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夕
常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芻狗是什麼?很多人都用錯了
雖然古時候的科技發展等都遠遠比不上我們現在,可是那時候人們的智慧才能卻是我們現在遠不能追得上的。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優秀經典的詩賦詞句,成為了我們中華華夏文化無可替代的財富。但是在眾人一輩輩傳承的時候,總避免不了錯誤理解這些詞的意思。
所以到了今天,有很多詩句詩詞的意思大家都是理解不正確的。比如說「萬惡淫為首」中的淫,很多人都會將它解釋成和女色有關的意思,其實和這個沒有一點關係,在這兒表達的是過多、非常之類的意思。
還有今天我們要重點解釋的句子,除了專業研讀這些詩句的人,差不多可以說其他人都將這個解釋搞錯了。這句話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其中的芻狗最難解釋,也是一直以來爭議最大的。重要的是這句話後面還有,後面的句子中也有芻狗這個詞語,如果這個詞語理解錯了那就相當於整句話都理解錯意思了。
我們先來說說大家都是怎麼解釋這句話的,他們覺得這是對天地和聖人不仁義時的評價:天地不仁義的時候就會把世間的所有事物當作小狗一樣戲弄;聖人不仁義的話就會把百姓群眾當成小狗一樣的戲弄。可見大家都把這裡的芻狗理解成了小狗,但是老子要表達的意思肯定不是這樣的啊。
在這裡的其實指的是過去人們祭祀時用的東西,過去人們對於祭祀是看的很重要的,一般在比較隆重大型的祭祀時他們都會宰殺豬、羊之類的用作祭品。可是這些家畜也只有家庭情況好的家中才會有,很多普通百姓家裡是沒有的,所以有些人就開始用狗來代替。再後來大家也不會用真的狗做祭品了,他們會草做一個假狗。這些假狗在祭祀之前是被大家看重的,但是用過之後就再沒什麼意義了,一般就都扔了或者燒掉了。
因此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天地是公正的,不會對世間哪個東西偏心,更不會特意為難哪個事物;聖人也是一樣,他們對所有人的態度都是相同的,不會去特別照顧誰也不會刻意遠離誰。
所有的事物都是隨著世間規律變化的,沒有哪一個是特殊的,決定這一切的就是創作萬物的天和地,所以說它是公平的;
聖人之所以是聖人,是由於他們的德和才都超出我們普通人很多,他們看到有人陷入困境的時候會毫不猶豫的就去幫忙,即使是根本不認識的人,在親近的人做錯事的時候也會不留面子的批評甚至懲罰他們,不會因為交情好就包庇,因此大家才會樂意尊稱他們聖人。
這麼理解的話感覺還和老子的思想有點貼近了,讀古代的文章我們可不能就字面意思理解,要細細揣摩著者想表達的意思才行,不然很多時候就會理解的很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