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農村「鬥蟋蟀」如此精彩,很多外地的朋友都沒見過

2020-12-05 農民三野

小時候,村裡的長輩們經常晚上天黑以後拿著手電筒,走到一些堆著磚頭或者石頭的地方,尋找石頭縫裡面嘰嘰叫起的公蟋蟀,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問:找蟋蟀幹嘛用?

其實,他們找蟋蟀是為了拿去一個地方,具體什麼地方,我們小孩子沒有去過,時間長了,也開始淡忘了。只知道抓到的蟋蟀是拿去鬥蟋蟀的,這個鬥蟋蟀還是很有意思,大家看視頻就知道!如果鬥贏了還有錢收,所以他們晚上都去找蟋蟀,找到比較能打的,稱之為「鬥籠蟀」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鬥蟋蟀這一項,我們那小時候很火。因為我們還小,沒去過他們鬥蟋蟀的地方,所以我們抓到的蟋蟀都是自己放家裡鬥,也是非常的好玩,現在回想起來,都還覺得特別有意思

相關焦點

  • 農村馬唐草,古人拿來鬥蟋蟀,馬食如糖
    【列山氏五穀原創文章】野草的種類有很多,它們大多長在在郊野,紮根農村。然而有一種野草,不僅是在農村,在城市的公園裡,甚至是馬路邊,都生長茂盛。簡言之,有土的地方就有它的生命,生存能力驚人。在園林景觀中,這種野草甚至能吞沒人工種植的草類,使得人們迫不得已將它除掉。
  • 廣西蟋蟀南寧爭霸為期一個月 首日32隻蟋蟀廝殺
    據廣西社會體育運動會發展中心介紹,鬥蟋蟀是我國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據有關資料記載,該活動始於秦漢,興於唐朝,盛於明清。玩家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自1999年以來,山東、北京等地先後成功舉辦了全國性的鬥蟋蟀大賽,通過這些大賽,推動了旅遊業及其他產業的發展。
  • 鬥蟋蟀以外的事兒
    農村的秋夜,經常聽到蟋蟀的叫聲,在文人的筆下,它是如音樂般多麼悅耳動聽。然而,對於農人來說,卻是稀疏平常,不那麼受歡迎。我們那時並不知道可以像北方人那樣好鬥,鬥草、鬥雞、鬥蟋蟀。此等遊戲皆是茶餘飯後的消遣,我們還在溫飽線上掙扎,不能奢望有此雅興。
  • 鬥蟋蟀(圖)
    他家西廂房的一個角落,排列著二三十個破茶缸子,裡面鋪好了柔軟的泥巴,泥巴上投入一顆鮮嫩的綠豆或黃豆,這是為蟋蟀準備的美餐,蓋子上都有一個小孔兒,用作與外界通風,可謂萬事俱備,只欠「入住」。這些破罐子是「白地主」的寶貝,假如有人擅自動用,他會翻臉不認人。
  • 「蟋蟀相公」指誰,鬥蟋蟀被寫進了聊齋
    據說,中國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有「鬥蟋蟀」這樣的一種民間遊戲了,上至宮廷官員,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喜歡都鬥蟋蟀。根據徐珂的《清稗類鈔》記載,這種遊戲早在唐朝天寶年間就已經有了,而且,這玩樂的方式,也和現在差不了多少。
  • 鬥蟋蟀、看展演……德州寧津慶祝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精彩來襲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曉琳 通訊員 孫久生 德州報導為慶祝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9月20日,首屆寧津縣非遺文化節暨第八屆中國(寧津)蟋蟀文化博覽會將在德百雜技蟋蟀歡樂谷隆重舉行。目前各項準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中,那麼,活動期間將有哪些精彩的節目供大家欣賞呢?9月20日上午9:50分開幕式正式開始。9月20日上午10:20——11:00大型文藝演出。9月20日10:20——12:00非遺展演、書畫展。
  • 848公斤的玉石「蟋蟀王」你見過嗎?鬥蟋蟀、賞蟋蟀 9月20日寧津...
    齊魯網德州9月16日訊在德州寧津德百雜技蟋蟀歡樂谷的玉博物館,有一隻重848公斤,長近1米8的玉蟋蟀。巧用玉石的天然紅皮,將玉蟋蟀的頭部和一對紅色鋸齒形的大牙雕刻得霸氣十足。利用玉石的天然紋理雕琢出蟋蟀的肌膚紋理及翅膀,與真正蟋蟀的紋理幾乎相同,自然天成。
  • 莊稼的大害蟲「土狗」,農村夜晚的蟲兒特別多,抓到了一隻大蟋蟀
    農村夜晚的蟲兒特別多,因為昆蟲多數都具有趨光性,所以窗戶不關好就會有各種昆蟲飛進房間裡,什麼螞蚱、螳螂、蝴蝶、夜蛾子等等都有,農村的夜晚就是各種小動物和昆蟲的世界,農村的夜晚就是這麼的奇妙我們這裡叫蟋蟀為「土狗」,坐標廣西靈山,這東西各處的叫法也不一樣。
  • 南京舉行鬥蟋蟀大賽 200多隻蟋蟀角逐蟲王(圖)
    鬥蟋蟀自古就是中國傳統的遊藝項目,10月4日,首屆鬥蟋蟀城市對抗賽在南京舉行,來自南京、上海、北京、杭州四個城市的6支代表隊的200多隻蟋蟀將在全國賽事首次落戶南京  想到鬥蟋蟀不少人印象中可能都是小孩子拿著草根圍在一起看兩隻蟋蟀捉對廝殺。而記者在現場看到的蟋蟀大賽,正規程度著實讓人吃驚。比賽場地就設在大廳主席臺上,一盞檯燈照著一個透明的橢圓形盒子,其中由一個格擋分為兩邊。「賽場」邊有各種飲水的小盅,裝蟋蟀的網子,盒子,個個都是精緻小巧,可以說周到之致。
  • 有很多人喜歡鬥蟋蟀,你知道蟋蟀有多少種,產地在哪嗎?
    蟋蟀在古代擁有很多很多的粉絲,鬥蟋蟀的人更是數不勝數,大家都是參與其中但是真正了解蟋蟀種類,和產地的卻是少之又少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蟋蟀的種類與產地。我國蟋蟀到底有多少種,歷來各說不一。有的說近代文獻記載一共有64種,有的稱與「七十二地煞」相符為72種,持這種論點的認為按正統的諸色有,五黃、八白、九紫、十三青,為35例,加上異品佳種35例和各種顏色之首的紫黃、天藍青2種共72種,這些大家都知道嗎,原來在文獻中,一個小小的蟋蟀竟然有這麼多種。但是呢但我國古代文獻資料中,《促織經》記載的能叫上名字的,又能描述出形態顏色或鬥性強弱的就達190多種。
  • 秋來取樂鬥蟋蟀
    秋來取樂鬥蟋蟀  ◆[江蘇·大豐市]趙乾海  蟋蟀、油葫蘆、蟈蟈號稱中國三大鳴蟲。三大鳴蟲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韻味的當數蟋蟀。古人云:秋有一樂鬥蟋蟀。這時節,正是花鳥魚蟲中的第四位粉墨登場、大出風頭之時。  其時,妻向我提議何不令家中所養之蟲爭鬥一番、觀其勝負,以博一樂?我表示贊同。於是,將家中8隻蟋蟀分成四組,讓其捉對廝殺。蟋蟀相遇,開始會用觸角辨別對方,兩雄相遇必然露出兩顆大牙,一決高下。而一雄一雌相遇則是另一番情景。
  • 「它」是廣西特有魚類,外形像「蛇」,外地人沒見過,一斤100元
    「它」廣西特有魚類,外形像「蛇」,外地人沒見過,一斤100元我國是世界第三大國家,國土面遼闊,在這塊土地上大江大河波濤洶湧,小河小溪河網密集。因此我們國家的魚類資源非常的豐富,每個地方都有各種不同品種的魚類,這一點釣魚的朋友應該是比較了解的,釣魚的人每天都能釣上各種不一樣的魚類,而這也是釣友最喜歡的。除了一些經常能釣到的魚類外,在我們國家還有很多稀有的魚類,有些魚類分布範圍極小,只生長在某個地區的水域裡。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
  • 蟋蟀:泥盆中鬥出個常勝將軍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MK工作室】,經原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我是個九零後,出生的時候鬥蟋蟀的人已經不多了,城裡沒那麼多閒地給這些小東西鬧騰,南方一帶好這一口的人也不多。平生第一次捉蟋蟀還是下鄉時候被和我差不多大的侄兒帶著在野地裡用手忙活了半天,蟋蟀沒抓著,倒是抓著了不少蚱蜢,拴著腿看它們蹦躂了半天,著實無趣。
  • 秋蟲至蟋蟀鳴 上海男人小時候都有一本蟋蟀經
    到時候從外地過來的攤販聚集在此,一個格子就是一個攤位。小板凳一坐,蟋蟀罐在面前一攤,買蟋蟀的人便聚攏過來。要在中間穿行,只能撿攤位間的縫隙「趟」過去。據說這個花鳥市場賣蟋蟀的規模在上海僅次於西藏南路上的萬商。過去攤頭擺在昆明路、安國路的馬路上,賣了好幾十年,玩蟋蟀的人都知道「外國牢監(提籃橋監獄)」後頭有這麼個蟋蟀市場。
  • 一隻極品蟋蟀賣數萬元,「鬥蟋蟀」「套路」還挺深的!
    記者了解到,在國內,動物競技市場持續火熱,不管是古代就有的鬥雞、鬥蟋蟀,還是如今的賽馬、賽鴿,都受到了相關領域愛好者的追崇。事實上,動物競技市場經濟消費"套路"不少。近日,本報記者就針對蟋蟀競技這一領域開展調查,從線上線下多渠道了解蟋蟀競技市場"那些事"。
  • 農曆中國|七月十九 · 鬥蟋蟀
    秋蟲咬碎一地月光人間散落一味清歡■王弘力老先生《古代風俗百圖》江浙一帶,自古就有鬥蟋蟀的習俗,上海話更直接,叫鬥賺績。尤其是到了白露時節,蟋蟀已經長得老結了,雄蟲只要相遇,便會有一場搏殺,所以市井之間便開始鬥蟋蟀的遊戲。
  • 蟋蟀能人籌辦蟋蟀大賽(圖)
    蟋蟀,在古書中叫做促織,北方人俗稱蛐蛐。因其能鳴善鬥,且具有勇決勝負的武士風採,被譽為「天下第一蟲」。據記載,「鬥蟋蟀」這項傳統民俗活動,始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玩家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年近花甲的趙伯光,是地道的老北京人。打小他就在胡同的犄角旮旯兒逮蟋蟀玩。小學時,他逮了只名為「正青」的蟋蟀,天天拿著去跟街坊小孩的蟋蟀鬥。
  • 外地人靠養蟋蟀賺錢蓋新房 極品蟋蟀可賣六七萬
    在島城南山花卉市場附近的東山路上,每天都會有一批挑著一箱箱小瓷罐的人在街頭擺攤叫賣,這些白色小瓷罐裡裝的都是蟋蟀。現在5-30元的蟋蟀成為市場的主流,鬥蟋蟀脫離了賭的性質,漸漸變成了「逗」,老人買一對解悶或逗孩子玩,成了小寵物。不少外地人靠養蟋蟀賺了錢,回老家蓋了新房子,一隻小小的蟋蟀,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經濟鏈條?
  • 一個靠鬥蟋蟀混成宰相的傢伙,被別人當成蟋蟀玩了,導致大宋滅國
    鬥蟋蟀之風興起後,賈似道自然不甘人後,餘下的家財有大半都用於買蟋蟀、鬥蟋蟀上了。賈似道似乎天生跟這小小的蟋蟀有緣,自從踏入鬥蟋蟀一行,竟然勝多敗少。幾個月下來,在台州贏得了不小的名聲,還得了一個外號「賈蟲」。這小蟋蟀在給賈似道掙面子的同時,也讓他敗盡家財後仍能勉強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