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獨異於人,而貴食母,最自在的人生是懂得自守

2021-01-09 牛子道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佛教有句話說:大佛大魔一念間。善惡美醜便是如此,所有變化都在人的一念之間,在這個充滿繁雜的社會,我們如何才能保持一念做過之處不出錯呢?

《道德經》裡面說: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僅「自守」二字足矣。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眾人興高採烈的如同享受盛宴、登臺賞春一般,唯獨老子像出生的孩童般不苟言笑;所有人都富貴有餘,唯獨老子孑然一身的清貧;所有人都聰明有所作為,唯獨老子愚笨糊塗。

老子通過描述自己與眾人,刻畫出一個獨立於世外的形象,自身與社會主流格格不入。

世人都在追求享樂、富貴,自以為聰明、有所作為,卻不知只是這時代潮流下的一片落葉,若無垠之水,隨波逐流。

正如範應元所說:

聖人之心,渾然天理,終日如愚。俗人皆逐境為明,我獨守道如昧。

聖人的心態如天然形成的一般,不為外物所動。而常人心態卻跳脫若開竅,與之相比追求大道的聖人反而像個愚夫。

時代在改變,追求美好事物,厭惡醜陋已經成為主旋律。這種行為看似是社會的發展方向,實則只是一種隨大流的行為。

世人皆被外物迷惑,失去了本心。

能夠堅守本心,保持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人卻被看做愚昧無知,殊不知他們只是簡單地遵守大道,這是因為很少有人能夠認清自身所處的環境。

故而老子曰: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我與眾人格格不入,是因為我重視本心,以道自守。

自守本心,才能不被時代潮流所淹沒。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默默地滋潤萬物卻不與他們相爭,甘心居於眾人厭惡的汙濁之地,但它卻是最接近「道」的存在。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世間最善的德行就像水一樣。

水,謙卑自處,淡泊名利,知方圓進退,沉靜無聲,遠離眾人獨立於世外。

水,不與萬物相爭,不追隨萬物潮流,處汙濁之地而不與萬物同流合汙。

水所具備的品質,都是聖人所推崇的。因此,水才能夠獨善其身。

做人要如水一般活。

一次,莊子正在垂釣,楚王派人請他到楚國共同治理國事。

莊子卻不為所動,只是淡淡問道:

我聽說楚國有隻三千歲的神龜,被殺後楚王將其供奉在廟堂上。請問它是喜歡死後被供奉,還是活著在水中遊弋(yi)呢?

來人答:自然是願意活著在水中搖尾而行。

莊子說:諸位請回吧,我也想在水中搖尾而行。

還有一次,莊子想去梁國看望好友惠施,這時惠施已是梁國宰相,有人說莊子想取而代之。

惠施深知莊子之才,很擔心,便派人在城中收捕莊子。

而莊子卻大搖大擺上門拜見,一見面就對惠施說:

烏鴉正在享用爛老鼠,鳳凰從它頭上飛過,烏鴉急忙護著老鼠對鳳凰吼叫,你說可笑不?

惠施聽後有些茫然,莊子接著說:你也想用老鼠來嚇我嗎?

莊子甘心做一介平民自由自在,無視大富大貴,無視高官厚祿。

他的淡泊名利,與世無爭不正如水一般嗎?

做人要如水一般淡泊,方能堅守自身。

回首人生,你我皆處於盛世之下,亦如亂世之中。

我們都在為升職加薪、功名富貴、一車一房努力,不知不覺已被社會潮流淹沒,失去了本心。在時代的洪流下,你我皆如流沙,無法自主,只能隨波逐流。

縱然我們無法改變時代,但至少可以做到自守,堅守本心,不被外物所惑。如此,才不至於失去自我,淪為被時代裹挾的行屍走肉。

自守,乃獨立之本,是清淨之源,亦是活出自我、獲得快樂的源泉。

相關焦點

  • 老子所說的「而貴食母」是什麼意思?
    有關老子「而貴食母」,這裡「母」是開始的意思,是食物的開始。「貴食母」就是事物的原本,根源。「而貴食母」出自《道德經而貴食母》:「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這句話表達了老子的人生追求,意思是:「我之所以和別人不一樣,那是因為我能深入地思索世界萬物的本源、根本。
  • 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天道民心,才是為政者的根本遵循
    《道德經》第二十章,「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是說,與那些追名逐利、營求不已的眾人不同,我所珍視貴重的,是化生天地萬物的自然之道,和奉養卿大夫士的天下百姓。「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只有民心安定,社會安寧,王侯的社稷才可長治久安。身為社稷之主,又怎可捨本逐末呢?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
  • 陪你一起讀《道德經》,「獨異於人,面貴食母」
    《道德經》,「獨異於人,面貴食母」【原文】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本篇是老子思想的獨白,也是他思想的精華。可以說是《道德經》一書的重點。老子通過將自己和眾人對比,顯示出自己之所以無憂無慮、無傷無痛、逍遙自在,主要是因為自己注重以洞察萬物的根源來滋補靈魂。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你是否也是特別在意外在的東西,比如周圍的人生活得比你好,開的車比你貴,住的房子比你大,穿著品牌比你高檔。
  • 《道德經》:遇事懂得變通,學會小人的手段,是為了更好的做君子
    《道德經》:遇事懂得變通,學會小人的手段,是為了更好的做君子何為君子?何為小人?用一句古詩來形容就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就是能夠守住自己的本心,做人有個標準,不偏不倚,這才為君子。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有說過,要學會變通才是真正的君子。變則通,通則久最好的方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持守原則,而是懂得圓潤變通。
  • 精選《道德經》中的10句話,每一句都可做人生格言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裡面有很多經典的語句,耐人尋味,發人深省。下面是《道德經》中的10句話,每一句都可以做我們的人生格言,掛在牆上,讓人敬仰。很多東西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怎麼追求也沒有用,所以人生要懂得淡然知足。
  • 《道德經》:讓自己人生變困難的,就是永遠學不會「舍」與「得」
    但是在第二次看見這則廣告的時候,才發現重點是在於「舍」「得」上面,天下因果得失,其實皆是一個循環,有些東西人們總是握的太死,不懂得事物的運轉規律,這樣就會導致自己招來禍患。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的一切,並非實際的擁有,人生在世不過短短幾十載,有些東西等我們去世後,還會有人接著「擁有」他們。我們只不過是他們的其中一任主人,又何談擁有之說呢?
  • 《道德經》名言精選——感悟豁達的人生
    炎熱的夏天,人的心情也很容易浮躁,趁此機會,我們再學習一下《道德經》裡的名言,讓我們心也跟著清淨一下,心靜自然涼嘛。一,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仁慈的人,在大義面前才會勇敢,小人只是內強中幹,色厲內荏;儉樸淡泊,才能心胸廣闊;不驕不滿,不敢為天下先,將來才會成為大器。二,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 《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年輕的時候就很厲害
    《道德經》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方形本來是有稜角的,可是大到一定的程度,就接近於圓形。正如我們看地球,都是有稜有角,可它就是一個圓形。大的器物需要精心雕琢,看起來無用,實際上卻有大用處。其實,對一個人來說,所謂大器晚成,很多時候只是因為年輕時的積累而已。
  • 《道德經》說了什麼?其精髓就這6個字,悟透者受益匪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聖人老子撰寫的一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其文意深奧,包含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被譽為萬經之王。可以說,能讀懂一部《道德經》,自身的智慧必定能有所增長,人生一定也能有很深刻的感悟。但《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想要讀懂可不簡單。相信許多人看完之後,依然是一臉迷茫。
  • 《道德經》名言賞析——生活中的智慧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想做一件難度很大的事,要從這件事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先要從最細小的地方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無論工作還是學習中,都應該從細節入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闡釋的源於天地之本、萬物之源的道,更是一言以蔽之,道盡天地人生的無窮玄妙、智慧,惠澤啟悟人們明道、修身、治世。 源流於老子《道德經》的成語,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而逐漸被更多人領悟,成為沿用至今的簡潔精粹之語,所成之語充滿著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兩組四字連用的,但人們廣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組成。
  • 《道德經》:「有容」乃大!
    對於房子,大家最看重的就是房子的可用面積,因為這個指數才真正決定了房間的性價比,房產證寫的上面積再大,減掉公攤,真正的可用面積有多少,這才是最重要的!《道德經》告訴我們「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房子的牆壁是死的,房子的空間才是可以用來在裡面活動的,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道德經》作為萬經之王,為什麼要告訴我們這麼普通的常識呢?
  • 白巖松說:《道德經》中的這句話,讓我放棄了一個月2000萬的機會
    對於《道德經》,林語堂先生曾在《老子的智慧》裡一文中評價過這樣的一段話:看過《道徳經》的人,第一個反應,便是大笑;接著就開始自嘲似的笑;最後才大悟到這才是目前最需要的教訓。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 《道德經》另一個重要作用:修煉
    我遂用師父教的《道德經》中的修煉方法,調理身體,取得很好的效果,在這裡分享給大家,以期待對大家有所幫助。《道德經》由老子所著。老子出生在群雄紛爭,跌宕變換的春秋時代,又處在政治漩渦的中心,其所面臨的的政治、社會和人文環境比常人複雜得多。但老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為而成,不求而得,最後又逍遙而去。這位聖人是真正「活的教導」。
  • 《道德經》中經典的5句話,字數不多,卻很受用
    影響過自己人生的一共有四本書,前三本分別是《新華字典》、《朦朧詩選》和《曾國藩家書》而最後一本,也就是現在正在影響他的,就是流傳了千年的《道德經》。老子出關,尹喜問道,一夜成書,落筆5000餘字,書名為《老子》。
  • 道德經裡經典的三句名言,記住並理解,對你的人生大有裨益
    雖然到了今天,這些名言距離我們已經非常久遠了,但是古人憑藉著人生閱歷和智慧總結出來的名言,對我們依然有用處。例如老子所寫的道德經,裡邊兒有很多經典名句,拿出來就能指導我們的人生,如果能夠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意思,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和人生走向。今天就讓我來給大家分享三句道德經裡的名言,希望各位讀者能夠從中受益。
  • 文化之母《道德經》,這50個常用成語全部出自它!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功成不處 成功以後而不以為是自己的功勞。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 《道德經》的人生智慧:物極必反
    老子在《道德經.四十章》上講到: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反,是道的本體,道體雖然虛無、清淨,但卻是所有變動的主角;弱,是道的表象,道雖然看似柔弱無用,卻是天下有用的根本。
  • 《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多數都是「雌雄同體」,細品才知高明
    一個人道德思想的高深之處他往往表現在他外界的行為,才能明白什麼叫做「雌雄同體」。曾國藩這就是這樣的人,有人聽到他會深深厭惡他,因為籤訂一些喪權條約。但他只是被當時形勢所逼,他的一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他是一位有節氣的人,對我們的歷史發展也產生重大影響。在鹹豐7年時期,曾國藩陷入了人生的低谷,閒置在家,無所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