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裡·米克留科夫:美國二戰後為何打不贏戰爭

2020-12-05 觀察者網

二戰結束後,美國主導發動了幾十場戰爭和軍事衝突,但均沒有獲得最終勝利。專家們指出,雖然今天的美軍擁有巨大的技術優勢,而且美軍也確實取得了很多戰役的勝利,但卻無法贏得任何一場戰爭。我們試圖搞清楚這是為什麼。

押注核打擊失敗

隨著核武器出現,美國開始在戰爭中倚仗核打擊。1945年末,德懷特·艾森豪制定的「總和」計劃獲得通過——核轟炸蘇聯17座大城市。1946年6月,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了「鐵鉗」計劃——用50枚核彈攻擊蘇聯20個核心地區。

1948年末,代號為「御夫」的對蘇核戰計劃啟動,美國計劃在戰爭的第一階段(30天)向70座蘇聯城市投下133枚核彈,並在隨後2年再投下200枚核彈和25萬枚常規炸彈。

1949年末制定的「吊球」計劃則打算向100座蘇聯城市空投300枚核彈。據美國估計,這次核打擊和隨後的常規轟炸將殺死近6000萬蘇聯公民,考慮到未來的作戰行動——超過1億人將喪命。

實施「吊球」計劃的唯一條件是美國積累到一定數量的核彈和其他武器。

蘇聯成功擁有核武器,破壞了美國在核戰中消滅蘇聯的一系列計劃。第三次世界大戰胎死腹中,數千萬人和整個世界避免了滅頂之災。


圖為氫彈試驗

核打擊俄羅斯的計劃也沒有善罷甘休。為了不受懲罰地對俄實施核打擊,美國增強了軍用衛星群建設,並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完善了核彈運載工具。

然而,這些努力註定失敗,因為俄羅斯擁有強大的現代化戰略核力量。一些美國政治家估計,即使只有一枚核彈落在美國,也是其無法接受的損失。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曾對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赫魯雪夫說:「我們的飛彈足夠毀滅你們30次。」赫魯雪夫回答:「我們只能毀滅你們一次,但這就夠了。」

軍事理論水平低

五角大樓軍事戰略的弱點之一是軍事科學乏善可陳。需要注意的一個事實是,軍事科學大家中極少出現美國人的名字。

現在美國積極研究和推廣「網絡中心戰」的概念,這是美國國防部及海軍軍官所創的軍事指導原則。其理論基礎是整合併提高海陸空部隊的作戰能力,令各部協同一致,指揮更快,行動更有效。

不過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網絡中心戰只是指揮管理各兵種和武器的新方式,旨在提高其作戰能力。因此從軍事科學角度而言,並不能將其稱之為武裝鬥爭的新典範。

縱觀美國近15年來的作戰行動,網絡中心戰的概念僅被用於對抗弱敵且相對緩和的軍事衝突中,這些對手既沒有包括衛星在內的現代化偵察裝備,也缺少包括遠程精確打擊武器在內的強力殺傷性武器,更沒有先進的自動化指揮通信系統。因此並不清楚該理論在對抗勢均力敵的強敵時效果如何。


圖為美國空軍網絡戰指揮部內景

儘管遭人詬病,但美國一直在積極推銷一個論點,即主要使用精確制導武器的未來戰爭是網絡中心化且非接觸性的。其目的是讓整個世界產生與美國進行軍事競爭毫無意義的想法。

美國軍人堅信,信息技術能夠令使用者更加有效地減少或杜絕「戰爭迷霧」。這個事實凸顯了美國軍事理論之不成熟,同時也將影響美國的作戰結果。

有幾大戰略弱點

過度依賴電腦:美軍各類型作戰之所以能夠制勝,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網際網路和數據傳輸系統的可靠性,這同樣也是美國在現代化戰爭中的戰略弱點。

美國在軍事上廣泛使用電腦和數據傳輸系統。五角大樓在全球88個國家和地區設有700萬臺設備用於電腦交互,共搭建有1.5萬個軍用區域網。每天都有數百萬潛在黑客覬覦著這些脆弱的系統。

網絡攻擊遠比防禦簡單快捷,成本也更低。美國每年的國防預算約為7000億美元。

除電腦系統外,美軍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航空通信、導航與定位,這同樣是美軍的薄弱隱患。

越安逸越怯懦:除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戰爭外,美國領土上從未發生過內戰。這使美國老百姓無法長期忍受戰爭帶來的艱難困苦,更不能接受戰時權利和自由被剝奪。這也影響到了美軍,使其在作戰中總是力求距離遠、流血少,最好可以借刀殺人。伊拉克戰爭就是證明。

今天的美軍擁有巨大的技術優勢。不過眾所周知,武裝力量的作戰能力由2方面組成——物質和精神。美軍的武器裝備是世界頂尖的,但部隊的精神狀態卻不行。

美國在南斯拉夫、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行動表明,美軍更願意使用飛機、巡航飛彈和遠程火炮進行非接觸性戰爭。任何真正意義的對峙都令美軍感到恐懼。例如,美國在索馬利亞損失了幾名特種兵後,就立即暫停了在該國的「維和行動」。俄羅斯空軍2008年恢復了在美國邊界附近的戰備巡航,此舉立即引發了白宮的憂慮。

美國已習慣非接觸性戰爭,並把一切希望寄托在自己的技術優勢上。這會腐蝕美國軍人,因為他們在戰爭中不能直接感受到必要的危險,使他們產生毫不費力就能無傷而勝的信心,並使其喪失直接在戰場上長期作戰的能力。


圖為美軍戰鬥間隙

難以發動人民:在局部和大規模戰爭中避免不了動用人力,戰爭需要動員國家的一切力量。因此「戰爭依靠人民」的觀點在當今世界仍有現實意義。

美國實行的合同募兵制導致美國公民完全喪失了自願為祖國效力的道德動機。保衛祖國不再是美國公民應盡的義務。承擔國家防禦任務的不是整個社會,也不是全體人民,而是僱傭兵,其入伍的主要動機是經濟考量,而非報效國家。


圖為美軍勞軍演員與美軍大兵一起娛樂

總體來說僱傭軍從來不盡心作戰。他們可以在針對弱敵的短時局部戰爭中較好地完成任務,卻不能在激烈而持久的大規模戰爭中經受住考驗。因此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就說過:「取消義務兵制是個錯誤。」

(原文刊載於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周報,參考消息譯)

相關焦點

  • 俄羅斯駐美國大使館已獲悉克留奇科夫被捕, 將提供必要幫助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8月26日消息,俄羅斯駐美國大使館表示,已經獲悉本國公民葉戈爾∙克留奇科夫因涉嫌策劃網絡犯罪而被捕一事,俄外交人員準備與其聯繫並將提供必要的幫助。通報指出,「大使館已經獲悉事件情況,近期將與克留奇科夫聯繫,查明問題真相,向他提供必要的領事法務協助。」
  • 二戰蘇德戰爭,朱可夫使用人海戰術為何遭人質疑?打贏才是硬道理
    朱可夫被稱為二戰第一名將,還被稱為蘇軍的「救火隊長」。但為何每次戰役中蘇軍傷亡的人數比敵人還多?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就蘇德戰爭來講,蘇軍與德軍的裝甲快速打擊對抗,既沒裝甲優勢又無防禦優勢,如果兵力優勢再沒有,朱可夫如何打贏德軍呢?從這個層面講,打贏才是硬道理。一方面,朱可夫指揮的戰役常常是臨危受命,他是依靠打贏信心和決心贏得戰爭。
  • 二戰蘇聯的狙擊英雄!神出鬼沒令納粹忌憚,軍官都不敢佩戴肩章
    由於瓦西裡懂得會計專業,理所當然的被分配到了財務部,是一個文職工作,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了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瓦西裡放下了手中的鋼筆,決定上前線參加戰鬥。雖然戰爭剛開始,蘇軍節節敗退,士氣低下,可這些並沒有影響到瓦西裡。在戰鬥中他幾乎百發百中,童年的生活也教會了瓦西裡如何巧妙地利用周圍的環境隱蔽自己。
  • 二戰中的日本,為何在攻打中國後又敢發起太平洋戰爭呢?謎底揭曉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二戰中的日本為何在攻打中國後又有膽量發起太平洋戰爭?」這個話題。抗戰打到第四個年頭,中、日兩國都已經盡顯疲態。中國這邊不敢再提什麼速勝論,只奢求小日本不要有下一步的行動,維持現有戰線就行了;而小日本那邊也沒好到哪裡去,深陷中國戰場四年,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不說,連石油儲備都不夠了。
  • 二戰時日本天皇犯下滔天大罪,投降後,為何還能逃脫戰爭罪責?
    二戰時,日本向美國投降的時候提出了一個條件,那就是要求美國保證天皇無罪,最後美國也的確答應了這一條件。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畢竟日本天皇稱得上是二戰最大的戰犯,即便說他犯下了滔天大罪也不為過,那麼為何他在投降以後還能夠逃脫戰爭的罪責呢,難道僅僅是因為美國的庇護嗎?
  • 美國參與大大小小200多起戰爭,美國為何只打一些小國?
    美國成為世界強國之後可謂是天不怕地不怕,哪國不聽話就直接開戰,哪怕是非正義戰爭,安理會不同意,先斬後奏也要打,因此那些被美國支配的小國只能深陷戰爭的沼澤中無法自拔。美國參與大大小小的戰爭也有200多起,實力第一的他自是不害怕會打不贏,可是美國為何只打一些小國?從不敢與俄羅斯直接交手呢?都說柿子要挑軟的捏,美國非常清楚這個準則,雖然軍事實力、經濟體量都是第一位,但是美軍的耐戰力太差了,只要陷入長期戰爭損失就難以估量。
  • 從二戰打到海灣戰爭,美國密蘇裡號戰列艦為何服役那麼久
    因二戰而生的密蘇裡號戰列艦,在裝甲防護和武器裝備上也是頂尖水平。密蘇裡號戰列艦最厚的裝甲,位於司令塔正面,達到了445毫米。最薄弱的頂部裝甲,也有184毫米。這樣的裝甲厚度,能夠讓它承受1噸半重穿甲炮彈的攻擊。法國在二戰後研發的飛魚反艦飛彈,打到了密蘇裡號戰列艦上,也會被反彈回去。
  • 二戰蘇德戰爭,巴巴羅薩計劃為何不是佔領蘇聯全境?心有餘力不足
    首先,德國閃擊蘇聯是螞蟻吃大象,一口難吃一個胖子巴巴羅薩計劃是二戰以來戰爭史上最宏大的作戰計劃之一,它在諸多懷疑和爭論中發起,又在諸多質疑和指責中結束。有人說這個計劃就是個紙上談兵,德軍根本沒有辦法實現;也有人說如果沒有德軍統帥部瞎指揮,計劃就能成功。實際上,這只是猜測而已。第一,巴巴羅薩計劃是個分階段實施計劃,它是德國稱霸歐亞的一部分。
  • 二戰大片《兵臨城下》裡,瓦西裡和科寧斯上校到底誰的槍法準?
    李三萬摘要:二戰大片《兵臨城下》裡,是以史達林格勒戰役為背景,主要是講蘇聯和德國的王牌狙擊手對決的故事,那麼,瓦西裡和科寧斯上校到底誰的槍法準?二戰大片《兵臨城下》裡,是以史達林格勒戰役為背景,主要是講蘇聯和德國的王牌狙擊手對決的故事,那麼,瓦西裡和科寧斯上校到底誰的槍法準?
  • 二戰歷史談:帕夫利琴科為啥成為傑出的女狙擊手
    兵臨城下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二戰期間,一個狙擊手的故事。類似這樣,關於狙擊手的電影還有很多?。在電影中,主人公瓦西裡是一個非常出色的狙擊手,他能夠完美的完成每一次任務,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螢屏印象。其實這部電影由瓦西裡現實裡真實經歷改編而成,其本人是俄國一位出色的狙擊手。在整個戰爭期間他擊斃了四百多名德軍。其實歷史上,狙擊手絕大多數是男性,可能因為艱苦和殺戮,男性在角色上比較適合。
  • 二戰時期日軍為何要把牛肉罐頭稱為豬食?
    即便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我軍還是堅持到最後,打贏了一次又一次攻堅戰。其實,在戰爭年代物資嚴重匱乏,很多時候就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成了奢侈的代名詞,那麼,為何二戰時候日軍明明吃的牛肉罐頭,卻還在說是豬食呢?要知道,罐頭這種高大上的食品對於我軍簡直就是美味佳饒。 當然,這個問題只能從日軍自身對夥食標準的高要求來討論,不能與我軍的夥食標準聯繫到一起。
  • 海賊王:克比得罪了赤犬,頂上戰爭結束後,赤犬為何不滅了他?
    克比頂撞了赤犬,赤犬想要擊殺克比,卻被紅髮香克斯救下,為何赤犬沒有找克比的麻煩?頂上戰爭後,赤犬忙著爭奪海軍元帥之位,根本就沒有心思報復任何人,赤犬雖然勝了,他的地位不穩定1.頂上戰爭後赤犬與青雉爭奪海軍元帥之位大戰十天十夜頂上戰爭結束後,世界格局發生巨大的改變,偉大航路三大勢力平衡首次被打破,四皇一角崩塌,新世界的海賊越來越猖獗。海軍本部也出動了所有的力量去追捕海賊以及越獄的囚犯,赤犬也去追捕黑鬍子了!
  • 二戰日本被逼到絕路上時為何出現了全國瘋狂挖松樹根的狂潮?
    在二戰後期,日本國內的資源已經維持不了這支法西斯軍隊,連年的戰爭讓日本陷入困境,很多日本民眾也想結束這場戰爭,但是當時民眾深受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他們效忠天皇,極其愚昧。當時日本國內掀起了挖松樹根的風潮,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傳說中的瓦西裡——《兵臨城下》
    這是根據二戰真實事件改編的,不愧為狙擊片鼻祖。緊張的氣氛從影片的第一個鏡頭貫穿至片尾。從瓦西裡一踏上戰場開始,直至一槍擊斃德國狙擊教導員的那一刻,他的性命都是別在腰上的,而我的心也一直是揪著的。 劇本的成功改編是這部電影的靈魂。
  • 洛馬琴科告誡洛佩茲:說出去的話,就需要在拳臺上兌現!
    由於受疫情和美國當前政策影響,瓦西裡·洛馬琴科將會在沒有觀眾的閉館環境下,進行自己職業生涯最重要的一場比賽。不過,瓦西裡·洛馬琴科對有沒有觀眾到場並不在意,而且他也認為在當前的大環境下,舉行閉館比賽是十分有必要的。
  • 國外電影推薦:排行榜前10名的戰爭電影,值得一看
    2014年12月17日,影片入選2014年美國「國寶影片」名單。作為戰爭電影排行榜前十名第一,不是沒有理由的。影片在戰爭場面的表現非常逼真,幾乎是真實再現了當時的戰場血腥景象,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美國電影協會將其定為「極度渲染戰爭的暴力片」。不過許多二戰老兵對影片卻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它是「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
  • 瓦西裡·扎伊採夫:擊敗德軍王牌狙擊手,不止活在電影裡的傳奇
    百姓讀史2001年電影《兵臨城下》上映,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一位名叫瓦西裡·扎伊採夫的蘇軍狙擊手,與德軍狙擊學院院長科寧斯少校之間的一場生死對決,男主角瓦西裡·扎伊採夫神乎其技的狙擊技術讓人大呼神奇。百姓讀史為啥瓦西裡·扎伊採夫是最有名的呢?
  • 亞塞拜然可打敗小國亞美尼亞:1億阿拉伯人為何打不贏小國以色列
    以色列就那麼一點人,幾千輛坦克拼死突擊,一天就能打過去。這些辦法,阿拉伯人早就用過了,根本就不管用。反而還損失慘重。都說,雙拳難敵四手,但是在中東地區,卻是,眾拳難敵以色列。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就募集到了1.25億美元軍費,這在1947年是一筆非常巨大的金錢。正是因為有了大筆金錢,以色列才能購買大量武器裝備投入戰場。  在早期是購買捷克武器,後來購買法國武器。到第3次中東戰爭以後,以色列開始與美國建立起盟友關係,獲得大量美國武器。武器不愁了,那麼戰鬥人員呢?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
    原標題: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 ▲ 戰敗後的印度進行全民動員 所以,中國軍方從一開始就只是想打一場把敵人「打痛」的「有限戰爭」,而不是一勞永逸地解決邊境問題,從這一點來說,無論中國軍隊當時打到了哪裡,佔領了多少地方,撤軍都難以避免。
  • 《兵臨城下》:美國出品,法國導演,看蘇聯如何取得二戰勝利
    估計沒有比這更慘的時候了,前有德國人的掃射,後有自己人的懲罰性射殺,就這樣一來一回。這一批人已經都倒在了戰場上,正如中國人所言人命如草介,這時候生命就是這麼廉價,微不足道。故事還沒結束,醬油們都領盒飯以後還沒掛掉的瓦西裡開始了自己的表演,與他躲在同一個地方的二等政委丹尼洛夫本來要射殺不遠處的德國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