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斌:父母與孩子相處,首先要學會「不裝」

2020-12-03 澎湃新聞

許斌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2004年,許斌教授辭去美國的教職回到祖國並加入中歐,也因此得到了與妻女時常相伴的機會。許斌教授認為,現代思維中最基本的一條就是「家庭第一」,當時他對此並沒有深刻認知,卻下意識地這樣做了。在陪伴女兒成長的過程中,他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現代家庭教育理念——DEAL,即發現(Discover)、鼓勵(Encourage)、接受(Accept)和愛(Love)。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當下,也給了我們重新審視家庭關係、親子關係的良好契機。今天,在中歐FM118電臺,我們與你一起分享許斌教授的家庭教育觀。

中歐EMBA2014級校友顧斌

關於家庭教育,我時常有一個想法: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初步實現了「四個現代化」,但這只是物質層面的現代化,我們依然需要觀念的現代化。根據我的觀察,我們的很多觀念尤其是對子女的教育觀念,依然比較「不現代」。

父母能否培養起教育子女的現代觀念,事關我們下一代的健康成長乃至國家的未來。所以,我今天想分享是:父母如何樹立現代思維,將孩子培養成幸福快樂的人。

為人父母不能「裝」

什麼是現代思維?我所理解的現代思維有幾個要點:承認人性,尊重個體;讓個性得到充分發揮;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現代思維的很多內容確實來自西方,但現代思維並不等同於西方思維。在中國古代思想中,也有不少觀點在今天看來依然頗為現代。拿墨家來說,其提倡「兼愛」,認為愛不分厚薄親疏,不能只局限於自己的親戚朋友,而應該愛普天下的人;同時墨家主張「非攻」,反對戰爭。這些都屬於現代思維的範疇。道家有楊朱學派。雖然道家的標籤是「不爭」「無為而治」,但楊朱屬道家的激進派,他主張「貴己」「為我」,即個人至上。楊朱曾說,「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也。」楊朱的這個觀點和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理念相當一致,兩人都認為,如果每個人都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那麼整個社會的福利就會達到最大化。這個想法是很現代的。

與現代思維相對應的是傳統思維,也就是很多中國家長所具備的思維,其主要表現是:強調等級;不提倡個性張揚和人性發揮;不重實踐。

這裡所說的傳統思維和儒家學說有著密切關係。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西漢大儒董仲舒提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等級。孟子曾猛烈批判墨子和楊朱二人的學說,他認為墨家的「兼愛」是無父無君,不成體統;楊朱的「一毛不拔」是極端自私,有悖人倫。儒家思想成為兩千多年來統治中國的主流思想,也成為國人傳統思維的主要源頭。

需要說明的是,儒家思想中並非沒有現代觀念。宋代大儒朱熹提出人與聖人不同,人沒有天生的性善,而是「善惡同體」,對人性的這種認識就很現代;明代大儒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重視實踐,反對空談,這個求知態度也很現代。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壓抑個性服從等級」,這是中國家長根深蒂固的「傳統思維」。

抱有傳統思維的家長非常在乎作為父母的權威,非常在乎孩子給自己掙面子,因而和孩子的關係就是一個「裝」字。這些家長平時不傾聽孩子的聲音,不關心孩子的學業,但當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時,就會擺出一副大人的模樣大聲斥責;他們不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卻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比別人家的孩子強;他們自己打牌喝酒,卻口口聲聲告誡孩子要專心學習……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很難健康成長。

和孩子相處,首先要學會「不裝」。父母要學會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個人特質,傾聽他的內心想法,接受他和別人的差異,並且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教育子女不能有太強的功利心

我只有一個女兒,所以家庭教育的經驗很有限。我能分享的只是自己在與女兒相處過程中的一些體會。今天我要談的也不是如何考上「藤校」的「成功秘訣」。我和我太太都認為,在子女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抱有太強的功利心。我要分享的,是我們如何將天性內向、自信不足的女兒培養成為一個快樂自信、勇於擔當的人,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的一些體會。希望我的分享對家長們有所啟發。

0-6歲

給予女兒愛和陪伴,培養她的好奇心和專注力。

我和我太太是1992年結婚的。1995年我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獲得了佛羅裡達大學的教職。當時我心裡只想著努力奮鬥拿下終身教職(至少需要6年),我太太全力支持我,所以要孩子的事只能推後了。我的女兒2000年出生,有了女兒後我發現,她給我帶來的快樂,遠遠大於拿下終身教職時的快樂。所以直到今天我依然會想,如果早一點要孩子,也許這輩子就不會只有一個孩子了。

從女兒來到世間的那天起,我和我太太的想法就是讓她每天都過得開心。在美國當教授,研究壓力很大,當然當教授的好處是可以自己支配時間,所以我會每天抽時間和女兒玩耍,陪她在家裡的後院玩遊戲,陪她在夜晚看星星。我和我太太的體會是,孩子小時候父母一定要多花時間去陪伴,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和孩子建立感情,成為朋友。

在中國有一個常見現象,小孩子摔倒了,父母或爺爺奶奶會馬上衝上去把他扶起來,幫他擦乾淨,不停地告誡他不能踩水坑或玩泥巴。而西方的家長則會認為,讓孩子玩得臉上身上一塌糊塗才好。因為在玩的過程中,孩子的好奇心和專注力就會被潛移默化地培養起來,並且發展出自己的個性。我們家幾乎所有的假期就是陪孩子到處玩,去哪裡不重要,陪伴很重要。孩子們長大後不會記得小時候玩過的地方,但那種玩時快樂的感覺,享受父母陪伴的感覺,會在他們人格形成中留下深深的印跡,對他們未來的人生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7-14歲

選擇合適的教育模式,發現女兒的天賦所在。

2004年,我回國加入了中歐。今天看來,加入中歐對我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但在當時,卻是一個很困難的決定。我們在美國舉目無親,以前沒覺得什麼,但有了女兒後倍感孤單無援,所以我太太希望全家回國生活。而我則希望在美國繼續做學術。在內心痛苦掙扎了一年後,我最終還是決定回國工作,這樣就能每天和太太女兒在一起了。現代思維中最基本的一條就是「家庭第一」,而我那時候對此並沒有足夠的認識。

回國後,隨著女兒到了學齡期,我和太太又有了爭執:到底是讓女兒上傳統的中國學校還是上國際學校?當時我認為中國學校教學嚴格,基礎打得紮實,而我太太則認為國際學校更有利於女兒的個性發展。最後,我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時,得知他弟弟的小孩在國內成績很好,各門功課基礎紮實,但去了美國念大學卻遭遇「文化休克」,由於對西方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一直不能融進同學圈。在我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和我太太就發現她文科特質強於理科特質,以後很可能會在文科方向上發展。因為以後大概率去國外念大學,如果小時候缺乏文化方面的積累,長大後要彌補會很吃力,所以我終於和太太的想法一致了。我女兒的整個小學和中學12年都是在上海的一所國際學校念書。從結果來看,當初的擇校決策非常正確,文科確實成了我女兒的強項,一進大學就在校刊上屢屢發文,暑假在中歐英文媒體組實習,寫稿編稿也都遊刃有餘。

需要指出的是,我女兒的例子並不能說明西式教育比中式教育好。選擇哪種教育模式,主要看孩子的個人特質。父母不能貪慕虛榮或隨大流,看到別人將孩子送去國外留學,就要自己的孩子也必須走這條路,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我有一對夫婦朋友,也是美國回來的,很自然地將孩子送進了國際學校。但他們的孩子就是不適應國際學校的自由氛圍。一年之後他們將孩子轉到傳統的中國學校,沒想到孩子特別適應,老師嚴格要求,孩子如魚得水,成績突飛猛進,每天都很開心。所以,西式教育和中式教育哪個好,還是要看哪個更適合自己的孩子。

這個年齡段一定要鼓勵孩子多參加課外活動,這能幫助他們陶冶情操,開拓眼界,發現自己擅長做什麼事情。當然,不能強迫孩子。和很多孩子一樣,我女兒也是先學鋼琴,但練琴一段時間後我們發現她因為在這方面確實缺乏天分,練不到位,所以就讓她放棄了鋼琴。後來女兒在學校的音樂課上學拉中提琴,雖然可以對付,但進步很慢,後來也放棄了。但女兒在繪畫和辯論上很有天賦,所以我們一直創造條件讓她在這兩個方面充分發展。女兒初中開始就參加辯論賽並拿獎,在高中時她發起創建了一個辯論俱樂部,自任教練,樂此不疲。

「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的天賦不同,父母要為他們創造嘗試的機會,幫助他們找到天賦所在,也要給予孩子一定的容錯空間。

15-18歲

青春期和高中的雙重壓力,特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進入高中後,孩子的課業變得繁重,每天還要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壓力很大。再加上進入了青春叛逆期,所以和孩子溝通時一定要講究方法和策略。

一方面,要善於引導。很多中國家長經常以「我是為了你好」為藉口,強迫孩子服從安排,這通常只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在和女兒溝通時,我太太就很講究方法。例如面對A和B兩個選項時,我太太心裡希望女兒選A,但會先和她分析討論這兩個選項的利弊,在討論中不經意地說B貌似更好。青春期的孩子通常不會大人指哪裡去哪裡,極可能和大人反著走。我太太的方法就是引導女兒自己去獨立分析後選A。如果一開始就大談選A的好處,在心理上想迫使她選A,那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

另一方面,要有同理心,要理解和支持孩子。女兒一直對數學很畏懼,所以我和我太太在這方面花了不少功夫,我們會把她的數學書先看了一遍,找出解題的方法,然後陪她一題一題地練習,不斷鼓勵,幫助她建立解題的自信心。通過這樣的陪伴,孩子就會明白,不管遇到什麼困難,父母都會不遺餘力地支持他,這樣以後孩子在人生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會有勇氣和信心去面對,也知道父母永遠是堅強後盾。

家庭教育如何達成「DEAL」?

關於如何用現代思維來教育孩子,我用一個英文單詞DEAL來概括。在英語世界,如果達成協議,雙方會說「DEAL」。那麼家長和孩子之間如何達成DEAL呢?我認為就是組成DEAL這個單詞的四個英文字母:D代表發現(Discover),E代表鼓勵(Encourage),A代表接受(Accept),L代表愛(Love)。

第一,發現孩子的天性和特質。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有自己的脾性和特長。為人父母的一大職責就是去觀察孩子,了解他的特點,並找到適合他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沒有可遵循的固定模板,需要父母不斷去摸索,第一步就是去認識自己的孩子。

第二,鼓勵孩子,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經濟學強調預期的作用,管理好預期是政府最重要的一項任務。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管理好自己對子女的預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避免對孩子期望過高。有的父母,孩子考了90分,一看隔壁孩子考了95分,馬上就批評自家孩子,這是不可取的,這種情況下應該鼓勵孩子,幫助他樹立信心,這樣他才會建立起積極的自我驅動力。

第三,接受孩子的平凡。很多中國父母不肯接受自己平凡的孩子,一旦孩子考試成績不如同學,他們就非常抓狂。可是,如果孩子真的已經盡力了,父母又何必心懷執念、一味強求呢?要知道,孩子不是為父母而活,他有自己的人生。接受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平庸,努力發掘他的擅長之處,幫助他樹立起良好的觀念,讓他發揮自己的人生價值,快樂地過一輩子,這不是很好嗎?

第四,愛你的孩子。如果一對父母處處對孩子不滿意,時時呵責孩子,與其說是因為「恨鐵不成鋼」,倒不如說是因為不夠愛,覺得孩子「給自己丟臉」。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最終會失去愛的能力,失去進取心,凡事畏首畏尾,甚至心理扭曲。所以在子女教育中,全心全意地愛孩子,這是一切的根本。

經過40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中國積累了大量財富,父母在孩子身上的物質投入之多與以前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光有物質投入是遠遠不夠的,中國的父母們更需要學習如何在精神上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建立子女教育的現代觀念,給予孩子愛、陪伴、鼓勵和支持,孩子才能成長為樂觀自信、快樂幸福的人。

編輯 | 嶽頂軍 梁賽楠

責任編輯 | 雷娜

在你看來,家庭教育中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原標題:《許斌教授:父母與孩子相處,首先要學會「不裝」 | FM118》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孩子這2件事要學會「自私」,家長傻傻裝大方只會害了孩子
    大人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是不同的,孩子做事情時經常表現得很"自私",不去考慮別人。其實,孩子在2件事上恰恰要學會"自私",這樣才有助於他們的成長。01孩子這2件事要學會"自私",家長傻傻裝大方反而會害了孩子小恩的媽媽是一個很大方的人,平時和人相處時總是不拘小節,只要能夠幫助他人,她總會伸出援助之手,有好東西時也會跟閨蜜、好友分享。自從有了小恩之後,媽媽就經常去跟閨蜜請教育兒經驗。
  • 李玫瑾坦言:孩子頂嘴,首先是父母不合格,3句話讓孩子不再頂嘴
    相信大部分家長都與孩子吵過架,每次看著孩子和自己對著幹都會感到很無奈,同時很多家長對此也不知道應該怎麼做。其實家長只需要在這孩子頂嘴的時候,弄清楚孩子為什麼頂嘴,這樣才能更好地與孩子進行相處,若是家長只會一味地壓迫孩子,只會讓親子關係逐漸疏遠,將孩子養成敵人。
  • 李玫瑾:孩子愛頂嘴,首先就是父母不合格,3句話讓孩子不再頂嘴
    孩子總愛頂嘴背後的真實原因:1、家長對自己的孩子不夠了解想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做到的是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長如果全靠自己的喜好要求孩子,而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相應的回應,那孩子的心裡就會生怨,從行動上來看就會頂嘴了。
  • 正確導青春期孩子與異性相處
    很多初中孩子不知道如何與異性相處,從小學低年級與異性兩小無猜,到小學中高年級與異性相互排斥,再到初中階段對異性產生好感甚至與異性相互吸引,這意味著初中孩子經歷了心理上的漫長曆程。作為父母,當孩子對於與異性相處產生困惑和困擾的時候,要更加積極地引導孩子與異性相處,也要幫助孩子與異性建立良好的關係,這樣才有助於孩子經營好人際關係,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 永修縣委書記許斌「六一」看望慰問少年兒童
    在新城幼兒園,許斌經過體溫監測後走進校園,來到小朋友們中間,觀看小朋友們表演的大型球操,欣賞一幅幅生動的美術作品,並為小朋友們的精彩節目和豐富的想像力點讚,小朋友們還為許斌獻上花環。隨後,許斌作了講話,他說:我們親愛的小朋友、尊敬的老師們,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我們幾位同志特意代表縣委、縣政府來看望大家,並且祝我們的小朋友們節日快樂。
  • 邯鄲市復興區「復興教體」學會情緒管理和孩子好好相處
    今天,復興區百家小學班主任張晶晶老師為您講述學會情緒管理和孩子好好相處。第一步:理解自己的感受生氣是一種常見的情緒,人人都會有,感到生氣沒什麼錯。我們總說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其實接納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吼孩子,你不是一個人。 明白自己為什麼需要減少吼叫,了解我們的情緒會在孩子身上發生什麼作用,這些將會成為我們減少吼叫的動力。
  • 《親愛的安德烈》:父母和孩子的相處也可以是有聲的
    也是父母和孩子越走越遠的開端。高中畢業,大學讀什麼專業,孩子和父母總是有不同的意見,要不就是孩子固執己見報了自己喜歡的專業,父母生氣,要不就是聽了父母的意見,孩子悶悶不樂。大學畢業,該選什麼工作,去哪個城市,又是一個分歧點,就看誰先妥協。裡邊有一篇讀者的來信,他這麼說:對,你挑的朋友,你選修的科目,都要給他們預先批准。
  • 暴躁父母懦弱娃,衝動易怒的父母,孩子長大逃不開這3種性格
    1、阻礙孩子表達想法和發洩情緒的勇氣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經常是想說什麼又無法用言語組織,有時候表達不當父母也理解不到位的時候,可能就喜歡用扔東西的方式來發洩情緒。這個時候如果家長沒有耐心,而是給孩子一頓暴力打罵,他們首先會嚇到,而且理解不了父母為什麼兇他們,會導致孩子不敢去表達自己和發洩情緒。
  • 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做人5句話,少一句都不可以
    而父母要告訴孩子「學習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你自己」。 要讓孩子明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道理,而且書讀的越多,孩子學的東西也會越多,不只是知識層面的,還有做人方面的,所以要教育孩子還是要好好學習,畢竟多讀書總歸沒有什麼壞處。
  • 如果孩子總是情緒失控,家長要學會反思了
    如果孩子總是情緒失控,家長要學會反思了引言我們在公共場合總是會看到孩子在父母面前大吵大鬧的景象,引來周邊的人的注目,每當出現這種情況,身處其中的父母一方面是因為孩子的吵鬧而感到煩躁,再就是周邊人的眼光會讓自己覺得非常的羞愧,因此會更加大聲的呵斥自己的孩子,進而導致彼此之間的爭吵變得更加劇烈
  • 長大不孝順的孩子,從小愛把這「3句話」掛嘴邊,父母要及時糾正
    可隨著時代的改變,別說孝順父母了,不贍養父母,打罵父母,遺棄父母已經都成為見怪不怪的事情了。正所謂三歲看老,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會表現出不孝順的徵兆,作為家長一定要注意這些細節。當孩子產生這樣心理的時候,就要正面對他進行引導,及時糾正他的錯誤心理。所以,當孩子說什麼錯話時需要及時制止並教育他。
  • 孩子內向不是缺點,家長要學會這樣引導孩子
    孩子內向不是缺點,家長要學會這樣引導孩子引言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孩子天生活潑開朗,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可以很快的融入進去,與身邊的朋友打成一片,而有的孩子則是比較內向的,在與人交際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困難,當有其他的孩子主動接近他的時候,他會退縮,不敢靠近,因此如果家裡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對於父母的養育難度就要增大了很多,每當想要讓他們與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
  • 父母吃飯看手機,卻責怪孩子不好好吃飯?這樣教養孩子有效果嗎?
    「,罵完之後,接著看手機,沒有半點要陪著孩子,照顧孩子吃飯的意思。坐在一旁的我,看得心驚肉跳,心想:要是孩子不小心燙著了,摔傷了,怎麼辦?可是那孩子父母看起來一點也不擔心,依然是眼睛不停的看手機,一邊偶爾往火鍋裡夾點菜放進自己嘴裡,一邊繼續訓斥孩子要好好聽話,好好吃飯。自己都不能做到好好吃飯的父母,卻罵孩子不聽話,不好好吃飯?還說什麼教養孩子好難?
  • 「準天才」的孩子,會有這3種「怪癖」,父母要學會識別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為「人中龍鳳」,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高智商,成為自己的驕傲。可是,又有多少孩子可以做到呢?本來有些孩子,明明有「準天才」的才能,不過由於一些父母沒學會識別,認為孩子是淘氣,不懂事甚至是「怪癖」,於是把孩子的這種「準天才」的才能「扼殺」到搖籃裡。
  • 孩子經常跟父母「抬槓」,歸根結底是孩子沒有對父母產生感恩的心
    心理學家羅伯特·埃蒙斯認為,感恩是一種欣賞生活中美好事物,並表達感激之情的能力,每個孩子都應該學著擁有這項能力,父母們,別再傻傻對孩子一味寵溺,教孩子學會感恩才是孩子的人生必修課。語言是一個利劍,學會使用,它就能幫你披荊斬棘,當我們把語言合理運用在孩子的教育中,可能會產生奇效,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利用「傾訴溝通」,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呢?三、利用「傾訴溝通」,讓孩子擁有感恩的心1、傾訴大多數的父母都不願把自己的辛苦告訴孩子,可是從來沒有想過,孩子都不知道父母的辛苦,又怎麼懂得感恩呢?
  • 教育孩子總是吃力不討好?父母謹記「刺蝟法則」,距離適當愛適量
    文丨洛芸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父母總會有同樣的抱怨,那就是「我明明對孩子已經夠好了,為什麼對方還是不懂得感恩?」特別是現在很多的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幾乎可以說是父母全部的生活重心,無論幹什麼,父母都會首先考慮孩子。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如何避免「海格力斯效應」家長要懂以柔克剛
    1、孩子的天性愛自由,不受約束人的天性都是極其嚮往自由,追求自由的,自然孩子更是如此,孩子們的天性更是喜愛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感覺,隨著自己的意願去玩耍,去與人相處,不受父母和他人的管教。因此,當父母對於孩子的管教越嚴格時,孩子就會變得越叛逆。
  • 想要教育出健康快樂、懂得「感恩」的孩子,父母就要學會尊重孩子
    一個家庭能夠教育出一個清華北大、留學美國的天才學霸固然值得歡呼雀躍,但是學習好的孩子不一定前途美好、人生坦蕩,也不一定智商和情商兼具,更不一定就懂得感恩父母、關愛他人。比如,每個人都會犯錯,更何況中小學生呢?可是,當孩子說錯話、做錯事的時候,父母不能把打罵責罰當作手段和目的。因為能說服一個孩子的,永遠不是搓板和棍棒,而是溫情和愛意。
  • 《好父母的說話之道》:學會溝通,讓孩子理解溝通內容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可能有時候不會注意控制自己的語氣,雖然父母並未察覺,但是孩子很敏感,他們會認為父母對自己不滿意或者是生氣等。前幾天我去奶奶家吃飯,姑姑帶著孩子也在。我們在聊天的時候,孩子突然插進來問了一句。當時我倆在聊天,並沒有太在意。因此給出的回覆也很簡單,當時也沒有太在意,結果過了一會兒,孩子突然就不開心。
  • 特區40年|許斌:走出舒適區,在創新驅動的車道上跑得更快
    深圳的先行示範,不應只是依靠政府提供優惠政策,也不應只是對中央所做制度設計的簡單執行,而更應該是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去探索和創造。★ 以前,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現在則更需要頂層的設計和方向引導。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是中央給出的方向,並在政策上給予支持,但真正落實則要靠深圳自己去探索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