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時光總是匆匆流走,但那些隻字片言卻能永留記憶。一句金句讓你記住這一部電影。
《勇敢的心》
他們也許能奪走我們的生命,
但是,他們永遠奪不走——
我們的自由!
They may take our lives,
but they will never take our freedom.
《勇敢的心》是一部戰爭片,由梅爾·吉勃遜執導,梅爾·吉勃遜、蘇菲·瑪索、凱薩琳·麥克馬克等主演。影片以13-14世紀英格蘭的宮廷政治為背景,以戰爭為核心,講述了蘇格蘭起義領袖威廉·華萊士與英格蘭統治者不屈不撓鬥爭的故事。1995年5月該片在美國上映。1996年,該片在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獎項 。
華萊士,終其一生都是一個鬥士,一個為了愛情而鬥的鬥士,一個為了自由而鬥的鬥士,一個為了國家和命運而鬥的鬥士。他是一個讓人尊敬的英雄。
影片中有一個場景特別震撼人心,那是在砍頭臺。這是這部電影的一個精華了,思想就是在這裡的。行刑前,兩個小丑在那裡舞盡醜態,讓人發笑,但也是說明了英國人的行為恰恰就是兩個小丑所為。華萊士就刑,行人對這位英雄扔雞蛋、爛菜,恰恰說明了國民的麻木和愚昧。後來在刑臺上,華萊士受盡了各樣殘酷的折磨,下面則是一片歡呼聲。華萊士就刑前,看到那個小孩在笑,可能這裡也是一個希望的延續,把希望寄託給了後人。那聲振饋發聾的"freedom"讓人久久不能放下思想,激人不斷前進。可以說,在刑臺這段,是鮮明的對比讓這個自由的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的。一邊是鬥士、英雄,一邊是愚昧的國民;一邊是前進中的先鋒,一邊是止步不前的落伍者。差距就在這裡體現了,代溝在這裡產生。
勇敢的心是震撼人心的,因為這裡有可貴的思想--自由。沒有自由了你們還能幹什麼?也許是真的,我們也該好好思量思量。
《勇敢的心》不愧為一部優秀的電影,看過的人都這麼說,認為它是從小到大看過的最好的、最有人情味的愛國主義影片。影片一改正義者總是勝利和一貫定律,在結尾處是一個悲劇,一聲催人淚下但又振奮人心的"自由"給整個影片畫上了個圓滿的句號。儘管鬥爭沒有勝利,但鬥爭還在繼續,華萊士的死已經判定了這場戰役的勝負。
"英雄之後"的威廉。華萊士在英國被屠殺,然而他的自由之魂卻在英國被繼承下來了。在英王臨死前,為華萊士的豪情傾倒的英王子妃伊莎貝拉告訴英王她懷的不是王子的血脈,而這個孩子不久將成為新的英王。自由的風從此吹過英吉利海峽,吹向遙遠的東方,吹向了世界。就像當年羅馬貴族將耶穌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看著他斷氣。而後來信仰基督教最多的卻是羅馬人,最早的教廷也建在羅馬。這到底是誰勝誰負,誰又能說清楚呢?
威廉.華萊士是用英雄的生命喚起更多熱愛自由的人們去爭得自由。《勇敢的心》不需要眼淚,不需要哭哭啼啼,因為自由不是靠眼淚。自由靠的是對自由的那種虔誠。靠的是一顆為自由而戰的勇敢的心。
簡而明英語「直注音標」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