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有這樣一群「環衛工人」,它們專門清理大自然裡的垃圾--動物的屍體。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禿鷲。
禿鷲並不喜歡完全腐爛的屍體,它們更喜歡新鮮、美味的屍體大餐。因此,它們的嗅覺非常的敏銳,能夠聞到死亡的氣息,在天空中不斷的盤旋飛舞的它們,時刻尋找潛在的食物。
the vulture and the little girl禿鷲與小女孩 拍攝者凱文卡特
這張著名的相片就是一隻禿鷲落在一名蘇丹小女孩子的身後,虎視眈眈的盯著這個飢餓的小女孩,等待她倒下,嗅到死亡氣息的禿鷲已經準備好隨時就餐。
這種專門吃屍體,有著這種超強抵抗力和消化能力的生物,近些年在印度地區因為吃了牛的屍體而瀕臨滅絕,導致當地的喪葬方式發生了改變,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禿鷹到底有多麼強大!
這是因為它們在進餐的時候會將腦袋扎進去,深深的沉浸在美味的食物中,沒有羽毛或有較少的羽毛可以減少血液、雜質等東西粘在它們的身上。
它們喜歡從動物的屁股也就是肛門位置入手,這樣就可以直接吃到美味的動物內臟。
所以,它們最容易接觸到各種超級致命細菌,例如:肉毒桿菌,炭疽,霍亂和沙門氏菌等一系列的超級致命病原體以及腐爛的便便。
因為自己的食物特性,經過幾百年的進化,禿鷲發展出了強大的能力,對腐爛的物質和糞便具有超強的免疫力。
禿鷲的胃酸比人的胃酸強1,000倍
比鷹及其他食肉的鳥類的胃酸強十倍
這是什麼概念?也就是禿鷲的腸胃酸性甚至超過電池的酸,並且能夠溶解某些金屬。
正是禿鷲這種極端的酸性才能殺死,它們從屍體腐爛的肉中攝取的大多數細菌和寄生蟲哥。
哥本哈根大學微生物學研究小組專門對禿鷹身上的細菌做了採樣和分析。他們在野外捕獲並安樂死了26隻黑色禿鷹和24隻火雞禿鷹。
通過屍檢和DNA測試,顯示在禿鷲的臉上和腸道中存活了大量的細菌和微生物,種類多達528種。
禿鷲進化出的強壯腸道,在它們的大腸中含有大量梭菌和梭菌,可以幫助它們消化和濾除腐肉上的許多微生物,讓他們在食用腐爛的肉同時可避免生病。
去除腐肉是食物鏈上的必要環節。
禿鷲尖尖的喙可以剝離骨頭上的腐肉,一群禿鷲在20分鐘內就可以將屍體剝落成裸露的骨頭。
禿鷲具有較高的體溫和強健的胃酸,可以幫助它們消化感染病原體的腐肉,而不會產生任何不良影響。
在自然界中還有其他的清潔工,例如老鼠和野狗,它們也一樣也可以清除屍體上的腐肉。
但是,老鼠和野狗卻是病原體的載體,能夠傳播致命疾病,例如炭疽病,口蹄疫,結核病等。
只有禿鷲可以在危險微生物繁殖和產生孢子之前,先將其消化掉。
從而將它們從我們的生態系統中清除,避免這些致命細菌感染人類和其他動物。
在印度北部,禿鷹曾經數量很多,當地的牲畜死亡後,就被扔到村莊的開闊地帶,禿鷲就幫助清理這些牲畜的屍體。
禿鷲通過有效地清除腐爛的屍體,保護生態系統免受致命病原體的侵害。
但是,當地的人們卻成功的殺死了這種善良的生物。
原來,當地農場的農民飼養了很多的牛,為了延長牛的工作壽命,產出更多的牛奶。
他們給牛服用了一種名為雙氯芬酸的藥物,這種藥物可快速緩解動物的疼痛,而且價格便宜。
攝入雙氯芬酸的牛死亡後,該藥物仍然保留在其血液中,這種藥物導致禿鷹腎衰竭並致其死亡。
自1990年代,由於對牛使用了獸用抗炎藥雙氯芬酸,印度次大陸的禿鷹種群減少了近95%。
1992年至2007年間,禿鷲的數量下降了99.9%,是世界上最大的禿鷲鳥類下降最快的地區!
目前,印度禿鷹的數量僅有20,000隻。
雖然印度政府立法禁止使用雙氯芬酸,但是因為這種藥物便宜的價格,當地的農民依然在非法使用。
沉默之塔又被稱為「達克瑪」,它是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的喪葬儀式建築。
瑣羅亞斯德教徒死後,他們的屍體被暴露在陽光下等待禿鷲分食。
他們為什麼選擇這種喪葬方法呢?
原來,在瑣羅亞斯德教中,火,水,土和空氣這四個要素是神聖的,不能因為處置死者而受到汙染。
例如,火葬被認為會對火,空氣和河水造成汙染,而埋葬會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汙染。
為了避免汙染這些神聖的元素,瑣羅亞斯德教徒就採用了其他處置死者的手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讓禿鷲處理死者的屍體。
沉默之塔是帶有三個同心圓的高架平臺。
男性的身體排列在外圈,婦女的身體排列在中圈,而兒童的孩子排列在內圈。
死者死後被留在沉默塔上,在那裡他們的肉將被禿鷹吞噬。
如果禿鷹的數量足夠多,不到半小時的時間屍體上的肉會從骨頭上完全被剝除。
氣候乾燥,剩下的骨頭就會自然分解成粉末。
因為當地的牛服用了雙氯芬酸,禿鷲遭受了滅頂之災,結果沒有足夠的禿鷲可以再處理死者。
禿鷲種群的減少讓印度的帕爾西族人被迫採用其他形式的喪葬方式。例如埋葬或火葬
為了維護傳統的儀式,他們也在沉默塔附近建造鳥舍,使禿鷹可以在附近生活和繁殖。
禿鷲是我們遠離病原體的英雄,也是大自然中最偉大的清潔工。
它們為環境和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生命做出了巨大貢獻。
下次如果你看到禿鷲在路邊覓食時,請感謝這些自然的「環衛工人」正在做它們的工作。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The study was published today (Nov. 25) in the journ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https://www.livescience.com/48899-vultures-bacteria-microbiome.html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history-ancient-traditions/zoroastrian-towers-silence-where-dead-are-left-vultures-00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