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歌劇院的中國人:帶著中國式的微笑活躍在舞臺上(圖)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
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 點擊進入>>>
女中音馬柯露,是雪梨歌劇院終身藝術家。
2004年新春,中國駐雪梨總領事館舉行了隆重的新館開館典禮,五星紅旗徐徐升起,兩位雪梨歌劇院的男女華裔歌唱家丁毅和馬柯露唱起了雄壯的中國國歌及奔放的澳大利亞國歌,嘹亮的歌聲,激情的演唱,令在場的中澳嘉賓無不為之動容。
1993年移民澳大利亞的馬柯露,曾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後從事聲樂教學工作。但從踏上澳大利亞的那一刻起,她就經歷了所有中國早期移民共同的艱辛經歷,即一切從頭做起。學習英語之餘,她學會並從事踏衣車、熨衣服的勞累工作。但她沒有放棄歌唱的興趣,拜澳大利亞老師學習聲樂,並報名參加了威樂比市合唱團。後來還報讀了雪梨音樂學院研究生課程,在這所音樂藝術家的聖殿中,她重新接受西方正統音樂藝術的洗禮。
她四次報考雪梨歌劇院,最終獲得成功,1997年受聘為雪梨歌劇院終身藝術家。
雪梨歌劇院是世界歌劇行業中的佼佼者,每年有近20部不同劇目上演,演出場次近200場,還有幾十場音樂會,演出任務繁重。上演的劇目中有英、法、德、意等不同國家的經典作品,這對於生長在華語國度的馬柯露來說,難度該有多大呀!
馬柯露的家離市中心的歌劇院有一小時車程。她上午排練後,為了休息保護嗓音,以便保證晚上演出的順利進行,下午要返回家中,一天路上兩個來回就是四五小時。她把這些時間用在背記樂譜上,困了就在火車上打個盹,有時睜開眼發覺過了站,還得換車折返。事業和家庭,就像人生旅途奔波的兩個終點站,她一年一年就這樣堅持了下來。
馬柯露渾厚寬鬆的音質,沉穩真摯的表演風格,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人們開始逐漸留意到雪梨歌劇院上演的每一部歌劇中馬柯露的身影。除了職業演出,她還經常參加華人音樂社團的活動。
2003年,馬柯露首次舉辦了個人獨唱音樂會。這個名為《秋叶音樂會》的個唱,是她演唱藝術趨於完美的一次更高境界的追求。她把音樂會選在威樂比市政廳舉行,因為這是她在澳大利亞參加第一個音樂團體重拾信心的地方。這裡有她當年的威樂比市合唱團的指揮及團員朋友們,這裡也有許多華人觀眾。站在這個舞臺上,她有一種難言的激情。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的著名音樂評論員親自為馬柯露音樂會當主持。馬柯露選唱了11首不同風格的曲目,有義大利羅西尼的詠嘆調,法國歌劇《卡門》的詠嘆調,亨德爾的巴洛克風格的作品,古典派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選段,浪漫派梅耶貝爾的歌曲,以及中國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等,充分顯示了她出類拔萃的演唱技巧。
在熱烈的掌聲中,澳大利亞觀眾對她的評價是:「自然含蓄,謙虛友善,一位潛力無限的歌唱家,還有那令人無法抗拒的中國式的微笑。」
帶著中國式的微笑,馬柯露活躍在西方歌劇舞臺上。
·張奧列·上圖:雪梨歌劇院女中音馬柯露
(曉健/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