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的說話之道》:學會溝通,讓孩子理解溝通內容

2021-01-11 南澄育兒經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想必大家都關注了前一段時間的兩會,會議上提出了為人父母者應該培訓上崗,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這個議案被提出來的時候,微博熱搜瞬間就爆了。

一部分人持支持態度,認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些欠缺,還是應該經過培訓才能上崗。而有反對者則認為,沒有時間去培訓,也沒有那麼多精力在教育孩子方面,時間一長就慢慢摸索出經驗了。

針對這個情況,雖然人們的看法不同,但無一例外都透露出一個觀點。那就是沒有人生來能夠成為好的父母,不管培訓與否,初為父母者都是缺乏經驗的。因此在這裡想要推薦給大家一本書叫做《好父母的說話之道》。

這本書由一位心理學家溫蒂摩戈爾所寫,並且被放在育兒類書籍系列中。有的人將它與另一本育兒書籍《怎樣說孩子會聽而怎樣聽孩子才會說》,雖然這兩本書給人的第一印象都是關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教育溝通的。但實際上在我看來,第一本書更加注重背後的思考,全面性的去探索問題,尋求辦法。

因此,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更好的學會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並且從多種案例進行分析,幫助父母了解孩子。

一、學會溝通,讓孩子理解溝通內容。

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雙方年齡差距較大,並且思維不同。所以很容易出現對牛彈琴了,甚至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長此以往,父母和孩子根本不能好好溝通,因此很容易引發嚴重的親子問題。

1.說話不僅在內容,而且還有語調和表情。

我們都知道,聽一個人說話,除了內容溝通以外,還有眼神交流以及肢體動作,甚至是。語調語氣等。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可能有時候不會注意控制自己的語氣,雖然父母並未察覺,但是孩子很敏感,他們會認為父母對自己不滿意或者是生氣等。

前幾天我去奶奶家吃飯,姑姑帶著孩子也在。我們在聊天的時候,孩子突然插進來問了一句。當時我倆在聊天,並沒有太在意。

因此給出的回覆也很簡單,當時也沒有太在意,結果過了一會兒,孩子突然就不開心。當時,詢問了好久才知道,孩子以為媽媽不喜歡她,因為媽媽在和她說話的時候讓他覺得很不耐煩。

像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但是父母卻總是很難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好父母的說話之道》裡面就我們揭示了應該如何進行溝通,從語言到眼神到語調,每個方面缺一不可。

2.關心無用論。

父母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出非常緊張和在意的態度,事事關心。或許在外人看來很正常,但是在孩子心裏面,可能會造成一種父母對自己認知錯誤,甚至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的想法。我們的關心不應該無用而應該放在點子上,做到真正的關心。

①通過細緻的觀察與孩子進行溝通,並且表達出自己的關心。

②當孩子說過某些喜歡的東西或者想做的事情的時候,父母可以記在心裏面,然後找個機會與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

③當孩子與父母分享一些事情的時候,父母可以通過裡面的細節與孩子進行溝通,引發更多的話題,提高孩子的溝通體驗感。

④當雙方進行溝通的時候,父母將孩子的想法進行重複溝通交流,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重視。

3.學會傾聽,學會交流。

有的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覺得沒有話題可聊,覺得雙方之間代溝太深,因此很容易出現尬聊,那麼應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①通過幽默表達信息。孩子們比較喜歡有趣的交流,如果父母在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能夠增加一些幽默的方法和表達,那麼孩子會很願意和你進行溝通。並且長此以往,容易培養孩子樂觀積極的心態。

②學會向孩子詢問。有的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將自己作為主導,總是掌握全局。但是我們應該適當的向孩子體溫,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體驗到被需要感。通過提問造成差距。這是粟津恭一郎說過的。因此,通過提問拉近親子關係。

③學會傾聽。當孩子主動向父母天神溝通的時候,父母應該做出一個傾聽者的姿態。不僅要注意坐姿和眼神,還應該能夠進行心靈上的慰藉,讓孩子感受到溝通的快樂。正如這本書的作者所說,只有通過專注的傾聽,才能夠了解需求,才能夠更好的拉近關係,這是一種能夠培養成像睡覺一樣的習慣。

二、保持一定的距離。

有的人認為父母和孩子應該像朋友那樣親密無間,無話不談。但是,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博士的觀點應該保持距離,並且愛上這個距離。這樣可以更加理性的看待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甚至也有詩人曾經提到過,只有保持一定的距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更加親密美好。

1.認識孩子。

父母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引路者,他們從年幼到成人不同的階段,父母應該對孩子有不同的認知。

例如幼兒讓父母覺得可愛以及關心呵護,但是當到青春期時,孩子出現各種叛逆行為,這個時候,父母要通過正確認知給予良好的環境。不論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都應該能夠學會保持尊重。

2.如何保持距離?

基於青春期的各種特點,當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可能會不被理解,甚至針鋒相對。因此,我們在這個階段需要的是傾聽,而不是溝通,學會尊重彼此的態度。

認可孩子的情緒,讓他學會自己做主,為孩子制定的規矩要簡短,但是必須堅定。當月孩子爭吵過程中爆發矛盾時,要學會冷靜而不是衝動。

三、得到支持

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得到支持。如果你的教育觀點以及態度不被周邊人,甚至是孩子的其他長輩支持的話,你將很難進行。

因此,我們對孩子周邊的關係進行劃分之後要從這些關係入手,讓孩子學會溝通,建立人際關係,並且獲得外援支持。在這本書中對於這些關係也就是教養聯盟成員制定了方案。幫助家長更好地學會溝通和教育。

養育一個孩子的過程並不簡單,它需要父母的耐心以及正確的方法引導。我們只有擺正自己的態度和位置,才能幫助孩子走的更遠,才能讓親子關係更加密切。

相關焦點

  • 換位溝通: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只要你學會這個方法
    那麼,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增加溝通的質量,讓對方能夠聽懂我們要表達的內容,甚至是認同我們的內容呢?這就需要我們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去突破「我是如何表達的」以及「對方是如何接收的」這兩道大關。問題是有嗎?真的有能夠突破兩道關隘的方法嗎?當然有,而且還不少,只要你願意去找,市場上那麼多關於溝通和人際交往的書籍,你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諸多方法。
  • 孩子沉迷遊戲拒絕和父母溝通怎麼辦?心理治療師力薦的4步溝通法
    上節課,我們主要剖析了,沉迷手機遊戲的孩子,情緒容易暴躁、不耐煩的原因;以及父母如何通過有效緩解自我焦慮,促使孩子願意接受到父母積極正向的影響,從而做出改變。我們今天主要講的內容是,孩子沉迷手機遊戲,拒絕和父母溝通該怎麼辦?親子間不順暢的溝通,對孩子的成長會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 《溝通的藝術》:教科書式厚重外表下蘊藏簡明易懂的溝通學習之道
    《溝通的藝術》是美國的羅納德·B·阿德勒和拉塞爾·F·普羅科特兩位溝通領域的專家在溝通主題方面達成許多共識後,共同傾注了多年專業經驗的心血之作。本書暢銷40載,概括了溝通的全貌,並不只是傳授一些技巧而已。在今年最新的第15版中,添加了許多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符合時代變遷的新議題。全書共有60餘萬字,但語言簡單易懂,閱讀起來並不困難和枯燥。
  • 青春期孩子叛逆,不好管?這是你還沒學會和孩子「溝通」
    ③審問似的讓孩子匯報孩子一回到家,家長就追著孩子問今天在學校裡的情況。每天都這樣問,時間久了,孩子也就不願意真心回答父母的話了,孩子也學會了敷衍父母。如果家長還是沒有方法的,一個勁的問,孩子只會更加不耐煩。
  • 寶寶開始說話前,家長試著使用「寶寶手語」,跟孩子溝通更順暢
    01、使用寶寶手語和孩子溝通,會帶來哪些好處?哈·紀伯倫曾經講到兩個人心靈交流最佳的捷徑就是通過溝通。但是在孩子小的時候,他是不會說話的,很難達到好的溝通效果。不過父母並不用擔心,利用寶寶的手語也可以很好的和孩子溝通,當學會利用寶寶的手語與孩子溝通時,將會帶來這些好處。
  • 青春期的孩子難溝通?父母巧用「刺蝟定律」,輕鬆解決溝通障礙
    家長過於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無論孩子和家長分享什麼話題,說不了幾句話,最後又歸結到了學習上。每日裡只是嘮叨讓孩子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並不關注孩子的交友和心理狀態,也不想聽孩子的內心想法。3,家長情緒失控。
  • 孩子越來越不願跟父母說話,因為你不了解親子溝通的五個層次
    面對這樣的情況,當父母的都很納悶:以前孩子天天鬧騰感覺很煩,想盡辦法把孩子安頓下來,好讓自己清淨一下,或者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一個可以託管的地方,好讓自己休息一下。現在孩子不煩自己了,不鬧騰了,又突然不適應了,過於冷淡的親子關係使家庭顯得有些不和諧。
  • 做合格的父母從良好溝通開始
    對於這個事件,我們深感惋惜,談及這個話題並不是想爭論對錯,而是想讓身為父母的我們警醒,認識到與孩子溝通的重要性。讓我們來談一談親子溝通的一些內容,學會與孩子的內心世界搭建一座橋梁!
  • 溝通方式錯了,孩子就不願意說,更不願意聽父母說,溝通方式錯了
    常常聽到父母抱怨,為什麼教育孩子說了無數次,他都聽不進去,更不會改正呢?回想父母與孩子談話,溝通交流的時候往往充滿惱怒和火藥味,原因就在於暴力溝通。「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這麼磨蹭,急死我了!」「你一點都不聽話,你看人家孩子都是那麼乖/那麼懂事/學習那麼好!」
  • 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眼神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眼神正是最經常籠罩他們的一種光線,他們往往是借之感受世界的明暗和自己生命的強弱的。眼神往往可以不藉助語言來進行溝通,有時候,眼神的威力比語言的威力要大得多。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善於保持親切、和藹、信任和期待的眼神,引導孩子往優秀方面發展。那麼,父母應該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神呢?
  • 和孩子溝通時別「空談」,掌握三種溝通方式技能,別把天聊死了
    有天在等電梯的時候碰到了一對母子,聊天內容如下:媽媽:今天在學校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事嗎?孩子:挺好的。小遠帶一個小烏龜來學校,可好玩了,我還摸了下。媽媽:上學就是好好學習去的,帶那玩意過去幹啥?你離遠點,給你咬到怎麼辦,聽到沒?孩子:嗯媽媽:上課要認真聽講,聽見沒?孩子:嗯。媽媽:你不會說話呀,就嗯嗯嗯的,這樣很沒禮貌知道嗎?孩子:你煩不煩。
  • 4招《非暴力溝通》,讓親子溝通從「雞飛狗跳」秒變「母慈子孝」
    當然,孩子的行為偏差需要被及時引導,但是父母完全可以採用「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的四要素進行「非暴力溝通」,而不是語言暴力、棍棒教育。02 親子溝通誤區之二:盲目比較非暴力溝通理論認為,盲目比較的溝通方式也是破壞親子關係中「愛的溝通」的重要因素。
  • 說話=溝通?心理學帶你了解什麼是真正的溝通,提高你的溝通技能
    (3)對信息進行解碼當發送方將信息通過溝通媒介傳遞到接收方這邊時,接收者要對信息進行解釋並且賦予它意義。這個過程稱為解碼,是溝通過程中的最後一步,是理解信息的一個過程。雖然說溝通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可能出現溝通障礙,但大多數是出現在這個階段。因為人們經常根據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動機解釋信息。
  • 與孩子溝通的四種錯誤方式
    大家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越是親密的、越是親近熟悉的人,我們彼此之間的溝通,就越不愉快。比如輔導孩子學習很多父母常常生氣了都會說:「你怎麼這麼笨呢,教你這麼多遍還不會!」這一類的溝通是家常便飯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是親近的人,越是親密的人,可能我們的溝通越糟糕。
  • 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基本要素
    在爸爸媽媽和小孩兩頭創立良好的溝通方式對未來的親子教育非常有幫助 ,包括爸爸媽媽用心傾聽孩子的響聲留意與小孩的溝通交流辦法 ,讓小孩傾聽你的名譽 。一、和小孩創立優秀言語溝通技巧的根本前提1.教育孩子翻開心扉 ,真正表述本身的感情和念頭 。
  • 和孩子良好溝通的前提:真誠的傾聽
    不知道有多少家長會陷入到和孩子的溝通困惑中。父母想要靠近孩子,孩子卻一味地躲閃,躲閃到網路遊戲的虛擬世界中。父母想要和孩子談談,剛一張口,就被孩子一句話堵死:「知道了,別說了」。父母越靠近,孩子越逃避。在父母陪伴孩子的路上,我們和孩子越走越遠,留下的只能是孤獨的孩子以及挫敗的父母。
  • ...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父母孩子缺乏溝通?聽聽北師大專家怎麼說
    考上一所好大學當然對於未來的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很重要,但考上好大學本身絕不是接受教育的最終目的。孩子只有從根本上理解為什麼學習,才能真正激發對學習的積極性。一些家長經常使用一個「熬」字,在孩子缺乏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時,對孩子說「熬過這段時間就好了」。當一個狀態需要用「熬」來表達時,本身就有問題。
  • 新手爸媽一定要學會4個技巧,非常實用,再也不擔心孩子溝通問題
    經常有家長在後臺給小編輯留言,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尤其是在家度假,總是沒說兩句話就無話可說,然後問孩子是煩的;有的家長說工作太忙,所以有時間和孩子說話,孩子總是"沈默"。不知道怎樣孩子溝通?究竟什麼是有效溝通?
  • 父母和孩子溝通無效,都怪孩子不聽話?你真的在和孩子溝通嗎?
    父母和孩子溝通無效,都怪孩子不聽話?上面說的這個場景,就是父母和孩子溝通無效最典型的一種情況。故事中的媽媽覺得,我都已經給孩子買雪糕了,孩子還鬧個不停就是不聽話,不聽話的孩子就該罵;但如果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或許就知道為什麼了。孩子想吃什麼?草莓味的雪糕;媽媽買了什麼?巧克力味的雪糕。從這裡角度來說,父母並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所以孩子才會鬧。
  • 溝通方式錯了,孩子就不願意說,更不願意聽父母說
    常常聽到父母抱怨,為什麼教育孩子說了無數次,他都聽不進去,更不會改正呢?回想父母與孩子談話,溝通交流的時候往往充滿惱怒和火藥味,原因就在於暴力溝通。「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這麼磨蹭,急死我了!」「你一點都不聽話,你看人家孩子都是那麼乖/那麼懂事/學習那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