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三炷香,香霧為何飄去柳兒板橋?

2021-01-10 勵志終生

作者:王叢林

柳兒板橋芬芳留。

既望,又是一輪皎皎的圓月。

我推開父親的屋門,在濃濃的父親的氣息裡,將桌子輕輕撣淨,於父親的遺像前默默燃起三炷香。迷濛的燈光裡,香霧氤氳,父親彎著腰,背著手,一步一蹣跚向我走來。

香霧嫋嫋纏心頭。

父親原本是個大身量,一條扁擔兩座山壓在肩上,一頭擔兒女,一頭挑日月,終在2010年農曆9月16日走完他的人生路程。自此,我倚靠的山倒了,避雨的樹折了,我的心痛得像被人揪住,胸空成莊稼收割後的漠漠秋田。每次回家,走進空落落的老宅和老屋,再也找不見父親的身影。我像受了委屈的孩子,思念之情便在心靈深處瘋長!牆角放著父親生前使用過幾件物什:殘缺的獨木車輪、裂開兩道縫的拍把、右握手的撬刀和一把鏽痕斑斑的瓦刀。霎時,車輪、碌碡的吱呀聲,瓦刀敲磚的叮鐺聲持續在耳邊響起。啊,父親——!

孫子在膝樂心頭。

父親小時家裡就窮,靠租種人家的地難餬口,剛能架穩車把,就一架木車一條袢,跟人去安徽渦陽、河南太康推糧食,一百多裡路程兩頭不見日頭。父親腿腳功夫就是那時練出來的。我5歲時,父親用這車推我去歸德府看過眼疾。車輪一圈一吱呀地響,節奏分明,聲音柔長。父親就是以此消釋著遙遙路途的勞累和寂寞。

窮人孩子當家早。父親年紀輕輕就會許多手藝:編席、編簍、打摺子,還拜師學會泥水匠。自我記事起,父親就沒日沒夜地勞碌,為生活難得片刻安閒。破簚子、碾簚子、刮簚子、編席、出外蓋房打短工。

月亮底下,煤油燈旁,父親編席每每到深夜,趕天明折好,用撬刀繰得整整齊齊,背到收購站去賣(一張丈五型蘆席,一等賣3.85元),然後糶回20斤玉米,這就是我們全家三天的口糧。父親做活不聲不響,妹妹還小,他從不因為缺少幫手而指使我。有時我看父親累得滿頭大汗,就放下作業用繩子拴在碾杆上,幫父親拉石磙碾簚子,有時蹲在父親背後的席茬上編一會兒。我的手太嫩,十指指甲邊都起了倒刺,疼得難受,掐掉倒刺,滲出一個個細小的血珠兒。於是,我輕輕地勸父親,「爹,我們歇歇吧,咱家明天還有吃!」

塘裡蘆葦正熟時。

「圬者為技,賤且勞者也。」古時候,泥瓦匠就是一種卑賤而勞苦的職業。父親一把瓦刀耍四方,為人更是為家。前前後後,父親收徒幾十個,卻也收穫了數不盡的敬佩和尊重。上世紀70年代以前,農村民居大多是草房,大雨過後,找父親修房的應接不暇。插補較易,屋頂哪兒漏雨,將腐草除去,補上新草,用拍把銜接拍齊即好。大換包費時費力,整個屋頂全用麥稈苫一遍,用拍把一遍一遍地修葺,需要兩三天時間。活兒幹完,鄉鄰鄉親的父親從不收人家工錢,連飯也不吃人家一口。

有時修房人家實在過意不去,做點差樣的飯菜送到家裡來。全村幾百戶人家,誰家房屋不是父親親手蓋。父親的人緣不只在本村,三裡五村人提起父親無不翹起大拇指,以叔爺相稱。有二妹時,母親乳房生瘡,本村有奶水的婦女,把奶留著,上門給二妹吃。

生產隊年終分紅,我家總是虧空,盈餘人家主動把虧空補上,到還錢時卻屢屢推託不受。我家第一次蓋房,也是東家一根檁條,西鄰幾根椽子幫襯著蓋起來的。

70年代新房代老屋。

窮人家父母恩重,我父母尤其如此。我7歲時上小學,家裡吃糠咽菜也難以為繼,父母寧願自己餓著,總想方設法給我和妹妹弄點糧食類和紅薯根、蘿蔔等來充飢。

我體弱多病,多得父親格外呵護,少時一二天,最多三五天,用硬幣湊夠1角錢,讓我到學校前邊的零食鋪買個鍋餅吃。這餅子用豆雜麵貼在燒熱的鐵鍋做成,很香、好吃。豆沫和鍋餅是那個年代,孩子們最渴望吃到的美食。一個餅子下肚,頓時一股濃濃的暖意和幸福感油然生!

上世紀70年代末,農村生活已上升到「紅薯湯,紅薯饃」的水平。父親在商丘勞改場修鍋爐,捎信送饃。我騎一輛破自行車帶幾十斤紅薯一路搖晃、顛簸到地方。父親見我來,慌忙接住車子,把東西卸下。修鍋爐接觸的都是耐火材料,父親一雙大手,被蝕掉層皮,每個指頭的關節都纏著白膠布,膠布被血滲成紅色。但父親仍若無其事地用瓦刀抹著灰漿,叮叮噹噹地敲。

該吃午飯的時候,父親讓徒弟到飯店給我買一碗白麵條和一個饅頭,他自己卻大口吞咽著剛剛煮熟的紅薯。父親是四級工,每天工錢2.09元,交生產隊1元,記10個工。父親菸癮很大,雖然煙檔次很低,但每天一包不能少。屈指算算,所餘供我上學和全家吃用的錢還有幾何!父親見我不動,放下碗筷,坐到我身邊,然後把麵條碗硬塞到我手上。「吃吧,趁熱。我好久沒吃咱家的紅薯了,真甜!」父親說著,將左手放在我的背上,一點一點地往上撫摸,一直摸到我的頭頂。

父親的手粗、澀、硬,像老樹皮。這雙手,在洪水裡推著熬鹽的大鍋給我看過病;這雙手抱著餓得哇哇大哭的二妹,在夜裡找過奶;這雙手編席、打簍、揮瓦刀,為兒女謀食、謀衣、謀一個避風擋雨的巢。現在這雙手正撫摸在我的頭上,我的淚撲簌簌流了下來,滴在手上的麵條碗裡,滴在胸前的衣服上。

從那,我再給父親送吃的,決不在父親那兒吃飯,而是放下東西,默默記下父親交代的話轉身就走。多少年後,讀大學時接觸白居易燕詩時候,對海深山重的父恩母愛,才有了更深的感受:

索食孜孜怎能誤?

梁上有雙燕,一巢生四兒。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當時父母心,今日爾應知。

父親一生,辛勞節儉,慈祥敦厚,從不對兒女施發脾氣。

父親勞作一輩子,與土地情深緣厚,85歲那年還執鍬灌田,揮杈裝車,甩臂揚場。

父親向善,收少施多,和鄰居爺們沒有過言差語錯、吵嘴紅臉。冬季夜長的時候,父親坐在鄰家的椅子上,不止一次講善人《柳兒板橋》的故事:柳善人村北有條河,多少輩人靠擺渡極不方便。他當盡一頃三十畝地,費盡了周折,最終才在村北河上建起一座大橋……那令人噓唏的故事愈展開,我幼年臉上的淚水就愈多。

指望小舟都發愁。

父親92歲,無疾而終,可我卻難以適應沒有父親的日子!有多少感動與父親相連,有多少頓悟與父親相關,又有多少愧疚與父親相牽!如有可能,我願折己壽以換父壽,延以一日三餐,晨昏相守,以報父恩於萬一!

三炷香盡,院子裡月光正好。風吹樹葉窸窸窣窣地響,仿佛父親又在敘述那個善人的故事:

大年三十兒,吃年夜飯,好歹也是樂呵辭舊歲。柳善人剛吃一口餃子,妻子問今年餃子好吃嗎?善人連聲:「好吃、好吃!」妻子嘆了口氣,「唉,只可惜了,我那一雙銀鐲了。」善人把剛咬一口的餃子,慢慢放回到碗裡,任由妻子怎樣解釋都不再動筷。

鄰居家的鞭炮響成串了,且一陣緊似一陣。善人對妻子說心裡悶得慌,想到村北大橋上轉轉。妻子也沒在意,只是說家家都在過年,不要太晚。善人又囑咐妻子幾句話出門,從此就再也沒有回來……

除夕出門再沒有回來。

相關焦點

  • 燒香為什麼要敬三炷香,這三炷香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不知道夥伴們有沒有發現,不管是去寺廟還是去道觀,甚至是在祭祀的時候,如果是有上香這一環節的話,大多數人都會不自覺的燒三炷香。那麼,這三炷香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呢?下面,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三炷香。首先,我們先來說一下民間有句俗語:「神三鬼四」。
  • 人在燒香的時候為何只點三炷香?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都是有道理的!
    ,今天就給大家來解釋一下,上香的時候到為什麼要三根香?人在燒香的時候為何只點三炷香?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都是有道理的!其實在歷朝歷代只要人們想幹大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燒香拜佛來祈求自己能夠順順利利,其實這上香也是很有講究的古代勞動力,是非常稀有的,老百姓溫飽也只能靠天靠地,所以這第一炷香就是用來敬天,希望上天能夠保佑來年風調雨順,敬完天之後第二炷香自然就是敬地,希望老百姓在來年可以收穫大豐收,這最後一根是很多人都疑惑的。
  • 拜佛為什麼要燒三炷香?看完恍然大悟!
    本篇文章,小編就為大家講解一下佛前燒香的真正含義以及為什麼要燒三炷香。不可否認的是,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信佛走向極端和迷信,一遇到難事就把寺院香爐處大把大把燒香,上演著「燒高香、頭香」的戲碼,供養越多越貴心越安。這種思想是對三寶的極大不恭敬,佛菩薩福慧圓滿具足,難道還會缺你的那根香嗎?佛菩薩視一切眾生平等,無二無分別,不要妄想著以物質「賄賂」佛菩薩。
  • 練太極拳一定要有時間保證,老輩講:日練三炷香
    練太極拳,或者說站樁,一定要有時間上的保證的,老輩講:日練三炷香。過去沒有表,白天就靠看日頭,晚上就靠點香。三炷香,我覺得三是多的意思,香有長有短的,六個手指頭伸出來還不一樣長呢。一炷香,如果是線香,15分鐘吧?寺廟還講究燒高香,那香大高個,跟棒槌一樣,咱也沒燒過,就不知道多大功夫了;過去打更的不睡覺,每個時辰要出門敲敲打打,他們燒的香是更香,一根就是一個時辰。要想埋深樁,要站三炷香。埋深樁,就是昨天說的把根扎深,您沒聽歌詞這麼唱麼:啊~~~一生只為這一天,讓血脈再相黏。
  • 佛教:到寺院拜佛,燒好這三炷香,功德無量!
    我們要明白的是,燒香不是與佛菩薩做交易,不要讓你拿來「賄賂」佛菩薩,香支也不是玄幻秘術,能幫你與佛菩薩感應。大多數人一直以來都會佛教有著嚴重的誤解,認為佛教就是燒燒香拜拜佛的事,多燒香拜佛,佛菩薩就會大發慈悲,實現神通救人。這是妄想,是極其嚴重的功利主義信仰。
  • 佛教:拜佛為什麼要燒三炷香?別再迷信了!
    香支本身沒有什麼特殊的功能,是人們賦予其深刻的法義。然而,生活中有很多人迷信燒香,認為通過燃燒香支可以與佛菩薩感應,從而求得加持,於是燒高香、搶頭香等行為屢見不鮮,人們爭著搶著要燒最貴最好的香,在搶著做「功德」,這是毫無意義的,如此行為,將清淨莊嚴的佛菩薩置於何種地位了?佛菩薩無二無分別,待一切人平等,不會因你供養的多寡而區別對待。
  • 香飄全國,螺螄粉網紅吃法大全!
    自從出了袋裝螺螄粉後,螺螄粉就不再局限於柳州,輕鬆飛到了34個省區直轄市,遍地開花,香(chòu)飄全國。靈感一現,研究了幾種做法,就是想看哪種做法更好吃,一天一種做法。分享給大家。給外鄉的人們,愛吃螺螄粉的人們一解螺螄粉的鄉愁。
  • 黨員在寺廟裡燒炷香違紀嗎?
    在寺廟裡燒炷香算搞迷信活動嗎?01黨員為什麼不能信仰宗教?答:我國合法的宗教主要包括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群眾信仰宗教並參加宗教活動不受幹涉。但是宗教信仰自由是對我國公民來說的,並不適用於共產黨員。共產黨員是比一般公民具有更高政治覺悟、更高政治信仰、更強組織紀律性的「特殊公民」。
  • 牛肉臘腸香飄萬裡
    牛肉臘腸香飄萬裡各位童鞋們大家好,懶惰使我們進步,畢竟現在很多發明都是為了節省我們的體力,呆呆就是一個非常懶惰的人,老爹對此很是看不慣,就坐在凳子上揍他,等到老爹消氣之後,老爹就讓麼麼替自己照顧呆呆,等到麼麼有事的時候,呆呆就騎著老爹去上學,因此麼麼練出了腹肌,老爹正好帶著臘腸回來,看到麼麼的腹肌就覺得牛肉臘腸應該能香飄萬裡,這一點筆者認為懶惰不是一個好習慣,你還是要學的勤快一點,這樣你的人生才有意義
  • 供佛為何要用香?
    古印度傳說中有香神,即「乾闥婆」,不食酒肉,唯求以香味為食,以資陰身,又自其陰身出香,故名香神。以後被引為佛教護法的八部眾之一。 佛教中用香,據《賢愚經》卷六載:佛陀當年住在祗園時,有長者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旃檀堂,準備禮請佛陀。他手持香爐,遙望祗園,梵香禮敬。香菸嫋嫋,飄往祗園,徐徐降落在佛陀頭頂上,形成一頂「香雲蓋」。
  • 為什麼燒香的時候,往往都是三支香呢?原因在這裡!
    為什麼燒香的時候,往往都是三支香呢?原因在這裡!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一定有過逛寺廟的經歷,因此上一炷香保佑自己成為了不少人的行為習慣,不過說來,大家也應該注意到的是,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電視上,燒香一般都是三支香,這是為什麼呢?
  • 一縷飯香飄過來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一縷飯香飄過來 2020-10-24 17:2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衰漫畫:衰衰「瘋狂揉面」香飄萬裡?眾人追捧感覺良好
    衰漫畫:衰衰「瘋狂揉面」香飄萬裡?眾人追捧感覺良好一:瘋狂揉面各位童鞋們大家好,課堂中不光有死板的時候,畢竟快樂的彩泥課也是很常見的,這不衰衰和臉臉這節課就是彩泥課,臉臉誓要當第一名,而衰衰卻連彩泥都沒有,只好拿麵粉來糊弄,因此臉臉在一旁用心的製作自己的作品,衰衰卻在一旁瘋狂地揉面。
  • 為什麼人們在燒香的時候總是三支香,原來有那麼多講究
    在上古時代人們就把這些有香物質作為敬神明、祭祀、清淨身心和喪葬之用,中國燒香的歷史,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前兩個時期視為做香料,香水用,後期為宗教敬神拜佛燒香。中華各民族大都有燒香的傳統,燒香也叫上香、敬香······但其歷史為:始於周朝,周人生煙以祭天,稱著「煙」或者「煙祀」。這種祭祀制始於周文王。「煙祀」一是點火生煙,二是煙氣為香氣。以香菸祭神,就是後世所謂的「燒香」。
  • 「莞香花飄臺」圖片展在臺灣臺中世貿展覽館舉行
    7月24日上午,由東莞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東莞市臺胞臺屬聯誼會、東莞市莞臺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主辦的「莞香花飄臺」圖片展在臺灣臺中市世貿展覽館舉行開幕儀式。東莞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前會長謝慶源、監事長翁瑞珍等三十多名臺協幹部,臺中市經濟發展局局長張峰源,議員李中、黃馨慧參加了開幕儀式。  「莞香花飄臺」圖片展於去年12月在桃園首次舉辦,反響較大,廣獲好評。
  • 中國特有的禿黃油,用來拌飯「香飄十裡」,全是高純度「黃油」
    中國特有的禿黃油,用來拌飯「香飄十裡」,全是高純度「黃油」中國有不少特有的下飯醬,最有名的就是賣到國外的老乾媽了,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後起的新秀,像仲景香菇醬等等。因為中國人都愛吃米飯,所以也就格外鍾愛下飯醬,在菜不好吃的時候,下飯醬能瞬間讓米飯變得又香又好吃。超市裡總有好幾層貨架是擺的下飯醬,價格也相差很多,有的只有七八塊錢,有的卻要幾十塊,這都是製作下飯醬的原料和工藝決定的。這就不得不說到中國獨有的,一種很貴的下飯醬了,那就是禿黃油。
  • 三秋(原創散文)
    樹的葉子開始一層一層褪去夏時的青翠,像是青春不再逐漸老去的少女。池塘裡的蛙、草叢裡的蟋蟀還有樹枝上的蟬,這吵了一夏天的「盛夏三友」終於明白誰也說服不了誰,慢慢誰也不再理睬誰。水裡的波光終於不再咄咄逼人,已經允許人的眼睛長久地凝注了。天上的雲也漸漸變得高遠,像是已下定決心要飄去另外一個世界似的。幼兒園的小朋友已經換上了新添的長袖衣,背著新書包勇敢的走進學校。
  • 漢朝第一猛將竟是廚神,他賣的狗肉香飄四溢,竟有祖傳秘方呢
    他賣的狗肉香飄四溢,聞名鄉裡。到了現在,樊噲狗肉仍然是沛縣的全國聞名的特產,令世人讚不絕口。那麼為什麼樊噲狗肉會受世人喜愛,難道樊噲真的有祖傳秘方嗎?在沛縣一直流傳著這個一個有趣的故事,下面我講給大家聽聽。(圖為樊噲狗頭)樊噲沒有跟隨劉邦之前,本是個屠夫,專門在沛縣一帶賣狗肉的。泗水亭長劉邦非常愛吃他做的狗肉,但是劉邦人品不好,常吃白食,從不給錢。
  • 香飄萬裡口水直流
    香飄萬裡口水直流各位童鞋們大家好,章魚大家應該都知道,只有有一個小縫,它都能跑出來,衰衰養了一隻章魚,不過他這隻章魚卻十分聰明,考試的時候竟然直接讓衰衰獲得了滿分,氣的臉臉狼哭鬼嚎,最終衰衰餵錯了食物,導致章魚永遠的離開了他,臉臉就拉著衰衰給章魚去河邊送它最後一程,衰衰卻直接把章魚給烤了,瞬間香飄萬裡,饞的衰衰口水直流,這一點筆者認為愛護動物人人有責,尤其是養小動物,最起碼你要知道它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