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路往事|「浙東唐詩」品王維

2021-01-10 錢江晚報

□陳侃章

王維的詩畫成就,被才高八鬥的蘇東坡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又因他精深佛理,還有「詩佛」之稱。

有趣的是王維與李白有諸多相似,二人同歲,都出生於公元701年,即或壽期也相差無幾,踵繼離世,二人並峙於唐代詩壇高峰。然二人仕途功名迥異,王維少年英俊,詩畫俱佳,從人遊宴,一時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是名副其實的「小鮮肉」。後來又揚名科舉,高中狀元。仕途雖非一帆風順,也曾遭貶,但隨之東山再起,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而李白抱鴻圖大志,有一腔熱血,只是在請託之下,才輾轉入朝,封了一個「翰林」還是「待詔」,最後因不入「潮流」,被唐玄宗貶斥為「非廊廟器」,鬱郁然離開京都。

同樣是仕途受挫,王維則入佛思想愈加濃厚,慨嘆「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而李白則在「出世」與「入世」之間矛盾徘徊,反覆不定。明代學者胡應麟評說:「太白五言絕,自是天仙口語,右丞卻入禪宗。」不過他們兩人在一段時間的共同點是悠遊林泉,借酒消愁,尋找精神自由,且幾乎都在越中山水美景中得到些許解脫。

王維《竹裡館》詩意圖,明項聖謨繪。由視覺中國提供

據竺嶽兵先生考證,王維遊越約在開元十年(722年)以後幾年,在越中停留甚至寓居時間並不算短,王維還與弟妹同住會稽若耶溪畔,寫有多首詩篇。其中《別弟妹》寫道:「宛作越人語,殊甘水鄉食。別此最為難,淚盡有餘憶。」較為有名的是《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內中雲溪即為「五雲溪」省稱,是若耶溪別一稱呼。皇甫嶽是王維的好友,其從祖父皇甫忠曾是開元十年(722年)越州刺史。詩中「採蓮」「弄篙」「鸕鷀」「輕舟」「綠萍」等字眼,描寫了江南山水景色。

王維在《送縉雲苗太守》中寫道:「方從會稽邸,更發汝南騎……露冕見三吳,方知百城貴。」詩中的「會稽」不用多釋,而「三吳」按《水經注》記述是指吳郡、吳興、會稽三地。

王維曾專程到諸暨尋覓名山芳蹤,他去東白山會晤佛中好友道一和尚。東白山又名太白山,為會稽山主峰,既是道家求仙之所,也是佛家修行聖境。道一和尚是浙江餘杭人士,在東白山結廬修佛,與名流多有過從,而王維是道一摯友之一。

在東白山,王維與道一和尚話題深入,談興頗濃,並住宿山崗寺院,寫下《投道一師蘭若宿》:「一公棲太白,高頂出風煙。梵流諸壑遍,花雨一峰偏。跡為無心隱,名因立教傳。鳥來遠語法,客去更安禪。晝涉松路盡,暮投蘭若邊。洞房隱深竹,清夜聞遙泉。向是雲霞裡,今夜枕席前。豈唯暫留宿,服事將窮年。」蘭若是梵語「阿蘭若」的略稱,後泛指佛寺。也有說,此詩是王維隱居終南山之作。

王維還寫有《浣紗女》詩:「清淺白沙灘,綠蒲尚堪把,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詩中「浣紗」和「家住水東西」,顯然是描寫西施、鄭旦在浣江兩岸浣紗的故事。

對於西施美女,王維早已鍾情,其16歲所作《洛陽女兒行》就寫道:「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當然,王維在諸暨寫下最膾炙人口是名滿天下的《西施詠》,詩云:「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稀。」

這首詩讓同時期著名的3位女性,都出現在同一鏡框裡。詩中的西施不言自明,「浣紗」這個「伴」指鄭旦。據史書載,西施、鄭旦兩人均出生在諸暨薴蘿山下,自幼結伴在浣紗溪畔浣紗,兩人天生麗質,又同時被徵豔,獻送於吳王。傳說西施一直得到吳王夫差寵幸,鄭旦則後來失寵,鬱郁而亡。故而王維妙用了當年「浣紗伴」「莫得同車歸」的典故。至於「效顰」句,自然指東施的千古笑談了。

豔麗女子向來為天下所重,美女西施怎可能長久低微?早晨還是浣江之畔浣紗少女,到了傍晚就變成了吳宮貴妃。平賤之時看不出有什麼與眾不同,顯貴方才領悟到她稀有麗質。入獻吳宮為愛妃以後,多少人為她塗脂抹粉,連穿著錦羅玉衣,她也不用自己動手。受吳王寵幸的西施更加千嬌百媚,憐愛到從不計較她的是是非非。一起浣紗的當年同伴鄭旦,再也不能與她同車去與歸。更要奉勸鄰家東施女子,效仿皺眉怎能得到別人賞識?

這是王維實地尋覓西施古蹟後的有感而發,借西施、鄭旦、東施的故事,諷刺今日世態紛繁的社會亂象,勸告世人不要故作姿態,仿效東施,博取別人賞識,這樣會弄巧成拙,貽笑大方的。

對於王維這首《西施詠》,歷代詩家見微知著,如宋代劉辰翁評述說:「語有諷味,似淺似深。」明代《唐詩歸》:「豔情詩到極深細,極委曲處,非幽情人原不能理會,此右丞所以妙於情詩也。」清代乾隆時期的沈德潛認為:「寫盡炎涼人眼界,不為題縛,乃臻斯詣。」(《唐詩別裁集》)

今人鬱賢皓、竺嶽兵也有評述,並考證出王維此詩約在開元十年以後寫于越州諸暨,也有詩家認為此詩約作於天寶十二載之前。不過詩家們共同指向是:王維借題發揮,借情言志,語有意外之痛,發洩對世態的不滿,從而紓解胸中之塊壘。

作者簡介: 文化學者。曾出版《飛將軍蔣鼎文》《遠去歸來的昨天》《古往今來說西施》《冬季裡的春闈—1977年恢復高考紀實》等著作。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認為王維的《山居秋暝》是最美的詩?
    本人雖然喜歡詩詞,但畢竟精力和時間有限,涉獵不多,而中國的古詩詞又浩如煙海,我只能:就我所知,就我所感,就我所喜好,推薦我認為的一首最美詩詞,這首詩就是唐朝王維的《山居秋暝》。接下來,我們先看看原詩是怎麼樣寫得,再來探討這首詩到底美在何處?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一種情懷和心境?
  • 王維一首詩,寫盡人間離別之苦
    文|青木在一千年以前,出現了一位才華橫溢、風度翩翩的美男子,9歲就能寫下一首非常漂亮的詩文,15歲獨自一人離開山西蒲州,來到長安尋找發展前途,17歲時寫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婦孺皆知的詩歌名篇,21歲時進士及第,此後官至給事中,這個人就是被稱為「詩佛」的王維。
  • 解讀王維《鹿柴》:王維的世外桃源,今已不復存在,只能詩中感受
    從涼州回到京城,修建了個輞川別業,過起了悠閒的伺母生活,誰知安祿山又造反了,打破了王維平靜的生活不說,還死活要給王維安個官職,怎麼推脫也不行。幸虧王維在這期間寫了「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平定叛亂後,才倖免於難。此後的日子,王維總算是安定了下來,官運也還不錯,交友吟詩作畫,五年比較平靜的生活,結束了王維的一生。
  • 千古情詩、紅豆相思,王維寫下的這首詩,流傳千古
    那麼,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王維的一首相思情詩,也是大家所耳熟能詳的一首詩,那就是《相思》。《相思》唐朝·王維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 此物最相思。紅豆生於南方,隨著春天到來而長。這裡面的南國解釋南方為好;春來發幾枝,沒必要去解讀幾字。幾枝可以理解隨著春天的到來,逐漸萌發生出枝葉來。但願大家多採摘,此物最讓人相思了。
  • 王維的這首詩很冷門,卻寫出了絕美的田園風光,美得讓人念念不忘
    譬如,陶淵明的《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王維的《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等,都是田園詩中的千古名篇。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春園即事》,便是唐代詩人王維筆下的一首田園詩。雖然它相較於王維的《山居秋暝》等詩來說要冷門很多,但是依然寫出了絕美的田園風光,美得讓人念念不忘。
  • 王維一首《觀獵》,此詩氣概豪邁,意境恢宏而含蓄
    我們都知道王維的大多數詩都是山水田園之作,其實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千古的佳篇,只是被田園詩掩去了風光。尤其是這首《觀獵》不過是一次普通的狩獵活動,卻寫得激情洋溢、豪放有力。栩栩如生地刻畫出將軍的驍勇英姿。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 一首詩寫盡了山林的幽深靜寂,王維《鹿柴》全詩深度翻譯和賞析
    【題解】王維唐代著名的詩人和畫家,他的詩意境悠遠,意味深長,蘇軾曾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鹿柴》便是代表作之一。鹿柴,『柴』通『寨』,原指的是養鹿的寨子,在此指的是詩人隱居之地。
  • 肖戰、那英新歌曝光,歌詞是王維、李白的兩首詩
    肖戰、那英新歌《千年一聲唱》曝光,歌詞是王維、李白的兩首詩,很有中國風除此之外,這首新歌的作詞人也頗為有意境,之所以這樣說,自然是有原因的,新歌則是兩首詩,一首是唐代詩人王維寫的《少年行》(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
  • 詩佛王維酒宴上多管閒事寫下首詩,無一高級詞,卻成一首千古名作
    詩佛王維一生愛山水田園,愛好參禪禮佛,算得上是唐代詩壇比較佛系的詩人。不過佛系卻並不是冷漠,不是沒有溫度。恰恰相反,不少佛系之人,平常看起來平淡如水,但心有所感時內心卻是波濤洶湧。遇事時他們也常常能「四兩撥千斤」,將困境化解於無形。王維便是如此!
  • 王維很冷門的一首詩,意境很是壯美,落筆自然而有奇致
    雖然王維這首《渡河到清歌作》不是很出名,但其氣勢雄渾意境壯美,也是值得一讀的佳作。這首詩寫出黃河下遊的積水淼浩,波光連天,崔嵬崢嶸,黛色蔥鬱,一派廓大氣勢,顯示出王維前期山水詩歌的明朗風格。泛舟大河裡,積水窮天涯。天波忽開拆,郡邑千萬家。行復見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舊鄉國,渺漫連雲霞。詩人揚帆行舟於黃河之上,浩浩蕩蕩的積水遠接天涯。開篇兩句就寫出黃河雄壯和開闊的景象。
  • 王維用這首詩告訴你!
    題解《青溪》是王維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詩題一作《過青溪水作》,創作時間有爭議,一種說法是作於天寶二十年秋冬季節,是王維初隱藍田時所作,另一種說法是作於王維晚年。青溪是一條溪水,在陝西勉縣,四川青川縣有一個旅遊景點叫青溪古鎮,與王維所寫的青溪不是同一個地方,不能混淆,特此說明。
  • 王維最耐人尋味的一首詩,短短20個字,1000個人讀就有1000種解釋
    古代佳作那麼多,無奈今人沒有文言基礎,小編每每翻譯古文都有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煩惱,而我平生最怕譯的就是詩佛王維的詩了。詩佛的詩有三大特點,也正是這三大特點讓後世文人墨客望塵莫及。第一,就是他寫文意境高,作為山水詩人,他總是能將自然間再平凡不過的景色,提煉出精華,再用唯美的文字加工出來;第二,他的文章如詩如畫,詩中有畫是後世對他最大的褒獎,除了他再沒有任何一個詩人能做到每首詩皆是一幅水墨畫;第二,每個字都極盡所用,他極少用繁複字,基本上全文無一生僻字,往往只是數十個字,就能將我們引入那美如畫的詩卷中。
  • 王維一首詩是唐詩名篇,題目是鹿柴(chái)還是鹿柴(zhài)?
    少年時代曾經學習王維的古詩。雖然那個時候並不懂他詩歌中的意境是什麼樣的,只知道死記爛背,但是多少也掌握了一些詩句。不過對於這些古詩,過了很長時間後,如今只剩下片言隻語。比如王維的一首唐詩,寫的是山林景色。全文只有20個字,卻是唐詩300首當中的經典名篇。
  • 「鋼鐵」詩人李永剛的人生「詩」路
    陝西詩人李永剛說,「我始終認為,寫詩的人和詩人之間有很長的路途,我只是路途中普通的行者,是旅人。我是愛好寫詩的人,不是詩人。」人生「詩」路 開啟了文學創作的大門        古城西安冬日的午後,天氣乾冷,但天空湛藍,有一種說不出的開闊感。
  • 詩佛王維的終南別業
    什麼「佛系青年」、「佛系男子」、「佛系追星」、「佛系生活」……這兩句詩其實真是有佛意的,因為是佛系詩人王維所作。王維可以說是離佛門最近的一個人。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這字號取自佛教典籍《維摩詰經》。看看這字號,這可是實實在在的佛系。世人稱李白為「詩仙」,杜甫為 「詩聖」,王維為「詩佛」。
  • 王維《鹿柴》,這首詩最迷人的地方,可惜很少人能理解!
    如果不了解王維的佛教信仰,這一點是很難理解的。王維是在佛教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們王家跟南北宗的禪宗、沈秀、慧能都有交往。王維自己的名叫王摩詰,摩詰就是佛教裡面的最有名的詞語,《摩詰經》。 如果聯繫到這個,就可以體會到佛教所說的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是無常。世界是一個「無常」,一切現象都是虛幻的,都是處在一個變換和走向消失的過程中。
  • 他是唐朝著名山水詩人,一首詩境界不輸王維,入選《唐詩三百首》
    聽到第二個線索的時候,就有選手搶答了,他的答案是:王維。 相信很多人在看了這兩個線索都會認為是王維。 但其實在唐朝,還有一位詩人篤信佛教,同時也擅長山水詩,他就是和劉禹錫齊名的中唐詩人柳宗元。 而這道題的正確答案不是王維,而是柳宗元。
  • 一首小蟬詩,人生大智慧,值得你一讀再讀,一品再品
    初唐是指李淵稱帝建立唐帝國到唐玄宗即位以前的一段時間,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虞世南和上官儀;後有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被評為「初唐四傑」,他們的作品氣象萬千,雄渾博大,已經從南北朝爭相纖構狹小的宮體詩中逐漸走了出來,開闢了新的世界。盛唐,通常是指從唐玄宗開元到唐代宗大曆以前這一段時間。
  • 詩必盛唐|那些被稱為「絕響」的唐詩
    都說詩必盛唐,文必秦漢。詩歌在唐代已經被寫盡,只餘背影,於是宋朝人開始寫詞。但是在唐代,詩歌也是有許多劃分的。比如按照年份,將唐朝劃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那麼詩人們及他們的詩歌也會被劃入不同時間段。比如按照詩歌風格,有山水詩、邊塞詩,前者代表詩人王維,後者比如王昌齡。
  • 北宋文豪用鴻雁比喻作詩,充滿哲理,成語「雪泥鴻爪」出自此詩
    歷史上唐詩宋詞以優美、悲傷、豪邁、婉約為人們所讚嘆,我們每當細細品讀詩詞名篇,心靈深處就會泛起陣陣漣漪,那些富有哲理的詩句,讓我們感慨萬千,受益匪淺。仿佛有一朵蓮花在心底悄悄綻放,使我們瞬間沉靜下來,如撥雲見霧。人生如過客匆匆,潮起潮落,歡樂和痛苦,相聚和離別始終伴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