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奶爸帶女兒旅行代替上幼兒園 沒有圍牆的幼兒園 最近上線了一部名叫《告訴世界我可以》的兒童成長觀察紀實真人秀,視頻當中第一位出場的萌娃(兜兜)和奶爸(鈄爸)曾因為一段騎行進藏的短視頻火了起來,單親家庭的他們徒步完成了71天4139公裡的進藏旅行,這樣的一段旅
原標題:奶爸帶女兒旅行代替上幼兒園 沒有圍牆的幼兒園
最近上線了一部名叫《告訴世界我可以》的兒童成長觀察紀實真人秀,視頻當中第一位出場的萌娃(兜兜)和奶爸(鈄爸)曾因為一段騎行進藏的短視頻火了起來,單親家庭的他們徒步完成了71天4139公裡的進藏旅行,這樣的一段旅行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一、帶娃旅行,到底是活受罪還是長見識?
節目的開始是鈄爸在兜兜4歲生日的時候,送給了女兒一個特殊的禮物:帶著女兒去拉薩!這位90 後的父親說:我要帶著她去全世界,看一下全世界每個人都是怎樣在活著;當她看夠了這些,她就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子.
《告訴世界我可以》截圖
於是他親自規劃好路線,還給女兒準備了專屬的小車,出發。
他在社交平臺用短視頻記錄下帶著女兒騎行的過程,卻沒想到招來了一群不理解的聲音。那些人說:帶著這麼小的孩子徒步旅行,難道不是讓孩子活受罪嗎?
那麼,帶娃旅行的意義在哪裡?到底是活受罪還是長見識?你怎麼看?
二、不帶孩子出門旅行的理由有多少個?
之前網上有這樣一個段子,說:
大齡單身女(男)基本都是海外遊;
已婚沒孩子的基本都是英美歐旅遊;
已婚有一個孩子的,海邊休閒旅遊;
已婚有兩個以上孩子的,基本都是在朋友圈看別人旅遊。
(當然今年上半年的疫情影響下,可能很多人都沒怎麼出過遠門)
那麼排除外環境因素,是什麼讓爸爸媽媽放棄了帶娃旅行?
「孩子太小了,看什麼也都記不住,白費精力還要搭上錢,上次帶娃去成都,結果在酒店住的第一晚上,娃就滿臉起疹子了,我和孩子他爸,人生地不熟,本來好好的假期,跑了一個晚上找醫院,什麼旅遊的心思也沒了......」
——寶媽小林,女兒3歲
「你知道一家人再帶個孩子出行有多累嗎?去年五一我們一家去的雲南,我的一個28寸行李箱裡,滿滿當當都是孩子的東西,只有一個夾層是我和老公的洗漱用品。這一路上,又照顧大人,又照顧孩子,哪有什麼心情看風景,簡直是遭罪來的,從那以後我和老公都再也不提帶孩子旅行了......」
——寶媽琪琪,女兒4歲
「一個暑假就那麼幾天,不學習去旅行?太 了,還不如多報幾門課外班有用呢!等他長大以後有的是時間出去旅行......」
——寶媽程一,兒子6歲
「我們倒也想過帶孩子出去走走,但是我和孩子他爸,工作一個比一個忙,總是湊不到一起;再來這費用又是不小的一筆開支,也就這麼多年也沒帶孩子出去過......」
——寶媽秋子,兒子7歲
工作忙、沒時間、孩子太小、記不住、孩子容易生病、活受罪、浪費時間不如學習......
不帶孩子出門旅行的理由
竟然有那麼多?
那帶孩子出門旅行的理由呢?
三、旅行會展示更真實的自己,是父母和孩子情感溝通交流的好時機。
鈄爸和兜兜遇上了一個難題,這個難題是關於「媽媽」的。對於單親家庭的現狀,「媽媽」這個詞在鈄爸和兜兜的生活當中是敏感的。
「為什麼馬路上別人家的孩子有爸爸媽媽一起抱,而我,只有爸爸一個人?」小小的兜兜望著別人的媽媽,眼裡流露出羨慕。
鈄爸說,兜兜總有一天會問到他,媽媽在哪裡?這不僅僅是孩子需要去面對的事情,更是他這個父親需要一起去面對的一件事。所以他決定,找個機會給兜兜去講述這個事情,讓父女兩個人一起勇敢地去面對這個話題。
於是就有了中秋節前父女倆莫幹山看星星的旅行,在那個數星星的夜晚,抖爸慢慢地尋找切入話題的機會:
「兜兜,我們來石頭剪刀布,誰輸了要回答對方一個問題。」
第一局,鈄爸贏了。
「你還記得,我們共同的朋友媽媽呀?」
《告訴世界我可以》截圖
第二局,抖爸又贏了。
「兜兜,中秋節想和誰一起過呀?」
《告訴世界我可以》截圖
兜兜迴避了許久,終於勇敢地說出,她想和爸爸還有媽媽,一家人一起過中秋;說出了她愛爸爸也愛媽媽,如果有一天媽媽來找她玩,她願意和媽媽一起去玩。
鈄爸說,這是他獨自第一次鼓起勇氣和兜兜說起關於「媽媽」的事情,一起面對真實的生活狀態。這份勇氣讓他和兜兜之間更加親密了。
父母雖然離婚,但這不代表父母對孩子的愛也隨之消失。鈄爸用這樣的方式,在旅行中找到機會,讓兜兜明白:兜兜也是有媽媽的,並且媽媽也愛兜兜;兜兜和其它小孩子一樣,父母分開了,但媽媽不是敵人,媽媽是我們共同的朋友。
一場「沒有母愛」的危機,就這樣在這次夜晚的對話中化解。
這場旅行成為了一次親子溝通的橋梁,
一場父女關係升溫的催化劑;
它讓孩子變得更勇敢,
也讓父親變得更成熟。
這場旅行,成為了一個90後父親和女兒共同蛻變的成長之旅。
四、遠方從來不是目的,過程才是。
三毛曾說過:旅行真正的快樂不在於目的,而在於過程,遇見不同的人,克服不同的困難,聽到不同的語言。
不少家長可能覺得,三、四歲的孩子帶出去旅行,能記得什麼?
其實,旅行的目的並不是讓孩子記住、學會什麼;而是通過旅行讓他們去獲得更多地感受和體驗、激發他們認識和探索世界的欲望。
心理學研究表明,發育中的嬰幼兒需要各種各樣的環境刺激,而多樣化的社會經驗最能提供這類刺激。豐富的環境刺激更有利於促進兒童的大腦發育,提升兒童的認知水平以及完成各項任務的能力。
我記得有位媽媽曾說過,她從不在意和孩子旅行的目的地在哪兒,家門口的小山、公園是旅行;坐飛機去另一個城市、國度也是旅行。有錢的時候就帶孩子去遠處看一看,沒錢的時候就帶孩子在近處走一走。對於孩子來說,只要是他們沒去過的地方,都是旅行。
她發現在或遠或近的旅行過程中,孩子能夠很快地記住她提及的地名、花草、昆蟲......在家裡她需要花2-3天讓孩子記住的英文,在旅行的過程中,她只說了一遍,孩子就記住了。
她發現孩子學會規劃時間了,旅行的路上聽到導遊說早上早起可以看到初升的太陽,沒想到孩子記住了,晚上和她說「媽媽,我們早點睡,明天早上,我要去看太陽的。」轉天早上,鬧鈴響了,孩子沒有哭鬧,一家人一起看到了山頂最美的日出。
她曾經帶著孩子,去看過農民伯伯收割麥田的情景,回來以後,孩子吃飯每次都把米粒吃得乾乾淨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當時她在麥田邊給孩子講的一個故事。
旅行對於孩子的意義還有很多,孩子在旅行當中,會遇到那麼多陌生的人、情境、事物,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抗挫折能力、自理能力、社會實踐能力....讓孩子在旅行當中學會去規劃時間、體驗生活、認知美好、找尋人生的價值。
哈佛大學首任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曾說,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 程度。而從小開始的旅程就是拓展生活廣度的起點。你可能會覺得他們太小,什麼都記不住。其實,旅行的經歷已經深深刻入孩子的腦海,對他今後的人生都會帶來影響。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fun9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