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哈布瓦赫的《論集體記憶》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讀哈布瓦赫的《論集體記憶》

2015年07月16日 09:55 來源:西北民族研究 作者:羅楊

字號

內容摘要:在《論集體記憶》中,哈布瓦赫首先試圖回答一個問題:社會為何需要記憶?社會出於何因,需要賦予自身的「過去」一種超脫之感?

關鍵詞:集體記憶;宗教;社會記憶;親屬關係;貴族

作者簡介:

  前言

  莫裡斯·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chs,1877-1945)是法國涂爾幹學派第二代成員中的重要人物。他出生在法國蘭斯市,後進入著名的亨利四世中學,在那裡遇到對他以後學術生命影響極大的亨利·柏格森。後來,他去拜會了涂爾幹,從柏格森的個體主義立場轉向了涂爾幹的集體主義觀點,開始了社會學的研究。他在斯特拉斯堡大學任教時,遇到後來成為社會史和思想史年鑑學派創立者的呂西安·費弗爾和馬克·布洛赫,這段經歷對哈布瓦赫也有重要的學術影響。二戰時哈布瓦赫因不滿德國的野蠻殺戮,遭到逮捕並被關押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戰爭結束前夕,他死在集中營。

  在《論集體記憶》中,哈布瓦赫首先試圖回答一個問題:社會為何需要記憶?首先,社會自身總是讓身處其中的個人產生一種幻象:似乎今天的世界和過去的世界相比,總有些莫名的不完滿。哈布瓦赫提到,希臘的哲學家們並不是把世界的末日看作黃金時代,相反,他們認為世界的開始才是最美好的。許多普通人也使自己相信,和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時代相比,現今的生活似乎有一種莫名的缺失感和沉重的壓抑感。因此,社會之所以需要記憶,因為記憶賦予社會的「過去」一種歷史的魅力,把最美好、神聖的事物貯存在與現今相對的另一個維度裡。

  那麼,社會出於何因,需要賦予自身的「過去」一種超脫之感?生活在現時的每個社會成員,無時無刻不意識到自身處在種種無孔不入的約束之中,因為任何社會成員都不是煢煢孑立,他總是與他人身處同一社會環境裡,每個人都與其他人由此形成各種複雜多樣的關係,每一重關係都蘊含著處理這種關係的一整套社會性的邏輯和手段。社會正是在這種雙重性中得以維持:社會佯裝尊重個體個性———讓個人充分地在他人中體驗到社會性的個性,但社會又通過這種方式把個人囚禁在他所建立和身處的重重關係之中。

  相比於把人囚禁於現實的當下社會,由記憶連接起的社會的「過去」則要超然許多,因為對過去的記憶恰恰把社會拉攏住個人的兩個運行邏輯改變了。首先,雖然無論在現時社會還是在記憶中,每個社會成員都有對他人的本質依賴,但自我和他人的關係在這兩個維度裡並不相同。在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裡,自我和他人的關係是固定成形的,可是我們在不同時期認識的人,有不同的類型,他們展現出各自不同的方面,對他們的記憶給了我們這樣一種感覺:只有當我們願意接受這些群體時,他們才會加諸我們身上。記憶給予被現今社會框定的人們一個透氣的機會。社會通過對約束個人與他人的種種關係的掌控來拉攏住個人的努力,在記憶裡也喪失了絕對的力量。人們不會像現今這般強烈地感受到來自他人的約束,因為這些人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脫離了他們當下的生活。在記憶裡,這些他人成為已經逝去的那個社會的一部分,他們不會像現今社會中對個人的約束力量那麼強大。

  所以,哈布瓦赫認為,心智是在社會的壓力下重建它的記憶,這其實是人們對社會的一種逃離:「對過去的崇拜,沒有使人們的心靈與社會結合在一起,實際上是將它們彼此分離,沒有比這更違背社會利益的了。」但正如個人需要記憶釋放現今社會的重壓一樣,社會更需要營造一個它過去的烏託邦,使人們不只是在記憶中再現他們以前的事件,還要潤飾它們、消減它們,或者完善它們。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李潔瓊)

相關焦點

  • 《新中國課本》:這套必讀書,濃縮了14億國人的集體記憶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莫裡斯·哈布瓦赫在其《論集體記憶》一書中強調:「我們保存著對自己生活的各個時期的記憶,這些記憶不停地再現。通過它們,我們的認同感得以終生長存」。書籍,往往是尋找和記錄集體記憶的富礦。然而,存在一種特別的書籍,它既凝結了國民的集體記憶,又能在不經意間影響一個人一生的選擇,同時,它是如此的普通和習以為常,以至於經常讓我們忽視。
  • 2020 陳蜀北京首次個展《丟失——集體與個體記憶》
    展覽主題:《丟失——集體與個體記憶》出品人:張寶華策展人:藍京華學術主持:惠書文藝術家:陳蜀開幕時間:2020年12月5日下午15:00(周六)協辦單位:法國中西文化發展研究會、三藝堂、泉國際美術館 恩來美術館、中國收藏家協會當代藝術收藏委員會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工美樓一層感嘆號藝術空間《茶樓系列》 布面油彩 160×170cm 2018丟失——集體與個體記憶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Ta改變了我...
    兩大主題徵文啟事各位街坊速看:日前,廣東學習平臺啟動「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Ta改變了我」兩大主題徵文活動。一、活動主題1.「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主題徵文活動:聚焦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通過對過年集體記憶的書寫,抒發共同的鄉愁,重新審視春節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寶貴价值和獨特作用,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堅定文化自信,為「十四五」良好開局凝聚精神力量。
  • 你的記憶被篡改了嗎?曼德拉效應!
    心臟位置,記憶中是在左胸腔,現實中是在中間靠左;記憶中腎在腰子,現實中在中間肋骨裡;記憶中眼睛後面的骷髏是空洞,現實中是沒有底骨的;以下的思考題,測試看看你有沒有經歷過『曼德拉效應』。美國911事件恐怖攻擊,你記憶中倒塌的大樓有幾座?兩座、三座,還是四座呢?
  • 讀帖讀什麼?如何讀?
    一般地說,初學者應該把「讀」和「臨」這兩個環節同步起來。臨什麼,讀什麼。可按臨寫的順序,先點畫後結構地對所要臨習的字逐個「相面」,從組成字的基本「細胞」看起。先看點畫的形態、走向、質感和輕重,然後再看每個點畫起筆、運筆、收筆的過程。
  • 港劇《讀心神探》記憶宮殿,教給我們平凡人的「最強大腦」!
    港劇《讀心神探》記憶宮殿,教給我們平凡人的「最強大腦」!愛看香港電視的朋友,相信對港劇的《讀心神探》中的記憶宮殿印象深刻。小小的主人公在短時間內記下了二十樣物品,展現了非凡的記憶能力!想必愛學習的你也想擁有和他們一樣的記憶能力。
  • 小學三年級上冊,英語音標讀法、記憶方法匯總,老師:一看就會讀
    小學三年級上冊,英語音標讀法、記憶方法匯總,老師:一看就會讀。小學二年級升入三年級後,就要開始正式學習英語了,英語也成為了小學三年級的三大主科之一。英語的學習,最基礎就是要從單詞的學習開始,要學會讀單詞,必須要學會讀音標。音標好比就是漢字的拼音,學會了音標就知道怎麼拼讀單詞了。但是,音標的發音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很難記住。如果有一種輔助讀音標的方法和記憶方法就太好了。今天,我們就來學學這種音標的記憶方法。元音分為單元音、雙元音以及輔音。單元音總共有12個,雙元音共有8個,輔音有4個。
  • 寵物火化殯葬行業之論集體火化的重要性
    我突然感覺到集體火化的重要性必須寫一篇文章重點論述下集體火化業務!先普及一下集體火化和單獨火化的概念。集體火化是將多個寵物一起放到火化爐中進行同時火化。火化後骨灰統一處理,不會交給寵物主人。一般情況也不提供視頻,特殊情況可以拍集中火化的視頻給寵物主人。
  • 記憶混亂是什麼情況?網友:細思極恐
    記憶混亂是什麼情況?網友:細思極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曼德拉效應,當人類的記憶出現偏差,大眾對於歷史和集體的記憶與實際記錄的有所差異,這到底是一種都市傳說還是陰謀論呢?曼德拉效應是否真的存在呢?在你身上是否出現過曼德拉效應呢?
  • 記憶會出錯嗎?我們的記憶會欺騙我們嗎?
    一個人的記憶可能會出錯,但是世界各地不同的人對於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記憶,這是所有人的記憶都出錯了嗎?你是否注意到一些與自己記憶不相符的事實呢?比如,《愛我中華》這首歌中,小編記得就是「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但事實上歌詞是「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
  • 蘇南村莊的集體記憶④北京出生的青年:「我好像沒有故鄉」
    江蘇退休官員黃健,自2014年起,花3年時間走訪了老家江蘇張家港合興界岸村40多位村民,將村民的口述整理成書《界岸人家——一個中國村莊的集體記憶》。該書以一個生產隊為單位,捕捉家家戶戶的日常瑣事,重現底層村民的複雜人生,展示集體記憶的多彩圖景,記錄社會變遷中普通人的命運沉浮。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經授權刊發該書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 想考教師資格證,這些教育記憶口訣你會多少?
    【記憶口訣】:你我他它7.《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2008年修訂版)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記憶口訣】:三愛兩人一終身。8.個人本位論代表人物:盧梭、洛克、福祿貝爾、裴斯泰洛齊【記憶口訣】:囉嗦一路無人陪9.社會本位論代表人物:柏拉圖、涂爾幹、孔德、赫爾巴特【記憶口訣】:黑社會孔赫柏拉圖
  • 智力星快速閱讀法是如何訓練出一分鐘讀3000字的?
    其中,我們依據大腦的左右腦機能分擔論,研究了本世紀以來國際上流行的多種快速闊讀和快速記憶的方法,結合漢語和漢字的特點,編創了可以使學員在短時間內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力、記憶力的全腦速讀記憶法。全腦速讀記憶法的教材從生理學、心理學、語言學、資訊理論和教育學等多方面論證了人腿和人腦所具備的快速閱讀和快速記憶的潛力,論證充分,觀點鮮明;編排的訓練方法和訓練程序具有科學、系統、筒便的特點,適合於在短時間內使學員掌握,效果顯著,可以進行推廣。
  • 毛一生讀了多少書?
    ●毛澤東讀的最後一本書是平時喜歡讀的《容齋隨筆》;最後一次讀書的時間是1976年的9月8日5時50分,在醫生搶救的情況下還讀了7分鐘。在黨的第一代領導人中,若論讀書之多、之廣、之深、之活,無人能出其右。毛澤東早在少年讀私塾時,就讀了《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等普及讀物和「四書」、「五經」等儒學著作。從此,他一生讀書未斷,甚至在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乃至極其艱苦的長徵歲月裡,都沒有間斷過讀書。在長徵路上,張聞天夫人劉英作為中共中央秘書隨中央領導人長徵。
  • 讀山,便是讀父親
    長大後我才明白,讀山,便是讀父親!在記憶中,農村的生活是艱辛而緊張的。每天清晨在父親如響雷般的吆牛聲中驚醒了太陽,人們迎著那火紅的血球走向田野,走出一幅幅希望的風景;每天黃昏,父親的鐵鍬磕碰硬土地濺出了星星、驚出了月亮,才踏著黃昏的腳步,扛著那張銀色的彎鉤犁鏵走回村莊。父親似乎永遠不知道疲倦似的,從無怨言。
  • 「讀書無用論」盛行的今天,真的沒必要讀大學嗎?其實不然
    「讀書無用論」盛行的今天,真的沒必要讀大學嗎?其實不然 大學不僅僅可以學到知識,經過四年的時光,孩子的收穫是無法想像的。 三、彌足珍貴的修養 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可以讀各種各樣的書籍,參加社團和學生會,發展自己的各種興趣愛好。這一過程,個人素質得到了極大程度地升華,較高的教育是提供個人修養的重要途徑。
  • 有人動了我們的記憶嗎?
    大家還記不記得《愛我中華》這首歌怎麼唱,在大家的記憶中是不是一直都是56個民族56枝花,但事實卻是56個星座56枝花 ,這樣記錯歌詞的放眼整個中國幾乎有數十萬人。而這樣的事情不僅僅發生在這首歌上,在美國有一部電影叫《精靈也瘋狂》,在外網上數萬人記得這部電影,並且還能表述出大致相同的情節,但是這部電影根本不存在。
  • 普通話考試命題說話萬能話題模板集體篇之我所在的集體
    普通話考試命題說話萬能話題模板集體篇之我所在的集體適用題目1、我所在的集體2、我的班集體3、集體榮譽有關的話題模板一: 每個班都是一個溫暖的班集體,我也有一個溫暖的班集體。在這個大集體裡,每個人都有歡笑、淚水,在這個溫暖的大集體中,我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這個團結的大集體裡,我學到了很多很多,在這個大集體中,我們每一個成員都在一點點的長大,在這個大集體中,有溫暖的陽光時常照耀我的心靈,使我看到曙光。   記得那一次,全年級舉行拔河比賽,我本以為我們班的人最多會贏,可沒想到還是得了一個倒數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