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拼讀奇趣營」、「英語籃球夏令營」、「杭州良渚文化營」……各式各樣英語夏令營,都與玩扯上了關係。
有培訓機構表示,各種在玩樂中學習的英語夏令營,能讓孩子在有遊戲和夥伴的環境下快樂地學,掌握吸收得也就更好,甚至可以更少接觸電子產品。
對於這一說法,有家長表示,在英語夏令營外教鼓勵下,她的孩子更敢於展示自己了,自理能力也有提高。
不過,復旦大學英語系教師朱績崧認為,在玩中學,可以作為一種遊玩的方式,但很難成為一種學習的方式,「這必定會導致學習效率的低下」。
種類繁多的英語夏令營暑假期間,林林總總的英語夏令營讓家長眼花繚亂。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梳理後發現,如今市面上的英語夏令營主要分為校內學習營與校外遊學營兩種。
校內學習營會通過專業的教學安排,讓孩子在一段時間內有計劃、有層次、有目標地學習和掌握語言,價格多在4000-5000元,分為三類。
第一類針對低齡孩子,主要為培養其英語語感。如自然拼讀奇趣營(3-8歲)、幼兒英語邏輯思維營(5-6歲)、英語全能訓練營(7-12歲)等。
第二種針對中學階段孩子的英語專項提高營,如聽力口語夏令營、詞彙魔鬼速記營夏令營、「洋爸洋媽」外教口語夏令營等。
第三種是將英語學習,與其他才藝學習相結合的才藝英語夏令營。如英語籃球夏令營、英語炫舞夏令營、電影英語配音營等。
相較之下,校外遊學營更注重在遊覽中進行體驗式的學習,既學習了語言也開闊了眼界。價格也相對昂貴。遊學營一般會包含當地的經典景點和著名高校,地點國外國內都有。
在前不久結束的英孚杭州良渚文化營,有幾位孩子在反饋中這樣寫道:「最難忘地是在夏天化雪!」「這是我第一次離開父母,但我在良渚夏令營裡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要讓孩子參與選擇」
3歲-6歲,是一個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
英孚青少兒英語中國區總經理白皎宇認為,這個年齡段的暑期特別關鍵,「因為很多孩子放了假就接觸不到外語的語言環境了,兩個月的生疏很容易讓英語退化」。
但面對種類繁多的夏令營,家長們往往不知該如何選擇。
白皎宇表示,家長在選擇夏令營時,一定要保障孩子的安全,其次要看夏令營是否兼顧「學」和「玩」,讓孩子快樂地學習。另外,也要讓孩子參與選擇,因為孩子才是夏令營的最終體驗者。
曾參加過兩次不同類型英語夏令營的郭曉蕾認為,如果是以提高英語水平為主要目標,那一定要考慮夏令營的課程形式。相比傳統的講授形式,自己在家聽錄音、看視頻自學效果會更好;而如果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班制,能夠經常與外教直接交流,會比較有用。
「選擇夏令營不是越便宜越好,當然也不是越昂貴越有意義。」白皎宇認為,家長應該貨比三家,要綜合考量各項指標。
「售後服務的指標也是不容忽視的。」白皎宇提醒,「一個優秀的夏令營不僅包括活動時間內的體驗,更應該提供大量的售後服務,比如孩子活動的記錄、照片、心得等等。」
在玩樂中學習,到底可不可行?白皎宇認為,以前家長對英語夏令營有很多的誤解,比如「不就是旅遊景點嗎,我自己也可以帶孩子去」,但其實,英語夏令營會通過活動的設計,鍛鍊孩子的競爭和合作能力,而且孩子與孩子一起活動時,他們的創造力、想像力很容易被相互激發。
「在有遊戲和夥伴的環境下快樂地學,掌握吸收得也就更好。」 白皎宇說,如果活動安排得緊湊有趣,讓孩子們邊玩邊學很開心,便沒有時間顧及電子產品。
對於英語夏令營的「玩中學」,也有著不同的聲音。
復旦大學英語系教師朱績崧認為,當下學校裡的英語教育是有缺陷的,孩子們在學校裡學到的英語,不具備實用性。英語夏令營作為學校英語教育之外的一個選擇,「本身無可厚非」。
但是,在遊玩中學習,必定會導致效率低下,朱績崧說:「孩子的本性是貪玩的,而且根據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觀察,從80後到90後,學習的自覺性在逐步降低,『玩中學』可以作為一種遊玩的方式,但很難成為一種學習的方式。」
而對於家長而言,對暑期夏令營的期待,英語提升是一方面,更多的則希望孩子可以開心地度過暑假,得到成長。
即將升入黃浦區某小學五年級的田高樂,原本是一個比較膽小內向的孩子,參加了英語夏令營後,田媽媽覺得,「由於外教和班主任老師的鼓勵,他現在變得更自信、更敢於展示自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