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國粹,一代宗儒」,這是國學大師梁漱溟對馬一浮的評價,馬一浮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和書法家,他與梁漱溟、熊十力合稱為「新儒家三聖」,在近代文壇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馬一浮令人稱道的除了他在書法、文學方面的成就,還有他對於亡妻的痴情與執著。
馬一浮此生只有一位妻子,沒有妾室也沒有續弦。他的愛妻湯儀在20歲時就去世了,此後餘生了60載歲月,馬一浮都是在懷念亡妻中孤獨度過的。而在湯儀早早逝去的背後,是一段悽涼而又無奈的故事。
馬一浮出生於1883年,當時是清朝光緒九年,他的父親馬廷培還在四川任仁壽縣知縣,出身官家的馬一浮從小熟讀詩書,11歲時就在縣試中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績。1899年,16歲的馬一浮被當時的知名文人湯壽潛看中,對他的文章大加讚賞,並將愛女湯儀許配給了他。
馬一浮和湯儀的結合是完完全全的包辦婚姻,但馬一浮卻對妻子很是愛重。一方面是感念嶽父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麵湯儀溫婉賢淑且性格柔順,夫妻倆得以相處和諧。湯儀是舊式女子,不會念書也不曾識字,馬一浮就耐心地教妻子認字讀書,並對她說:「不能識字,比於盲瞽;不能讀書,比於冥行。」
兩人成親時,馬一浮的父親已經重病在床,馬家與湯家結親也有衝喜之意。湯儀並非不知道這一點,她因此對病榻上的公公愈發照顧,處處侍候得無比周到,馬一浮有感於妻子的賢惠,於是與其更加恩愛。
然而馬一浮的父親已經病入膏肓,無論如何治療照顧都回天乏術,終在不久之後撒手人寰,令馬一浮極其悲痛。當時的規矩是父親去世,子女應該為其守孝三年,孝期還有不少規矩,比如夫妻不同房、不能懷孕等等。
可令人沒想到的是,就在馬父去世後不久,湯儀就被檢查出了3個月的身孕。雖然這個孩子是孝期之前懷上的,但若在孝期生產依舊是壞了規矩,夫妻倆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決定將這個孩子打掉。
守孝的本意是以示哀思,但因此扼殺一個本應出世的小生命,又是多麼殘忍的一種陋習。馬一浮和湯儀內心無比不舍,但當時的社會文化就是如此,無法可解。而且那個時代的墮胎很多時候就是一碗藥灌下去,對孕婦身體的傷害也非常之大。
湯儀就這樣落下了病根,本就虛弱的身體更是憔悴不堪,加上心裡的鬱結和壓力,沒過多久就病倒了。1901年,年僅20歲的湯儀撒手人寰,當時馬一浮在上海求學,連妻子的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這件事情也成為了他永遠的痛楚和遺憾。
馬一浮曾在《哀亡妻湯孝愍辭》中悲痛地寫道:「卿既死,馬浮之志、之學、之性情、之意識,尚有何人能窺其微者!」當時馬一浮不到20歲,可他因為對於妻子的愧疚的懷念,此後餘生再也沒有續娶,哪怕嶽父湯壽潛憐他孤寂,要把三女兒嫁給他,他也斷然拒絕了。就這樣,馬一浮一生孤獨,無子無伴,一直一個人活到了1967年,最後因病去世,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