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鋼筆書法風格多種多樣,常常令初學者目不暇接。為何在中國流行不到百年的東西,卻和毛筆一樣,產生了那麼多不同的風格呢?
矯健如遊龍,端方似伏虎。迥異的硬筆風格,雖然令初學者大飽眼福,但選擇起來就常常猶豫不定:「我該學哪種風格呢?」
這一切,要從鋼筆的歷史說開去。只有了解鋼筆的歷史,才能知道哪種鋼筆風格最適合自己。
軟硬兼施:新文運之後的摸索期
在新文化運動後一段時間,大家為了擺脫舊道德,紛紛開始寫鋼筆字。當時的鋼筆還是舶來品,1928年中國才開始生產自己的鋼筆。於是能用得起鋼筆的,幾乎全是留學外國的一批人:學貫中西,有良好的毛筆字基礎打底,這些都為鋼筆字的流行創造了條件。
當時的一些文豪,尤其是高產之王魯迅,其書法少有筆鋒,簡潔明了。民國才女林徽因亦然。或許是當時的鋼筆筆尖彈性不佳的,不易出鋒的緣故。


1949年初版的《鋼筆字範》,由鄧散木與白蕉書寫,成了中國第一本鋼筆字帖。在這本字帖裡,還能看到濃濃的毛筆風味。點畫之間,遵循了中國最傳統的美學,也就是深深體現在各種毛筆字裡的美學。收筆回鋒,凌空取勢,這些專業術語仍然在鋼筆字中適用。
字字整齊:建國後的人肉印表機
在建國之後,由於印刷業比較落後,加上當時電腦沒有普及,鋼筆書法家的定義就是寫字整齊劃一,易於辨認。在電腦設計出現之前,書籍的封面幾乎全是毛筆書家或鋼筆書家題字。這種習俗並非是魯迅起頭,雖然魯迅先生的確喜好給自己的書籍設計封面,並題寫書名,但自古以來直到電腦印刷之前的的書籍,幾乎全是如此。
古代的書籍,書名往往寫在一張窄紙條上,再貼在封面的左上角。一些手札,就把題目貼在中間。手寫書名是古人的慣例,到建國後的中國需要大量印書的時候,往往需要一些書家來設計書名。這些書家今日被貶稱為寫字匠,的確是失卻尊敬,忘記了他們曾經的貢獻。
這些書家,又不是寫不出好看的字。比如擅長寫仿宋字體的劉佳尚,落款風流飄逸,別具一格。

百舸爭流:改開後的書風大爆炸
改革開放帶來的最大的便利,就是人們擁有的信息更多。改革開放後的第四年,《浙江青年》雜誌社舉辦了第一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當時27歲的顧仲安榮獲一等獎;時隔兩年,全國首屆青年鋼筆書法競賽舉辦,還在浙江上學的王羲之後代王正良也榮獲一等獎。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龐中華引爆了硬筆學習風潮,隨後一批硬壇人物紛紛出現,鋼筆書風進入百舸爭流時期。
爭論:毛筆或鋼筆?實用或藝術?
一些硬筆大家,在給人題詞題字的時候,還是使用毛筆,尤其是一些書家並不以毛筆見長,卻依然要用毛筆,這就有些耐人尋味了。在收藏市場上,鋼筆作品並不像毛筆,動輒排出幾十萬的價格。鋼筆的「自卑」源於毛筆的「自傲」,或源於市場追捧」大字「的庸俗。但實事求是說,既然都是藝術工具,就不存在什麼雅俗。鋼琴不該看不起嗩吶,鑼鼓也別嘲諷二胡。
實用還是藝術的爭論,並非鋼筆才有。館閣體便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作為應試字體,館閣體又黑又方,給閱卷老師賞心悅目的感覺。從古至今,沒有聽說誰考試用二王的行草的。早先鋼筆出現,我們說把藝術給毛筆,鋼筆只要實用就好了;再後來計算機出現,我們又講,把藝術給鋼筆,把實用給電腦,讓毛筆去博物館吧。
早在毛筆出現之前,未必沒有人用過草棍之類的書寫工具。實用或藝術從來都不看工具,而看具體的用途。若是為了考試,那應試藝術往往比純粹的藝術更容易得高分。若是為了體驗「會心一笑」的高雅不凡之樂,二王趙孟往往比館閣體好的多。
鋼筆的發展,就像一條河流。千百帆船競渡,都從上遊來,都從中華文明裡最優美的部分來。所謂取法乎上,便是此意。龐中華,鄒慕白,王正良,顧仲安,都是這條河上或快或慢的船。船上有風景,但最美的,還是這些船出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