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的寒露已經過去,霜降則即將到來,一個「寒」字和「霜」字告訴人們:深秋已到,新冠等病毒可能再度活躍,「抗疫」或將進入到一個新的關鍵時期。
那麼,在此時節怎樣養生保健?如何在深秋之際提高免疫力,讓自己能夠健康快樂地工作生活?
針對這些問題,首批國家高級健康管理師、中國中醫藥學會體質分會理事、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王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祖國醫學蘊含著豐富的預防和保健智慧,因時養生、因地養生、因人養生的「三因養生」理論特別注重節氣養生。
科學運用這一理論,可以指導我們很好地預防新冠等急性傳染病以及多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秋養,請遵循古訓
王宇教授介紹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依據中醫「天人相應」理論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而發展起來的。秋季以收為主,大自然中陽氣漸降,陰氣漸升,溫度、溼度變化急劇,故中醫特別在意「秋養」。
《黃帝內經·素問》指出,「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饗洩,奉藏者少。」
中醫將秋三月稱為「容平」,就是告訴我們:秋季,自然界萬物經過了夏季的生長已經成熟,處於一種豐碩、從容、平靜待收的狀態。
王教授認為,秋季天高風急,地氣肅殺。人們日常保健應做到早睡早起,與雞的活動規律相仿,如此就能保持神志安寧;秋季要注重收斂神氣,不要使神志過於外馳,以緩解秋季肅殺之氣的影響。
秋季養生之道為收,若反之則會傷及肺氣,到了冬天則易患腸道疾病,這是由於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病會累及大腸,大腸有病則會削弱人體冬天儲存精氣的功能。千百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秋季、尤其是深秋季節,謹遵「秋養」古訓,就能極大減少新冠等秋冬季傳染病的發生,就能健康長壽。
深秋之季怎麼養?王宇教授特別推介了以下六個養生智慧秘笈。
智慧一:秋食
王宇說,寒露過後,大部分地區氣溫下降,天氣轉涼。肺在五行中屬金,與秋氣相應,此時燥邪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故暮秋時節的調養,應在平衡飲食五味的基礎上,適應氣候燥、冷之變化,以收斂人體陽氣、潛藏人體陰精為主。宜多吃甘淡滋潤之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內能滋陰防燥,外能禦寒暖身。
此時節,要多吃「三暖」:一是生薑,生薑屬溫性食物,可驅風寒,促進消化,溫中散寒;二是蜂蜜,寒露過後,一個明顯的氣候特徵是「秋燥」,蜂蜜含有滋潤營養的果糖、葡萄糖和天然活性酶,對健康有很大益處。三是羊肉,羊肉性溫而不燥,能夠暖中祛寒、溫補氣血。
此外,還應增加芝麻、豆類、菌類、乳製品等柔潤食物,以及雞、鴨、牛肉、魚、蝦、大棗、山藥等食品,大棗百合銀耳蓮子羹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王教授提醒,要儘量避免食用「寒性」食材,如生冷的瓜果、涼性蔬菜、貝類海鮮等。因氣候乾燥,身體缺水,在充分補水的同時,還要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智慧二:秋衣
「白露身不露 ,寒露腳不露」的民間諺語,說的是深秋添衣防秋凍。王宇指出,「春捂秋凍」應理性把握,適可而止。身體健康者能夠適應「秋凍」,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強機體抵抗力,但老年朋友、兒童和體虛之人應警惕風寒之邪的侵襲。要多注意頭部、頸部、腰部、膝部、足部的保暖。
研究顯示,在氣溫下降和空氣乾燥之時,流感、新冠等病毒和細菌的致病能力增強。而當氣溫降低後,人體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會明顯下降,因此,為了及時預防新冠和流感等,要適時添衣保暖。
王教授強調:寒露時節,很多疾病的發生會危及中老年人的生命,其中最應警惕的是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的侵襲。據統計,老慢支患者感冒後,90%以上會導致急性發作,因此要採取戴口罩等綜合措施,積極預防感冒。
特別應指出的是,在深秋寒冷之時,部分年輕人以裸露腳踝為美,從醫學角度來看,這不是一個明智之舉。王宇教授解釋,我國自古就有「腳是人體第二心臟」之說。腳踝距離心臟較遠,在行走時隨著足部肌肉運動、血管收縮舒張,把血液「泵」回心臟,所以雙足與健康關係密切。
由於雙足位於肢體末端,血液循環較差,且足部脂肪層薄,血管分布相對表淺,熱量散失較快,很容易受到寒冷刺激。中醫認為,腳踝部有多條經絡通過,風寒之邪易從經絡侵襲人體,導致疾病叢生。故應特別注意腳踝保暖,以防「寒從足生」。
智慧三:秋眠
中醫養生保健特別強調「起居有常」,即生活規律。王教授介紹說,寒露過後晝短夜長,自然界中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此時也是保養陽氣之季,人們的起居時間應順應節氣,分時調養,即早睡早起。
早睡可使陽氣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保證睡眠充足,還可以緩解秋乏。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睡眠減少,可使人體的免疫功能降低,這對抗疫極其不利。王宇建議大家要睡「子午覺」,每日保證7-8小時的睡眠時間為宜。
智慧四:秋練
寒露時節是鍛鍊身體的大好時機。王教授認為,接近大自然、吸收天地之精華,可增強體質,增強禦寒能力,為即將到來的冬季做好體能準備。運動具有一定的「運化」作用,能收斂心神,促進人體各系統功能,使氣血充盈,經絡暢通,五臟安和,神清氣爽。
可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長期堅持,必能受益;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選擇,特別是太極拳等傳統保健項目,動做舒緩,柔中有剛,更適合中老年朋友。秋練時要儘量躲避早霧,減少誘發呼吸道疾病的機會,最好選擇氣候適宜,空氣品質較佳的時間段。
智慧五:秋情
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理論,秋季與肺臟相通,在五行中屬「金」,憂愁最易傷肺。秋風肅殺,面對葉落草枯、花木凋零,人們往往容易觸景生情,引起憂鬱、傷感的情緒,產生「悲秋」之感。
王宇告誡,臨床上秋季也是抑鬱症高發季節。防止秋鬱情緒的發生,是深秋養生的一個重大課題。秋季養生,重點在將人們的心志、肺和呼吸系統與秋的收斂之氣相應。
王教授認為,修養心志是抵禦秋鬱的最佳方法。培養高尚的情操,保持淡泊寧靜的心境,懷著豁達樂觀的心態,則不會受到秋季肅殺之氣的影響。以書為友,長期堅持學習,可達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境界。
另外,如果能夠對人、事、物不過分貪戀,收斂或消除那些長期形成的不良生活習慣和嗜好,培養良好的生活情趣,從而達到「恬淡虛無,病安從來」的狀態,就能「不是神仙也壽長」。
智慧六:秋浴
「秋凍」洗冷水澡不利於大多數人養生保健,尤其是在北方。王宇教授建議說,寒露之後,尤當注重足部保暖,睡前可用熱水泡腳。其中,素體陽虛、氣虛之人,可用艾葉、花椒、乾薑等溫熱之品水煮沐足,能起到很好的溫經通絡、祛寒保暖的功效。
專家簡介
王宇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首批國家高級健康管理師、教學督導、哈藥集團世一堂中醫館專家。
兼任中國中醫藥學會體質分會理事、中國老年保健醫學會健康教育分會理事、省國民營養健康指導專家委員會專家、省女性學研究會理事長、省龍江醫派研究會常務理事等職務。
老年日報特推重陽節「大手牽小手」,誠邀敬老院長者一起來聯誼【來源:老年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