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點,朋友小A打來電話,火急火燎地說:「彤彤離家出走了,要是去了你那裡,一定要告訴我一聲啊!」原來,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事兒,母女倆又大吵了一架,12歲的小姑娘血氣方剛,大晚上的竟然摔門而去,留下「老母親」一人在家既著急、又生氣,既擔心、又懊惱。
親愛的家長朋友,您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經常會苦口婆心,跟孩子講了大堆道理,他卻一臉漠然、充耳不聞?面對孩子某些不合理的行為和要求,您是否經常束手無策,不知如何引導?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你們是否經常產生衝突、誤解,溝通無果又破壞了親子關係呢?今天要給大家推薦一本心理學著作《非暴力溝通》,相信您會像我一樣有所啟發,並在書中找到「非暴力親子溝通」的方法和答案。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專家,他曾經提出聞名世界的非暴力溝通理論,並根據該理論成立了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幫助人們解決了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矛盾和衝突,甚至包括國際層面的爭端。
在50多年的研究和實踐中,他對非暴力溝通理論做了一次總結,並將其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完整地記錄了下來。這本書揭示了人際衝突的本質,其中關於避免暴力溝通的思想,同樣適用於親子間的溝通。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大家一起探尋書中的奧秘,讓您的親子溝通從「雞飛狗跳」秒變「母慈子孝」。
一、 四大親子溝通誤區,讓親子交流淪為了「語言暴力」
提起「暴力」,我們可能首先會聯想到新聞聯播中的違法案件,或是網上曝光的明星「家暴」事件。我們可能還會覺得,大多數的暴力,都是從身體上開始的。但實際上,大多數暴力都是從語言開始的,而且比起身體所承受的顯性暴力,隱性的語言攻擊顯得更為可怕。
研究表明,中國青少年犯罪與童年時期遭受的語言暴力有著極大的關聯。這些少年罪犯,從小就被父母罵做「丟人、你怎麼不去死、廢物」等。語言暴力所產生的負面能量在幼小的心靈醞釀、積壓,最終以破壞性行為釋放出來,使得他們踏上了犯罪的不歸路。
在盧森堡博士看來,有四個原因,讓我們的日常交流演變成了暴力行為,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直接的誤解和衝突: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和強人所難。
01 親子溝通誤區之一:武斷評價
評價和判斷的溝通方式是阻礙孩子感受父母的愛的首要原因,也是大部分父母習慣使用的溝通模式。在親子溝通中,父母經常會給孩子貼標籤,把孩子不符合自己價值觀念的言行當作是錯誤的、不可理喻的,並急於進行指責和糾正。比如,大寶不願跟二寶分享玩具,大人就說他「自私、小氣」;孩子做事比較慢,就被認為是「拖拉、磨蹭」;一次偷懶沒幫父母做家務,就遭來諸如 「懶惰、不懂事」的責罵......
這些武斷的判斷性語言有兩個害處:首先,讓孩子感覺父母是沒有溫度、沒有愛的,從而心生逆反和敵意;其次,孩子很容易被「心理催眠」,潛意識地接受自己「笨、懶、自私、不聽話」的「事實」,從而陷入一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
可是,孩子真的就像我們所描述的那樣「糟糕」嗎?倒也未必。很多時候,為人父母者把自己在原生家庭「未滿足的期待」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價值體系和世界觀強加給了孩子。殊不知,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他的成長經歷、生活環境與父母的大不相同,所以不需要唯爸爸媽媽「馬首是瞻」,為了滿足他們的期待和需要而「削足適履」。
當然,孩子的行為偏差需要被及時引導,但是父母完全可以採用「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的四要素進行「非暴力溝通」,而不是語言暴力、棍棒教育。
02 親子溝通誤區之二:盲目比較
非暴力溝通理論認為,盲目比較的溝通方式也是破壞親子關係中「愛的溝通」的重要因素。我們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看別人家的誰誰多好,哪像你不懂事」;如果家裡有好幾個孩子的,兄弟姐妹之間更是少不了被父母做比較。
這些「無孔不入」的比較會降低孩子的自尊,讓他們陷入一種自我否定甚至是自我厭棄當中;兄弟姐妹之間的比較,還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失衡,破壞親子關係的同時也傷害了手足情誼。
有一個心理學小實驗,讓喜歡使用比較性語言的人拿自己的音樂才能和莫扎特比較,把自己的財富和比爾.蓋茨比較,把自己的智商和愛因斯坦比較......這樣反覆比較5-10次,結果被試者一定會發現自己處處「低人一等」,因而陷入自卑和沮喪之中。
3-12歲孩子的主要需求,是父母的溫暖、關注和接納。盲目「比較」只會讓孩子感覺到來自父母的冷漠、忽視和排斥,不僅不會被激勵,反而變得更糟糕。智慧的父母會引導孩子跟自己比,用「成長型思維」和樂觀的「解釋風格」,擁抱每一天的進步,最終聚沙成塔、琢玉成器。
03 親子溝通誤區之三:避免負責
無論父母還是孩子,都要對自己的情緒、行為負責,才能在親子溝通中傳遞愛。避免負責式的語言,讓孩子感受到的只能是來自父母、社會、他人、環境、經歷、角色、性別等方方面面的束縛。孩子只有掌控自己的生活,為自己負責,才能獲得真正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愉悅感。
比如,有些全職媽媽,經常會跟孩子抱怨:「媽媽每天圍著你轉,給你當牛做馬,你還不好好學習,不給父母爭光,對得起誰啊?」的確,全職媽媽很辛苦,他們本來是出於對家庭的責任心和對孩子的愛才去做這些事情的,但一旦常把「不得不做」的抱怨掛在嘴邊,就會使孩子感覺到「我需要為父母的生活和面子負責,不然就對不起他們」。一路走來,孩子甚至都沒有想過自己有什麼需要、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如何對自己負責。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一步步地學著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比如,要知道好好學習不是因為「父母希望我考出好成績」,也不是因為「怕老師、同學看不起自己」,而是為了把它當成一種工具和手段,開發自己的智力、武裝自己的頭腦,為將來成為自己所期待成為的那個人做準備。一直在避免責任語境下長大的孩子,從小到大的生活都是被重要他人所決定的。不能為自己負責,或者過度為父母負責,讓他們陷入了挫敗、迷茫和困擾之中。
04 親子溝通誤區之四:求全責備
孔子有言,「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很多家長喜歡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待,強迫他們去做一些不願意或者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當孩子不順從的時候,就會用「聽話、必須、應該」等字眼去要求、責備他。
比如,學期末父母下了最後通牒,要麼考試及格,要麼去補習班;孩子明明沒有音樂細胞,一定要他學會一門樂器,只是因為鄰家小姐姐拿下了鋼琴十級;有一次不小心記錯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少做了幾道題,就對孩子展開猛烈的語言攻擊,嚇得他從此小心翼翼,每次老師留完作業都要「強迫症」似的再三確認。
求全責備的父母常常擺出「上位者」的姿態,下意識地想要控制作為弱者的孩子。被剝奪了選擇權的孩子,絲毫感覺不到愛意。他們被迫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內心常常充滿了怒火,一定時間內要麼在親子關係中爆發,要麼遷怒於其他人,比如在學校裡欺負同學、和老師對著幹等等。
總之,武斷評價、盲目比較、避免負責、求全責備,都是親子間常見的「暴力」溝通模式。在開口之前,父母要學會自我甄別,拋開這四種條件反射的暴力語言,才能讓親子溝通更順暢、更真誠。然而,僅僅學會辨別,還遠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如何通過具體的行動,踐行「非暴力親子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二、善用這4招《非暴力溝通》技巧,讓親子關係 由「冰點」秒變「母慈子孝」!
01 用觀察式的語言客觀描述
非暴力親子溝通的第一步是學會使用觀察式的語言,摒棄評價式的語言,即在溝通開始時先進行識別與觀察,並使用客觀、具體的描述性語言來展開交流。
所謂觀察,是指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身體觸碰到的、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及相關人員的行為、語言和情緒表達。而評價則相對主觀,反映的是說話人當下的想法、情緒和猜測,也與他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息息相關。評價不當容易讓我們的孩子感受到排斥和否定,從而產生憤怒的負面情緒和強烈的逆反心理。
舉個例子,晚飯後小明的媽媽要出趟門,臨走前交代小明把碗筷洗好,小明也一口答應了。可是,當媽媽辦完事回到家,看到水槽裡依然堆著髒碗筷,而小明卻在一旁興致勃勃地打遊戲。如果你是小明的媽媽,這個時候會怎麼說呢?
第一種:「你就知道玩!怎麼這麼懶,從來不肯幫媽媽幹活!」第二種:「你這會兒怎麼偷懶,不幫媽媽洗碗?早上你還幫媽媽倒垃圾呢。」
很顯然,第一種評價式的語言,使用了「就、從來、總是」之類的字眼,把孩子單次的偏差行為定性為「永久的、普遍的、個人化的」。而第二種溝通模式,雖然也是在批評孩子,卻客觀地描述了孩子「早上還幫媽媽倒垃圾」的事實。這樣,孩子就不會感到被全盤否定,自尊心得到了維護,反而會引發他的自省和內疚。
02 跟隨孩子的感受,正面回應
很多時候,講道理只是停留在頭腦層面的。只有講感受,溝通雙方才能產生心靈的碰撞。
正面管教的工具之一就是「糾正之前先連接」。所謂「連接」,就是指教育者要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到放鬆和安全,才願意和我們繼續交談下去;否則,孩子就會開啟自我保護的防禦機制,這種封閉的內心狀態使得任何信息都難以進入,更不用說要讓孩子採納我們的建議,聽從我們所謂的道理了。
比如,孩子有一天做完作業,忘記把本子裝到書包裡了。第二天到了學校,被英語老師發現了,說他沒有完成作業,還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了他。放學回到家後,孩子一定是滿肚子的委屈和生氣,會和我們喋喋不休地抱怨。在這樣的場景下,爸爸媽媽應該如何跟隨孩子的情緒感受,並給予正面的回應呢?
我們可以跟孩子講,「寶貝兒,被老師認為是沒寫作業,你一定很委屈吧?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你,你一定感到很沒面子吧?」這時,孩子就會感到爸爸媽媽是懂他的,而不是在給他講大道理。我們還可以繼續以這樣的方式去回應孩子,說:「當你發現自己忘記帶作業的時候,心裡一定也很著急吧?」這時,孩子一下子就會感到爸爸媽媽是接納他的,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指責,他也會因此放下自己的防禦。只有孩子願意繼續和我們交談,父母才能在後面找到更好的教育機會,進而把孩子每一次的成長經歷都變成寶貴的財富。
03 充分了解彼此的內在需要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類常見的基本需要有:生理及安全的需要、相互依存及歸宿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家庭幸福的本源,是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結,相互為家人的幸福做貢獻;前提是家長能夠了解自己和孩子的內在需要,愛自己並願意把幸福和愛分享給孩子。父母在親子溝通中,要充分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表達自己「需要什麼」,同時傾聽孩子的需要。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個句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要:「我感到......因為我......」。舉個例子,母親看到大寶在欺負二寶,應該這樣來表達,「看到你沒有表現出大哥哥的樣子,我感到有些難過。因為我希望你和弟弟能夠和諧相處,互相關心、互相愛護。」而不是說,「你竟然欺負弟弟,一點都不像個哥哥,真是讓我生氣!」
這兩句話的側重點不同,孩子聽到後的感受也是天壤之別。聽到第一句話的孩子,可能會積極回應母親,說他知道錯了,下次會好好照顧弟弟;而聽到後面那句話的孩子,很可能會覺得母親是有意偏向弟弟、挑剔自己,因而與母親大吵一頓、不歡而散。
父母首先要感知自己的需要,然後準確地表達。這樣就可以減少誤會的產生,也可以讓孩子做出更積極的反饋,而非受到指責、批評和傷害。同時,還要了解孩子的需要,讓他感到自己被尊重、更有價值感,除了使溝通更順暢,還能讓孩子變得更自信。
04 明確要求,引導孩子自主選擇
在運用了前三步,表達出觀察、感受和需要之後,我們要向孩子明確自己的要求,也就是說家長希望孩子怎麼做。需要注意的是,在提要求時,要多用正向的說法,而不是負向的表達。
比如,孩子因為看電視而忘了寫作業,你可以說,「我希望你能先寫完作業再看電視」,而不是「我希望你不要在寫完作業之前看電視」。在提出請求之後,還可以再加上「好嗎、清楚嗎」等疑問詞,緩和語氣的同時,也是在提醒對方給予我們反饋。
當然,不要把命令和要求混為一談。為避免家長的「一言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關註解決方法,邀請他們發現自己的能力,並通過建設性的方式使用自己的力量。任何事情,只要它發生了,我們都可以引導孩子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看到他們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和選擇。
還是舉上文忘帶作業被老師批評的例子。這時,我們就可以引發孩子的思考,讓他去找到更多的應對方法:「我相信你一定不希望以後再發生類似的事情了,那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做呢?」孩子可能會說,「我以後做完作業就直接把它裝進書包」;也可能說,「我給自己上一個鬧鐘,提醒自己帶作業。」當然,孩子還可能說出「讓爸爸媽媽提醒我帶作業」,這時家長千萬要做到「不批評、不否定、不對抗」。我們只需要跟孩子講3個字,「還有嗎?」不斷地以這樣的方式去回應孩子,不斷地讓孩子思考並找到更多的資源、更好的方法。
當孩子挖掘到了足夠多的資源,他自然就會選擇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比如,他可能會說,「那我就養成一個每天出門前檢查書包的好習慣」、「我可以寫一張便籤放到書桌上,隨時提醒自己,或者把它貼在鞋柜上,出門換鞋時就會看到」。
當我們進行到這裡,你就會發現,孩子的負面情緒完全被轉化掉了。他不再生氣、抱怨,而是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從此以後,我們再也不用為孩子忘帶作業而操碎了心,因為孩子在「非暴力親子溝通」中,習得了解決問題的「成長型思維」,而這是長期有效、終身受益的。
結語
親子關係緊張,很可能就是父母踩了親子溝通的雷區而不自知。那麼,如何做才能避免一溝通就「雞飛狗跳」呢?首先,我們需要避開以下四個誤區:
武斷評價盲目比較避免負責求全責備要實現「母慈子孝」的「非暴力親子溝通」,我們還需要用好以下四大要素:
用觀察式的語言客觀描述跟隨孩子的感受,正面回應充分了解彼此的內在需要明確要求,引導孩子自主選擇
以上的四大「非暴力溝通」要素,不僅適用於親子關係中,我們和愛人、朋友、同事之間的交流同樣適用。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練習這個萬能的溝通技巧,學以致用,做一個會說話的人,用高情商的溝通架起一份愛的橋梁,父母自己更加幸福的同時,也讓孩子自由成長、精彩綻放。
最後,有一句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的名言,想要送給大家:「我聽到了,我忘記了;我看到了,我記住了;我做到了,我就理解了。」
參考文獻:
1.《非暴力親子溝通》,顧亞亮
2.《正面管教》,【美】簡.尼爾森
3.《非暴力溝通》,【美】馬歇爾.盧森堡
4.《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美】阿黛爾.法伯
【歡迎關注@楓薷擷知,我是90後公立校教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學習治療師,希望通過文字傳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