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調音師吳智傑:找回那些「偷跑」的調調兒

2020-11-30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吳智傑喜歡把調音比作畫畫,用他的話說是「畫家調顏料作畫,我們則是逐根逐根地調,直到調出自己滿意的琴弦」。

&nbsp&nbsp&nbsp&nbsp修長的指尖在黑白鍵上舞動,美妙動聽的音符從指尖流淌,當鋼琴演奏家讓人們享受曼妙音樂時,有的人卻屏氣凝神,生怕哪個調調兒「走失」。他們,就是鋼琴演奏者背後的「藝術家」,所從事的工作叫做鋼琴調律,通俗地說就是「鋼琴調音師」。

&nbsp&nbsp&nbsp&nbsp「要集中注意力去聽它的某一個音,或者是一連串音之間互相的聯繫,還要聽單一的一個音的變化。」廣州珠江鋼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珠江鋼琴集團」)客戶服務部總監吳智傑,就是國內這一行響噹噹的「師傅」,他的耳朵能精準辨音,誤差不超過1音分,與電子音準儀無異。

&nbsp&nbsp&nbsp&nbsp南國的早春溼冷連綿,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產銷能力的珠江鋼琴集團剛與國際著名高端鋼琴品牌舒密爾達成股權收購協議,進軍國際高端鋼琴市場。而在珠江鋼琴集團靜謐的琴房內,吳智傑始終專注於調律。別人用音準儀10秒就能調準音律,他卻願意花數十分鐘,甚至一兩個小時動一根琴弦,去發掘鋼琴的最大潛能,創造最美樂章的可能。「一架好的鋼琴走向國際,必須把調律當成藝術來打磨」。

&nbsp&nbsp&nbsp&nbsp入行28年,經過吳智傑調律的鋼琴不下10萬臺,包含2200多萬根琴弦。1萬多個日夜裡,他樂此不疲,就是為了找回那些「偷跑」的調調兒……

&nbsp&nbsp&nbsp&nbsp/學藝/

&nbsp&nbsp&nbsp&nbsp每天重複千次萬次聽「哆來咪」找感覺

&nbsp&nbsp&nbsp&nbsp吳智傑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1988年被廣州鋼琴廠(珠江鋼琴集團前身)「招工」至廠裡,在鋼琴總裝配車間當一名調律學徒。

&nbsp&nbsp&nbsp&nbsp「那時剛18歲,沒學過任何樂器,看師傅拿著調音扳手在琴弦上搗鼓,既新奇又緊張。」身材修長的吳智傑有著很強的辨識度,而且幽默隨和,一進廠就被人喊「高佬」,「結果,越多人知道你,就越不好意思偷懶」。

&nbsp&nbsp&nbsp&nbsp於是,從未受過音樂素養訓練的吳智傑首先「磨」起了耳朵。「剛開始每天聽成千上萬次的『哆來咪發唆』都沒有感覺,聽不出不同音頻中的任何差別。但沒辦法,這是第一個要過的關,頭皮發麻都得聽下去。」半年後,吳智傑開始「有感覺」了,「可以略微分辨出不同音頻中的『哆來咪發唆』」。

&nbsp&nbsp&nbsp&nbsp一臺鋼琴8000多個零部件,從木材加工處理到最後出廠要經過300多道工序,鋼琴調律是最後一道工序,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要在一定時間內讓200多根弦的音準調到位且不容易跑調,考驗的不僅是一個調音師的聽力,更考驗著他們的技巧和體力。

&nbsp&nbsp&nbsp&nbsp在「磨耳朵」的同時,吳智傑每天都在不停地敲琴鍵。一位老行尊介紹,調律初學者,每個琴鍵起碼都要以固定的節奏敲擊10多次,才能調到音準。一架鋼琴88個琴鍵,意味著每架鋼琴要敲擊近千次琴鍵。

&nbsp&nbsp&nbsp&nbsp「剛開始時,用食指先敲,敲著敲著食指就越來越疼,一碰就痛;改用中指敲,中指疼了用無名指……」吳智傑至今仍記得剛起步時,一臺琴要調4個多小時,10個手指頭都異常疼痛,最後只能改用指關節敲,「後來慢慢就不疼了,可能(手指)已經適應了那個疼痛感」。

&nbsp&nbsp&nbsp&nbsp初學者從學徒到持證上崗需要6個月,再從初調崗位上開始鍛鍊,經過逐步考核,最後「升級」進入末次調律崗位。這個過程,吳智傑用了兩年:工作日每天白天7小時跟著師傅學調律,半小時學基礎樂理;晚上和節假日他還給自己「加碼訓練」。

&nbsp&nbsp&nbsp&nbsp「談不上特別快,但每個階段他都明顯比同齡人技高一籌。」談起吳智傑,珠江鋼琴集團內不少老行尊都對「高佬」讚譽有加。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吳智傑可用耳朵精準辨音,誤差不超過1音分,與電子音準儀無異。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吳智傑使用工具改變鋼琴內榔頭的密度,從而調整音色滿足鋼琴家的個性要求。

&nbsp&nbsp&nbsp&nbsp/修為/

&nbsp&nbsp&nbsp&nbsp調音已不是技術活而是升華為藝術活

&nbsp&nbsp&nbsp&nbsp在外人看來,上了末次調律的崗就算「滿師」,但經過兩年多音律浸淫的吳智傑不知不覺愛上了音樂。

&nbsp&nbsp&nbsp&nbsp「聽音後會找譜子,逐一對著,慢慢就看懂了鋼琴譜」,在一位會彈鋼琴的工友指導下,吳智傑一邊給鋼琴調律,一邊從一些自己喜歡的「調調兒」開始自學,20多年下來,他把許多難啃的曲目也彈得行雲流水。

&nbsp&nbsp&nbsp&nbsp彈琴不僅拉近了他與鋼琴演奏大師們的距離,還拉近了他與鋼琴的距離,像是給鋼琴賦予了生命,「調音」在他眼裡也不再是技術活,而是藝術活——挖掘出鋼琴的最大潛能,讓她發揮出最完美狀態。

&nbsp&nbsp&nbsp&nbsp「過去的師傅都是用音叉,現在是電子音準儀」,但出於精益求精的心態,吳智傑過去在用音叉的基礎上,也訓練耳朵的「精準度」,追求與音叉的「頻率一致」。如今,他的耳朵能精準辨音,誤差不超過1音分,與電子音準儀無異,在業內幾乎無人不曉。

&nbsp&nbsp&nbsp&nbsp「現在很多調律師都依賴音準儀,10秒就能調準一個音,但『高佬』會用上幾十分鐘,甚至可能一兩個小時。」一位老行尊說,「不是他不會用音準儀,而是他對音樂有自己的理解,所以調出的音更有味道、更有質地」。

&nbsp&nbsp&nbsp&nbsp高水平的演奏用琴對調律師的要求,除了音準外,更重要也更困難的是保證音的穩定性。通俗來說就是,無論鋼琴大師在演奏時多麼激情澎湃地「砸」,調律師都要保證音準能保持在兩個小時以上。這種穩定性,就得靠調律師多年的功力,也是一般調律師和頂尖調律師的最大區別。首先,調律師敲擊琴鍵的力度要比彈奏者大;其次則是操縱調音扳手的水平,因為每根琴弦有約80公斤的拉力,鬆緊之間千差萬別。

&nbsp&nbsp&nbsp&nbsp技藝之上,就是修為。尤其是給演奏用琴調律,它需要調律師不僅熟稔演奏作品,還要了解演奏家所屬流派及愛好,並及時與演奏家溝通。

&nbsp&nbsp&nbsp&nbsp「調音最後就是調整聲音的色彩,這一點聽來抽象,但對演奏家非常重要。」吳智傑舉例,比如古典樂演奏家會要求鋼琴音色比較溫暖、具有歌唱性;爵士大師則要求聲音明亮透徹、帶有金屬感;如果是要進錄音棚,就要求聲音極為乾淨,不容許一點點雜音。

&nbsp&nbsp&nbsp&nbsp吳智傑喜歡把調音比作畫畫。「畫家調顏料作畫,我們則是逐根逐根地調,直到調出自己滿意的琴弦」。

&nbsp&nbsp&nbsp&nbsp怎樣才算滿意?

&nbsp&nbsp&nbsp&nbsp「至今還沒有一架鋼琴讓自己非常滿意。」經他手調過的琴超過10萬臺,而吳智傑慣有的調侃卻流露出他對精湛無止境的追求。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在珠江鋼琴集團培訓部,吳智傑正在為新人示範如何為鋼琴調音。

&nbsp&nbsp&nbsp&nbsp/傳承/

&nbsp&nbsp&nbsp&nbsp門下多名高徒均是業內翹楚

&nbsp&nbsp&nbsp&nbsp如今在中國,根據鋼琴考級的人數統計,有超過3000萬的琴童在學鋼琴,註冊在列的調音師約有1萬人,若按每臺鋼琴每年調兩次計,每人每天要調20多臺鋼琴。因此,儘管現在中國九大音樂學院都開設有調音專業班,但鋼琴調律師的缺口依然十分巨大。

&nbsp&nbsp&nbsp&nbsp「現代鋼琴生產即使已進入大工業生產模式,但由於鋼琴本身的特殊性也存在很多必不可少的手工操作,比如調音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也使這一行至今都保留著『師帶徒』的傳統。」珠江鋼琴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樣的傳統在該集團已傳承了60年,從建廠之初就有。

&nbsp&nbsp&nbsp&nbsp「正是師傅對我手把手地指導,才把我這個門外漢帶進來」,吳智傑始終感念企業的傳統和授業師傅黃學文的栽培。調律多年,吳智傑最尷尬的一件事就是把琴弦給調斷了,當他忐忑不安不敢望向師傅時,黃學文反而安慰他,「這是好事,說明你有信心,有勇氣手上用力了」。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一架好的鋼琴、一個好的企業要走向國際,就必須把調律這項工藝當作藝術來打磨,當中人所起的作用起碼在一半以上。」受益於「師帶徒」的吳智傑多年來一直堅持親自帶徒弟,儘管數不清帶出了多少人,但高徒卻比比皆是,「70後」陳德然和「80後」陳兆殷最為業界熟知,前者是珠江鋼琴集團三角琴分廠廠長,獲得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後者是該集團KA鋼琴分廠廠長,不僅填補了國內手工高檔琴的空白,還使KA琴在國際高檔琴評選的盲選項目中票冠全場。

&nbsp&nbsp&nbsp&nbsp陳德然是吳智傑的第四個徒弟。「當時還籤訂『師徒合同』。」陳德然笑著說,內容大致是「師傅必須毫無保留地教徒弟,徒弟必須認真學」。「吳師傅年紀大我不多,為人是出了名的隨和,但教起學來卻非常嚴格,有時自己追求一個音準,也要求我們用耳朵去聽,說出不同頻率的音的感受。」

&nbsp&nbsp&nbsp&nbsp與吳智傑一樣,陳德然、陳兆殷都擁有「金耳朵」,無需依賴音準儀,辨音誤差範圍少於1個音分。

&nbsp&nbsp&nbsp&nbsp不僅在琴房無私相授,吳智傑還帶著徒弟們一起出「外勤」,為演奏會用琴調律。鋼琴家劉詩昆首次在廣州選琴開演奏會,吳智傑就帶著陳德然、陳兆殷給最終入選的七臺鋼琴逐一調琴,最終讓劉詩昆格外滿意地留下一架「御用琴」。「每次來廣州,都會調用那個琴,作為年輕的調律師,當然十分自豪。」陳兆殷說。

&nbsp&nbsp&nbsp&nbsp舉千斤,若撥四兩。在這個迄今已生產超過200萬架鋼琴的企業內,吳智傑和他的徒弟始終把心沉靜在每一根琴弦的張力和每一個琴鍵的起伏上,不斷地積累和創造。當調試出來的鋼琴流淌出最美妙的旋律時,就是他們最享受的時刻。

&nbsp&nbsp&nbsp&nbsp總策劃:莫高義 張東明 王更輝 王垂林 胡鍵

&nbsp&nbsp&nbsp&nbsp總指揮:姚燕永 郎國華 鄧紅輝

&nbsp&nbsp&nbsp&nbsp統籌:孫國英 嚴亮 劉江濤 胡智勇 練學華 張蜀梅

&nbsp&nbsp&nbsp&nbsp執行:謝苗楓 曾強 鬱石 湯凱鋒 李書龍

&nbsp&nbsp&nbsp&nbsp撰文: 南方日報記者 謝苗楓 宋超 實習生 黃寧馨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符超軍 通訊員 華靜

相關焦點

  • 豆瓣9.2分法國電影《調音師》深度解析
    《調音師》講述的主人公是一位「盲人」,但他不是真的看不見,而是假裝看不見。他在對自己至關重要的伯恩斯坦鋼琴大賽中,由於太緊張而被淘汰。這對於被視作鋼琴天才的主角來說是極為恥辱的事情。這種恥辱讓他將自己徹底封閉了起來。尋常人封閉自己,大部分是將自己關起來,不與外界交流溝通。主角不同,他經過第一階段的封閉後,仍然繼續與外界溝通,只不過換了一種身份,一種特殊的身份---盲人。
  • 印度神片《調音師》神反轉超多,幽默自成一派,卻讓人細思極恐
    本周三,又一部印度神片《調音師》來華上映,不同於之前的幾部印度片,它既不煽情也不勵志,竟然是一部懸疑黑色喜劇!影片《調音師》也稱《看不見的旋律》,改編自2010年的法國高分懸疑短片《調音師》。故事講述了假裝盲人的鋼琴調音師阿卡什,在意外成為一起兇殺案的唯一目擊證人後,所遭遇的種種出其不意的經歷。
  • 調音師結局解析有三個版本?調音師真正結局是什麼 片尾彩蛋易拉罐...
    年度高分懸疑神片《調音師》主角阿卡什偽裝成盲人琴師,卻意外目睹一樁殺人案,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遭遇。那麼調音師結局是什麼有哪幾個版本,讓我們來一起盤點一下調音師那些細思極恐的細節。劇透慎點!!
  • 成都鋼琴調音師 月收入過萬 除了好技術還要好體力
    究竟鋼琴調音師這個工作到底要做些什麼?從業十年的成都調音師楊利元告訴天府早報記者,維修、整理、調音是鋼琴調音的三大項,而調音師最重要是要有責任心,「因為調音沒有絕對音準,我們都在不斷地追求一個更準一點的點。」天府早報記者了解到,他們中月收入過萬隻是一個很初階的數字。高收入背後,卻是諸如腰肌勞損、腰間盤突出等職業病帶來的困擾。
  • 盤點2018那些好聽又好學的鋼琴彈唱曲目
    鋼琴彈唱現在我就來盤點一下2018那些火起來,但是鋼琴彈唱並不難的歌曲,一起學起來吧!《星球墜落》C大調鋼琴和弦譜第二首:體面紙短情長來自煙把兒樂隊的《紙短情長》,這首歌也是突然的爆紅如果不懂的C大調鋼琴彈唱的可以翻我之前的文章或者視頻,都有非常詳細的教程,關注我,2019做一個有才華的人,學習更多簡單又好聽的火爆歌曲。
  • 豆瓣8.7的高分懸疑《調音師》,內核竟然是喜劇片,印度太會玩了
    懸疑片裡,「看不見」系列都很好看,比如封神的《看不見的客人》還有《調音師》(又名<看不見的旋律>),但是這部電影跟普通懸疑片很不一樣,如果願意,它完全可以成為喜劇片。換一個打開方式,懸疑加上人性就等於喜劇。01懸疑片就是以反轉套路出名,而《調音師》的反轉,九曲十八彎。
  • 滬上78歲調音師:每一架鋼琴背後都有故事
    這是一根敏感的神經線,兩三萬一臺的鋼琴,對大部分家庭而言,一定是一筆不菲的支出,不僅承載了孩子的夢想,還寄託了家長的期望,他們不會容忍在硬體上的任何過失。孟繁榮不敢把那些假冒的進口琴指出來,「那樣天會塌下來的。」他離開了琴行,不辭而別,這段短暫的經歷留下了後遺症,他不再願意和別人介紹自己的職業。離開了同行的視野,他能夠找回自己熟悉的圈子。
  • 胡可曬小魚兒鋼琴比賽照,抿緊嘴唇認真彈琴太可愛,小魚兒長大了
    提起來小魚兒大家想到的是誰,是《小魚兒與花無缺》當中的小魚兒?不是的,小魚兒是沙溢和胡可的小兒子。之前沙溢透露過說之所以給小魚兒取這樣的名字,是因為想要讓他像魚兒一樣,只擁有幾秒的記憶,能忘記一些不好的事情,不要記得太多,不要計較太多,想要他開心的過生活。
  • 調音師結局什麼意思?易拉罐兔頭拐杖...
    年度高分懸疑神片《調音師》目前正在全國熱映中,貓眼評分9.2、淘票票評分9.0、豆瓣評分8.4!想必看過的觀眾都會對過山車般的劇情轉折印象深刻。主角阿卡什偽裝成盲人琴師,卻意外目睹一樁殺人案,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遭遇。那麼調音師結局是什麼有哪幾個版本,讓我們來一起盤點一下調音師那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 「鋼琴+」閃耀上海國際樂器展 音樂貓斬獲官方人氣大獎
    讓這款三角大鋼琴「智能化」的關鍵技術,正是音樂貓最新自主創新研發成果——音樂貓「鋼琴+」。通過一款可以應用在任何88鍵標準鋼琴上的智能琴蓋,在不改變傳統鋼琴原有結構、音色的前提下,僅僅一個琴蓋的改變,就能夠讓一臺普通的鋼琴「活」起來。
  • 就是喜歡這個調調
    就像現在小編周圍的朋友所哼唱張鶴倫的《破鞋漏腳尖》,雖然沒有太平歌詞那種唱腔,但是這首歌曲的調調非常的膾炙人口,傳唱度也是非常的高,特別是歌詞中「起名叫小娟兒啊,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比我胖兩圈啊」,就這幾句話就被我的朋友玩壞了,說什麼的都有的,小娟兒隨便改一個名字,比我胖兩圈這個詞,換成另外一個成語來打趣自己的朋友等等。
  • 抖音×林俊傑《咖啡調調》官宣 活躍得像個假號的JJ又有新動作
    1月6日晚8點起,每兩周林俊傑將通過固定直播項目《咖啡調調》與廣大網友品咖啡,暢聊生活裡的一切,更有驚喜的網友點歌環節。 上個月28日,林俊傑在抖音發布宣傳片短視頻,向廣大網友發出邀約,邀請所有人一起來他攜手抖音帶來的固定直播項目《咖啡調調》做客。 宣傳片視頻中,林俊傑用行動詮釋了《咖啡調調》的兩大主題:咖啡和音樂。伴隨著音樂和他嫻熟的動作,一杯熱騰騰的手衝咖啡就完成了。隨後他一邊品嘗美味的咖啡,一邊彈奏鋼琴;時而走到陽臺,欣賞夜景。
  • 《調音師》盲與不盲,一道由眼及心的選擇題
    ■本報記者 王筱麗由斯裡蘭姆·拉格萬執導,阿尤斯曼·庫拉納、塔布等人主演的《調音師》已經登陸院線一周有餘,雖然沒有猛烈的宣傳攻勢,但電影憑藉紮實的劇本和演員精彩的演繹讓觀眾收穫了意外的驚喜。輕鬆與刺激並重,揭示人性的複雜與軟弱《調音師》的印度原名為「Andhadhun」,有「激烈、放縱的盲調」的含義。如同片名一般,《調音師》不像大多懸疑片那般緊張,更多的是在輕快氛圍中穿插大量反轉和刺激情節,140多分鐘的觀影時間也因此顯得並不冗長。
  • 印度電影《調音師》口碑炸裂,網友:今年最好看的懸疑片
    從此印度電影越來越受到內地觀眾的青睞,從《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嗝嗝老師》再到如今的《調音師》,可以這樣說印度電影在內地上映質量都是有保證的,其實寶萊塢的垃圾電影也有很多,只不過在內地上映都是千挑萬選的,所以豆瓣上都是高分。
  • 抖音×林俊傑《咖啡調調》官宣,活躍得像個假號的JJ又有新動作
    1月6日晚8點起,每兩周林俊傑將通過固定直播項目《咖啡調調》與廣大網友品咖啡,暢聊生活裡的一切,更有驚喜的網友點歌環節。上個月28日,林俊傑在抖音發布宣傳片短視頻,向廣大網友發出邀約,邀請所有人一起來他攜手抖音帶來的固定直播項目《咖啡調調》做客。宣傳片視頻中,林俊傑用行動詮釋了《咖啡調調》的兩大主題:咖啡和音樂。伴隨著音樂和他嫻熟的動作,一杯熱騰騰的手衝咖啡就完成了。隨後他一邊品嘗美味的咖啡,一邊彈奏鋼琴;時而走到陽臺,欣賞夜景。
  • 燒腦電影《調音師》,演繹著阿桑奇式的困境
    這些天,一部印度電影《調音師》正在上映,似乎沒有很多人關注。也是這些天,維基解密的創始人阿桑奇在厄瓜多駐英大使館躲藏了7年後,被英國警方抓捕了。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繫嗎?如果有聯繫,是不是也是強拉硬牽的?事物之間常常存在各種關聯,有的顯而易見,有的則並不明顯印度電影《調音師》,我是因為偶然的原因去看的。
  • 胡可曬小魚兒彈鋼琴照片,穿西服很紳士,卻意外撞臉嶽雲鵬
    11月17日,胡可在社交平臺發兒子小魚兒的照片,並配文:"終究你不再是那個可以趴在我頭頂的他,我的少年,歡迎長大的你。"圖中,小魚兒已從一個坐在媽媽肩上撒嬌的小男孩變成了在鋼琴前獨立演奏的少年。小魚兒身穿深色西服套裝,衣領間別了一個紅色蝴蝶領結,少年初長成的感覺躍然紙上。很早之前就有網友把小魚兒和嶽雲鵬的照片放在一起,覺得小魚兒撞臉嶽雲鵬,倆人的眉宇之間和面部神態幾乎是一個樣。沒想到長大後的小魚兒和嶽雲鵬越來越像。不只有網友說小魚兒撞臉嶽雲鵬,早之前還有網友發現小魚兒的哥哥安吉撞臉宋仲基。
  • 「好電影會超越國界、文化和語言」——訪寶萊塢電影《調音師...
    新華社孟買5月23日電 通訊:「好電影會超越國界、文化和語言」——訪寶萊塢電影《調音師》主演阿尤斯曼·庫拉納新華社記者張興軍「很開心我主演的電影能夠在中國上映,但能夠收穫這麼高票房,是我此前從來不敢想像的。」
  • 法國高分懸疑短片《調音師》,豆瓣9.2,炸裂式懸疑
    而我今天想給大家推薦的短片《調音師》,裡邊的男主角也是一個在「套子」裡的人。不同的是,他的「套子」是眼盲。男主本是一位鋼琴家,因為一次演出失敗,他無法正視自己,選擇了逃避。他有了一個新身份-調音師。與別的調音師不同的是,他是盲人調音師。男主角開始了自己的偽裝。隱形眼鏡,墨鏡,以及一根導盲棍。
  • 《調音師》觀後感,懂了適者生存,你也就活成了睜眼瞎
    《調音師》電影海報電影裡面說,什麼是生命,取決於肝臟?我想不僅如此吧,應該更是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念。那些把疑點說出的證人,哪個不是被西米和警長對付,即便是自己不敢站出來,西米都要毒瞎自己的眼睛,若是自己真的想找警長的上級去報案,只怕自己連這城都出不去。而最後,有報復的機會,有完成自己裝瞎賺錢目標的機會,有讓自己眼睛恢復視力的機會,而且犧牲的不過是自己仇敵罷了,雖然仇敵不是被法律所制裁,但她也確實罪有應得。若是你異地處之,你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