾,然後安東尼的出現,趨於理性。聽過曹老師的課,會去想作者為什麼如此安排了。
沁莉:第四章沒有在神話這個形象,而是在說這個形象在現實中是如何異化僵化的。要引發讀者對自身的思考,可以再起一篇。
未央:我當時最深的感受,就是回到書本的第一句話,真正的海鷗喬納森,活在我們心中。其實不論是西方的宗教,還是東方的宗教,其實現世中,人們都在尋求儀式感,偶像和權威,信奉和更高的力量,但是一切外求,最終還是會破滅的。最終的路,只有向內求,向內探索。光明、力量、智慧,都在我們內心。所以書中也說,「你的整個身體,就是你的思想本身,它以有形的方式展現。」衝破思想的枷鎖,也就等於衝破身體的枷鎖,而愛,是付出,是傳遞,是忘記自我。海鷗喬納森應該也沒有想到他自己會成為一種被異化的信仰存在。所以,我感覺這是一篇青少年版本的《悉達多》。
沁莉:他也拒絕自己被當成偶像。
未央:是的,所以如果是只有前三篇,就是一個勵志的美國青少年讀物,因為有了第四章,突然覺得升華了。
06
導師觀點
大部分同學讀書,還是將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節和人物上。但專業的閱讀,會放在「為什麼是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這裡是怎麼寫的」!
——這就好像看一幢建築,普通人會讚嘆「哇,好高」「外觀很雄偉」「牆壁是紅色的」;但專業的建築師會看見這幢建築的地基、結構,乃至使用的鋼筋規格。——後者,是希望同學藉由「形式」練習學習的。
《海鷗喬納森》最重要的就在第四章。前三章謹只能算作是一個「勵志故事」。第四章我稱之為「否定之否定」。有了第四章,就很好地實現了對第一章的照應。很多解讀者將「堅持夢想」作為這本書的主題,然而現實裡「夢想」有時常常淪為永遠放在心裡「想法」,乃至一輩子依靠對夢想的「憧憬」而活,但他們放棄了這本書裡最重要的關鍵詞「學習」或者說「練習」。
第四章裡的安東尼,在我想來,比喬納森還要重要。喬,自然是我們一下子會重視和在意的,包括前三章的詮釋;但是,第四章是「否定之否定」,就像有時我們參加了一個活動,同學聆聽了一個道理,會以為從此可以一勞永逸。然而走出現場,走出教室,在遭遇現實一次次挑戰後,更多人會選擇記住「理念」卻放棄「行動」。
從這個意義上講,安東尼的出現是重要的,它代表像喬納森一樣的「安東尼們」,——其實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身。它對喬的「任何儀式」的「拒絕」,而選擇「誠實地面對自己」是「新的開始」,而他的「練習」,像喬納森一樣在過程中的「覺察」是他相遇「喬」,「成為」「喬」的前提。
其實,這是一個關於「我們」的故事。
夏日炎炎,何以解暑?
唯西瓜和閱讀。
這份書單,是野孩子導師團隊送給第二期導師制課程學員們(六~七年級)的暑期禮包,與大家共享。
願閱讀帶來清涼。
《海鷗喬納森》
寧作我,作自己。
(推薦導師:曹剛)
《非凡十二歲》
願你在安妮卡的故事裡,看見十二三歲當有的樣子。
(推薦導師:曹剛)
《魯濱孫漂流記》
觀念決定行動,信仰指引自由。
(推薦導師:曹剛)
《米婭的禮物》
了解「死亡」,學習更好地生活。
(推薦導師:曹剛)
《動物農場》
懂得學習的根本意義,走向獨立,通往自由。
(推薦導師:曹剛)
《小王子》
學習「馴養」,建立信任與連結。
(推薦導師:曹剛)
《史記選》
了解更多人走過的一生,不知我們是否更有勇氣清晰地前行?
(推薦導師:曹剛)
《了凡四訓》講記
命由己造,改過自新。
(推薦導師:曹剛)
《道德經》
《道德經》只有短短的五千字,但它玄奧精神,義理博大,堪稱哲理第一書。我中學的時候簡單地知道《道德經》裡的某些章節,比如「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僅僅懂了一點「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的智慧便在生活中解了我許多惑。
後來,我寫博士論文的時候,研讀西方哲學之餘,又捧起了《道德經》,「天人合一」的思想,輕鬆化解了被啟蒙理性主導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危機。我們被自然療愈,也在與自然的相處中看到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我想,讀《道德經》不一定每章都讀,或者每章都懂,擇自己喜歡的章節,抄寫下來,或者做成小書籤,打發打發時光便很好。
有時候,少就是多。
(推薦導師:少斐)
《時間的秩序》
我們當代人的日常行程都是被「鐘錶時間」支配的。然而,若問時間到底是什麼呢?可能未必有幾人好好地思考過。有的時候感覺時間過得很快,有的時候又覺得度日如年,不同的人對時間有不同的體驗。
到底是鐘錶上精確的數字是時間呢還是我們對時間的體驗?過去,現在和未來,是線性存在的嗎?有沒有可能過去現在和未來其實是並存的?沒有了記憶,人還能想像嗎?鐘錶以及所有的計時工具發明之前,時間存在嗎?我們存在於時間之中還是時間存在於我們之中?……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好奇或者疑惑,不妨翻開這本書挑選感興趣的章節讀一讀。
(推薦導師:少斐)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本書是大作家茨威格的經典傳記,不同於一般的人物傳記,作者沒有縱向展開歷史人物的生平,而是橫向截取傳主生命中的那些「關鍵時刻」——決定一個人的生死、一個民族的存亡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的時刻。這些人物跨越了地域、時代與領域的界限,如群星閃耀,卻是屬於人類的光輝,並永遠激勵後人,同樣放射出這樣的璀璨光芒。
(推薦導師:冷玉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