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馬唐草,古人拿來鬥蟋蟀,馬食如糖

2020-12-05 列山氏五穀

【列山氏五穀原創文章】野草的種類有很多,它們大多長在在郊野,紮根農村。然而有一種野草,不僅是在農村,在城市的公園裡,甚至是馬路邊,都生長茂盛。簡言之,有土的地方就有它的生命,生存能力驚人。在園林景觀中,這種野草甚至能吞沒人工種植的草類,使得人們迫不得已將它除掉。是的,這種野草,在城市,同在農村一樣,有一樣的生存能力。

大家可能都見過這種野草,但是卻不知道它的名字,只以「小草」稱呼它,其實,它的名字叫做馬塘草。之所以跟馬有關,古書中記載,「馬食如糖,故名馬唐」,馬非常喜歡吃的一種草,吃起來像吃糖一樣甜蜜。馬塘草是一種十分優良的牧草,不只是馬,就連牛羊也都喜歡吃。它的葉片柔軟,無論是新鮮的嫩草,還是曬乾的草料,吃草類家畜都可以食用。而馬塘草的乾草做成的飼料,營養豐富,易消化。

在農村,生長在房前屋後的馬唐草能給家禽家畜提供食物來源,所以只要沒有蔓延到田地裡,農民還是很喜歡的。但馬塘草生存能力強大,它一節一節的生長,每一節的兩端又會變成根扎到土地裡。四下散開,無數枝節一併生長,所以很容易成蔓延趨勢,跟莊稼搶奪養分,所以一旦在地裡發現它的幼苗,絕不留情,越早除掉效果越明顯。

馬唐草,曾在古代名聲大噪,因為可以拿來鬥蟋蟀。而到了近代,隨著鬥蟋蟀這一娛樂活動的沒落,人們便也不再記得它的名字,只當是野草。古代鬥蟋蟀,用的是草穗,牛筋草的草穗適中,是鬥蟋蟀常用的草穗。但馬塘草的草穗也很不錯,從中間一抽就很容易將草穗抽出來。所以,在古代也是比較常用的鬥蟋蟀工具之一。

農村馬唐草,古人拿來鬥蟋蟀,馬食如糖。現在被用來製作動物飼料,當作防風固沙的地被植物。小小馬唐草,又重新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

相關焦點

  • 此草是農村一種常見的雜草,繁殖能力超強,是農民必除的雜草之一
    馬唐草,在農村是一種常見的雜草,其根蔓延成片,而且一長就是一大片,同時長得也特別的雜亂,尤其是在農田裡最易生長,因此,它也是農民必除的雜草之一。不過,它也是牛馬羊等動物最喜歡吃的雜草之一!在《本草拾遺》中曾這樣被描述過:馬唐,生南土廢稻田中,節節有根,著土如結縷草,堪飼馬,馬食如糖,故名馬唐。農民有時候也拿它沒辦法啊,只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去清除它。它的別名有抓根草、抓地龍、紅水草、雞爪子草、麵條筋、盤雞頭草、秫秸秧子、糯米草、羊麻、羊粟、馬飯等。它土壤要求不嚴格,它的種子傳播快,繁殖能力超強,植株生長快,分枝多。
  • 農村有種野草,人稱「熱秧子」,農村人常拿來餵羊,殊不知價值
    農村有這麼一種植物,人稱「熱秧子」,不管天南地北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植物,我們在城裡花園或者地面上也可以看到,而在農村更是普遍,它的真實名字叫做「馬唐草」,是一種禾本科植物,生長區域也不限,即便是農村的庭院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從遠處看綠油油的比較好看,在生長中期,它會長出小穗,葉子表面比較光滑,但是背面就略顯粗糙,它的莖不也是一節一節並且外部由於葉子包裹也比較粗糙。
  • 馬唐草
    雙目頰(雌性劍角蝗)、呱噠板子(雄性劍角蝗)、黃姑娘子(負蝗)、油螞蚱(稻蝗)和很多蟋蟀也喜歡。它們生活在鬱鬱蔥蔥的馬唐草草叢中,把這裡儼然變成了一個生機盎然的世界,充滿了活力,到處都洋溢著快樂和滿足。
  • 鬥雞鬥草鬥蟋蟀,沒有手機的生活,古人也照樣過得多姿多彩
    下面是幾種古人常玩的遊戲,快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第一,蹴鞠。唐宋時期,蹴鞠成為了無數男子最熱愛的遊戲。蹴鞠和現代的足球差不多,分為兩隊,誰先把蹴鞠踢到對方的球門就算勝利。宋代的高官可以說是蹴鞠的忠實粉絲,非常熱愛,有人說他的球技放到現在來說也是頂尖的那種。第二,鬥雞。
  • 一種野草長得酷似「千金草」在農村很常見,「明目潤肺」請重視它
    千金草一般在乾燥或者溼潤的地方,而馬唐在淺水區也能生長,所以它的分布更廣泛,很多地方都有它的存在。4、馬唐草比千金草更受牲口歡迎。它沒有那麼韌性十足,更容易切斷,也更利用牲口嚼爛,是很好的青飼料,價值還是很不錯的。
  • 馬*草、牛*草,小時候常玩的草
    馬唐草,在《本草拾遺》中是這樣記述的:「馬唐,生南土廢稻田中。節節有根,著土如結縷草,堪飼馬,馬食如餹(táng),故名馬唐,」這個「餹」是已經不用的古漢字(如果不認識這個字,是不是可以含糊地稱之為馬×草呢),相當於現在的「糖」字,在後來許多運用中被簡化成了唐字,馬唐的意思就是「馬吃起來好像飴糖的草」。
  • 鬥蟋蟀以外的事兒
    農村的秋夜,經常聽到蟋蟀的叫聲,在文人的筆下,它是如音樂般多麼悅耳動聽。然而,對於農人來說,卻是稀疏平常,不那麼受歡迎。此名倒頗有意思,準確地概括了其主要特點:喜鳴叫,如雞耳。叫雞兒實為害蟲,喜食蔬菜嫩葉,尤其是剛長出來的青菜葉。叫雞兒自然就不那麼討人喜歡了! 小時候經常捉了叫雞兒來餵雞、餵鴨,那可是純天然的飼料,用現在的話來說,那樣養出來的雞和鴨可算得上真正的蟲草雞、蟲草鴨了!我們那時並不知道可以像北方人那樣好鬥,鬥草、鬥雞、鬥蟋蟀。
  • 「蟋蟀相公」指誰,鬥蟋蟀被寫進了聊齋
    蟋蟀的聲音響亮、高亢,時而有一種金屬的質感,給人一種「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的感覺;時而又好比是裂帛的聲音,如同是「四弦一聲如裂帛」。總之,變化多樣,豐富多彩。蟋蟀的歌唱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低緩從容,有的高亢急促,更有些緩急相雜,就好像是風格迥異的歌唱家一樣。
  • 蟋蟀:泥盆中鬥出個常勝將軍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MK工作室】,經原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我是個九零後,出生的時候鬥蟋蟀的人已經不多了,城裡沒那麼多閒地給這些小東西鬧騰,南方一帶好這一口的人也不多。倒有不少人喜歡用《開元天寶遺事》中那段「每到秋時,宮中妃妝妾輩,皆以小金籠捉蟋蟀閉於籠中,置之枕函畔,夜其聲。庶民之家皆效之也。」來證明鬥蟋蟀起源於唐朝,但「夜聞其聲」並非是鬥蟋蟀,這是鬥蟋蟀之前人們對於蟋蟀的主要賞玩手段——聽聲音,相當於一個古代音樂盒。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
  • 秋來取樂鬥蟋蟀
    秋來取樂鬥蟋蟀  ◆[江蘇·大豐市]趙乾海  蟋蟀、油葫蘆、蟈蟈號稱中國三大鳴蟲。三大鳴蟲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韻味的當數蟋蟀。古人云:秋有一樂鬥蟋蟀。這時節,正是花鳥魚蟲中的第四位粉墨登場、大出風頭之時。  其時,妻向我提議何不令家中所養之蟲爭鬥一番、觀其勝負,以博一樂?我表示贊同。於是,將家中8隻蟋蟀分成四組,讓其捉對廝殺。蟋蟀相遇,開始會用觸角辨別對方,兩雄相遇必然露出兩顆大牙,一決高下。而一雄一雌相遇則是另一番情景。
  • 農曆中國|七月十九 · 鬥蟋蟀
    秋蟲咬碎一地月光人間散落一味清歡■王弘力老先生《古代風俗百圖》江浙一帶,自古就有鬥蟋蟀的習俗,上海話更直接,叫鬥賺績。尤其是到了白露時節,蟋蟀已經長得老結了,雄蟲只要相遇,便會有一場搏殺,所以市井之間便開始鬥蟋蟀的遊戲。
  • 在杭州市「鬥蟋蟀」儼然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華夏文化、博大精深,在幾千年前,古人就觀察到秋季轉涼、蟋蟀入堂的規律,寫下「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等詩句。在蟋蟀的鳴叫聲裡,有女子織布,遊子思鄉,寫滿了秋之意象,人間苦樂。往後歲月,鬥蟋蟀之風蔚然興起,一隻蟲子的命運就此改變,更加活躍於中國文化歷史舞臺。
  • 中國民間鬥蛐蛐的歷史和蟋蟀文化
    鬥蟋蟀亦稱「秋興」、「鬥促織」、「鬥蛐蛐」。用蟋蟀相鬥取樂的娛樂活動。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每年秋末舉行。鬥蟋的壽命僅為百日左右,這就將鬥蟋蟀的季節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漢字中,「秋」這個字正是蟋蟀的象形。
  • 一隻極品蟋蟀賣數萬元,「鬥蟋蟀」「套路」還挺深的!
    現狀:蟋蟀價格介於幾塊錢至數千元不等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鬥蟋蟀,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通過兩隻雄性蟋蟀為爭奪領地或配偶權而相互撕咬,最終分辨勝負。深圳晚報記者李超攝 發現:蟋蟀競技"裝備"最高可達數千元 除了蟋蟀活體,事實上,鬥蟋蟀過程中涉及的用具及相關產品市場近年來也呈現火熱狀態。記者了解到,鬥蟋蟀涉及的用具包括了鬥盆、鬥草、草筒、抓網等,其中抓網用於捕捉蟋蟀,草筒用於儲放鬥草,鬥盆用於蟋蟀間互鬥的"競技場",而鬥草則是愛好者用於刺激、激發蟋蟀鬥性的工具。
  • 莊稼的大害蟲「土狗」,農村夜晚的蟲兒特別多,抓到了一隻大蟋蟀
    農村夜晚的蟲兒特別多,因為昆蟲多數都具有趨光性,所以窗戶不關好就會有各種昆蟲飛進房間裡,什麼螞蚱、螳螂、蝴蝶、夜蛾子等等都有,農村的夜晚就是各種小動物和昆蟲的世界,農村的夜晚就是這麼的奇妙我們這裡叫蟋蟀為「土狗」,坐標廣西靈山,這東西各處的叫法也不一樣。
  • 鬥蟋蟀(圖)
    每次捉蟋蟀,「白地主」最為投入,為了捉蟋蟀,他會背著父母,偷偷摸摸把上學用的課本撕了,做成十幾個圓柱形的小紙筒,捏封住一端,另外一端則恭候蟋蟀「入甕」,一旦「入甕」,再用手輕輕一捏,蟋蟀就插翅難逃了。或許他們的行蹤驚動了蟋蟀,鳴叫戛然而止。孩子們則原地蹲守,儘管酷熱難捱,蚊蟲叮咬,也不為所動,那情景,仿佛是一場智力和耐力的博弈。  他們的眼睛緊盯洞口,隨時準備出擊。蟋蟀一旦出現,很少能輕易逃脫。一個晚上,一般能捉三五隻。第二天,孩子們一個個睡眼朦朧,打不起精神。  最精彩的是鬥蟋蟀。
  • 科普 | 蟋蟀
    蟋蟀,是一種直翅目的小昆蟲,因其善鳴叫的特點,在古代就被人類關注。在《詩經》中就有對蟋蟀的描寫:「蟋蟀在堂, 歲聿其莫。今我不樂, 日月其除」。之後的詩詞歌賦中,也常能看到蟋蟀的身影,期間的描寫大多以哀婉悲涼、吟秋畏霜的纖弱姿態出現,如:「西風吹蟋蟀,切切動哀音」、「溼螢遊古屋,蟋蟀悲秋菊」、「晨風懷苦心,蟋蟀傷侷促」等等。
  • 廣西農村「鬥蟋蟀」如此精彩,很多外地的朋友都沒見過
    小時候,村裡的長輩們經常晚上天黑以後拿著手電筒,走到一些堆著磚頭或者石頭的地方,尋找石頭縫裡面嘰嘰叫起的公蟋蟀,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問:找蟋蟀幹嘛用?其實,他們找蟋蟀是為了拿去一個地方,具體什麼地方,我們小孩子沒有去過,時間長了,也開始淡忘了。只知道抓到的蟋蟀是拿去鬥蟋蟀的,這個鬥蟋蟀還是很有意思,大家看視頻就知道!如果鬥贏了還有錢收,所以他們晚上都去找蟋蟀,找到比較能打的,稱之為「鬥籠蟀」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鬥蟋蟀這一項,我們那小時候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