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鬥劇《後宮甄嬛傳》通過一系列的勾心鬥角、陰謀陷害,展現了雍正的妃子甄嬛的一生。儘管這部劇已經播出十年之久,但裡面的故事細節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其中,劇中甄嬛與四阿哥的博弈,也相當精彩。
劇中的四阿哥從小聰明伶俐,但是他的生母是一個身份卑微的宮女,因此一直不受皇帝喜愛。後來甄嬛藉以四阿哥生母的身份,從甘露寺順利回宮,就此兩人因利益關係緊緊綁在一起。
後來,甄嬛一路升級打怪,成為皇太后,四阿哥也因此順利登基,做了皇帝。
但因為兩人並不是親母子的關係,甄嬛還有六阿哥這個親兒子。四阿哥登基之後,以鄭伯克段於鄢的典故對甄嬛進行試探。甄嬛提出讓六阿哥繼承果郡王一嗣,這才打消掉四阿哥的疑慮。
劇中甄嬛並不是乾隆的生母,而且兩人的關係也充滿了利益的糾葛與博弈。那麼歷史上,有甄嬛這個人物嗎?如果有,她和乾隆的真實關係又究竟如何呢?
歷史上,甄嬛是真實存在的一個人物,她的原型正是雍正帝的妃子,乾隆帝的生母——孝聖皇太后。
據乾隆皇帝本紀,乾隆的生母姓鈕鈷祿氏,為滿洲鑲黃旗四品典儀凌柱的女兒,生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幼時家貧,居熱河。十三歲時,選入皇四子胤禛(當時封多羅貝勒)的府中為格格。當時她的地位並不高,等同於貼身侍女。二十歲時,她生下了胤禛的第四個兒子弘曆。
1722年,康熙逝世,雍正即位。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便備好密詔,立皇四子弘曆為嗣君。同年十二月,封鈕祜祿氏為熹妃,後晉為貴妃。當時,雍正皇帝住在養心殿,而弘曆則奉命住在乾清宮東側的毓慶宮,隱有東宮太子之意。
雍正過世,乾隆登基後,鈕祜祿氏(熹貴妃)被尊為「崇慶皇太后」。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二十三日,太后以八十六歲高壽,逝世於圓明園的長春仙館。乾隆尊謐她為「孝聖慈宣康惠敦和敬天光聖憲皇后」,四月,葬於泰東陵。
孝聖皇太后的「上位」之路,顯然不像劇中的甄嬛依靠爭寵宮鬥,而是母憑子貴,獲得尊榮。
她在乾隆盛世當了四十一年皇太后,享年之高,在清代皇太后中列第一位,在中國封建歷史上也是極為少見。
那麼,乾隆又是如何對待孝聖皇太后的呢?他們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呢?
眾所周知,乾隆是深度詩歌愛好者,一生留下了四萬餘首詩,成功奪得詩歌數量榜冠軍。
儘管只有一首《飛雪》收入小學語文教材,但這些詩還是反映了乾隆生活的點點滴滴,藉此,我們能夠考察出乾隆與其生母的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他所作的詩文之中,幾乎沒有任何有關兒女私情的作品,雖然這可能是他當時故意以此顯示他不是一個溺於兒女私情的人。但是為女性長輩而作的詩,也十分有限;而且,其中最令人不解的是,找不到任何一件詩文是專為他的生母而作的。
雖然,其中有一首題為《恭祝皇母聖壽》,但他在此處所說的「皇母」,應是指當時的孝敬皇后。按當時所有的皇子,都須稱皇后為「皇母」;如果是庶出,則稱自己的生母為「聖母」,以示尊卑之別。因此,這首詩應是專為當時的孝敬皇后所作的祝壽之詩,而非是為他的生母而作的。
這樣的行徑,與他在登基之後的行為完全相反。因為,在他即位後所作的四萬多首御製詩中,有多達四百多首以上的詩,都與他的生母有關;其中反映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幾乎無時無刻不想到他生母的事實。
既然如此,那麼他在此時所表現出的這種沉默,與似乎刻意迴避的態度,又是為了什麼呢?
在此期中,他之所以不提到他的生母的原因,可能是由於他是庶出,而當時皇后還在,因此他不得不有所顧忌;也因此,他對自己親生母親的感情也就不敢太過張揚。
不過,在雍正九年孝敬皇后過世和雍正十三年九月他自己登基之後,這種情形就完全改觀了。在那以後的四十二年當中,他時時刻刻表現出對自己的生母熱切而濃厚的感情,太后是在他詩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人。
而孝聖皇太后逝世之後,乾隆也時常在詩中流露出對太后的思念之情。
比如,在太后去世同年年底,乾隆所題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中的一首詩:
復雪叨天貺,自宵達曙連;繽紛迷曠宇,雱霈溼非煙。誠幸逢膏續,仍欣在臘前;無人相慰藉,獨立一酸然。
詩中一開始所說的是因為該年臘月得雪有利於農而欣喜,但到結尾時,他的這種欣喜之情,卻又因無法與他母親分享而轉為傷悲。
而到了乾隆八十五時,他都還會寫詩懷念太后,由此可見,不論太后已經逝世多久,他對她的懷念一直是持久不變的。
除了用詩表達對母親的熱烈感情,乾隆在日常生活中對太后也是念茲在茲,無時不放在心上,每凡居處、出入與巡狩,多奉母同行,賀壽禮,上尊號,更無時間斷。
乾隆對孝聖皇太后的孝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不論居住何地,常常問安
為了讓太后居住舒適,乾隆十六年到乾隆三十四年間,乾隆皇帝特別重修太后所住的慈寧宮,費銀五千四百七十八兩有餘。在宮中期間,乾隆皇帝每間隔數日必親自到太后住處問安。
有時候,太后住在頤和園,乾隆則需要回宮處理公事,兩人居住較遠,但不論居處在何地,乾隆皇帝都經常到太后住處問安,且時常贈送她各種珍貴的物品,其中包括他的御筆書畫作品。
乾隆母子可以說是旅遊達人。乾隆在位六十年期間,曾經離京到各地巡狩,共計有72次之多,平均每年出外遠行1.2次。其中,在他去外地巡狩的23次之中,有14次都奉太后同行,六次南巡之中,前四次也都是奉太后同行。
第四次南巡時,太后已經七十四歲了,有感於此,乾隆在迴鑾渡黃河時,便暗自決定,以後不再奉母南巡。此後,他暫罷南巡十五年,一直等到太后過世三年之後,才再作第五度南巡。最後一次南巡時,他已經七十四歲了。之所以選擇在那個年齡作最後一次南巡,可能是因太后最後一次南巡時,年正七十四歲的緣故。
此外,巡狩和南巡的日期,有些是特別為了配合太后的大壽而舉行的祈福或祝壽的活動。比如,乾隆之所以特別選擇在乾隆六年第一次到木蘭秋獮,實是因為那年正值太后五十大壽。而他第一次南巡那年,也正值太后六十大壽。
3、大壽慶典,隆重慶祝
乾隆皇帝對於太后每年的壽誕,也從不草率。如:到慈寧宮祝壽;自製詩畫,與皇子、皇孫送壽禮;彩衣捧觴獻舞,都是慣例。
「每萬壽慶辰,酒酣,帝躬起舞蹈,賞燈賜膳。」
而每逢太后大壽時,除了以出外巡狩的方式,令太后欣喜,還會上徽號、建寺祝壽,併到名山祈福,安排各種大規模的慶祝和祈福活動,且命人作畫紀念。
4、徽號尊銜,尊上加尊
乾隆皇帝對太后無時不顯現他的崇敬和感恩之心,每年太后大壽,或者在各種國家喜慶時,會尊上加尊地冊尊皇太后,並恭上徽號。這種情形共有九次,每次都以十分隆重的儀式舉行。
從一開始乾隆登基時,被尊為「崇慶皇太后」,後又累加徽號,到去世時,她已被尊稱為「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寧豫皇太后」,成為皇太后中上徽號次數最多的太后。可見,她的尊榮幾乎已達極致了。
從以上諸事中可證:乾隆皇帝從登基之後,四十二年來對太后的孝養始終如一,無微不至。那麼乾隆是不是一個「媽寶」,事事都向太后稟告,言聽計從呢?
事實上,恰恰相反,乾隆一直嚴守清朝立國以來的祖訓:後宮不得幹政;而且,對於母族外戚也防範甚嚴。
即使貴如太后,她的父母想到圓明園宮內探親,也必得事先向皇帝申請,獲準後才可行,否則便算逾制。
例如,在乾隆皇帝剛登基後不久,有一次內侍徑引太后的親弟進入後宮,根本沒到太后住的慈寧宮,而只不過遠遠地在東六宮的蒼震門內謝恩。乾隆皇帝得知後便十分震怒,對侍者加以斥責,且令不得再犯。
照理而言,他對自己的親生母舅,不應如此不客氣。這件事情表面上,固然顯現出乾隆恪守祖訓,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它也反映了乾隆對於他母親的家族並未特別禮遇的事實。
乾隆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可能原因有二:首先,他的外祖父凌柱,只是一個四品典儀內大臣,家世並不顯赫。其次,他的母舅才具平庸,所以他未加以提拔重用。
相對地,乾隆皇帝對於自己的皇后和貴妃的族人,只要是具有才幹,他都十分照顧。比如,他重用孝賢皇后的弟弟傅恆。傅恆一生立下許多戰功,被封為一等公。傅恆的兒子福康安,也因戰功而受爵。另外,他也重用慧賢皇貴妃的父親高斌與兄弟高晉和高恆。三人曾分別擔任直隸和江浙兩地的總督,以及總管兩淮鹽政。
由此可證,乾隆皇帝並非完全排斥外戚,而是看他們是否具有才幹。
太后篤信佛教,她曾親手貼繡,製作佛像《綠度母貼繡像》。有一次,她向乾隆皇帝建議:順天府某處一佛寺殘破,應加修繕。乾隆皇帝雖然表面上聽從她的囑咐,卻隨即召來她的隨從,訓誡他們不得視太后所好,而隨便向她通報外界的相關消息;當然,也不得隨便引尼師入宮見太后。
乾隆皇帝一方面順從太后所請,但另一方面也同時在防範小人居中興風作浪,由此可見乾隆皇帝的精明幹練:他侍太后至孝,對她生活上的大小事都加以過問,但同時又善於防微杜漸。
以上可知,乾隆皇帝對他的生母孝聖皇太后四十二年裡至親至孝的行為,可謂克盡孝道、無微不至,他似乎要以這種種行為,來證明他是中國歷史上侍母最為盡心,也是最孝順的皇帝。
那麼為何他要如此大肆宣揚他的這些孝行呢?
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這或許是為了彌補他早期因限於時空環境,不敢對他的生母表現出真情的一種過度誇張的行為。
(2)後期由於他身為皇帝,再無任何顧忌,因此他的一片孝心真情發自內心而不能自已,不僅形之於外,又見之於詩文書畫,可謂天性至孝。
(3)他既身為人君,因此有意藉由各種圖畫和文獻公開顯示他的各種孝行,所謂「百行孝為先」,以此作為萬民表率。
(4)他有意藉由史冊,將他的孝行傳之久遠,以證明他是一個恪守祖宗家法,實踐儒家核心價值觀念,以孝治天下的聖主明君,並期望以此在歷史上流芳百世。
你了解歷史上真實的甄嬛嗎?你如何看待乾隆的孝行?分享你的感想,小北將挑選2位幸運讀者,贈出今天的主題圖書《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與內心世界》。
編輯:冉娜 黃泓
觀點資料參考:
《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與內心世界》
轉載及合作請加微信:
Burning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