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有約」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王宇教授:深秋一定要知曉的六個養生...

2021-01-08 瀟湘名醫

庚子年的寒露已經過去,霜降則即將到來,一個「寒」字和「霜」字告訴人們:深秋已到,新冠等病毒可能再度活躍,「抗疫」或將進入到一個新的關鍵時期。

那麼,在此時節怎樣養生保健?如何在深秋之際提高免疫力,讓自己能夠健康快樂地工作生活?

針對這些問題,首批國家高級健康管理師、中國中醫藥學會體質分會理事、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王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祖國醫學蘊含著豐富的預防和保健智慧,因時養生、因地養生、因人養生的「三因養生」理論特別注重節氣養生。

科學運用這一理論,可以指導我們很好地預防新冠等急性傳染病以及多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秋養,請遵循古訓

王宇教授介紹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依據中醫「天人相應」理論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而發展起來的。秋季以收為主,大自然中陽氣漸降,陰氣漸升,溫度、溼度變化急劇,故中醫特別在意「秋養」。

《黃帝內經·素問》指出,「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饗洩,奉藏者少。」

中醫將秋三月稱為「容平」,就是告訴我們:秋季,自然界萬物經過了夏季的生長已經成熟,處於一種豐碩、從容、平靜待收的狀態。

王教授認為,秋季天高風急,地氣肅殺。人們日常保健應做到早睡早起,與雞的活動規律相仿,如此就能保持神志安寧;秋季要注重收斂神氣,不要使神志過於外馳,以緩解秋季肅殺之氣的影響。

秋季養生之道為收,若反之則會傷及肺氣,到了冬天則易患腸道疾病,這是由於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病會累及大腸,大腸有病則會削弱人體冬天儲存精氣的功能。千百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秋季、尤其是深秋季節,謹遵「秋養」古訓,就能極大減少新冠等秋冬季傳染病的發生,就能健康長壽。

深秋之季怎麼養?王宇教授特別推介了以下六個養生智慧秘笈。

智慧一:秋食

王宇說,寒露過後,大部分地區氣溫下降,天氣轉涼。肺在五行中屬金,與秋氣相應,此時燥邪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故暮秋時節的調養,應在平衡飲食五味的基礎上,適應氣候燥、冷之變化,以收斂人體陽氣、潛藏人體陰精為主。宜多吃甘淡滋潤之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內能滋陰防燥,外能禦寒暖身。

此時節,要多吃「三暖」:一是生薑,生薑屬溫性食物,可驅風寒,促進消化,溫中散寒;二是蜂蜜,寒露過後,一個明顯的氣候特徵是「秋燥」,蜂蜜含有滋潤營養的果糖、葡萄糖和天然活性酶,對健康有很大益處。三是羊肉,羊肉性溫而不燥,能夠暖中祛寒、溫補氣血。

此外,還應增加芝麻、豆類、菌類、乳製品等柔潤食物,以及雞、鴨、牛肉、魚、蝦、大棗、山藥等食品,大棗百合銀耳蓮子羹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王教授提醒,要儘量避免食用「寒性」食材,如生冷的瓜果、涼性蔬菜、貝類海鮮等。因氣候乾燥,身體缺水,在充分補水的同時,還要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智慧二:秋衣

「白露身不露 ,寒露腳不露」的民間諺語,說的是深秋添衣防秋凍。王宇指出,「春捂秋凍」應理性把握,適可而止。身體健康者能夠適應「秋凍」,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強機體抵抗力,但老年朋友、兒童和體虛之人應警惕風寒之邪的侵襲。要多注意頭部、頸部、腰部、膝部、足部的保暖。

研究顯示,在氣溫下降和空氣乾燥之時,流感、新冠等病毒和細菌的致病能力增強。而當氣溫降低後,人體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會明顯下降,因此,為了及時預防新冠和流感等,要適時添衣保暖。

王教授強調:寒露時節,很多疾病的發生會危及中老年人的生命,其中最應警惕的是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的侵襲。據統計,老慢支患者感冒後,90%以上會導致急性發作,因此要採取戴口罩等綜合措施,積極預防感冒。

特別應指出的是,在深秋寒冷之時,部分年輕人以裸露腳踝為美,從醫學角度來看,這不是一個明智之舉。王宇教授解釋,我國自古就有「腳是人體第二心臟」之說。腳踝距離心臟較遠,在行走時隨著足部肌肉運動、血管收縮舒張,把血液「泵」回心臟,所以雙足與健康關係密切。

由於雙足位於肢體末端,血液循環較差,且足部脂肪層薄,血管分布相對表淺,熱量散失較快,很容易受到寒冷刺激。中醫認為,腳踝部有多條經絡通過,風寒之邪易從經絡侵襲人體,導致疾病叢生。故應特別注意腳踝保暖,以防「寒從足生」。

智慧三:秋眠

中醫養生保健特別強調「起居有常」,即生活規律。王教授介紹說,寒露過後晝短夜長,自然界中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此時也是保養陽氣之季,人們的起居時間應順應節氣,分時調養,即早睡早起。

早睡可使陽氣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保證睡眠充足,還可以緩解秋乏。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睡眠減少,可使人體的免疫功能降低,這對抗疫極其不利。王宇建議大家要睡「子午覺」,每日保證7-8小時的睡眠時間為宜。

智慧四:秋練

寒露時節是鍛鍊身體的大好時機。王教授認為,接近大自然、吸收天地之精華,可增強體質,增強禦寒能力,為即將到來的冬季做好體能準備。運動具有一定的「運化」作用,能收斂心神,促進人體各系統功能,使氣血充盈,經絡暢通,五臟安和,神清氣爽。

可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長期堅持,必能受益;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選擇,特別是太極拳等傳統保健項目,動做舒緩,柔中有剛,更適合中老年朋友。秋練時要儘量躲避早霧,減少誘發呼吸道疾病的機會,最好選擇氣候適宜,空氣品質較佳的時間段。

智慧五:秋情

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理論,秋季與肺臟相通,在五行中屬「金」,憂愁最易傷肺。秋風肅殺,面對葉落草枯、花木凋零,人們往往容易觸景生情,引起憂鬱、傷感的情緒,產生「悲秋」之感。

王宇告誡,臨床上秋季也是抑鬱症高發季節。防止秋鬱情緒的發生,是深秋養生的一個重大課題。秋季養生,重點在將人們的心志、肺和呼吸系統與秋的收斂之氣相應。

王教授認為,修養心志是抵禦秋鬱的最佳方法。培養高尚的情操,保持淡泊寧靜的心境,懷著豁達樂觀的心態,則不會受到秋季肅殺之氣的影響。以書為友,長期堅持學習,可達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境界。

另外,如果能夠對人、事、物不過分貪戀,收斂或消除那些長期形成的不良生活習慣和嗜好,培養良好的生活情趣,從而達到「恬淡虛無,病安從來」的狀態,就能「不是神仙也壽長」。

智慧六:秋浴

「秋凍」洗冷水澡不利於大多數人養生保健,尤其是在北方。王宇教授建議說,寒露之後,尤當注重足部保暖,睡前可用熱水泡腳。其中,素體陽虛、氣虛之人,可用艾葉、花椒、乾薑等溫熱之品水煮沐足,能起到很好的溫經通絡、祛寒保暖的功效。

專家簡介

王宇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首批國家高級健康管理師、教學督導、哈藥集團世一堂中醫館專家。

兼任中國中醫藥學會體質分會理事、中國老年保健醫學會健康教育分會理事、省國民營養健康指導專家委員會專家、省女性學研究會理事長、省龍江醫派研究會常務理事等職務。

老年日報特推重陽節「大手牽小手」,誠邀敬老院長者一起來聯誼【來源:老年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藥大學專家委員會主任施杞教授一行調研嶽陽醫院青海路名醫特診部
    12月11日上午,上海中醫藥大學專家委員會主任施杞教授和陳漢平教授、王靈臺教授、韓謀鉅教授、夏炎興教授、徐振曄教授、徐蓉娟教授、李其忠教授、方肇勤教授一行來到我院青海路名醫特診部調研。
  • 龍江醫派:打造中醫藥文化的「龍江」名片
    在中醫藥事業不斷進步的今天,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龍江醫學流派傳承工作室負責人、黑龍江省龍江醫派研究會首任會長、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姜德友教授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龍江醫派是我國北疆崛起的中醫學術流派,是在我省獨特的歷史、文化、經濟、地理、氣候等諸多因素交融下逐漸形成,有著鮮明地域和黑土文化特色的學術流派。
  •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燒鍋院區正式開業
    藉此契機,畢副局長提出了三點希望: 一是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傳承發展中醫藥為主線,落實吉林省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 二是要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深刻內涵,要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中醫藥健康需求。
  • 海派針灸推拿中心在嶽陽醫院青海路名醫特診部全新亮相
    9月22日,海派針灸推拿中心在嶽陽醫院青海路名醫特診部全新亮相。上海市政府原副市長、市政協原副主席左煥琛,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市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胡鴻毅,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建光,靜安區政府副區長龍婉麗,靜安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鍾嶺,靜安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陳平、靜安置業董事長時筠侖等出席,我院黨政領導班子,我院老院長嚴雋陶、張秋娟,上海市名中醫徐敏華、東貴榮、吳煥淦,上海中醫藥大學老教授協會副會長金義成等參加。儀式由我院黨委書記鄭莉主持。
  • 8所中醫藥大學遭除名?浙江中醫藥大學校長:強內涵才是正道
    近日,世界醫學院校名錄(WDMS)將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等8所中醫藥大學除名,引發了中醫藥專業學生的憂慮。那麼,世界醫學院校名錄的認證是否權威?對於國內中醫藥院校的發展是否會產生影響?浙江新聞客戶端專訪了浙江中醫藥大學校長陳忠教授。
  • 江蘇省中醫藥條例: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只能提供非醫療類健康服務
    據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空間站》報導:本月起,《江蘇省中醫藥條例》正式實施,這樣的條例對中醫藥的發展有何幫助?老百姓又將如何受益?10月14日上午,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醫藥教授、院士們在南京展開研討。【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只能提供非醫療類健康服務】《江蘇省中醫藥條例》從今年10月1日起實施,條例在中醫藥人才培養、資金支持、中醫院建設的數量比例等方面,都有明確細緻的規定。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認為,中醫需要傳承發展,但並不拒絕對現代醫學的融合學習。
  • ...包」仁惠中醫每周教你幾個中醫養生小知識 推拿按摩——肩頸...
    眾所周知,中醫養生是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病後養愈的效果。為了滿足寶安社區居民的這一需求,南湖街社會創新中心特聯合南湖街仁惠中醫館,結合中醫養生知識和日常保養竅門製作中醫養生系列課程,帶領社區居民一起了解基本的中醫養生知識,預防疾病、調理身體。醫生介紹:向豔峰,國家中醫健康管理師。
  • 被質疑鼓勵虐殺流浪貓,一位南大教授的「動保」羅生門
    每年有無數的年輕人加入到「吸貓」大軍裡來。據統計,全中國大約有 5300 萬隻家貓,每 25 到 26 個人擁有一隻家貓。。但不是每隻「貓主子」都是幸運的。由於存在棄養、散養等行為,很大一部分貓只能淪落街頭,過著以天為蓋、以地為輿、四海為家的日子。這群看似人畜無害、楚楚動人的小傢伙在城市裡繁衍生息,發展壯大,迅速成為城市生態環境的一個「隱患」。
  • 大寒養生「三法」,能補脾胃、強腎陽
    大寒養生以「藏」為原則,以保暖避寒、養護腎氣為要法,使陰精潛藏於內,陽氣不致外洩。陽氣發散過度,容易降低機體的抵抗力,使得呼吸道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高發。因此,大寒時節,一定做好禦寒措施:防鼻寒,晨起用冷水搓鼻;防頸寒,戴圍巾穿高領裝;防肺寒,喝熱粥、品熱茶散寒;防腰寒,雙手搓腰護腎陽;防足寒,熱水泡腳助好眠。
  • 無限極落實企業健康責任助推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
    因此,要進一步發揮中醫藥在非醫療領域、健康養生領域的作用,進行創新和系統性的開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副局長李大寧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國充分發揮了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全力救治患者,挽救生命。中醫藥治未病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通過中醫藥進行健康養生的消費需求將得到更大的釋放。論壇期間,《2020年全民中醫健康指數研究報告》正式發布。
  • 森山鐵皮楓鬥聯合《養生大國醫》直播講述中藥助力抗「疫」
    目前來看,中醫藥在這場抗「疫」中作用明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並能利用中醫藥提升免疫力,日前,森山鐵皮楓鬥聯合浙江電視臺教育科技頻道《養生大國醫》欄目推出疫情防控特別直播節目,邀請中醫專家講述如何利用中藥助力抗「疫」。
  • 中國中醫藥報社中醫氣功「五行掌」學習班通知
    國務院印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強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室建設」,「提升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能力。鼓勵中醫醫療機構、養生保健機構走進機關、學校、企業、社區、鄉村和家庭,推廣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易於掌握的理療、推拿等中醫養生保健技術與方法」。中醫導引就是具有普及意義的有效中醫養生保健技術與方法之一類,其中的五行掌功法,尤其適合中醫治未病,病人康復以及作為民眾養生保健的有效方法加以學習和推廣。一、《五行掌》簡介五行掌傳承於五臺山,源於三教(釋道儒)合一,是其代表典範。
  • 昆明送子鳥 引進「七大不孕名醫專家團隊」
    8月15日,昆明送子鳥醫院與武警後勤學院附屬醫院陳亞瓊教授開展深度合作,陳亞瓊輸卵管性不孕名醫工作室正式落戶昆明送子鳥醫院。陳亞瓊教授將長期來送子鳥醫院坐診。據悉,為幫助女性朋友擺脫難孕困擾,昆明送子鳥醫院牽手國內各大醫院,先後建立了「七大不孕名醫工作室」。
  • 劉牧樵:中國醫療健康旅遊 中醫藥先行
    亞洲國家盈利健康養生後來居上,泰國是亞洲的市場份額領導者,印度緊隨其後佔據第二的位置。市場覆蓋最高的5個亞洲國家為:新加坡(16個國家) 、泰國(15個國家)、韓國(15個國家)、馬來西亞(20個國家)、印度(63個國家)。對於中國來說,醫療健康旅遊剛剛起步。目前來看,出境醫療旅遊市場比較火爆。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經有近千家出境醫療旅遊中介公司,介紹中國人出境醫療旅遊。
  • 這是波士頓動力機器狗「他爸」?美軍80年代機器狗「考古」
    前段時間,波士頓動力機器狗 Spot 正式開售,而且已經有買家曬出了首個開箱視頻。波士頓動力機器狗項目由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局(DARPA)資助,初衷是研製一種能夠負重的機械騾,和士兵一起在傳統機械車輛無法行駛的粗糙地形上作戰。2005 年,Spot 的前輩——「Big Dog」機器狗的發布讓波士頓動力聲名遠播。
  • 香港浸會大學臨床證實「鼻敏皇」有效緩解鼻炎
    香港浸會大學臨床證實「鼻敏皇」有效緩解鼻炎 時間: 2018-09-25 16:54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志飛   近年來,隨著環境汙染日益嚴重,中國的過敏性鼻炎發病率快速上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 ...中醫藥大學在重要英文期刊發表論文闡述我國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
    上海中醫藥大學陳凱先院士和陳紅專教授受邀共同撰寫《中醫藥防治COVID-19》(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ombating COVID-19)的社論,日前在Frontiers of Medicine在線發表。
  •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國標碼:13899以下簡稱東方學院)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國家唯一的中醫藥「211」工程建設高校)申辦,2005年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學院。
  • 【名醫分享】"平甩態"•修煉出好習慣、正氣自然來
    這就讓我連想到,練平甩功或學泡茶,講究的就是「態度」。師父教我們泡茶就是要搞清楚那個態度。起初我們說泡茶就是泡茶,搞得這么正式做甚麼?後來慢慢感覺到~ 如果你陣勢擺出來了以後,你的茶就是不一樣,因為你很「用心」。
  • 二十四節氣與養生·秋分|警惕!中醫博士提醒您降秋燥吃水果別貪嘴
    中醫講「治未病」,就是養生。那麼,怎麼才能真正做到既知養生之意,又得養生之法呢?順應大眾所需,我們推出了原創節目《二十四節氣與養生》。以二十四個節氣為主線,針對不同季節、不同節氣的氣候特點、養生重點進行了講解,解釋二十四節氣與人體健康的關係,人體與自然如何協調統一。其中也包括了很多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和食療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