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孩子導師制|這是一個關於「我們」的故事——《海鷗喬納森》讀書...

2021-01-14 成長中的小腳丫

在這個暑假,野孩子導師團給第二期導師制課程的孩子們(六~七年級)準備了一份閱讀書單(書單見文末),《海鷗喬納森》便是其中一本。

《海鷗喬納森》常被認為是一本美國式勵志書籍,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近日,曹老師與孩子們就這本書進行了交流,這種交流甚至還延續到了家長群中。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海鷗喬納森》帶給大家的啟發與觸動——

交流時間:2020年8月15日 16:00-17:15交流形式:線下互動交流交流對象:曹老師、9位野孩子導師制課程學員(以學員姓氏、暱稱或英文名表示:宮、葉、周、諾、Eric、Hanson、錢、管、汪)

01為什麼要讀一個虛構的故事?

宮:我很好奇,這個作者寫這個虛構小說,他想表達什麼?如果對於海鷗來說是飛行,那對於人類來說,又是幹嘛呢?

曹:那你怎麼看呢?

宮:我覺得人類就是不滿足於現狀,要去改變去創新。我也說不清楚,到底是什麼樣的。如果我們把自己當作海鷗當中的一群,我們是看不明白喬納森是在做什麼的,所以我們也無法理解他為什麼要去做,更不知道他在做什麼。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有待發現。

葉:我有一個問題,海鷗是怎麼知道它的速度是多少啊?怎麼精確到個位數?

曹:好,其實你剛才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它怎麼知道它能夠飛200多英裡,還加上小數點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有沒有同學回應他的問題?

管:他自己肯定是不知道自己有多快的,他是用第三人稱,那就是作者在腦子裡估算它的速度。

Hanson:海鷗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速度非常快,所以作者是估算出來的。

曹:那我現在這麼問——這個故事是發生在自然界的真實例子,所以需要一個物理的速度來做衡量,還是作者想像的一個故事?葉,你能回答我這個問題嗎?這是一個假的故事對嗎?

葉:讀它幹嘛?

曹:你認為假的就不能讀,是嗎?

葉:額,不是這個意思。但我們有什麼意義去讀一個不是真的故事?

Hanson:你是不是認為所有假的故事是沒有意義的?

曹:作品有兩類,一類是虛構作品,比如小說、戲劇、童話、寓言。《白雪公主》就是虛構的,是一個童話,是假的,但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白雪公主;還有一類叫非虛構作品,比如詩歌、散文、日記、信件。虛構作品的價值在哪裡?剛才汪問,《海鷗喬納森》是一個小說還是寓言?

周:我覺得這是一個寓言。它就想要告訴你,人生境界就是要挑戰自我。

曹:如果說,非虛構表現的是現實,那麼虛構則呈現的是想像。某種意義上講,想像本身更能反映人類的精神、思想。

▲ 《海鷗喬納森》讀書交流現場

02不要只關注「是什麼」,更要關注「為什麼」

曹:我覺得大部分同學讀書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你們很喜歡討論「這是一個什麼故事呢?這個故事有什麼意義?」——這些都是我常說的「是什麼」的問題。這些問題重不重要?很重要。但是還有比這更重要的問題。

Hanson:為什麼喬納森會成功?

曹:這個問題比「這是一個什麼故事呢?這個故事有什麼意義?」更有高度,但仍然是一個「是什麼」的問題。不過這個問題值得討論,有沒有同學願意討論一下?

諾:我覺得這個問題本身就有點問題。成功是沒有標準的,成功是要我們定義的,成功不是天生就有的定義。

汪:我覺得應該問「作者為什麼要安排喬納森成功了呢?」

曹:汪的這個問題比「為什麼喬納森會成功?」問題要高級。她不再問內容是什麼,而是問作者和小說家為什麼這樣安排。有一個思維大家一定要去學習——不要只關注內容,而要關注作者為什麼這樣寫。

Hanson:那我再問一個問題——為什麼作者要安排安東尼這個角色呢?

曹:非常好,安東尼這個人物很少被我們關注到,但剛才Hanson在我們討論的過程中就在學習(如何提問)。

03天堂是一種完美的狀態

錢:當喬納森來到了天堂,發現天堂也是有飛行速度限制的,然後長老吉昂對他說了一段話:「天堂不是一個地點,也不是一段時間。天堂是一種完美的狀態。」

Hanson:我認為天堂是喬納森的轉折,它由一隻不會翱翔的海鷗到後來變成可以被後代記住的大鷗喬納森。

Eric:我覺得他描寫的天堂其實是有限的,但是思想是無限的,只要你有毅力去堅持,你就有可能成功。

諾:他受過指點,所以他就悟出了道理。如果沒有受過指點,他就可能就會像以前一樣盲目在努力。天堂,一部分在他人對自己的理解,也是沒有一個確定的定義的。

宮:我認為吉昂也扮演了很大的作用,他給喬納森明確了一個事情——完美現在是你想像的完美,但等你達到一定境界,你就可以達到更完美的完美。我想說的是,「天堂就是一種完美的狀態」,就是這個意思。

曹:剛剛這段過程,我們就在一段狀態中,大家都在思考,這是一種很好的狀態。在哪裡上課,在什麼時間上課,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處在一種什麼樣的上課狀態中。剛才有些同學已經慢慢沉浸到這個狀態中了。

Hanson:福來奇後來的學生認為飛行太難了,就把飛行改成了對喬納森的讚美。

曹:你覺得這意味著什麼?你可以問:作者為什麼這樣安排?

Hanson: 他們不想要學習,他們覺得飛行太難了。

曹:我想問你們,你們覺得在你們生命中,要努力、要學習的這件事情(想法)很難,還是你們覺得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抵達一個理想狀態?

宮:努力了不一定會達到理想狀態,但不努力肯定就不能達到理想狀態。

曹:這和Hanson剛才講的一樣,為什麼有些人到最後寧願相信一個信念或口號,放棄了訓練?

宮:因為他們覺得自己達不到那種完美的狀態。

Eric:所有人都是不完美的,所有人都有缺點。

宮:因為自卑。

曹:有些人覺得自己根本不是,只有喬納森才是。

汪:我想起書裡的一個橋段,一隻灰眼睛的海鷗問福來奇喬納森的眼睛是什麼顏色的,當他知道喬納森眼睛是紫色的時候,也許這隻灰眼睛的海鷗就已經放棄了。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可能變成喬納森。

曹:為什麼作者這樣去寫,這樣去安排,這是大家要去想的一個問題。

周:就像有人問福來奇,喬納森飛行的時候是先邁出一步還是先邁出兩步?

宮:他們都在模仿喬納森,但是忘記了飛行的本質。

曹:跟你目前的學習相似嗎?跟你今天的處境相似嗎?你們學校裡有沒有像喬納森這樣的學生?

Eric:就算那種最好的學生,也不是完美的。所有人都有自己優點和缺點。

曹:但是在書裡不否定一件事,那是什麼?——至少要去飛翔,對吧。

Eric:達到一定境界,要精益求精,做好一件事後,你還要去把這件事做得更好。

曹:但這不是一句口號,不能成為一種口號,而是應該變成一種真實的行動。

▲ 《海鷗喬納森》讀書交流現場

04為什麼要有第三章和第四章?

曹:我要問的是,作者為什麼安排這四個章節,特別是第三章和第四章?我們先談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第三章,第三章要完成一個什麼事情?

周:教學生。

曹:第三章試圖用「教學生」來傳遞什麼呢?

周:傳遞學習過的知識。

曹:為什麼?

周:他要把自己的飛行知識傳遞下去。

曹:為什麼呢?

Hanson:他領悟了飛行的本領,他想傳遞下去。

曹:為什麼呢?為什麼要有第三章去教學生?

宮:因為喬納森發現達到完美境界,非常不容易……

曹:他是為了達到自己的境界?到現在,你們還有一些關鍵的東西沒看到。為什麼會有第三章?

周:把飛行傳遞下去。

曹:為什麼呢?

周:難道不該有點夢想嗎?

曹:第二章裡說,在天堂裡也能教,為什麼要回到大陸教呢?

汪:我覺得你問的這個問題,書裡面也問過。吉昂隱去那一天,對喬納森說了一句話——「喬納森,繼續努力,學會去愛。」「他奉獻愛的獨特方式,就是把自己所領悟的真理,傳授給另一隻嚮往真理的海鷗。」(P59)

曹:大家聽到了嗎?把這句話找到,劃下來。很多時候,不要憑印象講話,回到文本,要回到文本,看見文本。

Hanson:我還找到一句話——「可憐的福來奇,不要只相信你眼睛看到的東西。他們顯示的極其有限。用你的悟性去看,理解你已經知道的東西,然後,你會發現飛翔的真理。」(P100)

曹:這是他教的內容。不要用腦子去思考,要用悟性,要用心靈。

宮:「他無法不去想,地球上總有一兩隻海鷗也願意學習。如果在他剛被流浪的那一天,長老吉昂就來到身邊,他學會的東西肯定更多!」(P61)

曹:所以他為什麼回到地球?他不僅僅是為了教,他還要完成一件事情。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只要完成自己的飛翔,自己達到一種完美的境界。

大家讀過《夏洛的網》嗎?裡面有句話:「我們出生,我們活過一陣子,我們死去。一隻蜘蛛,一生只忙著捕捉和吃蒼蠅是毫無意義的,通過幫助你,也許可以提升一點我生命的價值。誰都知道活著該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

Eric:生命還有另外一種意義,不僅僅是讓自己完好無損地活下去,比如你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完成事情,還要把你的愛傳遞出去,讓別人也學習你。

曹:那我現在要回到第四章,為什麼還要有第四章?為什麼安排一個沒落,又出現一個安東尼?

宮:我發現很多海鷗都退縮了。

曹:為什麼這麼寫呢?每個人都好像掌握了真理,「天堂是一種狀態」,就像Eric剛才說的,我們還要把我們的愛傳遞給別人……然後呢?然後我們每個人都能實現理想了是嗎?

宮:都是形式,都是虛偽。

曹:大家想想自己,你以為你已經掌握了成功的秘訣,但是當你回到現實……

Hanson:「或許生命會一如既往地晦暗、悽涼,沒有章法,毫無目標。……他們為人生的無意義感到悲傷,但是至少能誠實地面對自己,接受人生並沒有意義的事實。」(P125)

曹:所以他放棄了儀式,放棄了所謂的口號,他選擇了什麼?——他選擇行動和飛翔。很多人認為,這本書講的是人生要有目標和信念,但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有一個詞語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你們說是什麼?大家可以再去找一找。

▲ 《海鷗喬納森》讀書交流現場

註:因討論時間限制,本次線下交流到此暫停。但關於本書的討論,藉由孩子們帶到家庭中,並在家庭群中繼續發酵——

05這是一個關於「我們」的故事

交流時間:2020年8月19日形式:微信群文字交流交流對象:曹老師、野孩子導師制課程學員家長

Summer:今天早上讀了《海鷗喬納森》,感覺這本書雖然薄,但不是那麼簡單呢。尤其是第四部分,作者在後記中說它終於出現在了該出現的地方。富含深意。我還在琢磨這本書,是一本寓言,又不是單純的勵志,像是對生活對時代的勾勒,令人浮想聯翩。我在想,下次老師推薦孩子們的閱讀,是不是家長也跟著一起讀和思考,更容易和孩子同頻共振。

Grace:我在出發前一晚,也是讀了半本(前3章),激動得汗毛直豎。旁邊的小管很詫異地看著我,然後跟我說後面就像聖經了,我不解,他就把書翻給我看,指著文本讀給我聽。共讀,多少會有交流,挺好的。

Bobo:和我的感覺一樣,我覺得後面特別像耶穌的故事。

Summer:同感。對於孩子們看世界來說,有那麼多的教義和儀式,他們會覺得繁瑣老套,會有意識地去抗拒,其實,他們不知道,這些枯燥的人類總結,其實也來自於鮮活的生命實踐。所以,越加覺得,學校之類的一板一眼的教育走不進孩子心裡。如果能夠幫助孩子認識到沒有界限的自由,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得到的才是他們自己的東西。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長青。

Bobo:很多時候,朝聖還是成聖可能是大部分生命體並不關心的事情。生命就是按照慣例活著。我自己的感覺是按照慣例活著倒也不是很可怕,每天灑掃覓食,烹茶煮飯,讀書聽音樂,也可以是內心很充盈飽滿的生活。只是這應該是選擇的結果。我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路,而我們選擇走了什麼樣的路。

Summer:是的,關鍵是自我的感受和選擇。那群聽話的海鷗中,安於享受當下生活的,是沒有必要去嘗試高飛的。可是是不是孩子天性中都有一種要不斷挑戰現狀的願望?我隱隱感覺,孩子們在學習和作業上缺少動力,是因為他們沒有感受到像喬納森不斷地練習,一遍遍超越自我的快樂。

Bobo:對於喬納森這樣的存在,我總是懷著敬畏之心的。他的成長和我們認為一般孩子需要的成長環境太不一樣。他自我覺醒,自我挑戰,自己鼓勵,耐受各種外因的折辱。直到獲得某種質的飛躍。他的前期成長是很特別的。

Grace:來自熱愛。

Summer:這種熱愛是來自哪裡呢?

Bobo:突然有個傻問題,他對飛翔的熱愛和目前孩子們對遊戲的熱愛類似嗎?

Summer:我覺得不一樣。

Bobo:喬納森認為海鷗的存在就是飛翔,那麼生命的存在本質上就是一場遊戲,可以嗎?

Summer:我覺得遊戲是放鬆,就像看電視劇一集一集地欲罷不能。看完了,打完了,心是空的。生命中一定有比打遊戲更有趣的事。就像卡梅拉要去看海,飛翔是生命中一種發自心底的呼喚,召喚自己去不斷地戰勝自我。

Grace:我覺得不同,飛翔是內在的追求,是骨子裡的信念;遊戲是被套路的被設計的,是娛樂。

沁莉:喬納森的動力來自於對偉大人格的追求,通過艱苦的訓練最終達到他的卓越。遊戲的妙處就是短時間內就有成功的滿足,所以才一遍一遍去體會。但是,書的第四章我個人覺得不是太好。和前三章主題有點偏離。回歸到現實,可以有些對於當前生活的反思與提醒,但是輕快空靈的風格沒有了。第四章我解讀成對現實的反思,也有對未來的希望,那隻小海鷗的出現,沒有教條,充滿懷疑。

Grace:第四章被神化,再被安東尼挑戰,我覺得是在戳現實,要我們去思辨、去打破,不要被人洗腦失去思考。如果只有前3章,太勵志太雞湯。第四章就像腳手架,衝突、矛盾,然後安東尼的出現,趨於理性。聽過曹老師的課,會去想作者為什麼如此安排了。

沁莉:第四章沒有在神話這個形象,而是在說這個形象在現實中是如何異化僵化的。要引發讀者對自身的思考,可以再起一篇。

未央:我當時最深的感受,就是回到書本的第一句話,真正的海鷗喬納森,活在我們心中。其實不論是西方的宗教,還是東方的宗教,其實現世中,人們都在尋求儀式感,偶像和權威,信奉和更高的力量,但是一切外求,最終還是會破滅的。最終的路,只有向內求,向內探索。光明、力量、智慧,都在我們內心。所以書中也說,「你的整個身體,就是你的思想本身,它以有形的方式展現。」衝破思想的枷鎖,也就等於衝破身體的枷鎖,而愛,是付出,是傳遞,是忘記自我。海鷗喬納森應該也沒有想到他自己會成為一種被異化的信仰存在。所以,我感覺這是一篇青少年版本的《悉達多》。

沁莉:他也拒絕自己被當成偶像。

未央:是的,所以如果是只有前三篇,就是一個勵志的美國青少年讀物,因為有了第四章,突然覺得升華了。

06

導師觀點

大部分同學讀書,還是將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節和人物上。但專業的閱讀,會放在「為什麼是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這裡是怎麼寫的」!

——這就好像看一幢建築,普通人會讚嘆「哇,好高」「外觀很雄偉」「牆壁是紅色的」;但專業的建築師會看見這幢建築的地基、結構,乃至使用的鋼筋規格。——後者,是希望同學藉由「形式」練習學習的。

《海鷗喬納森》最重要的就在第四章。前三章謹只能算作是一個「勵志故事」。第四章我稱之為「否定之否定」。有了第四章,就很好地實現了對第一章的照應。很多解讀者將「堅持夢想」作為這本書的主題,然而現實裡「夢想」有時常常淪為永遠放在心裡「想法」,乃至一輩子依靠對夢想的「憧憬」而活,但他們放棄了這本書裡最重要的關鍵詞「學習」或者說「練習」。

第四章裡的安東尼,在我想來,比喬納森還要重要。喬,自然是我們一下子會重視和在意的,包括前三章的詮釋;但是,第四章是「否定之否定」,就像有時我們參加了一個活動,同學聆聽了一個道理,會以為從此可以一勞永逸。然而走出現場,走出教室,在遭遇現實一次次挑戰後,更多人會選擇記住「理念」卻放棄「行動」。

從這個意義上講,安東尼的出現是重要的,它代表像喬納森一樣的「安東尼們」,——其實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身。它對喬的「任何儀式」的「拒絕」,而選擇「誠實地面對自己」是「新的開始」,而他的「練習」,像喬納森一樣在過程中的「覺察」是他相遇「喬」,「成為」「喬」的前提。

其實,這是一個關於「我們」的故事。

夏日炎炎,何以解暑?

唯西瓜和閱讀。

這份書單,是野孩子導師團隊送給第二期導師制課程學員們(六~七年級)的暑期禮包,與大家共享。

願閱讀帶來清涼。

《海鷗喬納森》

寧作我,作自己。

(推薦導師:曹剛)

《非凡十二歲》

願你在安妮卡的故事裡,看見十二三歲當有的樣子。

(推薦導師:曹剛)

《魯濱孫漂流記》

觀念決定行動,信仰指引自由。

(推薦導師:曹剛)

《米婭的禮物》

了解「死亡」,學習更好地生活。

(推薦導師:曹剛)

《動物農場》

懂得學習的根本意義,走向獨立,通往自由。

(推薦導師:曹剛)

《小王子》

學習「馴養」,建立信任與連結。

(推薦導師:曹剛)

《史記選》

了解更多人走過的一生,不知我們是否更有勇氣清晰地前行?

(推薦導師:曹剛)

《了凡四訓》講記

命由己造,改過自新。

(推薦導師:曹剛)

《道德經》

《道德經》只有短短的五千字,但它玄奧精神,義理博大,堪稱哲理第一書。我中學的時候簡單地知道《道德經》裡的某些章節,比如「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僅僅懂了一點「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的智慧便在生活中解了我許多惑。

後來,我寫博士論文的時候,研讀西方哲學之餘,又捧起了《道德經》,「天人合一」的思想,輕鬆化解了被啟蒙理性主導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危機。我們被自然療愈,也在與自然的相處中看到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我想,讀《道德經》不一定每章都讀,或者每章都懂,擇自己喜歡的章節,抄寫下來,或者做成小書籤,打發打發時光便很好。

有時候,少就是多。

(推薦導師:少斐)

《時間的秩序》

我們當代人的日常行程都是被「鐘錶時間」支配的。然而,若問時間到底是什麼呢?可能未必有幾人好好地思考過。有的時候感覺時間過得很快,有的時候又覺得度日如年,不同的人對時間有不同的體驗。

到底是鐘錶上精確的數字是時間呢還是我們對時間的體驗?過去,現在和未來,是線性存在的嗎?有沒有可能過去現在和未來其實是並存的?沒有了記憶,人還能想像嗎?鐘錶以及所有的計時工具發明之前,時間存在嗎?我們存在於時間之中還是時間存在於我們之中?……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好奇或者疑惑,不妨翻開這本書挑選感興趣的章節讀一讀。

(推薦導師:少斐)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本書是大作家茨威格的經典傳記,不同於一般的人物傳記,作者沒有縱向展開歷史人物的生平,而是橫向截取傳主生命中的那些「關鍵時刻」——決定一個人的生死、一個民族的存亡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的時刻。這些人物跨越了地域、時代與領域的界限,如群星閃耀,卻是屬於人類的光輝,並永遠激勵後人,同樣放射出這樣的璀璨光芒。

(推薦導師:冷玉斌)

相關焦點

  • 慢一點,海鳥與海鷗,你的孩子是哪一個
    故事一有一個猶太人弗蘭克爾,在二戰時期,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親友被一個接一個的送進毒氣室,身邊的同伴也慘死的納粹的槍下。寒冷,飢餓,瘟疫,毒打,死神隨時可能降臨。很多猶太人受不了折磨,自殺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 讀書吧,少年——《再見了,可魯》
    水戶太太看見其中的一隻小狗的腹部有一塊黑色的印記,那個印記有點兒像海鷗飛翔時張開的羽翼,於是她給這隻小狗起名為「喬納森」。這是因為曾有一部暢銷小說叫《海鷗喬納森》,主人公就叫這個名字。這隻小狗就是後來的「可魯」。水戶太太一直在考慮讓其中的一隻小狗成為導盲犬,經過專業的測試,她發現只有喬納森最適合做導盲犬,它從小就表現出了與導盲犬相符的氣質:內向、冷靜。
  • 被動物帶大的「野孩子」,還能重新融入人類社會嗎?
    當然這聽起來有些難以置信,不過有相當多關於野孩子的證據和歷史可以參考。雖然其中許多並不可靠,有的甚至是完全虛構的,但有些記錄很難解釋,而且不容被輕易忽視。從1724年開始,就有一些資料描述了一位全身赤裸、褐色皮膚、黑色頭髮的男孩,人們發現他在德國小鎮哈梅林的田野裡跑來跑去。
  • 觀鳥者喬納森·弗蘭岑:「我熱愛文學和鳥,現在它們都處於危險境地」
    「在觀鳥世界中,喜歡海鷗的人被認為是最古怪的,」弗蘭岑說,「他們經常說,『這應該是一個兩歲的冰島海鷗的翅膀,但看起來也很像是黑脊鷗。』哎,誰在乎這些呢。」和大多數觀鳥愛好者不一樣,弗蘭岑可以去秘魯、南極洲、賽普勒斯等地觀鳥。他寫道,「賽普勒斯是歐盟獵鳥最嚴重的地方。」這也讓他了解到了許多鳥類的生存危機。
  • 野孩子是「中國當代最好民謠」?因為音樂不只是一門好生意
    春節快到了,無論何時何地,找一個安心的地方,當做家。——郭小寒本文出自郭小寒《沙沙生長——中國當代民謠走唱錄》,經作者授權發布。關於野孩子樂隊和中國民謠的幾個瞬間2000年9月早知道黃河的水呀幹了,修他媽的鐵橋,是做啥呀嘞。
  • 被拋棄後和動物長大,與被父母當動物養,哪種「野孩子」生存更糟
    60年後,當她回憶起這一幕時,她的平靜中透出一種疏離和懷念。1954年,5歲的Marina被綁走並遺落在哥倫比亞的一個熱帶雨林中,她和這裡的捲尾猴一起生活了5年,吃漿果、樹根和猴子們留給她的香蕉,睡在樹洞裡,學著像這些敏捷的動物一樣四肢著地爬行,在不同的樹枝間跳躍。
  • 98歲澳大利亞「海鷗支隊」老兵難忘那段「海南故事」
    中新社墨爾本11月4日電 題:98歲澳大利亞「海鷗支隊」老兵難忘那段「海南故事」  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  「從集中營解救出去的時候,我是被一輛車載到鎮上的中國醫院,當離開集中營越來越遠,我感慨萬千。」98歲的澳大利亞海鷗支隊老兵TomPledger,回憶起70年前在中國海南東方市被解救的那一刻,老淚縱橫。
  • 關於閱讀的名人名言名人讀書的故事
    並希望我們國家的青年作家要了解我國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遺產,多讀一些我國古代優秀的作家藝術家的作品。  他回想道,年輕讀書時最受影響的是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其中的人物個性都那麼豐富、深刻、複雜,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真實地反映了生活,揭示了人生的複雜性。  「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
  • 喬納森告別泰達:明年我不會在天津 感謝所有球迷
    北京時間12月22日,天津泰達俱樂部外援喬納森今日在個人社交媒體主頁上宣布,自己明年將不會在泰達效力。    喬納森在個人微博上寫道:「感謝三年來所有的粉絲和天津市! 成為您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榮幸!明年我不會住在天津!祝你一切順利!謝謝!」    之前因為續約問題,喬納森曾一度與泰達鬧得很不愉快。
  • 「讀書徵文」講講我小時候的讀書故事
    在我住院的一個月時間,母親一直陪著我,父親一個人帶著年幼的弟妹在家。父親在家怎麼哄孩子?就是每個周末來看我們的時候,順道去公社的小書店,買上兩本畫本故事,這樣就能哄弟弟妹妹在家一個星期。等我出院,弟弟攢的畫本書,已經整整齊齊裝滿了一個小紙箱子。
  • 我們家的讀書故事——見證時代進步,邁向幸福生活
    讀書再也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奢望。也是從那時起,爺爺和許許多多的普通廣州市民一樣,成了天河購書中心的「忠實粉絲」,他們在購書中心不斷汲取著知識的養分,成為助力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一份子。爺爺說,90年代初,人們的收入可不像現在這麼富足,爺爺奶奶經常是省吃儉用、精打細算地過日子,但是,在精神食糧——書籍這件事情上,他們卻始終保持著「富裕」。
  • 黃國孫:山村野孩子|小說
    村裡人少了,禽畜也沒人養,村裡房前屋後就長著許多野花野草,羅俊在村子裡也就像那些花兒草兒一樣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野孩子了。這不,才剛六七歲的羅俊,一頭雞窩似的亂發,這會兒胯下騎著一根木棍子哼唧著一蹦一跳地回了家。 你小子又去幹了壞事。奶奶,我什麼也沒幹。沒幹,瞧你滿身黏的無屎賴。奶奶,我真的沒幹。你還要打白哇,李奶奶早就過來告了你的狀。
  • 海鷗,海鷗,冬季到青島來看你
    數千隻海鷗在這一海域翱翔,潔白的小精靈們翅膀閃著光,飛過波光粼粼的海面。大批市民和遊客駐足,餵鷗、拍鷗、賞鷗。    這一畫面的背後,有著許多島城市民與海鷗難忘的故事,也有著本報和海鷗特別的緣分。 1994年12月1日開始,青島晚報與當時的青島市林業局聯合開展了「挽留海鷗行動」。
  • 喬納森設計的戒指:價值 25 萬美元,完全由鑽石打造
    IT之家11月13日消息 蘋果設計師喬納森(Jony Ive)除了設計蘋果產品之外,還設計首飾,近日將舉行的蘇富比拍賣會上,就將出現由Jony Ive先生和工業設計師Marc Newson設計的鑽石戒指。
  • 西京學院探索推行學業導師制
    明確學業導師任職資格,分別確定校級領導、中層幹部、專職教師及科級幹部每人指導學生數,確保全員學業導師制落到實處。  拓寬育人途徑。倡導學業導師把課堂教學與主題教育、文明規範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有機結合,積極參與學生專業方向培養,實現教師與學生零距離對話。
  • 西伯利亞小海鷗來和我們過春節了
    我們都知道,昆明素有「春城」的稱號,一年四季溫暖如春。這不,可愛的紅嘴鷗來到了春城過冬。紅嘴鷗的落腳點是在春城的海埂大壩和翠湖。海埂大壩是昆明看海鷗的一個不錯選擇。地方寬敞,也沒有門票。大壩這邊空氣也比城裡好很多。
  • 享受假期的喬納森與巴斯 或許對未來都有了想法
    天津北方網訊:在尚與泰達隊存在合約的所有外援中,除了艾哈邁多夫因家父去世離隊之外,還有喬納森與巴斯蒂安斯兩人正在度假之中。這兩人同在2018賽季加盟泰達,如今2020賽季已經結束,3年時間裡他們功不可沒。
  • 義務送教,她們為「小海鷗」託起未來
    近來,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新店鄉各族群眾中,鄉中心學校教師查鳳春等人的故事已然深入人心,樂此不疲奮戰在基層,只為託起孩子們的未來。2018年9月查鳳春來到丘北縣一個邊遠山區鄉鎮,教書育人。教導孩子們在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為了不讓一個貧困家庭孩子掉隊,不讓一個貧困民族家庭落伍,查鳳春在兩年多的執教工作中,當她從同學那裡了解到:家住新店鄉的楊小鷗(化名),因生病導致語言、智力障礙,屬於一級殘疾,年僅10歲的楊小鷗只會講「爸爸媽媽」四個字時,心情十分難過,她常想我與「小海鷗」相比,我是多麼幸福,可以與身邊的親人和朋友訴說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可以隨同齡孩子一起去學校接受教育
  • 作為一個青島人,每年去海邊看海鷗好像成了一種習慣
    【作為一個青島人,每年去海邊看海鷗好像成了一種習慣】導語:這個季節,除了可以去八大關踩銀杏葉 還可以悄悄地盼望一下初春的到來 因為海鷗就要陸續抵達青島的海邊啦 每年冬天 大批海鷗會從「外地」飛到青島過冬避寒 第二年四月底又飛回去 。
  • 二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推薦的童話故事真有趣,我們一起來讀讀
    一本書的封面上藏著許多的小秘密呢,在封面上,你會發現每本書都有一個名字,它常常提示了書的內容,「小狗的小房子」,書名告訴我們這個故事可能與小狗、小房子有關。你可以從封面上知道這本書的作者。補充介紹作者孫幼軍。《小狗的小房子》作者是孫幼軍爺爺,他被譽為一代童話大師,是著名的童話作家,中國首位安徒生獎提名者,他的童話故事生動有趣,特別受小朋友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