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招《非暴力溝通》,讓親子溝通從「雞飛狗跳」秒變「母慈子孝」

2020-12-05 楓薷擷知

晚上10點,朋友小A打來電話,火急火燎地說:「彤彤離家出走了,要是去了你那裡,一定要告訴我一聲啊!」原來,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事兒,母女倆又大吵了一架,12歲的小姑娘血氣方剛,大晚上的竟然摔門而去,留下「老母親」一人在家既著急、又生氣,既擔心、又懊惱。

親愛的家長朋友,您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經常會苦口婆心,跟孩子講了大堆道理,他卻一臉漠然、充耳不聞?面對孩子某些不合理的行為和要求,您是否經常束手無策,不知如何引導?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你們是否經常產生衝突、誤解,溝通無果又破壞了親子關係呢?今天要給大家推薦一本心理學著作《非暴力溝通》,相信您會像我一樣有所啟發,並在書中找到「非暴力親子溝通」的方法和答案。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專家,他曾經提出聞名世界的非暴力溝通理論,並根據該理論成立了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幫助人們解決了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矛盾和衝突,甚至包括國際層面的爭端。

在50多年的研究和實踐中,他對非暴力溝通理論做了一次總結,並將其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完整地記錄了下來。這本書揭示了人際衝突的本質,其中關於避免暴力溝通的思想,同樣適用於親子間的溝通。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大家一起探尋書中的奧秘,讓您的親子溝通從「雞飛狗跳」秒變「母慈子孝」

一、 四大親子溝通誤區,讓親子交流淪為了「語言暴力」

提起「暴力」,我們可能首先會聯想到新聞聯播中的違法案件,或是網上曝光的明星「家暴」事件。我們可能還會覺得,大多數的暴力,都是從身體上開始的。但實際上,大多數暴力都是從語言開始的,而且比起身體所承受的顯性暴力,隱性的語言攻擊顯得更為可怕。

研究表明,中國青少年犯罪與童年時期遭受的語言暴力有著極大的關聯。這些少年罪犯,從小就被父母罵做「丟人、你怎麼不去死、廢物」等。語言暴力所產生的負面能量在幼小的心靈醞釀、積壓,最終以破壞性行為釋放出來,使得他們踏上了犯罪的不歸路。

在盧森堡博士看來,有四個原因,讓我們的日常交流演變成了暴力行為,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直接的誤解和衝突: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和強人所難。

01 親子溝通誤區之一:武斷評價

評價和判斷的溝通方式是阻礙孩子感受父母的愛的首要原因,也是大部分父母習慣使用的溝通模式。在親子溝通中,父母經常會給孩子貼標籤,把孩子不符合自己價值觀念的言行當作是錯誤的、不可理喻的,並急於進行指責和糾正。比如,大寶不願跟二寶分享玩具,大人就說他「自私、小氣」;孩子做事比較慢,就被認為是「拖拉、磨蹭」;一次偷懶沒幫父母做家務,就遭來諸如 「懶惰、不懂事」的責罵......

這些武斷的判斷性語言有兩個害處:首先,讓孩子感覺父母是沒有溫度、沒有愛的,從而心生逆反和敵意;其次,孩子很容易被「心理催眠」,潛意識地接受自己「笨、懶、自私、不聽話」的「事實」,從而陷入一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

可是,孩子真的就像我們所描述的那樣「糟糕」嗎?倒也未必。很多時候,為人父母者把自己在原生家庭「未滿足的期待」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價值體系和世界觀強加給了孩子。殊不知,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他的成長經歷、生活環境與父母的大不相同,所以不需要唯爸爸媽媽「馬首是瞻」,為了滿足他們的期待和需要而「削足適履」。

當然,孩子的行為偏差需要被及時引導,但是父母完全可以採用「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的四要素進行「非暴力溝通」,而不是語言暴力、棍棒教育。

02 親子溝通誤區之二:盲目比較

非暴力溝通理論認為,盲目比較的溝通方式也是破壞親子關係中「愛的溝通」的重要因素。我們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看別人家的誰誰多好,哪像你不懂事」;如果家裡有好幾個孩子的,兄弟姐妹之間更是少不了被父母做比較。

這些「無孔不入」的比較會降低孩子的自尊,讓他們陷入一種自我否定甚至是自我厭棄當中;兄弟姐妹之間的比較,還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失衡,破壞親子關係的同時也傷害了手足情誼。

有一個心理學小實驗,讓喜歡使用比較性語言的人拿自己的音樂才能和莫扎特比較,把自己的財富和比爾.蓋茨比較,把自己的智商和愛因斯坦比較......這樣反覆比較5-10次,結果被試者一定會發現自己處處「低人一等」,因而陷入自卑和沮喪之中。

3-12歲孩子的主要需求,是父母的溫暖、關注和接納。盲目「比較」只會讓孩子感覺到來自父母的冷漠、忽視和排斥,不僅不會被激勵,反而變得更糟糕。智慧的父母會引導孩子跟自己比,用「成長型思維」和樂觀的「解釋風格」,擁抱每一天的進步,最終聚沙成塔、琢玉成器。

03 親子溝通誤區之三:避免負責

無論父母還是孩子,都要對自己的情緒、行為負責,才能在親子溝通中傳遞愛。避免負責式的語言,讓孩子感受到的只能是來自父母、社會、他人、環境、經歷、角色、性別等方方面面的束縛。孩子只有掌控自己的生活,為自己負責,才能獲得真正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愉悅感。

比如,有些全職媽媽,經常會跟孩子抱怨:「媽媽每天圍著你轉,給你當牛做馬,你還不好好學習,不給父母爭光,對得起誰啊?」的確,全職媽媽很辛苦,他們本來是出於對家庭的責任心和對孩子的愛才去做這些事情的,但一旦常把「不得不做」的抱怨掛在嘴邊,就會使孩子感覺到「我需要為父母的生活和面子負責,不然就對不起他們」。一路走來,孩子甚至都沒有想過自己有什麼需要、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如何對自己負責。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一步步地學著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比如,要知道好好學習不是因為「父母希望我考出好成績」,也不是因為「怕老師、同學看不起自己」,而是為了把它當成一種工具和手段,開發自己的智力、武裝自己的頭腦,為將來成為自己所期待成為的那個人做準備。一直在避免責任語境下長大的孩子,從小到大的生活都是被重要他人所決定的。不能為自己負責,或者過度為父母負責,讓他們陷入了挫敗、迷茫和困擾之中。

04 親子溝通誤區之四:求全責備

孔子有言,「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很多家長喜歡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待,強迫他們去做一些不願意或者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當孩子不順從的時候,就會用「聽話、必須、應該」等字眼去要求、責備他。

比如,學期末父母下了最後通牒,要麼考試及格,要麼去補習班;孩子明明沒有音樂細胞,一定要他學會一門樂器,只是因為鄰家小姐姐拿下了鋼琴十級;有一次不小心記錯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少做了幾道題,就對孩子展開猛烈的語言攻擊,嚇得他從此小心翼翼,每次老師留完作業都要「強迫症」似的再三確認。

求全責備的父母常常擺出「上位者」的姿態,下意識地想要控制作為弱者的孩子。被剝奪了選擇權的孩子,絲毫感覺不到愛意。他們被迫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內心常常充滿了怒火,一定時間內要麼在親子關係中爆發,要麼遷怒於其他人,比如在學校裡欺負同學、和老師對著幹等等。

總之,武斷評價、盲目比較、避免負責、求全責備,都是親子間常見的「暴力」溝通模式。在開口之前,父母要學會自我甄別,拋開這四種條件反射的暴力語言,才能讓親子溝通更順暢、更真誠。然而,僅僅學會辨別,還遠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如何通過具體的行動,踐行「非暴力親子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二、善用這4招《非暴力溝通》技巧,讓親子關係 由「冰點」秒變「母慈子孝」!

01 用觀察式的語言客觀描述

非暴力親子溝通的第一步是學會使用觀察式的語言,摒棄評價式的語言,即在溝通開始時先進行識別與觀察,並使用客觀、具體的描述性語言來展開交流。

所謂觀察,是指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身體觸碰到的、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及相關人員的行為、語言和情緒表達。而評價則相對主觀,反映的是說話人當下的想法、情緒和猜測,也與他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息息相關。評價不當容易讓我們的孩子感受到排斥和否定,從而產生憤怒的負面情緒和強烈的逆反心理。

舉個例子,晚飯後小明的媽媽要出趟門,臨走前交代小明把碗筷洗好,小明也一口答應了。可是,當媽媽辦完事回到家,看到水槽裡依然堆著髒碗筷,而小明卻在一旁興致勃勃地打遊戲。如果你是小明的媽媽,這個時候會怎麼說呢?

第一種:「你就知道玩!怎麼這麼懶,從來不肯幫媽媽幹活!」第二種:「你這會兒怎麼偷懶,不幫媽媽洗碗?早上你還幫媽媽倒垃圾呢。」

很顯然,第一種評價式的語言,使用了「就、從來、總是」之類的字眼,把孩子單次的偏差行為定性為「永久的、普遍的、個人化的」。而第二種溝通模式,雖然也是在批評孩子,卻客觀地描述了孩子「早上還幫媽媽倒垃圾」的事實。這樣,孩子就不會感到被全盤否定,自尊心得到了維護,反而會引發他的自省和內疚。

02 跟隨孩子的感受,正面回應

很多時候,講道理只是停留在頭腦層面的。只有講感受,溝通雙方才能產生心靈的碰撞。

正面管教的工具之一就是「糾正之前先連接」。所謂「連接」,就是指教育者要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到放鬆和安全,才願意和我們繼續交談下去;否則,孩子就會開啟自我保護的防禦機制,這種封閉的內心狀態使得任何信息都難以進入,更不用說要讓孩子採納我們的建議,聽從我們所謂的道理了。

比如,孩子有一天做完作業,忘記把本子裝到書包裡了。第二天到了學校,被英語老師發現了,說他沒有完成作業,還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了他。放學回到家後,孩子一定是滿肚子的委屈和生氣,會和我們喋喋不休地抱怨。在這樣的場景下,爸爸媽媽應該如何跟隨孩子的情緒感受,並給予正面的回應呢?

我們可以跟孩子講,「寶貝兒,被老師認為是沒寫作業,你一定很委屈吧?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你,你一定感到很沒面子吧?」這時,孩子就會感到爸爸媽媽是懂他的,而不是在給他講大道理。我們還可以繼續以這樣的方式去回應孩子,說:「當你發現自己忘記帶作業的時候,心裡一定也很著急吧?」這時,孩子一下子就會感到爸爸媽媽是接納他的,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指責,他也會因此放下自己的防禦。只有孩子願意繼續和我們交談,父母才能在後面找到更好的教育機會,進而把孩子每一次的成長經歷都變成寶貴的財富。

03 充分了解彼此的內在需要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類常見的基本需要有:生理及安全的需要、相互依存及歸宿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家庭幸福的本源,是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結,相互為家人的幸福做貢獻;前提是家長能夠了解自己和孩子的內在需要,愛自己並願意把幸福和愛分享給孩子。父母在親子溝通中,要充分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表達自己「需要什麼」,同時傾聽孩子的需要。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個句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要:「我感到......因為我......」。舉個例子,母親看到大寶在欺負二寶,應該這樣來表達,「看到你沒有表現出大哥哥的樣子,我感到有些難過。因為我希望你和弟弟能夠和諧相處,互相關心、互相愛護。」而不是說,「你竟然欺負弟弟,一點都不像個哥哥,真是讓我生氣!」

這兩句話的側重點不同,孩子聽到後的感受也是天壤之別。聽到第一句話的孩子,可能會積極回應母親,說他知道錯了,下次會好好照顧弟弟;而聽到後面那句話的孩子,很可能會覺得母親是有意偏向弟弟、挑剔自己,因而與母親大吵一頓、不歡而散。

父母首先要感知自己的需要,然後準確地表達。這樣就可以減少誤會的產生,也可以讓孩子做出更積極的反饋,而非受到指責、批評和傷害。同時,還要了解孩子的需要,讓他感到自己被尊重、更有價值感,除了使溝通更順暢,還能讓孩子變得更自信。

04 明確要求,引導孩子自主選擇

在運用了前三步,表達出觀察、感受和需要之後,我們要向孩子明確自己的要求,也就是說家長希望孩子怎麼做。需要注意的是,在提要求時,要多用正向的說法,而不是負向的表達。

比如,孩子因為看電視而忘了寫作業,你可以說,「我希望你能先寫完作業再看電視」,而不是「我希望你不要在寫完作業之前看電視」。在提出請求之後,還可以再加上「好嗎、清楚嗎」等疑問詞,緩和語氣的同時,也是在提醒對方給予我們反饋。

當然,不要把命令和要求混為一談。為避免家長的「一言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關註解決方法,邀請他們發現自己的能力,並通過建設性的方式使用自己的力量。任何事情,只要它發生了,我們都可以引導孩子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看到他們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和選擇。

還是舉上文忘帶作業被老師批評的例子。這時,我們就可以引發孩子的思考,讓他去找到更多的應對方法:「我相信你一定不希望以後再發生類似的事情了,那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做呢?」孩子可能會說,「我以後做完作業就直接把它裝進書包」;也可能說,「我給自己上一個鬧鐘,提醒自己帶作業。」當然,孩子還可能說出「讓爸爸媽媽提醒我帶作業」,這時家長千萬要做到「不批評、不否定、不對抗」。我們只需要跟孩子講3個字,「還有嗎?」不斷地以這樣的方式去回應孩子,不斷地讓孩子思考並找到更多的資源、更好的方法。

當孩子挖掘到了足夠多的資源,他自然就會選擇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比如,他可能會說,「那我就養成一個每天出門前檢查書包的好習慣」、「我可以寫一張便籤放到書桌上,隨時提醒自己,或者把它貼在鞋柜上,出門換鞋時就會看到」。

當我們進行到這裡,你就會發現,孩子的負面情緒完全被轉化掉了。他不再生氣、抱怨,而是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從此以後,我們再也不用為孩子忘帶作業而操碎了心,因為孩子在「非暴力親子溝通」中,習得了解決問題的「成長型思維」,而這是長期有效、終身受益的。

結語

親子關係緊張,很可能就是父母踩了親子溝通的雷區而不自知。那麼,如何做才能避免一溝通就「雞飛狗跳」呢?首先,我們需要避開以下四個誤區:

武斷評價盲目比較避免負責求全責備要實現「母慈子孝」的「非暴力親子溝通」,我們還需要用好以下四大要素:

用觀察式的語言客觀描述跟隨孩子的感受,正面回應充分了解彼此的內在需要明確要求,引導孩子自主選擇

「非暴力親子溝通」思維導圖

以上的四大「非暴力溝通」要素,不僅適用於親子關係中,我們和愛人、朋友、同事之間的交流同樣適用。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練習這個萬能的溝通技巧,學以致用,做一個會說話的人,用高情商的溝通架起一份愛的橋梁,父母自己更加幸福的同時,也讓孩子自由成長、精彩綻放。

最後,有一句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的名言,想要送給大家:「我聽到了,我忘記了;我看到了,我記住了;我做到了,我就理解了。」

參考文獻:

1.《非暴力親子溝通》,顧亞亮

2.《正面管教》,【美】簡.尼爾森

3.《非暴力溝通》,【美】馬歇爾.盧森堡

4.《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美】阿黛爾.法伯

【歡迎關注@楓薷擷知,我是90後公立校教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學習治療師,希望通過文字傳播價值。】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親子溝通中常常聽到「豺狗語言」?|家庭教育每周一課第5期預告
    在這個特殊的假期裡,有一條刷屏朋友圈的「通知」:各位家長,我們把孩子交還到你們手上,這段時間裡,願你們母慈子孝,不要雞飛狗跳。三飯記得燒,作業耐心教。談話要和藹,逆反不能叫,交流總微笑。作為家長的你做到了嗎?
  • 《非暴力溝通》線上陪伴營,助你重塑親子關係!
    療愈暴力溝通的傷害用愛的溝通重塑親子關係大多數時候,『言語暴力』的本意並非是惡意的,它更像是一種自動化的、習慣了的『表達方式』。兒時的母慈子孝,現如今只剩下雞飛狗跳!當我們在思考曾經乖巧懂事的孩子去哪兒的時候殊不知,孩子,也在期待一個更懂他的父母!
  • 《非暴力溝通》:療愈自己,從看見自己開始
    《非暴力溝通》是一本大家耳熟能詳的書籍,經典書單必薦書目之一,2009年出版,作者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書中講述了作者認為我們的日常溝通中包含了大量的「語言暴力」(引發自己和他人痛苦的語言),所以會相互傷害,引發衝突。如何避免「語言暴力」?作者發明了一種新的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即「非暴力溝通」。
  • 《非暴力溝通》 | 你的溝通方式裡,藏著你的未來
    有時候,當你做完了一段非暴力的表述之後,可以嘗試最後問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嗎?」然後靜待對方的反應。還記得嗎,我曾經說過非暴力溝通不是說完了就完了一蹴而就的事情。「我想與你分享的就是,如果說非暴力溝通可以讓你管理好雙方情緒,開啟好溝通的第一步,那麼我們也不要忽視最後請求對方反饋的這麼重要的一步。
  • 非暴力溝通:用長頸鹿語言表達愛
    我們應該學會去與他人溝通,愛的表達方式有多種語言,學會非暴力溝通,是最好的表達。非暴力溝通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提出的一種溝通方式。他說:「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 非暴力溝通:別讓你與男人溝通的方式,毀掉婚姻的溫度
    其實,當我們處於負面情緒中的時候,我們和對方做的往往是無效溝通。 所謂無效溝通,就是沒有表達或者隱藏了核心的意思,只顧發洩情緒,但在發洩的過程中往往會傷害對方。 因為我們在發洩情緒的時候,表達的內容往往會指責、抱怨等,這時候,兩個人的溝通不再是因為某件事,變成了情緒的鬥爭。
  • 「母慈子孝」與「雞飛狗跳」
    「不談做作業時,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涉及做作業,雞飛狗跳,嗚嗷喊叫……」我想這是大部分家長都遇到過的情境吧?是不是寫出了你的真實狀況了?假如是,你要小心了!為什麼?因為你的「母慈子孝」太功利,你的「雞飛狗跳」是恐懼。
  • 店長來了·書單丨魔法書櫃館長曾靜:《非暴力溝通》《如何說孩子...
    為傳播閱讀的種子,她身體力行,在小區裡發起「公益親子故事會」,開展家長讀書分享會,兩年累計為1000多名孩子講了2000多個故事。2015年,曾靜榮膺四川首屆「書香之家」。如今。曾靜是成都魔法書櫃中英文圖書館館長,她讓更多小朋友接觸到原創繪本,愛上中英文閱讀。作為一個母親,她十分關注孩子的教育,也善於和孩子溝通。
  • 快停止豺狗模式,學長頸鹿的「非暴力溝通」吧
    大家好,我是江小閒,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非暴力溝通》。什麼是非暴力溝通呢?為方便我們理解,這本書的作者馬歇爾博士找了兩隻動物代言,一種是豺狗,代表的是我們日常的語言模式,還有一種是長頸鹿,代表非暴力溝通模式。
  • 《非暴力溝通》避免無意之言傷人,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有時候我們感覺莫名其妙就得罪了人,引發了怒火,或是和他人的關係變僵。確實很多時候無意之言更傷人,隨口而說的話會帶了更大的傷害,而這種傷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神奇而平和的溝通方式,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並獲得了2006年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這就是——非暴力溝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非暴力溝通的要點是什麼。
  • 男子裝啞巴62年,寇乃馨嘲諷丈夫是二婚:非暴力溝通讓婚姻有溫度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寫道:"親密關係中錯誤的溝通方式,會讓我們難以感受到對彼此的愛。"我非常理解這位丈夫的心情,不好的溝通方式,確實有讓人逃離婚姻的衝動。03《非暴力溝通》讓你高效溝通《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
  • 溝通方式錯了,孩子就不願意說,更不願意聽父母說,溝通方式錯了
    爸爸媽媽原本想以刺激的方式達到促進孩子進步的目的,但語言上的羞辱,以及拿孩子與別人比較,都會讓孩子感到失望、難過,結果導致親子雙方爭吵,這就是暴力溝通。暴力溝通導致矛盾和衝突,孩子生氣、發火,聽不進爸媽說的話,父母也是怒氣衝衝,彼此情緒惡化,親子間溝通失敗,而且且極大地破壞親子關係,對雙方身心都造成傷害。
  • 非暴力溝通的幾個基本要素,你只需要2分鐘受益匪淺!
    今天,我們來看看如何才能用愉快的方式溝通,溝通的結果又相互喜悅呢?馬歇爾.盧森堡告訴我們,必須專注於非暴力溝通方式的四個基本要素:。一,要留意觀察發生了什麼?二,自己感受到什麼?比方受傷、害怕 、傷心 、喜悅、開心 、氣憤 等等。三,誠實、清晰的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和感受。
  • 家長「關掉鯊魚音樂」,才能跟孩子正確溝通
    這讓同事更加失去了和孩子溝通的耐心,於是孩子被同事揍了一頓。同事平時是個很有耐心的人,數據報表都不會讓她煩躁,偏偏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同事總是沒有耐心。「全天下找不到比我家孩子還不聽話的孩子了!」同事一說起孩子的教育就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上。其實在外人看來,同事家的孩子依然很乖巧懂事了,可是同事卻不以為然。一、什麼是鯊魚音樂?
  • 掌握7個親子溝通密碼,培養高情商孩子很簡單
    《親子溝通密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就這麼簡單》一書中,作者說Liliane(鄒璐) 認為,這一切都根源都在與親子溝通上。親子間的溝通不暢,會讓細微的矛盾衝突逐漸放大,最終讓兩代人之間心越來越遠,越來越冷。要知道,親子溝通從來不是不以控制孩子、讓他們順從聽話為目的,而是能夠貼近他們的內心,發現他們的潛力,贏得他們的信任。
  • 一上學就雞飛狗跳,杭州媽媽愁死,這所學校說:想母慈子孝找我們
    因為家中老人回老家辦事,這段時間,小P媽不得不和老公獨自帶娃,加上老公還經常加班,晚飯加輔導作業全落在小P媽一人身上,幾天獨自經營下來,她忍不住在朋友圈裡吐槽這種雞飛狗跳的生活。孩子上學後,很多家長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孩子很早就放學了,自己卻還沒有下班,回去後還要管晚飯、管作業。
  • 家長必知:與孩子有效溝通的三要素
    今天就讓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金昌市中小學心理健康學科專家團隊組長、金昌市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焦海濤聊一聊這個話題,為我們講怎樣讓親子溝通充滿愛的智慧。節目回聽與孩子溝通的基本原則做有效家長陪孩子快樂成長什麼樣的溝通才有效?
  • 平時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就雞飛狗跳!這個局怎麼破?
    只要輔導作業雞飛狗跳的家庭,大多數都是因為父母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這句話也許乍一看,我說得比較絕對,有失偏頗,也許有些父母已經準備好反駁的話了。比如:這不是我的原因!那是因為我家孩子太不認真,實在氣人!現在我不重視他的學習,以後他找不到好工作怎麼辦?誰家的孩子誰著急!
  • 職場小白總掉進「溝通漏鬥」陷阱?3招教你秒變「溝通高手」
    原來,小美沒有拉贊助的經驗,也不提前做準備,就直接和贊助商溝通,剛開口就差點把人得罪,說了一大堆也沒說到點子上,在對方明顯不耐煩的情況下還自顧自地說話,也不詢問商家意見,做了大量的無效溝通。從中可以看出,小美已經掉進了「溝通漏鬥」理論的陷阱。
  • 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輔導孩子到底有多難熬?
    不做作業的時候母慈子孝,一家人其樂融融,可以到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全家都雞飛狗跳,咆哮和怒吼不絕於耳。01輔導孩子到底有多難熬?小靜的鄰居是一名寶媽,家裡有個正在上學的兒子。03和你說句貼心話父母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一定要平心靜氣,這樣才能夠用平和的情緒和孩子溝通,讓孩子得到積極地引導,從而破解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