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虎爸虎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中午聊天的時候,同事抱怨自己前兩天又胖揍了孩子一頓。當天,孩子回到家後,一直坐在客廳看動畫片,同事叫孩子吃飯,孩子也不為所動。同事看到孩子沒回應,頓時火冒三丈,衝孩子大喊了一通,而孩子卻覺得自己很委屈,於是梗著脖子和同事頂了幾句嘴。這讓同事更加失去了和孩子溝通的耐心,於是孩子被同事揍了一頓。
同事平時是個很有耐心的人,數據報表都不會讓她煩躁,偏偏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同事總是沒有耐心。「全天下找不到比我家孩子還不聽話的孩子了!」同事一說起孩子的教育就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上。其實在外人看來,同事家的孩子依然很乖巧懂事了,可是同事卻不以為然。
一、什麼是鯊魚音樂?
丹尼爾·西格爾教授在自己的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心理效應。他為觀眾們播放了一段田園到海邊的視頻,視頻的背景音樂安靜平和,觀看的觀眾們情緒也比較放鬆。
隨後他又播放了一遍一模一樣的視頻,但是這次視頻的背景音樂變成了帶有恐懼色彩的恐怖音樂。此時觀看的觀眾們目光都被視頻所吸引,情緒也更為緊張。當鏡頭貼近海面時,觀眾的情緒緊張度更是達到了高潮。
教授把這種同種視頻,不同背景音樂導致的心理上的差別定義為「鯊魚音樂」效應。
由此他提出,在父母管教孩子的時候,也會受到「背景音樂」的影響,如果父母們沒有從中剝離出來,那麼對於孩子的教育就會有偏差。
二、鯊魚音樂,會帶來哪些弊端?
1.影響了父母教育的初衷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一開始的想法是讓孩子承認錯誤,並且引導孩子改正,但是在鯊魚音樂的影響下,父母們變得情緒化,對於孩子大家指責,甚至忘了自己最開始不過是讓孩子認識到自身的錯誤而已。
2.影響父母們與孩子的溝通
當父母變得非常情緒化,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父母們採用過於激烈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這使得孩子沒有傾訴或者是申辯的機會。親子間的溝通因為鯊魚音樂而無法實現。
3.損耗孩子內心的安全感
父母的情緒化讓自身愛的表達變得「鋒利」起來,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在變了味的管教中被一點點破壞。父母的情緒化讓孩子覺得不安,在打擊與否定中孩子的安全感被消耗殆盡。
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更加應該平心靜氣一點,觀賞鯊魚音樂才能夠聽到孩子的想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情緒化的表達只會把孩子從父母身邊推得越來越遠。
三、家長應該怎么正確跟孩子溝通?
在徐州一名9歲的小學生通過給媽媽發工資的方式成功地「抑制」住了媽媽的暴躁脾氣。原來,此前媽媽在輔導孩子功課的時候時常會情緒上頭,忍不住就會衝孩子大喊大叫一通。於是孩子便想到了這個發工資的辦法,並且強調「只要不打不罵,還可以加工資」。就這樣雞飛狗跳的課業輔導變成了母慈子孝的溫馨場景。
1. 避免過於情緒化
父母在保持理智的狀態下和孩子溝通,孩子會更加容易接納。拒絕溝通中的情緒化,父母的思維更加清晰,在表達上也更加能夠就事論事。顯然這樣簡單明了的溝通方式孩子會更容易回應。
2. 保持對孩子的合理預期
父母對孩子抱有預期是很正常的,但是過高的語氣只會讓孩子倍感壓力。所以父母只有保持恰當的、合理的預期時,才不會因為期待落空而對孩子大加指責。父母對孩子多一點了解,更加有助於為孩子設定期待值。
3. 允許孩子犯錯
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允許孩子犯錯,不要輕易地放大犯錯的後果。在日常生活中,犯錯是很正常的,孩子在其中獲得了成長的力量。所以父母不要覺得孩子犯錯就是「壞孩子」,父母要把這當成是教育的契機。
父母教育的情緒化只會讓孩子越發地想要逃離,沒有冷靜和理智的心態支撐,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很難成行的,親子間的溝通也會由此障礙頻發。聰明的父母懂得從反省自己入手,而並非是把責任歸結於孩子。大家對於鯊魚音樂有哪些看法分享呢?
本文由虎爸虎媽熊娃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