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幼兒教師,他每天需要做的就是照顧一群調皮但又充滿童真的孩子。
沒有成人世界的紛爭,也沒有技術類工作的壓力。
男主的生活本該平靜且舒適,但一份意外的指控打亂了他的生活,也打破了小城的寧靜。
卡拉是男主的學生,也是他摯友的女兒,但由於缺乏家庭的關愛,她將這種缺失寄希望於男主身上。
然而,男主並沒有將這種示愛放在心上,並婉言拒絕。
受到打擊的卡拉顯然未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憤怒之中,她謊稱遭到了男主的性侵。
這是一種相當嚴重的指控,本應進行周詳的調查,但由於卡拉是一名兒童,眾人先入為主地認定了卡拉不會撒謊。
於是,善良的男主在謊言和誤解之中,成為了一頭被瞄準的獵物。
扣動扳機的是自詡正義的獵人,但諷刺的是,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是狙殺善良的兇手。
其實,在這部影片的背後,也有一個屬於它的故事。
1998年導演託馬斯溫特伯格的作品《家族慶典》曾在坎城獲得過評審團的大獎。
當時的他也憑藉這部片子獲得了很多世界性的榮譽,每天的工作也是數不勝數。
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丹麥的精神科醫生找到了他,遞給了他一袋資料,當時還囑咐他將這些資料拍成一部電影。
只不過當時的他很忙很忙,根本沒有時間去管這些事。
直到十年後的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才重新看了那位醫生給他留下的文件。
看完之後他很是震驚,感覺有必要將它拍成電影警醒世人,所以這部電影在十年後才得以問世。
電影《狩獵》的主題有小孩會不會說謊、群體與個人的對抗,但歸根結底所說的都是人性。
它以一個小女孩為了報復男主,或者是為了尋求關注所說的一個謊言所引起的一系列事情,來告訴我們眾口鑠金的道理,告訴我們人性的自私。
這部影片的題目乍一看好像寫的是獵殺動物,其實不然,它有一語雙關的作用,既指獵殺動物,卻更想表達的是一群人以維護正義的說法在狩獵一個人。
影片通過將小鎮居民因聽信謊言對盧卡斯施以暴行和盧卡斯被誤解的行為進行強烈的對比,突出了人性的善和惡。
在剛陷入這樁「性醜聞」時,盧卡斯並沒有做出太多出格的行為,始終保持著理性和克制,在得知院長擅自通知他的前妻和兒子馬庫斯之後。
他也是冷靜的懇求無論如何不要打擾自己的家人,憤怒的人們以殺害盧卡斯的愛狗芬妮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不滿,他依舊沒有爆發,只是冒雨埋葬了它。
他以為沉默 和退讓能夠緩解憤怒,但在別人的眼中只是愧疚和默認,當他開始反擊的時候,才為自己找回了權力和尊嚴。
當聖誕日去超市買東西遭到員工的暴力對待,像丟垃圾一樣被丟出門外的時候。
盧卡斯用額頭進行回擊,堅持自己有自由在超市買東西的權力並要回了屬於自己的東西,在教堂中的爆發引起了好友的注意並最終得到了諒解。
善良和周到能體現一個人的素質和教養,但是不應該是別人拿來無限制索取的武器。
英國哲學家布萊克曾說:「善良是被動的」,因為善良,所以習慣性被動順從,不能主動決斷,所以總是被安排和妥協,只有主動出擊,才能捍衛自己的權利。
《狩獵》以獨特的角度為觀眾解讀了現實中弱肉強食的叢林規則,在沒有涉及到利益衝突和突破原則底線的時候風平浪靜,如果平衡被打破,善良便會成為致命傷。
正如影片中的男主,無條件的相信法律會還給他尊嚴和自由,卻低估了眾人源於人心的偏見和暴戾,也高估了群眾面對爭議時的理智和共情。
而當他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反抗回擊的時候,卻得到了他應有的權力。
影片的所謂幻想其實並不過分,這種滑稽天方夜譚似的連鎖事件時刻在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中真實上演,如果你細心留意。
揭露謊言是尋找真相的開始,認知的覺醒是成長的信號,如何才能在傲慢與偏見的叢林規則中尋求自保,才是我們生活的永恆課題。
當我們回望處於這場旋渦之中的男主,他很溫柔,從事著一份與小朋友打交道的工作,他以不設防的態度對待身邊的小孩以及他們的父母。
可以說,他是所有的人朋友,甚至有著他們沒有的細膩和善良,但正是這樣的一個人在遭受誣陷時,始終無力反抗。
我想這便是《狩獵》的冷峻之處,它赤裸地揭示了這個社會美好軀殼下的稜角和鋒芒。
善良需要武裝嗎?
很遺憾,答案是肯定的,善良需要弘揚,更需要保護,因為這並不是一個是非能夠自證的世界。
在現實面前,清者自清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宣言,在許多時候,它經不起罪惡的襲擾。
善良,需要一種守護善良的武裝,它在必要的時候需要以對等的姿態告訴眾人,它不是身負罪孽的獵物,而眾人也不應成為狙殺善良的獵人。
電影中讓人討厭的,是那些一個個旁觀的小鎮居民,他們站在道德的至高點,打著伸張正義的口號,心懷盲目的正義。
他們不會關心真相是什麼,他們只相信自己相信的事情,這些人更加可怕。
人們都喜歡保護「弱者」,好像都默許了「強必欺弱,弱必受欺」的道理,殊不知這裡面有多少人連到底誰是「強者」,誰是「弱者」都分不清。
童言並不一定無忌,但是我們更要警惕的是,人言真的可畏,有時候毀掉一個人真的只需要一段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