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eobellator notohesperus與新墨西哥白堊紀晚期Ojo Alamo組的其他恐龍的藝術復原圖
圖片來源:Sergey Krasovskiy
Dineobellator notohesperus藝術復原圖 (作者Mary P. Williams,Steven Jasinski供圖)
在Dineobellator notohesperus原始發現地,所指處是骨骼碎片中的前爪 圖片來源:Steven Jasinski
6700萬年前生活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一種新的有羽恐龍,可能是已知的最後倖存的迅猛龍物種之一。相關論文3月27日刊登於《科學報告》。
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一種新型馳龍,馳龍是生活在白堊紀時期的一種身覆羽毛的中小型肉食性動物。該化石發現增進了人們對於白堊紀晚期(7000萬~6800萬年前)的恐龍演化的理解。
2008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博物館Steven Jasinski及同事在聖胡安盆地的白堊紀Ojo Alamo地層沉積物裡發現了這個新物種的化石,包括20塊可辨認骨骼碎片。
研究人員將該恐龍被命名為「Dineobellator notohesperus」,源自納瓦霍語「Diné」(納瓦霍人)和拉丁語「bellator」(勇士),意思是「來自西南的納瓦霍戰士」,以紀念今天生活在這個恐龍曾經居住過地區的人們。
Dineobellator以及它在亞洲的近親迅猛龍,都屬於馳龍類恐龍。由於《侏羅紀公園》和《侏羅紀世界》等電影的出現,這類恐龍通常被稱為「猛禽」恐龍。但與電影中描繪的可怕野獸不同的是,Dineobellator僅約3.5英尺(約1米)高,6到7英尺(約2米)長。
迅猛龍一般體型較小、重量較輕。因此,它們的遺體非常罕見,尤其是來自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的。
研究人員描述了Dineobellator一系列獨一無二的特徵,包括靠近尾巴根部的脊椎向內彎曲,這或許能增加敏捷性,提高其捕食成功率。通過化石可以看到該恐龍巨大的鐮狀利爪上有一個圓鑿,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和另一隻Dineobellator或其他獸腳亞目恐龍(如霸王龍)爭鬥導致的。
物種關係的系統發育分析顯示,Dineobellator可能屬於伶盜龍亞科,其中包括伶盜龍。Dineobellator的祖先被認為從亞洲遷移到北美,可能有多支譜系在北美演化,這或許可以解釋Dineobellator與其他馳龍在形態上的差異。
研究人員認為,該發現補充了原本稀少的馳龍化石記錄,表明這一科的恐龍在白堊紀末、6550萬年前非鳥類恐龍大滅絕之前,仍在發生分化。
Jasinski計劃在新墨西哥州繼續他的野外研究,希望能找到更多的化石。「經過大量的搜尋,再加上一點運氣,這隻恐龍才在一個小山坡上被發現。」他說,「我們經常徒步旅行,很容易忽略一些東西,或者只是走錯了山,錯過了一些東西。我們希望,搜索得越多,就越有可能找到更多恐龍或與它們生活在一起的其他恐龍。」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61480-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