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豆瓣上動輒9分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評分,很多時候我都有幾分疑惑。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觀眾一個個都這麼「有文化」了?
又或者說,我好奇的是,看文化節目的我們,真的就能突然變得「有文化」了嗎?
最近兩年,隨著「知識付費」的躥紅,知識與文化被推到空前的高位。
而文化類綜藝受到如許追捧,或許並不是因為我們突然都對文化有了更高的追求。更多時候,我們喜歡的是這種「有文化」的姿態和感覺。
今天,就和大家來深聊一下,文化類網綜廣受追捧的深層原因,以及它們究竟值不值這個分數。
同事阿彥是一周不看話劇、不聽音樂會就不能正常呼吸的文青。
這周午休時我發現了他的一個小秘密。他有偷偷給《創造101》的漂亮姐姐投票。
我看著他,一副「噢喲,厲害哦」的表情。
在之前我和其他同事熱烈討論選手時他總是一臉冷漠,好像看「101」就是對他品味的侮辱。
納尼?
像《偶像練習生》或是《創造101》這種把「娛樂至死」特質發揮到極致的全民型網綜,總會因媚俗化的節目形式和內容備受爭議。輿論評價都不高。
文青人設的阿彥,自然不希望別人把他與此類綜藝連結到一起。
1、分數驚人的文化網綜
雖然「娛樂」為指向的網綜依舊是主流,但以主打「雅」與「美」為內核的文化類節目也佔據一席之地。
熱度自然不能和爆款網綜們相較,不過在口碑方面,卻是完勝。
就以當下知名度較高的四個文化類節目為例。
《十三邀》《圓桌派》《局部》《一千零一夜》,最新一季豆瓣評分分別是 8.4、9.3、9.5、9.7。
從豆瓣、知乎到各大公眾號,對這些小眾文化類網綜都是清一色的追捧。
我不禁想追問,這些節目為什麼會收穫如此高的評價?它們真值這麼高的分數麼?
2、主持人是最大IP
不難發現,文化類節目的主持人通常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頗具知名度的文化人。
《圓桌派》主持人竇文濤
新媒體出現前,他們已經在紙媒和電視媒體站穩腳跟。學識淵博、閱歷豐富,面對社會現象,善於發表獨到見解。
大多數時間內,他們扮演著公共知識分子的角色,但卻是討喜的那類「公知」。
民眾可能從未認真閱讀過他們的社論,參與的電視節目也不會期期追看,但對於他們的文化品味卻是認同的。
而且相較於將知識傳播徹底商業化的羅振宇們,陳丹青、梁文道這類人總是與主流保持一定距離,更符合社會對於文化精英的想像。
陳丹青
當主持人把「有品位」與「不迎合主流」這兩個特質相融合,節目的格調一下子就立住了。
但是同樣是有知名文化人做臺柱子的《奇葩說》為什麼評分就沒有這麼高呢?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節目的鼓譟氛圍給人一種浮誇的感受。
3、節目的氛圍與語境勝於內容本身
夜幕下的北京,人潮湧動,來往車輛川流不息。
行人們的交談聲,汽車轟鳴聲交織在一起,搭配以張亞東為其量身定製的背景音樂,喧鬧浮華的都市氣息令人莫名侷促、焦躁。
這時,身著黑色風衣,頭戴黑色禮帽的梁文道,化身夜行俠,遊走於城市的暗夜中,講述著那些關於塵封經典的故事。
這是《一千零一夜》的開篇場景。「鬧中取靜」的氛圍令人心馳神往。
但進入正題之後,這層靈韻很快便被破壞掉了。
就以第一期節目為例:
梁文道講解的小說是《了不起的蓋茨比》。他選取了書中經典文段進行了朗讀。
隨後由片段出發,對書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概況,以及書籍由滯銷到暢銷的緣由進行了一一講述。
看節目時,總期望著總括性介紹之後的書評會聊出新意,但梁文道也只是講到「美國夢」終究只是永遠無法觸及的虛幻之夢後就戛然而止了。
普及性的文化知識,老生常談的作品主題,點綴以一些趣聞軼事,僅此而已。
在這檔節目中我既看不到真正觸及作品思想內核的銳利點評,也沒有發現可以引人深思的拷問。
像梁文道那本著名的《常識》這個書名一樣,他的節目其實也只是在重複一些基本的常識,並不提供更深刻的思想和見地。
它當然不差,但功用也只是引人入門而已。或許在這個流量紅利的驅動下,他也只想做一些入門的內容。
同樣的狀況也存在於調性極為相似的另一檔節目《局部》中。
《局部》的設定很討巧。
「不是藝術史,亦非繪畫入門,只有一盞檯燈,重新點亮了視覺,跟隨陳丹青的眼睛,娓娓解讀畫家眼中的繪畫傳奇。」
在講述《千裡江山圖》時,陳丹青著力於講述作畫者王希孟這個少年天才,破除了大家以為畫家都是「白鬍子老頭」的刻板印象。
至於作品本身,則是一筆帶過。
當然,相較於畫作本身運用的藝術手法,觀眾對與畫作相關的軼事更有興趣;
對看端坐於桌前,在昏黃燈光下翻閱手稿,一板一眼評畫的陳丹青更有興趣。
之前有人以你與「美」之間只差這一個節目來評價《局部》,真信你就傻了。
看了《局部》,你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與評鑑能力不會有任何實質性改善。且不說二手知識是不是真正帶給你知識,靠一個綜藝節目來攫取養分本來就非常不客觀。
4、不入時的直男嘉賓們
至於另外一檔傳播性稍廣的節目《圓桌派》,粉絲似乎多一些。
馬未都、馬家輝,許子東,幾個文化人圍坐圓桌,斟上一壺茶,你一言,我一語,聊著當下最熱門的話題,竇文濤在中間插科打諢,把這局盤活了。
這種茶話會式的節目,融入感很強,總給人一種你和他們很熟,他們是你老友的錯覺。好像看節目的你也很厲害的樣子。
但不好意思,這真是錯覺……
而且他們的思想體系真有這麼厲害麼?
說句招黑的話,某些嘉賓不僅不入時,而且「直男癌」還挺明顯的。
就拿韓庚聊「鮮肉」和「粉絲文化」那期節目為例。
某位嘉賓點評花滑名將羽生結弦時,用女人的身體形容他,並且把他的受歡迎歸結為長相漂亮。
在這群中年直男的心中,俊美就意味著男性氣概的缺失。這種想法十分狹隘。
羽生結弦,奧運史上唯一蟬聯男子單人花滑金牌的選手,場下笑眼盈盈像個小孩子,但在賽場上王霸之氣盡顯,這難道不是男性魅力的體現麼?
中國人總是喜歡念舊,覺得「老人」好。
但如果「舊式做派」等同於沉溺於自己思想體系,還覺得那樣是好的,也沒什麼可值得捧吹的。
相較於《圓桌派》,另一檔評分遠不及它的節目《十三邀》我倒還更喜歡一些。
許知遠也有自己「直男」的一面,不然也不會向俞飛鴻問出是不是需要依靠男人拓展自己思想邊界的問題。
但許知遠的可愛之處在於,他敢於承認自己的局限,而且也熱衷於和自己價值觀體系完全對立的人進行對話,雖然很多時候他顯得是那麼笨拙。
看著他一臉疑惑地看著李誕,完全搞不懂說「想死在女人身上」的自己出了什麼問題,然後李誕一臉壞笑地回望向他,我覺得這場景有趣極了。
很多人不喜歡許知遠的《十三邀》,是因為他總是會把談話拖入僵局,令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但這種尷尬不恰恰留給觀眾思考的空間麼。流暢的對談令人舒適,但看完之後又留下什麼了?
5、滑稽的「媚雅」心理
這些文化類節目,雖然披著文化的外衣,但本質依舊是「娛樂」。
既然是「娛樂」,就沒有高下之分,只有口味之別。
所以,愛看《局部》的人,並不能說明他就比愛看「101」的人格調高。
事實是,看完《局部》,大多數人並不會就此而對繪畫有什麼深刻的認知和見解。
看完《一千零一夜》,我猜也沒有幾個人會真的去認真讀完梁文道推薦的那本書。
你不是真的想要去讀那本書,而是想要那種「我喜歡在閒暇時間讀一讀書」的感覺。
王小波曾經在他的雜文中提到一個詞,叫「媚雅」。
根據字面意思,就是一味地逢迎、追求所謂象徵高雅品味的事物。
王小波
這是一個「知識付費」的時代,知識被推舉到了一個空前的高位。
很多過分捧吹此類文化類節目,並把這種喜好當做炫耀資本,彰顯自己掌握豐富知識,擁有高文化品味的人就是「媚雅」的典型代表。
這些節目當然有自己的價值。它為你打開了一扇窗,讓你瞥見文學、藝術的世界是如此絢麗奪目,令人流連忘返。
《了不起的蓋茨比》劇照
可聽梁文道讀兩段《了不起的蓋茨比》不能代表你真的讀懂、領會100年前虛幻的「美國夢」。
看陳丹青講述《千裡江山圖》,不能證明你就擁有鑑賞中國山水畫的能力。
他們與很多「小資們」鄙視的「知識二次傳播者」羅振宇本質上是一樣的。這不會因為他們知識分子的姿態而有任何改變。
我記得蔡康永講過一段話:
「電視只是提供了娛樂,在電視節目裡找深度,太看得起電視,也太看不起電視沒出現前的文明史了」。
振聾發聵。這段話放之於比電視更新的網絡媒體上依然適用。
提升個人文學修養,藝術品位,沒什麼捷徑可走。
有空看讀書類節目,不如安安靜靜坐下來認真讀一本書。
本文系【電影通緝令】獨家稿件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END 」
▼
「黑暗世界,誰又比誰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