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動物園,一頁臺灣史
趙悠然
「團團」、「圓圓」讓臺北動物園名聲大噪,成為兩岸交流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員。但臺北動物園的明星,並不止這兩隻可愛的熊貓。臺北動物園及它園內的動物,將臺灣近代的故事,一頁一頁完整地記錄了下來。
從日據到官營
臺北市立動物園最初設在臺北市圓山,稱圓山動物園。1895年日本割佔我國寶島臺灣後,大批日本殖民者湧入臺灣。1914年,日本人大江氏在臺北市圓山開設一處供民眾觀賞花木與動物的園地,作為一家私人的小型動物園經營,當時展出的動物以哺乳類、鳥類及爬蟲類為主,大多是臺灣本土動物。
1915年,日本殖民者的臺灣總督府為紀念統治臺灣20年,從大江氏手中收購了這家動物園,將之改為官營。臺北廳政府隨後對動物園進行了改造擴充,並於1916年4月20日下午,舉行了臺北圓山動物園開園儀式。據當時的報紙記載,動物園開園之初展出的動物有70種148隻,周末假日等閒暇時期的參觀人數每天可達800人,以當時臺北市僅17萬人口而言,這一去處可謂是人聲鼎沸、非常熱鬧了。後來,動物園規模不斷擴大,品種逐漸豐富。至1931年,計有哺乳類動物9目21種,鳥類11目26種,爬蟲類4目5種,較名貴的有猩猩、雲豹等,日平均觀覽人數700餘。
臺北動物園成立之初的命運輾轉與日本殖民者在臺灣統治的命運密切相連。20世紀初,日本侵略者不斷向外擴張,最後發動了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從1944年開始,太平洋盟軍開始對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北進行空襲。臺北圓山動物園擔心萬一動物園被炸,欄舍損壞後豢養動物四散逃逸、傷人,為此決定將諸如熊、獅子等大型兇猛動物一律處死。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正式收回臺灣。走出戰火的臺北動物園也開始獲得新生。戰後初期,動物園內動物很少,到1946年底,園內只有動物178頭,職員只有4人。
圓山動物園從1950年開始擴建並大量引進新動物,新增獸欄園區。1952年,動物園購買了一批動物,包括象、豹、熊、獅等等,使得園內動物種類越來越多、越來越新奇,同時,動物園開始以動物表演、動物展覽會等活動吸引遊客。其中動物表演因廣受歡迎,後成為每逢假日演出的固定節目。曾演出的動物包括狗、猴、獅、熊及鸚鵡等。動物表演持續近30年,一直到1979年。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圓山動物園以及旁邊靠近基隆河的兒童樂園,是許多臺北市民假日休閒娛樂的地方,給很多人留下美好的回憶。那時的動物園門口有好多賣茶葉蛋、燒酒螺的小販,逛完動物園也順便在旁邊市政廣播電臺地下室吃小吃。對於很多人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來說,臺北圓山動物園曾經是歡度童年時代快樂時光、令人懷念不已的好地方。
從圓山到木柵
到了1986年,由於圓山原址無法擴建,動物園遷到臺北市文山區的木柵地區,改稱木柵動物園。這一年的8月15日,圓山動物園正式關閉,9月14日,圓山動物園的動物們從圓山搬遷到木柵。
當時,這可是臺北萬眾矚目的大事。那一天,臺北市民扶老攜幼夾道歡迎,萬人空巷,許多小學也帶學生在一旁列隊作表演,沿途歡送的臺北市民眾達數十萬。當時為了紀念這次動物園搬遷,臺灣滾石唱片專門創造了一首以動物關懷與環境保護為主軸的歌曲《快樂天堂》,其旗下的當紅歌手潘越雲、周華健、齊豫、張艾嘉、李宗盛等都參與了演唱。「大象長長的鼻子正昂揚,全世界都舉起了希望,孔雀旋轉著碧麗輝煌,沒有人能夠永遠沮喪,……老鷹帶領著我們飛翔,更高更遠更需要夢想……告訴你一個神秘的地方,一個孩子們的快樂天堂。」這首歌傳唱數十年不輟,至今仍是大眾朗朗上口的名曲。
木柵動物園佔地182公頃,為全世界都市型前十大動物園,號稱亞洲最大的動物園,比圓山舊園大30倍。整個園區被自然次生林地所圍繞,是一處結合自然景觀獨具生態特色的休閒場所。全園最大的特色是展示環境的布置上採用「地理生態展示法」,即創造出與動物原生地最接近的生活環境,使動物不必去改變其生活習性,脫離鐵籠欄舍的束縛,有自由的活動空間,也讓遊客更能了解動物。動物園內還有兒童遊樂場和野餐區,是一座具有教育、研究、保護及娛樂功能的動物園。新園擺脫市區的喧囂,在群山環繞中向人們提供了一個更舒暢的休憩空間及學習園地。
動物園裡的明星
現在的臺北動物園最有名氣的動物明星毫無疑問當屬大熊貓「團團」、「圓圓」這一對寶貝了。2008年底大陸人民贈送給寶島臺灣的這對大熊貓,已經成為臺灣兒童的最愛,並快樂悠然地生活在動物園精心設計的熊貓館裡。
自從「團團」、「圓圓」入住臺北動物園並開放民眾參觀後,2009年臺北動物園的遊客數量達到370萬人次,比2008年增加了50萬人次,可見大熊貓的魅力非同一般。大熊貓的到來,不僅吸引了更多的遊客,而且讓臺北動物園在臺海兩岸、在國際間的知名度大為增加。
而今,「團團」、「圓圓」不僅是臺北動物園當之無愧的動物明星,更是鎮園之寶。過去幾年裡,臺北動物園還生活著考拉、國王企鵝等明星動物。而在這家動物園的歷史上,堪與大熊貓「團團」、「圓圓」相比的明星動物則是大象「林旺」。
大象「林旺」曾經是臺北動物園裡最有名、也是最老的動物。林旺有大半生都是在臺北市立動物園度過。「林旺」於1917年生於緬甸。1942年日本進攻緬甸,包括「林旺」在內的一群大象被日軍徵用,擔任糧食、彈藥的搬運和拖拉大炮等工作。在1943年的一場戰役中,孫立人將軍指揮的中國遠徵軍不費一槍一彈俘虜了為日軍工作的「林旺」及其他12頭亞洲象。1945年,這群大象經由滇緬公路回到了中國,其足跡遍及昆明、廣西、廣州。它們曾經參加建造「抗戰烈士紀念碑」,曾經在馬戲團表演為湖南饑荒募捐。
後來,其中4頭大象被送到北京、上海、南京和長沙的動物園,而「林旺」等三頭大象則被安置在廣州的一座公園裡。1947年,國民黨將軍孫立人帶著「林旺」渡過臺灣海峽,來到高雄。1954年,孫立人決定將林旺送給當時位於圓山的臺北市立動物園。從此,「林旺」成為臺北動物園的鎮園之寶和臺灣家喻戶曉的動物明星,伴隨著許多臺灣人成長,跨越了好幾個世代,許多人暱稱它為「林旺爺爺」。2003年,「林旺」以86歲高齡去世,是目前文獻記載全世界最長壽的亞洲象。
曾經輾轉大陸多個地方最後來到臺灣的大象「林旺」,給臺北動物園和臺灣民眾留下不少美麗的回憶。而大熊貓「團團」、「圓圓」從故鄉四川來到臺北,無疑會給臺北動物園帶來另一段佳話。
來源:2010年4月1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7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