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談論到豬,愛豬愛到骨子裡的國人總是會有說不完的話題「最近豬肉又降價了啊,囤點?」 「今天吃了豬肉大蔥餡的餃子,那叫一個香!」 ,但要是和大家說,其實豬也是瀕危動物,肯定會有人表示質疑「怎麼會???明明有很多啊!」
嗯,其實我說的是中國土豬。
《西遊記》原著第十八回介紹「豬剛鬣」出場時,「黑臉短毛,長喙大耳,穿一領青不青、藍不藍的梭布直裰,系一條花布手巾。」花布手巾娘不娘倒先不說,這臉總歸是硬漢色的。早年的作品裡豬八戒的形象是一水兒的黑,不過到了1986年,在我們所熟悉的《西遊記》當中二師兄的顏色就變成了粉裡透白。
圖源 / 網絡
藝術來源於生活,這話真不假,因為在以前的生活中,農戶家裡養的豬大多是中國土豬,土豬的最大特點就是一身烏黑,所以那句「烏鴉落在豬身上,誰也別嫌誰黑」的邂逅語也能找到答案了。
還存留在大家印象中比較出名的中國土豬有成華豬、金華豬、太湖豬、寧鄉豬、東北民豬等。
哺乳的太湖豬(圖片來源:網絡)
成華豬(圖片來源:海南特區報)
說到成華豬,不得不提便是川府人民心中的「白月光」——回鍋肉,在成都,幾乎所有大小宴席上,都會有回鍋肉的影子。老一輩人都說純正的回鍋肉,食材必須是皮薄肉厚脂肪豐富的成華豬後臀肉,它的肉更加香嫩,爆炒之後瘦肉不柴肥肉不膩,即便是刁鑽的美食家也會被這道菜所折服。
然而這樣的回鍋肉可能會越來越難吃到了。隨著養殖數量的減少,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2010年10月在成都市專門設立的成華豬保種場裡,共有100頭成華豬,而當中國野生大熊貓的種群數量是1864隻。
圖源 / paxabay
當然這只是中國土豬的一個縮影,誕生於蘇東坡之手的「東坡肉」唯有選用浙江地區名叫「兩頭烏」的地方豬種,才是一道正宗又饞人的東坡肉。這種被叫做「兩頭烏」豬種,其實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的金華豬,早在2006年就被農業部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地方畜禽品種之一。
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宣威火腿榮獲金質獎,而最適宜製作雲腿的烏金豬,生長於烏蒙山-金沙江一帶的山區,也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珍惜保護品種。
為什麼這麼好吃的土豬,會在短短30年裡消失的幾近滅絕?不得不說土豬的兩個特點,一是長得慢,一隻豬長到200斤左右才算成年,中國土豬長這麼大需要8-9個月,有些品種甚至需要一年以上;二是不夠瘦,中國土豬大多是脂肪型豬,瘦肉佔比僅為整個豬身的35%。伴隨著改革開放,思想更為前衛的中國人開始追求口味和健康,更加偏愛瘦肉,豬肉是吃得起了,可是不夠吃了。
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引進外來豬種來改善情況,所以我們也總能刷到類似「打飛的來的洋豬」這樣的新聞。引進的外來種豬多以丹麥長白豬和美國杜洛克豬,他們和土豬相反,皮膚都是白白的,這些洋豬不僅半年就能長到200-300斤,而且多屬於瘦肉型,6月齡就能長出65%以上的瘦肉。久而久之,瘦肉率、高出欄率高、生長周期短的洋豬,成為養殖戶的絕對寵兒。
就是這樣,由於市場淘汰,養殖變少,才有了中國土豬如今的現狀。
圖源 / paxabay
那就沒有拯救的辦法了嘛?方法有很多,最簡單粗暴的當然就是吃了,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市場,所以真的想讓中國土豬重回廣大眾的餐桌,還是需要廣大吃貨的幫襯。
就像海南人吃臨高豬,別人家的豬還在吃精料,臨高豬早就吃上了海南人為他們準備的大米飯拌小魚!等到他們長到10來斤,便可以直接製作成烤乳豬登上海南人的餐桌。
臨高豬所製成的烤豬中間的肥肉是最美妙的調和劑,牙齒先觸碰咔擦脆響的乳豬皮,舌尖緊接著就是這層油滑嫩爽的油脂,最後才是瘦肉或排骨的香氣,一口下去,美味全數包攬,海南人美妙的一天從早餐的烤乳豬開始。
圖源 / 網絡
如果都像海南人吃臨高豬一樣,還愁土豬會走向滅絕嘛?只要愛吃的人一直在,遲早會再次發現土豬之美,所以啊要保護自家的豬豬,吃就完事了!
今日話題
你還記得(吃過)中國土豬嗎?
有啥想說的,留言區和肉叔嘮嘮!
參考資料:
[1] 夜行犬小魔 《中國的豬,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2020.8.21
- END -
本文由食研所原創
中國肉類協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