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當代著名散文家,早先以研究哲學家尼採知名。他舒緩平淡且富有哲思的散文曾風靡一時,校園裡也有「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的說法。周國平的作品還多次被中小學語文教材和試卷選中,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民作家」。他記錄和女兒相處故事的散文《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曾感動千萬讀者。
研究尼採出身的文化學者
17歲那年,周國平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書,隨身攜帶了多年來省錢買下的一堆書。
愛書如命的周國平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職員家庭。在他的記憶中,父親工資不高,家中養育了五個孩子,花銷很大,他從來沒有買書的零花錢。或許是對書籍天生的興趣和熱愛,周國平上小學時偷偷留下了學校圖書館的一本兒童讀物——他實在太喜歡了。此後周國平開始了攢錢買書的生涯:初中時坐無軌電車的車費是4分錢,高中時回家的車費是5角錢,為了省錢他都走路往返,省下的錢用來買書。即便如此,新書也是買不起的,「那會兒上海有好多舊書店。如果有喜歡的書,我就時不時去看看有沒有賣掉。」上了大學之後周國平的這個習慣一直沒有改,「我有助學金,把學校發的菜票退掉,每頓飯就啃窩頭不吃菜,省錢買書。」
如今人們熟知的「國民作家」周國平,實際上是研究尼採出身的哲學學者。周國平研究生畢業後留在社科院哲學所,專門研究哲學家尼採。「我喜歡想一些人生問題,又喜歡寫一些漂亮文章。尼採正是這樣的人,他能將許多大的哲學問題思考得很深,又文採斐然,所以一拍即合。」周國平這樣描述自己喜歡尼採的理由。在哲學所工作時,他接觸到哲學家徐梵澄先生翻譯的尼採著作《蘇魯支語錄》《尼採自傳》《快樂的知識》等。讀翻譯版尼採著作覺得不過癮,自學德語的周國平自己翻譯了尼採的《悲劇的誕生》《偶像的黃昏》等著作。1986年他又出版了研究專著《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用他的話說就是「很大程度上借尼採的話表達『人生的價值就在於有生命和思想的自由』的想法」。這本書影響很大,短時間內掀起一股「尼採熱」,也讓默默無聞的周國平成為文化名人。
近些年,周國平「尼採研究學者」的身份在公眾視野中被淡化,直到2019年5月,他的《悲劇的誕生》《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教育何為?》等五本尼採譯著再版。「尼採熱」30餘年後,周國平依然認為今天的年輕人應該閱讀尼採。因為無論在什麼樣的年代,青年都是天然的理想主義者。「我說的青年,不是指年齡,而是指品格。青年的特點,一是強健的生命,二是高貴的靈魂,尼採是這樣的人。」周國平說。
感動無數人的「妞妞父親」
比起作家和哲學家的身份,多數普通讀者對周國平更深的認知是一名父親,一名從出生就註定要早夭的女孩妞妞的父親。為了這個在人間僅停留了一年半的女兒,周國平寫了那本讓所有人為之動容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
初為人父那一刻的喜悅想必會一生縈繞在很多父親的心頭,周國平也不例外。30年前,40多歲的周國平迎來了一個小生命——他的寶貝女兒妞妞。這個孩子患有先天腫瘤,周國平守著他註定要夭折的孩子,付出了比常人更濃重和深刻的父愛。「我寧願錯過一千次出國或別的什麼好機會,也不願錯過你的每一個笑容和每一聲啼哭,不願錯過和你相處的每一刻不可重複的時光。」他在書中這樣寫道。周國平並沒有因為自己賦予妞妞生命而覺得自豪,而是感恩於妞妞的存在帶給他和母親的快樂,感恩妞妞的存在讓他知道父親的滋味,明白了愛的意義。同時因為妞妞的病情和遭遇使得他成為一個更堅強的父親。
不管是在普通人還是在作家群體中,父母寫給孩子、記錄孩子成長的書很多,但極少有一本能像《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這樣持久地帶給人們感動和力量。這是一段很難承受的苦痛往事。一年半的時光,五百六十二個日夜,妞妞身患癌症(視網膜母細胞瘤),在短暫的人生中享受了父母最無微不至的愛,妞妞靠著自己的堅韌和對父母的理解留下了屬於她自身的故事。「我愛我的女兒勝於愛一切哲學。沒有一種哲學能像這個嬌嫩的小生命那麼使我愛入肺腑。只要我的女兒能活,就讓隨便什麼哲學死去好了。」儘管女兒只是短短地在世界上停留過幾百天,哲學家父親周國平卻用自己的方式讓她留下了「我來過」的痕跡,並且讓這份濃重的父女情以文字的形式永遠留在人間,感染著一代代父親和兒女。
多年後,當一切回歸平靜時,回看這本父親寫給女兒的書,周國平說:「如果有人問,這本書對世界有什麼意義?我無言以對,在這個喧鬧的時代,一個生命的生死,一個小家的喜與悲,能有什麼意義呢?這本書是不問有什麼意義的產物,它是給不問有什麼意義的讀者看的。」
幸運的是,多年後周國平又出版了另一本寫給女兒啾啾的書《寶貝,寶貝》。女兒啾啾健康地長大,並且陪著他慢慢變老。
關注內心的哲思散文家
近期,新經典出版公司出版了周國平的散文精選集《我喜歡生命根底裡的寧靜》,一如既往的,還是舒緩、寧靜但也透露著智慧的文字風格。他行雲流水的文筆,總是可以讓人從喧囂的鬧市飛到若禪若道的平靜世界,拋開煩惱叢生的惆悵回到無根無欲的無邪時代,逆溯到一份難得的清醒。這也是為什麼周國平的散文擁有眾多身份的讀者的原因。
從哲學研究到散文寫作,周國平的這個轉變有些偶然。上世紀80年代前期,一個在雜誌社工作的朋友向他約稿,這個偶然的契機成就了後來的「散文家」周國平。當時他寫了《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等兩篇文章,發表後反響很好。「我說這樣的文章大家那麼喜歡嗎?那太好了,我喜歡寫,寫起來也輕鬆。」自此一發不可收拾,周國平相繼出版多部作品、隨感集以及各類的散文精選集,一些警句式的文字更是被頻頻引用,周國平也因此被稱為「國民作家」。
有人說,周國平的文章更多關注自身修煉而非家國大事,就停留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身境界。周國平則認為,「修身」不限於道德修養,應該深入到靈魂層面,關注人生覺悟和精神素質的提升。「今天的中國知識分子太熱衷於在治國、平天下方面一展抱負,恰恰不重視靈魂層面上的修身。一個內心沒有精神目標的人,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在內涵上會是膚淺的,在動機上可能是功利的。」在他看來,關注個人內心的成長和豐盈是更重要的事情。
文如其人,周國平本身也是一個心底寧靜的人。誠如他在書中所提及的和時間的關係,不同於一些昂揚奮進者所倡導的「和時間賽跑」,他說,「我的原則是不和時間賽跑。和時間賽跑,第一跑不贏,第二跑贏了也無意義。我想得很開,在上帝眼中,亦即在永恆的時空中,我做事情做多做少都一樣。那麼,管他時間走得多麼快,我就慢慢地走,按照自己覺得舒服的節奏走,享受每一個當下,欣賞沿途的風景。」
和一般散文的不同之處在於,周國平的作品處處透露著他作為一名哲學學者的智慧。比如回答法國雜誌《費加羅》提問:「你是誰?」「千古疑案,至今迷惘。」「什麼是你的優勢?」「知道自己沒有優勢。」「後半生的目標和計劃是?」「弄清我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