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陳媛媛 中國環境
用塑料油桶改裝的盒子、蓄電池、兩個丁字鐵條等裝置組成「地龍機」,電蚯蚓時先將一個丁字鐵條插入土中,然後再將另外一個插入半米外的土中,只需一小會兒,一條條20多釐米長的蚯蚓就自動從土裡鑽了出來,這是某電商平臺上專門售賣電蚯蚓的「地龍機」。據介紹,這種機器操作簡單,還配有視頻教程,不少人也在評論區曬出了自己的「戰果」。
圖為某電商平臺的貨品介紹。圖源:電商環境友好工作委員會
對此,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綠髮會)近日對某電商平臺上生產「地龍機」的廣東省中山市晶歌電器有限公司、中山市榮者光電有限公司、中山市東鳳鎮小春線材廠提起3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目前,廣東省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均已立案。
濫捕蚯蚓危及生態鏈
天還蒙蒙亮,村裡的男女老少就提著水桶,三三兩兩走進田裡,將車用蓄電池和幾根電線簡單拼接後插進土壤。隨著「吱吱」的電流聲,一條條蚯蚓爬了出來,守在一旁的人們將其扔進塑料桶,等待專人前來收購。
這是本報記者2014年在海南省瓊海市長坡鎮煙塘片區看到的一幕。令人遺憾的是,儘管相關部門對電捕蚯蚓的行為進行了打擊,在海南等一些農村地區,捕殺蚯蚓出售的現象仍然存在,成為很多村民增加收入的額外「產業」。
「 地龍機」大小通吃,小蚯蚓也不放過。圖源:電商環境友好工作委員會
有業內專家指出,大量的蚯蚓被捕殺後,極易導致局部的土壤板結,土地生態遭到嚴重破壞,並引發農作物產量銳減。
電商環境友好工作委員會在不少電商平臺搜索「地龍機」時發現,這種滅絕式的獵捕器大都生產自中山。此外,深圳、東莞等地市也有不少商家在售賣這種非法獵捕工具。這些商品詳情中含有「你還在為捕蚯蚓困擾嗎?大小通殺,幹地溼地通用,出蚯蚓快」無差別捕殺的描述,該行為給不特定的用戶提供了絕殺蚯蚓的機會。
蚯蚓俗稱地龍,除了有藥用價值外,近年來養殖業迅速發展,而蚯蚓又是一種可以作為飼料的優質蛋白資源。如果不對電捕蚯蚓行為加以限制,可能會帶來災難性後果,甚至危及生態鏈。
為保護蚯蚓在土壤生態系統中發揮的特殊作用,維護生態環境公共利益,中國綠髮會以中山市晶歌電器有限公司、中山市榮者光電有限公司、中山市東鳳鎮小春線材廠三主體為被告,浙江淘寶網絡有限公司為第三人,於2020年7月17日向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3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
「電擊蚯蚓與非法捕獵的捕鳥網等類似的工具相同,以這樣的方式或者工具進行非法盜獵活動,提起這類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電商平臺越來越發達,發展越來越快的情況下,各種類型的獵捕工具名目繁多,卻很隱蔽,這種類型案件的重要性就越來越突出。」中國綠髮會副秘書長馬勇說。
《野生動物保護法》有無具體規定?
中國綠髮會近日邀請各界專家學者,就提起的電蚯蚓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召開研討會,與會專家從自身研究方向出發,暢所欲言,對案件訴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昆蟲屬於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保護範疇,其中一些被納入保護名錄,蚯蚓沒有被列入保護名錄物種中。因為蚯蚓分布廣泛,繁殖能力、生存能力強,過去人們不注重對其保護,用傳統的方法捕捉蚯蚓基本上不會造成災難性的生態後果。但是,電擊蚯蚓是滅絕性的捕捉方法,會大大降低土地的生態價值。
「用電擊方法滅絕性地捕捉蚯蚓,必然對蚯蚓生存環境中的其他昆蟲帶來滅頂之災,而這些昆蟲是否有國家保護名錄中受保護的野生動物?需要進一步查實論證。如果科學上成立,或者有直接證據,行為人就必須承擔違反《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的相關責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珂說。
法律規定不到位,讓蚯蚓這種動物缺乏直接有力的保護。周珂建議,三有保護動物(即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增加蚯蚓。
馬勇則認為,在法律規定不完備的情況下,此案可以繞過《野生動物保護法》,用好用足《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的規定。汙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只要造成社會公共利益損害,明確此行為處於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界限之內,就可以提起環境公益訴訟,要求其對生態環境損害進行賠償。
如何計算蚯蚓的生態價值?
馬勇告訴記者,目前涉及生物多樣性有關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的生態環境損害數額普遍難以量化。原國家林業局制定的《陸生野生動物基準價值標準目錄》,假設目錄中的二級保護動物一隻價格為8000元,生態價值係數是5倍,生態價值數額就是4萬元。雖然蚯蚓沒在目錄當中,仍可以參考這個係數進行類比,這也是目前國家行政主管部門認可的重要計算方式。
部分專家現場對生態環境損害進行了估算,有的專家計算出數額是3000萬元,有的專家計算出來數額是5000萬元。目前,生態環境部在冊有資質的生態損害鑑定機構有40多家,隨意挑選兩家機構委託鑑定,生態環境損失或生態環境修複數額如何量化都難以統一,最後兩個機構提交數據必然不同。馬勇告訴記者,到底認可誰的數據仍是個難題。
如何計算某種動植物的生態價值,不僅蚯蚓難以計算,對其他動植物也是一個未解的難題。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劉滿強認為,行業內公認四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都涵蓋在生態價值裡面,大部分生物的生態價值都很高,但現在確實還沒有很好的方法把生態環境價值、作物價值,還有一些美化環境、淨化環境的價值都予以考慮。所以,如何計算生態服務功能損失和生態環境的損害,現在取決於很多因素,只能從有益功能出發提供一些材料,而準確地給出量化指標,是很困難的。
如何計算出電擊蚯蚓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數額?周珂認為,理論上來說,可以根據電擊蚯蚓的設備全負荷運轉時的捕捉能力進行計算。或根據銷售數額,按照一天運轉8小時、12個小時進行統計,計算出最終賠償數額。
電商平臺有無制止責任?
銷售捕殺蚯蚓的電子獵捕裝置,並不參與直接捕殺蚯蚓。銷售者能否成為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適格被告?
違法銷售捕殺蚯蚓的電子獵捕裝置,給捕殺者提供了不分大小絕戶捕殺蚯蚓的條件,加速了蚯蚓的滅絕速度,從而減少了蚯蚓對土壤生態價值的貢獻。
「為什麼我們要起訴製造、經銷、售賣這些非法捕殺儀器的廠家、電商平臺,就是希望利用法律武器解決這一問題,並且引起公眾的關注。之所以在訴訟中加入電商平臺,是因為通過信用體系和實名註冊系統是很容易管制這些售賣者的,但是現在電商平臺並沒有利用這些手段加以制止,未履行其維護環境公共利益的責任。」周珂說。
最高法出臺《關於統一法律適用加強類案檢索的指導意見》,規定類案要堅持同案同判。「電擊捕殺蚯蚓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如果能夠勝訴,我們可用案件的判決為此類案件提供依據,制止電捕濫捕行為的泛濫。」馬勇不失信心地對記者說。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輯:邢翰韌
更多精彩,請關注中國環境APP
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
版權聲明
中國環境報社旗下媒體包括中國環境報、《環境經濟》雜誌、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微信、中國環境微博等。為維護自身版權利益,制止非法轉載行為,特此鄭重聲明如下:
1、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凡在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端、微信和微博等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須事先取得中國環境報社的書面授權後,方可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和轉載,且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同時按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中國環境報社支付版權費用。
2、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對於侵權行為,中國環境報社將予以警告。
3、對於警告無效者,中國環境報社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等多種措施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屆時產生的一切後果由侵權人承擔。
4、對於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舉報。
本作品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原標題:《電擊一條蚯蚓要賠多少錢?看看這起公益訴訟案就知道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