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主國」抗日史——爭奪新竹城

2021-01-09 中國臺灣網

 

臺北、新竹一帶義軍的英勇抗敵行動,大大鼓舞了群眾的愛國熱情,也使一些地方官紳改變了觀望的態度,開始籌備戰守了。臺灣民主國所任命的臺灣知府黎景嵩,聞義軍沿途截擊敵人,頗有斬獲,以為恢復有望,便召集臺灣、彰化、雲林、苗慄四縣官紳會議,籌款守御,並開設籌防局,招募土客各勇,命名為「新楚軍」,以副將楊載雲注1為統領。

 

楊載雲,原籍湖北,從軍來臺,積功至副將。日軍佔領臺北後,曾奉黎景嵩之命,率一營北上禦敵。然兵未到新竹,而新竹已為日軍所佔。楊載雲遂扎於新竹以南。四縣官紳會議後,黎景嵩飭臺灣縣知縣史道濟募勇五百人,署苗慄縣知縣李烇募勇千人,署雲林縣知縣羅汝澤募勇一千五百人:此數營皆就地而募。另外,又令楊載雲添募陳澄波一營,並以棟軍傅德升、鄭以金二營隸之,共成四營,稱新楚軍。「營制、營規一依湘、楚舊章,約略變通之。」時人稱:「其勇雖為新募,頗嫻規制,鼓以忠義,氣皆奮興。將官則有副將楊載雲,尤為得力。」注2

 

此時,吳湯興所統帶的新苗義軍已發展為六營,除衛中隊營一營隨身差遣外,其餘徐驤一營扼扎北埔,邱國霖一營扼守尖筆山沿山一帶,張兆麟一營分守三環水流東,陳超亮一營駐防深井,黃景嶽一營仍守苗慄。注3黎景嵩準備將苗慄縣錢糧作義軍糧餉,並發給軍裝,「奈庫款全無,未能多為接濟」。於是發布告示籌餉,稱:「各屬紳富人等知悉:須念本府竭力圖維,支持敗局,無非為爾紳民,奠定地方,共享承平之福。且借款不過暫濟眉急,一俟籌有巨款,即如數備還,亦並非本府有絲毫自私自利之心,一片苦衷,可對天日。現已派新楚勁勇數營開往前敵,會同義軍,共圖恢復,力掃倭氛。若非各屬紳富激發天良,慷慨藉助,其功必敗於垂成,誠為可惜。……總望好義急公,勿存觀望之見,庶幾馬騰士飽,無虞庚癸之呼。」注4由於黎景嵩竭力籌措餉銀,新苗義軍才得以維持。從此,新苗軍與新楚軍配合作戰,共同打擊敵人。義軍與清軍聯舟抗日的體制,這才建立了起來。

 

當時,日軍雖欲固守新竹,然僅一千餘人,且處於新苗軍、新楚軍和新竹以北各莊義軍的包圍之中。如果黎景嵩能夠主動與臺南聯合,集中臺灣、臺南二府的抗日力量,請劉永福全面主持作戰事宜,則不僅收復新竹指日可期,而且戰局必有轉機。時人謂:「當是時,日軍得臺北一府城、二縣治,西不盡海,東不入山,北不盡宜蘭,南不出新竹城。而劉帥永福撫有兩府、八縣、一州、臺中、臺南循海至山,鹹願聽命。日軍恣睢臺北,鄉民到處為梗,迤西平頂山民亦時截其餉道,而本國又方有俄羅斯、德意志、法蘭西三國逼迫,脅退遼東,兵船不敢出,進退維谷。全臺之民,引領而望劉帥克臺北;即不然,一偏師,新竹可立復也。」注5但是,黎景嵩對形勢的估計過於樂觀,以為指日可以規復新竹,且心胸狹窄,怕請來劉永福反被分功。對此,有人評之曰:「自新楚軍疊報小勝,黎景嵩舉趾高,夜郎自大,嘗謂劉軍門是戰將,非大將,不願求援臺南。……冀旦夕復新竹,即可稱臺民主(總統)焉。」注6「迨後請援,則事去矣!」注7黎景嵩未能與臺南黑旗軍及時地聯合起來,這不能不是一個莫大的失誤。這樣,規復新竹之戰便只能功敗垂成了。

 

先是在七月上旬,黎景嵩命令抗日聯軍各部剋期收復新竹。然新楚軍營官陳澄波「駐稍後,冀香山接待,先使告香山總理。總理則告新竹人,轉報日軍。於是,師未行而期洩。」注8阪並重季得此情報,即「派出偵察隊,加強戒備,嚴禁四門出入」。注9先是,日軍佔領新竹後,支隊本部設於西門內,步兵分屯武營頭及後布埔演武場,騎兵駐於南門;炮兵布於北門外侖仔莊;機關炮隊置於南門義倉。注10今又重新部署,專等抗日聯軍來攻。

 

七月十日,繼六月二十五日義軍進攻新竹失敗後,時隔半月,抗日聯軍又對新竹發動了第二次進攻。參加這次進攻的兵力較多,規模也較大。是日凌晨,按預定計劃分三路進軍:傅德升攻東門;陳澄波攻西門;吳湯興攻南門,楊載雲繼後策應;徐驤、姜紹祖則各從間道先進。上午八時,抗日聯軍開始攻城。陳澄波軍自虎頭山一帶向西門進攻,「至隙仔溪,猝遇伏發,避入蔗園,發槍應之。」注11雙方相持至傍午,陳澄波麾軍先退。

 

當陳澄波軍在西門外激戰之時,楊載雲出牛埔,會同吳湯興軍自雞卵面山進攻南門。日軍早有準備。俟楊、吳軍出現於山頭,其中大部分下到山腰時,日軍炮兵才開始發射榴霞彈。楊、吳軍也「落下旗幟,猛烈炮擊」。注12楊、吳軍無法靠近南門,又會合傅德升軍從東南路進。不料日軍已先佔據城東二裡許之十八尖山,則下山邀擊。吳湯興熟悉山路,亟先應戰。楊載雲、傅德升軍左右並進。「日軍憑山發炮,我軍先後奮迅爭上,奪其山,自山下發抬炮,彈丸及城中。日軍則發大炮,我軍伏避炮,十八尖(山)復為日軍據。我軍或從山後東徑擊其腰,日軍復退下山。一上一下,如是者數次。新竹人從屋上觀,錯愕嘆兩軍壯烈。……謂:『來軍有大炮,則克矣!』我軍卒以無大炮,乏子彈,被驅下山。」注13

 

在楊、吳等軍搶攻十八尖山的同時,徐驤率一百人從北路攻城。將近城,登高四望,聞槍炮聲交加,見楊、吳等軍在城東激戰,轉而向南拊敵之背,以牽制日軍兵力。日軍在城頭見徐軍人少,率隊攻之。「徐驤見其眾,分隊散行,避人箐以誘之。敵不敢入,發彈射不能中。徐驤則誡無妄發槍。敵圍久,徐驤驟分兩隊出,一攻其前,一抄其後。日已暮,敵遂退。徐驤從山道全軍歸。」注14

 

繼徐驤軍之後,姜紹祖率所部從東道進,越十八尖山至新竹東門。「將奪城,城上兵吹號發槍,城下軍驟至」,從三面散開,對姜軍實行包圍。姜軍退至車站之停車場時,被敵人衝為兩段:一部因無人指揮,四散奔潰;一部約一百七十餘人隨姜紹祖退向枕頭山竹林中,進入一無人居住的空宅。「枕頭山者,十八尖山下平坡也,距東門一裡。紹祖望見十八尖山之戰,則從屋上發槍擊山半敵軍。」注15起初,日軍追逐潰勇,無暇躡姜紹祖之後,及見姜軍在此空宅,便「麾兵將其包圍,以猛烈炮火射擊」。姜軍固守宅院,匿而不出。日軍靠近宅院,則又遭到猛射。最後,日軍縱火燒房,姜軍「被燒死及槍殺者有五十餘人,另有一百一十九人被俘」。注16當天,日軍即將被俘義軍將士關押在新竹縣監獄,姜紹祖亦在其中。

 

姜紹祖(一八七五——一八九五注17),幼名金韞,號纘堂,新竹北埔人。原籍廣東陸豐縣。北埔墾首姜秀鑾之曾孫,「家巨富,為一方豪」。注18姜紹祖捐監生,「赴福州試秋闈,未售」。注19迨中日戰起,即奔走國事,散家財募勇,得五百人,稱敢字營,訓練於桃澗堡南崁。及日軍登陸澳底,即率義勇一營北上,擬防滬尾。因唐景崧內渡,遂率軍返新竹。適吳湯興率軍自苗慄至,姜紹相與之會師,進駐大湖口。六月十四、十五兩日,姜紹祖等義軍與南犯日軍激戰,日軍奔中壢。二十日,日軍增兵南下,姜紹祖又在枋寮抗敵,因力量懸殊而戰敗。乃回北埔,增募義勇,稱繼字軍。並積極聯絡新楚軍及各路義軍,決定收復新竹,進而恢復臺北。他以書生拍案而起,「結髮束袴,肩長槍,佩百子彈丸袋,遊奕往來,以殺敵致果為事,人不知其為書生也。」注20在七月十日反攻新竹的戰鬥中,他不幸被俘入獄。初入獄,日人尚不知其為姜紹祖。是夜,新竹街市的總理馬玉花向日人告密說:「姜非尋常匪徒可比,必須將其捆綁,嚴加看管。」第二天,日人急至獄中查找姜紹祖,但為時已晚,他已在夜間同其它七名義軍戰士「越獄而逃」。注21不久,在一次戰鬥中,他又與敵人相遇,「死於亂槍之中」。對於姜紹祖之犧牲,時人論之曰:「(姜紹祖)聞臺北一破,慷慨散家財,募團勇,不顧成敗利鈍,與日軍接戰,身先士卒。雖曾被擒而脫虎口,然其志百折不回,再接再厲,竭力抵禦,身中數槍陣亡。以翩翩貴胄妙齡,敢衝鋒破陣,縱身化為猿鶴,故鄉父老至今猶能道其軼事,嘖嘖稱其能軍雲。」注22

 

楊、吳等軍第二次進攻新竹失敗後,並未遠離,仍在新竹附近活動。七月二十五日,又對新竹發動了第三次進攻。是日午夜,「時值月夜,咫尺難辨」。抗日聯軍試圖摸城,但被日軍的巡邏哨兵發現,當即開槍鳴警,並飛報阪井重季。阪井出新竹西門,指揮炮兵用山炮射擊:抗日聯軍「仍從三面包圍,炮擊相當準確」。「在長達三千餘公尺的戰線上,槍聲與炮聲相合,戰鬥一度非常激烈。」但敵人的火力太猛,且有良好的掩體,抗日聯軍雖奮力抗禦,然處境不利,傷亡慘重,僅犧牲者即達一百三十餘人,而日軍才「死一傷五」。注23戰至上午八時三十分,抗日聯軍向南撤退。

 

黎景嵩不願黑旗軍北上增援,坐失良機,致使三次進攻新竹未克。對此,時人頗譏評之。有詩云:「回思乙未六月間,臺島治兵如絲棼。伊時廉藺不交歡,南北將帥門戶分。」注24廉藺不交歡,蓋指黎景嵩不服劉永福也。詩人不禁為之嘆息不止!

 

注1 楊載雲,又作楊紫雲或楊再雲。

注2 《臺海思痛錄》第12頁。

注3 據《義民統領吳湯興求餉稟文》,見《民族英雄吳湯興文獻》,《臺灣風物》第9卷,第5、6期。

注4 《黎景嵩布告》,轉見《吳湯興事跡考證》,《臺灣文獻》第9卷,第3期。

注5 洪棄父:《臺灣戰紀》,見《中日戰爭》(6),第388--339頁。

注6 吳德功:《讓臺記》,見《割臺三記》,第53頁。

注7 洪棄父:《臺灣戰紀》,見《中日戰爭》(6),第339頁。

注8 洪棄父:《臺灣戰紀》,見《中日戰爭》(6),第339頁。

注9 《日清戰爭實記》第36編,第37頁。

注10 《臺灣省通志》卷9,《革命志》。

注11 洪棄父:《臺灣戰紀》,見《中日戰爭》(6),第339頁。

注12 《日清戰爭實記》第36編,第37頁。

注13 洪棄父:《臺灣戰紀》,見《中日戰爭》(6),第339頁。

注14 洪棄父:《臺灣戰記》,見《中日戰爭》(6),第34O頁。

注15 洪棄父:《臺灣戰記》,見《中日戰爭》(6),第339、340頁。

注16 《日清戰爭實記》第36編,第37--38頁。

注17 關於姜紹祖的年齡,共有四說:A、22歲(洪棄父《臺灣戰紀》),B、21歲(《臺灣省通志》卷7《人物誌》、《臺灣人物誌》第6章《特行》;C、20歲(連橫《臺灣通史》);D、18歲(吳德功《讓臺記》)。此從第二說。

注18 《臺灣人物誌》第6章,特行,《姜紹祖傳》。

注19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姜紹祖事跡調查》,轉見張雄潮:《苗慄抗日英烈三秀才》,《臺灣文獻》第17卷,第1期。

注20 洪棄父:《臺灣戰紀》,見《中日戰爭》(6),第336頁。

注21 《日清戰爭實記》第36編,第38頁。

注22 吳德功:《讓臺記》,見《近代史資料》,1981年第1期。

注23 《日清戰爭實記》第36編,第39、40頁。

注24 吳德功:《頭份弔古詩》,見《割臺三記》,第55頁。

 

(戚其章,山東威海人,1925年出生,現任山東省社科院甲午戰爭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焦點

  • 中國臺灣悲壯抗日史
    各地義軍並起,劉永福發布抗日告示,全島人民展開了英勇的武裝反割臺鬥爭,臺中保衛戰中被譽為「黑虎將軍」的楊泗洪壯烈殉國,僅彰化爭奪戰義軍就死傷2000多人。6月下旬 宜蘭、新竹相繼失陷。7月下旬 丘逢甲內渡大陸。8月 愛國官兵和義軍保衛彰化,重創敵寇。南侵日寇一度被遏。10月 受挫日軍經補充休養後分陸海三路大舉南犯。清政府下令嚴禁資臺。軍民浴血奮戰,3000多壯士為國捐軀。
  • 中國臺灣抗日五十年史記(上)
    我認為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講清楚中國臺灣抗日史。  中國臺灣抗日可分為三個階段:1895-1915年為武裝抗日階段;1915-1937年為民族運動階段,臺灣民人通過政治鬥爭尋求反抗日本統治,爭取回歸祖國。1937-1945年為迎接解放階段,為祖國抗戰作出貢獻。
  • 臺灣同胞抗日歷史的啟示與思考
    50年間,臺灣同胞拋頭顱,灑熱血,犧牲了65萬人,最後終於迎來抗戰勝利和臺灣光復,充分反映了臺灣同胞強烈的祖國意識和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回顧臺灣同胞抗日的歷史,有以下幾個特點。 1.臺灣同胞抗日的時間最長,犧牲極為慘烈。在日本侵佔臺灣的50年裡,臺灣人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爭取臺灣回歸祖國的鬥爭。
  • 歷史上的今天,日本派兵佔領臺灣島和澎湖列島,臺灣人民奮起抵抗
    割臺兇耗傳至臺灣,全臺悲憤,聚哭市中,夜以繼日,無可抑制。臺北鳴鑼罷市,民眾擁圍撫署,哭訴死不屬倭,要求餉銀不準運出,軍械局不準停工,全部釐金充戰倭之用。地方士紳邱逢甲等以血書奏陳清廷,「割地議和,全臺震駭!……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臣誓死守御。設戰而不勝,請俟臣等死後,再言割地。」5月20日 清政府勒令臺灣巡撫及大小官員內渡大陸,決意放棄臺灣。
  • 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
    據中評社報導,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臺灣會館負責人鄭大指出,清代臺灣總共出了33位進士,第一位是陳夢球,他是建臺南孔廟的陳永華的兒子(康熙33年,1694年),最後一位是汪春源(光緒29年,1903年)。33位進士當中,臺南佔了11位,彰化有8位,嘉義有5位。
  • 臺灣少數民族抗日事件(六)
    其中霞喀羅警備道路全長53.6公裡,沿途平均每2.3公裡就設置一座警所作為防衛,警所密度之高,堪稱臺灣歷史上之最。  這場延宕了十三年的抗日戰爭共發生了4次大的戰鬥。首役是1913年日軍以3384人從五峰鄉上坪社仰攻,激烈的戰鬥持續不斷。在日軍死亡98人,傷147人後,霞喀羅群部落才因彈藥耗盡而終止抵抗。
  •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浙江:見證中韓並肩抗日史
    到訪杭州的韓國旅遊團中,約6成的遊客都要到這裡,緬懷這一段抗擊日本侵略的國家史。  1932年4月29日,尹奉吉奉韓國開國元勳金九之命,在上海虹口公園投擲炸彈炸死日本上海派遣軍總司令白川義則大將等要員後,韓國臨時政府就轉移到浙江,開始了為期三年的「杭州時期」。  由於當時形勢發展和鬥爭需要,韓國臨時政府先後輾轉鎮江、長沙、廣州、柳州、綦江等地,最後於1940年到達重慶。
  • 臺灣霧峰林家故事:位居五大家族,八代傳人是地下黨壯烈犧牲
    臺灣清治時期將領,霧峰林家第六代,曾參與中法戰爭的臺灣戰事,協助劉銘傳在臺灣辦理新政,以及平定施九緞事件,並於甲午戰爭後支持籌組臺灣民主國。但乙未戰爭卻令他心灰意冷,於是舉家遷至廈門,最後病死上海。林朝棟在中法戰爭時優異的戰功,讓他得到劉銘傳的青睞,因而在劉氏主政臺灣期間受到重用,除了負責撫墾業務外,也接掌當時臺灣最重要的外銷品之一—樟腦的管理工作,並統帥當時全臺灣最具戰力的部隊棟軍,一肩扛起臺灣中部的治安與國防工作。而他內渡之後,旗下的棟軍十營仍未解散,並投入乙未戰爭的中部戰場,成為臺灣民主國對抗日軍的重要戰力,可惜最後仍寡不敵眾,在人數、武器等劣勢下潰散瓦解。
  • 百年臺灣世家 中國心恆不變——訪臺中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
    霧峰林家是近代臺灣的名門望族,因其發跡於霧峰(今臺中市霧峰區)而得名,又因家族幾代人保臺衛國、接續抗日而歷史留名。林朝棟、林祖密、林幼春、林正亨、林岡……盤點家族史上的一個個抗日先輩,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感到無上榮耀。他說:「霧峰林家三代人,前赴後繼抗日五十年,從未屈服。作為林家子孫,我們為先人的犧牲奉獻感到驕傲。」
  •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
    這是八路軍創建的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     「太原失守後,晉察冀三省聯結地區的多數縣城都空了。」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會長陳春森說,早在1937年10月,聶榮臻就帶領約3000人的隊伍開始創建根據地了。     到曲陽縣不久,八路軍騎兵營就打了一個漂亮仗。他們一舉搗毀日軍的一個兵站。這一仗給了老百姓極大的信心。
  • 日據時期的臺灣用過舊年來抗日?從節慶生活反映臺灣人的文化抵抗
    從清末至今,臺灣歷經不同政權,從一個年演變成兩個新年,新舊文化交錯嫁接地存在。在日據政權壓力下,選擇迎新曆年或舊曆年,也成為當時臺灣人的難題與文化抵抗策略。本文以 4 名臺灣仕紳為本,從他們的日記一起來回顧,以前的臺灣人都過哪個年?又是怎麼過年?清末到日據,一個年變兩個年「5、4、3、2、1,新年快樂!」
  • 王曉波:我們統派在臺灣苦心孤詣守著時間,祖國沒有辜負我們
    臺中二中畢業後,王曉波考入臺灣大學哲學系,成為著名邏輯學家、哲學家殷海光門下弟子。上世紀70年代日本在美國操縱下恣意侵佔釣魚島,引發全球各地華人抗議,當年10月,王曉波在《中華雜誌》寫下「保衛釣魚臺」文章,催生了臺灣的保釣運動。馬英九表示,臺灣保釣運動就是從王曉波開始,他是大家的精神領袖。
  • 臺灣麻將大賽16人爭奪賭王(圖)
    中新網2月3日電 從去年開賽吸引1.5萬餘人參加的臺灣麻將大賽在今天進入決賽,爭奪史上第一高額獎金1000萬,今天只剩下16人進入決賽,參加決賽的高手中有女老闆,還有理化老師,倒是賽前被大家看好的金門賭王已經慘遭淘汰。
  • 超有趣的臺灣學生制服演進史
    從各色色彩鮮豔的制服上衣,到受英式、日式文化影響的格紋裙、水手領,如今臺灣的校園制服早已解禁、百家爭鳴,其實,早在30多年前,學生制服只有卡其服、白衣黑裙可以選擇。30多年前,制服尚未解禁前,白衣藍裙是臺灣女學生的制服基本款式。
  • 佘宗明:「褲襠藏雷」「抗日神劇」何時休
    它出自抗日劇《一起打鬼子》,劇中主角「銀妹」去看望被皇軍關押折磨的愛人「大棒」,一陣纏綿過後,「大棒」從前者私處掏出一枚手榴彈,二人高唱「再爽一次」的自由讚歌,隨後犧牲。  儘管在「子彈拐彎」、「石頭砸飛機」等奇葩橋段的薰染下,很多網民對抗日劇中的「意淫」已見怪不怪,可「褲襠藏雷」的情節,還是讓一眾網民目瞪口呆,紛紛表示已三觀盡毀、腦洞自爆:這哪是大義抗日,分明是曬惡趣味、秀無下限好嗎?  臺詞無法直視、劇情讓人驚呆……「褲襠藏雷」這類限制級畫面竟棲身抗日劇,想不給編劇的瑰麗想像力跪了都難。
  • 臺灣島內動物園各展所長 打響熊貓爭奪戰(圖)
    記者今日連線臺灣目前競爭最為激烈的兩家動物園——臺北市立動物園和新竹六福村動物園,對熊貓園區的準備工作進行獨家直擊。   「團團圓圓」仍未「登臺」,島內各家動物園的「爭奪」熱情卻已飆到最高,各項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力求讓「團團圓圓」得到最優質照顧。
  • 臺灣陽明山砍蔣介石銅像,卻要設「日皇碑」?
    【兩岸快評第995期】近日,臺灣島內的親日團體「日本櫻花返鄉會」想要在陽明山設「日本天皇碑」,遭臺北市政府拒絕。與之對比的另一則消息是,臺灣「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公布,全臺「兩蔣」銅像已處置360處。兩相對比,凸顯出部分臺灣人光怪陸離、自我矛盾的意識形態。
  • 臺灣收藏家:用老照片講述百年中國史
    臺灣收藏家:用老照片講述百年中國史   中新社北京8月2日電 (鄭巧 石龍洪)「下一個目標,是努力將中國歷史圖像的出版,提高到一個新境界」,來自臺灣的知名老照片收藏家徐宗懋(筆名秦風),2日將剛趕製出來的《世界華人與華人世界》畫冊贈送給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 抗日神劇是對抗日將士的褻瀆
    正因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來之不易,抗日將士才永遠值得可歌可敬!抗日精神才得以發揚光大!打著髮膠的八路軍如果十四年的抗日戰爭都像抗日神劇裡歪曲得那樣簡單輕鬆,那當年抗日將士的鮮血豈不白流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