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梗遇上它,這2個指標不能不知!

2020-11-28 39健康網


  心臟與腎臟密切聯繫,慢性腎臟疾病是心血管疾病進展的重要危險因素。臨床顯示,慢性腎衰竭合併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顯著增加,但主要病理機制尚不清楚。

  11月17日,美國心臟協會(AHA)在費城舉行的科學年會期間發布了一篇研究,試圖揭示蛋白尿(UP)和急性腎損傷(AKI)在心肌梗死型合併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預後扮演的角色。

  1

  心梗合併慢性腎損傷患者預後重要指標:蛋白尿和急性腎損傷

  研究者納入32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這些患者在症狀出現後48小時內入院,並進行急診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最終選擇了554例慢性腎臟病患者進行分析。

  ▎主要預後終點:

  三年內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中風、心力衰竭和不穩定性心絞痛急性、接受緊急血運重建術。

  ▎試驗設計分組:

  根據慢性腎臟病(CKD)患者根據蛋白尿分為:陽性組206例、 陰性組348例。

  ▎實驗結果:

  在cox 回歸分析上,蛋白尿(HR 1.60595% CI: 1.135-2.270,p=0.007)和急性腎損傷 (HR 1.667,95% CI: 1.155-2.406,p=0.006)與主要終點顯著相關。

  結果顯示:

  UP陽性患者的主要終點明顯高於蛋白尿陰性患者(49.7% vs. 32.2% P<0.001);

  UP陽性患者的主要終點明顯高於急性腎損傷患者(55.8% vs. 29.1% P<0.001);

  AKI患者的主要終點和非急性腎損傷患者相比,蛋白尿陰性患者的終點為(27.5% vs. 22.6% P=0.385)。

  也就是說,蛋白尿和急性腎損傷均是急性心梗(AMI)合併 CKD 患者的正向預後指標,且兩者效果疊加,會使得預後急劇惡化。

  2

  心腎症候群成為臨床新挑戰

  事實上,心臟和腎臟中任何一個臟器的紊亂經常導致另一臟器繼發性紊亂或損傷的臨床現象非常常見。

  2005年初,荷蘭學者Bongartz等就針對心力衰竭合併慢性腎功能不全發病率顯著增加,兩種疾病共存時預後顯著惡化的臨床及病理生理學改變的特點,首次提出了「嚴重心腎症候群」(severe cardiorenal syndrome, SCRS)的概念,也稱心腎症候群(Cardiorenal Syndrome, CRS)。

  研究顯示,在慢性腎臟疾病的終末期,透析患者的心血管病死率比一般人群高 10 ~ 30 倍。在急性冠脈症候群中,與無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相比,合併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有著更高的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的風險,且發生心絞痛症狀不典型[1]。

  2017年一篇研究回顧性搜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腎內科2013年5月~2016年5月108例慢性腎衰竭合併AMI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也揭示了這一點。

  該研究的分組情況為:

  不良轉歸組36例,為住院期死亡和病情惡化自動出院患者,發生率為 33.3%;

  對照組72例,為AMI病情恢復或好轉,遵醫囑出院患者。

  據悉,在36例不良轉歸中,發生率AMI 確診 2 天內發生不良轉歸 22 例,發生率為 20.3%,其中院外發病 8 例,院內發病 14 例,其AMI 確 診 2 天 內 不 良 轉 歸 發 生 率 分 別 為 11.1% 、38.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和深入研究,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路已經成為過去,將患者看做一個整體,多角度切入介入管理或許能取得更佳效果,心腎症候群患者就是這樣一個群體。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25歲的孫僑潞心梗逝世:心梗早期2個現象,奈何卻沒能早點發現
    2021年1月1日,一則「心梗」新聞出現在熱搜上。 《巴啦啦小魔仙》凌美琪的扮演者孫僑潞因心梗去世,年僅25歲。其母親在2日發文悼念,認為心梗猝死的新聞之前沒有放在心上,卻沒想到這種事情會發生在女兒自己身上。
  • 大多數的心梗都是「作」出來!生活中這4個壞習慣,儘量改掉吧!
    大多數的心梗都是「作」出來!生活中這4個壞習慣,儘量改掉吧!導語:年輕人對心肌梗塞這個詞聽起來感覺很疏遠,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飲食習慣的轉變,這種疾病越來越年輕化。據統計,美國是發病率最高的國家,每年高達150萬人被查出此病。
  • 2個心梗患者前後入院,一個穩定,一個病危,原因在哪?
    2個心梗患者前後入院,一個穩定,一個病危,原因在哪?但是,看待疾病要全面的看,也就是要看大部分人怎麼樣,而不能看極個別人。比如有人買彩票中了500萬,你就覺得大家都能中500萬嗎?心梗也一樣,極個別人不治療,可能也沒事,但這就是運氣好,因為決定心梗重不重有幾個條件:第一就是梗死的位置,心臟主血管突然閉塞,那麼生命危險就非常大,甚至一下就猝死,心臟小血管堵塞也會心肌梗死,但這種情況下不一定會有生命危險。
  • 25歲女演員因心梗離世,有這12個徵兆萬萬警惕,看完能救命!
    12個心梗徵兆: 其實心梗前多半都會有先兆,通常發生在心梗前數小時或數天,如有以下症狀,要注意提防哦! 1.胸口被膠帶纏繞 胸口感覺被膠帶纏繞,或有一種被束縛感,要當心是心梗的預兆。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次心梗反而讓他健康重生
    這是達醫曉護的第1599篇文章    我有一個羽毛球友,60出頭,別看他現在生龍活虎的跟我們打球,可他曾經是個「老病號」,抽菸、喝酒幾十年,發現高血壓、糖尿病也已經10餘年。原來他也打球,但不能堅持,用藥也非常不規律,血壓、血糖等指標控制的當然也就不好。               4年前他突發了心梗,幸虧及時送醫院急診。心臟放了一個支架,他得以起死回生。那次心梗,讓他真正體會到了對死亡的恐懼,也體驗到了長期高血壓、糖尿病帶來的危害,也正是那次心梗,徹底改變了他的健康觀念。出院後他大徹大悟,「痛改前非」,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 記住8種心梗發作預兆 學學國醫大師預防心梗保健操
    一個月內就有兩位名人因心梗去世,讓人們對心肌梗塞這一「猝死元兇」警惕起來。心梗來勢兇猛,死亡率高,一旦發病易導致心肌大量缺血死亡,且不可恢復。第一時間識別心梗症狀,並撥打120,是心梗救治的關鍵一環。據臨床統計,約有1/4的心梗發生時沒有典型症狀,常常因此耽誤治療,甚至導致死亡。女性更為明顯,超過50%的女性急性心梗患者無梗死前胸痛症狀。
  • 用85 個維度診斷冠心病人心梗可能性,機器學習模型超越人類醫師
    1100 萬人,這是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的中國冠心病患者的最新數字。冠心病全稱冠狀動脈性心臟病,一般是由於冠狀動脈狹窄、血流不通暢導致出現心肌缺血現象,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心血管疾病。當冠狀動脈較大的分支完全閉塞、形成血栓時,就出現了冠心病最嚴重的後果——心梗。
  • 氣溫降1℃心梗風險增2% 專家:胸痛是心梗直接信號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胡兵通訊員任天瑜2021年1月1日,年僅25歲、曾出演《巴啦啦小魔仙》的演員孫僑潞因突發心梗去世。「寒冷會刺激血管收縮,最主要的影響是心臟供血不足。氣溫降1℃,心梗風險就會增加2%。」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主任醫師齊志剛說,有冠心病危險因素的人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易發人群。
  • 心梗或許不是胸痛,90後突發心梗,心梗為何年輕化?該如何預防呢
    導語:有一種疾病來勢兇猛,死亡率極高,發病非常突然讓人措手不及,它就是心梗。據不完全統計調查,目前全國每年有近70萬心梗病例,但是獲得治癒的人僅在34萬左右,而約50%的心梗患者,在發病送進醫院後1小時就猝死了。
  • 《巴啦啦小魔仙》美琪扮演者疑因心梗去世……
    1月2日,《巴啦啦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孫僑潞媽媽發文證實女兒去世消息,年僅25歲,死因疑似是心梗猝死。孫僑潞原名孫圳,1995年6月12日出生於廣東省深圳市,中國內地女演員。媽媽好後悔,為什麼沒有陪你走過這段路。」孫僑潞的去世非常突然,從其社交帳號上來看,在1月1日她還更新了自己的短視頻,視頻裡面的內容是「2020年最後一天,滿足你們,表演個變身吧」。得知該消息後的網友表示不敢相信這位存在於大家童年記憶中的女生去世得如此突然...
  • 被心梗嚇怕了?這幾種胸痛就不是
    今天就給大家挑選了幾個常見胸痛與心肌缺血的胸痛做個簡單區分。從外往裡數,第一個是皮膚帶狀皰疹。帶狀皰疹比較常見,而且疼痛比較劇烈,局部碰觸或者摩擦的時候會加劇,帶狀皰疹早期不一定有疹子出來,表面看不到不一定不是,需要鑑別。
  • 1分鐘爬樓梯,如何預測心梗?|硝酸甘油|爬樓梯|心梗|預測|症狀|血壓...
    而近日一項新研究發現,爬樓梯還是檢驗心臟是否健康的指標之一。不論幾零後,趕緊來測試一下吧~😛相比之下,花了90秒或更長時間爬樓梯的患者達到了不到8 MET,這意味著每年的可能死亡率為2-4%,十年內則達到了30%。
  • 當心你的「中暑」是心梗!三大法寶助您遠離心梗危機!
    2頭暈背後的心梗危機夏季時,最容易和「中暑」混淆的頭暈,其實是心梗前兆!高溫直曬頭皮的時候,頭皮的血管擴張,血壓相對下降,我們便容易感到頭暈。心梗的頭暈一般伴有虛弱無力的表現。心梗後會出現心臟收縮無力,血壓下降的情況。如果您出現頭暈還伴有血壓降低,就要警惕心梗危機了!
  • 老戲骨程思寒突發心梗離世!身體出現這幾種信號,要儘快就醫
    事實上,50~69歲一直是心梗的高發年齡段,發作後一旦沒有得到及時救治,死亡率很高。胸痛是心梗發作的常見徵兆,不過也要注意「男女有別」。 老年人急性心梗:隨著年紀的增加,典型心肌梗死症狀比例雖然在逐漸下降,但氣短、持續上腹痛等急性心梗的不典型症狀比例增加。
  • 心梗突襲時,阿司匹林、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到底該吃哪個?
    阿司匹林有著「神藥」的美譽,它的發明,大大地降低了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發病率。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血小板凝集、預防血栓的形成和減少心梗發生率,是冠心病患者的常規用藥。心臟病突然發作時,特別是心梗這種很危險的心臟病,一般是不會用阿司匹林來救急的。它的起效比較慢,至少需要幾個小時才能發揮作用。
  • 又是心梗猝死!年僅25歲的知名女演員去世,「老年病」為何纏上年輕人?
    昨天(1月2日)下午其母使用孫僑潞的微博帳號確認了女兒1月1日去世的消息並透露其死因為心梗猝死孫僑潞母親發文後,網友紛紛評論,大多表示不敢置信,也有人稱多希望這是假的,希望「阿姨節哀,逝者安息。」「僑潞小妹妹去魔仙堡了,阿姨你要堅強!」
  • 又到心梗「高發期」!啥是心梗?有啥先兆?怎麼救治?來看記者專訪我...
    經醫院檢查後,被診斷為心梗。」說起同事楊大哥當時的情況,我市某企業工作的小張,至今還心有餘悸。而且,這已經是半個月來,小張的第二位同事因心梗住院了。對於同事相繼因心梗住院,小張十分不解:40多歲的年齡,身體也不錯,為啥就得心梗了呢?
  • 接連出現年輕人和中年人死於心梗的報導,如何預防心梗?
    接連出現年輕人和中年人死於心梗的報導,使得如何預防心梗成為很多人關心的話題。心梗即急性心肌梗死,總的來說是一種老年病,第一次心梗的平均年齡,男性為65歲,女性為72歲,但這並不等於年輕人和中年人不得心梗,20-39歲人數心梗的發病率為0.3%,雖然低,並非很罕見,而且過去十年間,40歲以下心梗患者的比例以每年2%的比例上升。
  • 25歲女演員心梗猝死,心梗,已經盯上年輕人!
    7.突然變懶 這類症狀在老人當中比較常見。 沒有其它不適,就是感覺嗜睡、乏力、不想動,這時要高度警惕心肌缺血問題。 8.臍周疼痛 心梗高危人群如突發臍周疼痛,要高度懷疑心梗前兆。
  • 52歲馮女士不抽菸不喝酒,卻得了心梗,這個因素比菸酒還厲害
    前幾天醫院心血管科收治了一位急性心梗的患者。馮女士今年52歲,平時沒有什麼不良嗜好,不喝酒不吸菸;否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病史,平時指標都很正常;父母都已75歲以上高齡,也沒有相關心腦血管疾病,都比較健康,基本排除遺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