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楊蔚然 通訊員 何穰
孩子被困車內因高溫而昏迷甚至致死事件近年來頻發。7月6日已進入小暑節氣,天氣越來越炎熱,暑假也即將來臨,孩子們戶外嬉戲玩耍,停車場發生意外安全傷害事故也屢見不鮮。
「與車相關的兒童意外傷害事件,近年來呈快速增長趨勢。」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危急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劉葉輝分析原因認為,一是家長安全意識不強,疏忽大意;二是相關預防、急救常識掌握不夠,須引起重視。
4歲男童被鎖車內4小時身亡
車裡高溫缺氧 半小時內可中暑甚至死亡
事件回放
據報導,今年6月25日下午4時許,嶽陽市平江縣公安局長壽派出所接到該所輔警饒某(男,25歲,平江縣長壽鎮人)報警稱:由於自身疏忽,將鄰居家小孩何某威(男,4歲)反鎖在自己車內數小時,後送往醫院急救,何某威經搶救無效死亡。
專家警示
「密閉空間容易導致孩子缺氧、脫水、昏迷,甚至窒息死亡。」劉葉輝表示,兒童體溫調節系統發育尚不完全,困在高溫缺氧的車裡,半小時內就可能中暑甚至死亡。
研究表明,當氣溫達35℃時,陽光照射15~20分鐘,密閉車廂裡的溫度就會升至65℃。在這樣的環境裡呆上半小時,可能致命。在陽光直射下,密閉車廂內的溫度可在1小時內上升約20℃,即便車內最初溫度是26℃,1小時後就會超過40℃。
「在高溫下,兒童體溫上升、體內水分散失的速度遠比成年人快。」劉葉輝說,而兒童的呼吸系統和耐熱能力卻不如成年人。因此,更可能因嚴重中暑而發生致命的熱射病。當孩子出現口渴、頭暈、噁心、四肢無力等中暑症狀,甚至昏迷時,要及時搶救。
首先應儘快離開高溫環境,將其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讓孩子平躺休息,稍微抬起腳部;然後立即給予降溫處理,脫去其衣褲,用紙扇或電風扇扇風;同時用冷水擦身或噴淋,加快其體內熱量的散發;有條件的可用酒精擦身加快散熱;將冰塊裝在塑膠袋內,放在孩子的額頭、頸部、腋下和大腿根部。若無電扇、冰塊等,也可將其身體直接浸泡於冷水中降溫,施救者應始終保持使孩子的頭部露出水面,以防溺水。
劉葉輝提醒,上述降溫處理時間不宜過長,只要孩子體溫下降並清醒過來即可。當其體溫降至38℃時,要去除冰塊,以免造成其體溫過低。為避免皮膚很快冷卻引起皮下血管收縮,妨礙體內熱量散發,施救者應不時按摩孩子的四肢及軀幹,直至皮膚發紅,以促使循環血液將體內熱量帶到體表散出。
如果孩子神志尚清醒,可餵以清涼飲料、糖鹽水及人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氣水等清熱解暑藥,並在兩側太陽穴擦些清涼油。若孩子昏迷不醒,則可針刺或用手指甲掐其人中穴(位於鼻唇之間中上1/3交界處);按壓內關穴(位於手腕內側上方約5釐米處);按壓合谷穴(即虎口),以促使孩子甦醒。如果孩子出現嘔吐,應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以免嘔吐物嗆入氣管引發窒息。
對出現高燒不退或痙攣等症狀的孩子,以及發生脫水、昏迷等狀況時,在積極進行上述處理時,可實施心肺復甦術,並將其儘快送往醫院搶救。
8歲女孩小區停車場玩耍被撞身亡
孩子身材矮小 極易進入司機視線盲區
事件回放
今年4月19日下午5時許,在深圳市南山區御海新苑小區停車場內,張某駕駛輕型封閉貨車,沿停車場內由東往西方向行駛時,與由南往北橫過的8歲女孩程某發生碰撞,並將其碾壓。隨後,程某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專家警示
暑期,不少孩子常愛和小夥伴們在自家樓下停車場玩耍,孩子的懵懂無知,家長上班無暇陪同,易引發安全意外事故。「司機的視線盲區,是造成停車場事故的元兇。」劉葉輝認為,停車場不是遊樂場,家長要警告孩子,停車場車輛常會移動,危險可能一觸即發,不要在停車場玩耍。
很多家長會制止孩子在馬路上玩耍,因為知道馬路上車輛多、車速快,危險大。而對於自家樓下停車場,家長反而疏忽大意,認為不會有什麼危險。其實危險性更大,小區或停車場內的車,常需倒車,孩子由於身材矮小,極易進入司機的視線盲區,從而引發意外事故。
孩子發生交通意外受傷後,家長或旁人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然後進行現場急救,採用止血、包紮、固定、搬運、人工呼吸和心臟胸外按壓等6種急救方式。具體操作是:
採用加壓包紮止血法,先用紗布、棉墊、繃帶、布類等做成的墊子,放在傷口敷料上或直接放在傷口上,再用繃帶、三角巾等加壓包紮;如果較大血管破裂,可使用止血帶止血,即用帶子的力,將出血血管的上端勒閉住以阻斷血流,結紮鬆緊要適度,以不出血為原則,時間不超過1小時。傷口包紮有加壓止血、保護傷口、固定骨折等作用,最常使用的是繃帶和三角巾,也可就便使用衣服、毛巾、棉織品等,使用前若能進行消毒處理更好。如果懷疑孩子骨折,家長可就地取材,如木板、硬板紙之類,在固定四肢時,應露出指(趾)端,以隨時觀察血液循環情況。在醫生沒有診斷前不要給孩子按摩、熱敷,懷疑脊柱骨折,不要搬動,待120救護人員到後再進行搬動;搬運脊柱受傷的孩子時應使用平板擔架,注意平抬平放,避免扭傷。
除以上急救方法外,劉葉輝說,必要時還需對孩子實施人工呼吸和進行心肺復甦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