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飛雪在今宵,風塵濟南自寂寥,供熱豪傑送電暖,萬民世情共逍遙。
2021年1月6日,凌空降微雪,冰風送故人,山東濟南迎來了零下17度的低溫寒流,這座溫泉之城驟然一片蕭瑟,人煙漸少的大街散熱著濃鬱的悽涼之意。為了讓濟南居民可以舒適過冬,我們的電採暖工程小隊以迅雷之勢趕到,在當地推進供熱項目的建設,做好抵禦寒冬的準備。
前塵往事,終為煙土,在煤改電的歷史大趨勢之下,小型燃煤鍋爐也落下了帷幕,10蒸噸以下的煤爐已然不被允許使用,老百姓燒煤取暖的日子或許將會成為記憶深處的模糊畫面。不容置疑的是,隨著能源轉型和生態環保,電採暖設備開始逐漸走向前臺,在冬季取暖上日益重要。
千秋功業,萬古芳名,為群眾辦事者,終會被群眾銘記。正值風雪之日,我們的電採暖隊伍在濟南小區安裝了4臺600KW變頻電磁採暖爐,為200多戶居民提供冬季供熱服務,總計供暖面積達到了3萬平米,以室溫25度的取暖結果讓濟南小區居民在寒冬裡感到溫馨,踐行了綠色環保的採暖精神。
羅馬之建成,非一朝一夕,濟南小區也是最近才竣工的,只是並沒有採用統一的集中供暖,因為集中供暖的室溫標準只能保證在18度左右,無法符合開發商、小區居民的心理預期,種種的心理落差,讓濟南小區最終一錘定音的抉擇了電採暖設備。
科技推動著冬季供熱效果的進步,從技術理論上分析,電磁採暖爐的機組運轉是依靠了變頻電磁感應加熱原理,以水電分離的方式把冷水加熱到5度至85度,能與風盤、暖氣片、地暖等家居設施相配合,給予濟南居民一個良好的冬日室溫環境。
嚴冬不足論,天下任吾暖。濟南小區的家居散熱方式都是用的地暖,地暖需要的水溫是40度左右,所以我們把4臺電磁採暖爐的出水溫度都設定在了40度,把回水溫度規定了35度,這樣的話,室內溫度就可以上升到25度左右,後續的溫度也可以自行調整,做到了按需供暖,杜絕了能源浪費。
大家如果用過地暖的話,就會對地暖的工作方式有些了解,地暖也就是剛開機的那幾天比較費電,後面運行就省電了,因為電磁採暖爐的水溫一直恆溫在了40度左右,設備狀態也會從最開始的加熱模式轉變為保溫模式,保溫模式就是節能模式,耗電量低,電費不高於6元/平米/月。
2020年—2021年的冬季氣候顯然偏冷,寒冷程度為近些年之最。為了避免像空氣能熱泵那樣被凍壞,我們沒有在室外布置任何機組與管道,全部的零部件都安置於鍋爐房的內部,並且為電磁採暖爐預設了防凍系統,即使是待機狀態,也能讓水溫維持在5度,水溫始終高於0度冰點。
微風細無聲,供熱了無痕。濟南居民曾經有過噪音方面的擔憂,讓人欣慰的是,4臺600KW電磁採暖爐都擁有5重降噪技術,整體上削弱了機組的運行聲音,並且電磁採暖爐都被集體安置在了單獨的鍋爐房內,現場除了循環水泵的噪音之外,並沒有任何其他聲響,不打擾小區居民的休息。
登沙場,論高下,英雄意氣戰寒潮,南徵北戰暖雲霄!廟堂老朽不知人間霜寒,我們的電採暖工程隊伍將一直迎戰在冬季供熱的第一線,積極加強冬季供暖技術的研發,保障老百姓的熱能需求,妥善應急處理居民群眾的各項問題,助力農村煤改電和城市電採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