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心》是一部極其震撼和感人的電影,這一點是大多數影迷們在觀賞完本片後得出的普遍結論。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乃至整個電影史上最傑出的電影之一。
這部電影自1995年上映以來便紅遍全球,在IMDB Top250上高居第80位,至今影響力不減。《勇敢的心》上映後不僅在票房上取得巨大的勝利,更是在頒獎季煥發別樣的光彩,囊括了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音效剪輯」,「最佳化妝」在內的五項大獎,而且得到了眾多專業影評機構的廣泛讚譽:全球坐擁無數粉絲。對於一部電影來說,這是巨大的成功!
影片的成功,功勞多半來自澳洲性感男星梅爾·吉勃遜,他成功擔任本片的導演,主演和製片人,是電影成功的保障。雖然他最近有了些個人的小麻煩,但他是為數不多的既是好演員又是好導演的影人,感謝他帶給我們這麼多的佳作,願大家還是能一如既往地支持他。
《勇敢的心》是根據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的事跡改編的。
威廉·華萊士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也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他的基本情況,正史並沒有準確的記載,關於他早年經歷的所有說法都源於後人流傳的口頭文字,找不到可靠的佐證。直到他成為英格蘭人痛恨,追捕的「叛逆的反賊」和蘇格蘭崇敬,效法的偶像,大家才開始收集他的事跡,演繹他的傳奇。
相信看完本片的影迷們都會深深地愛上這個有情有義,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富有民族精神和浪漫色彩的大英雄威廉·華萊士——他給我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也凸顯了劇組成員們對角色的努力的塑造。
《勇敢的心》不管從化妝,選景,布景,服裝設計,表演,配樂,劇本,導演等各方面來看都是一部上佳的電影,但又是一部血腥殘暴的電影。可是,為什麼大家會愛上這樣一部電影呢?現在,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這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電影,戰爭場面宏大,暴力卻血腥,不斷轉變視角的拍攝手法完美地展現了戰爭宏大的場面,精彩程度超乎想像,令人慾罷不能,使人腎上腺素飆升;電影中的愛情故事是多麼地悽美動人,配樂又是多麼地唯美煽情;而悲催的結局又不禁使人潸然淚下……
男主角兼導演梅爾·吉勃遜很好的闡釋了演而優則導。《勇敢的心》講述蘇格蘭人民在英格蘭長腿愛德華一世的暴政下的委曲求全,而有一個出現了——威廉·華萊士。他要自由,他要自由的權利,他對自由的渴望全部包涵在了他那雙藍色的眸子裡,他需要的不是徵服,他要的是包容,是與宇宙天地融合,沒有限制,沒有阻擋的開闊。
影片開始,當他還是一個小孩的時候,父親的因戰去世,並沒有使他落淚,而是在這時小女孩茉勒送給他一枝花,他眼淚開始往下落……那支花觸摸到了他心底最柔軟的部分,讓我想到英國詩人西格裡夫·薩松的不朽詩句。心有猛虎,細嗅薔薇。華萊士是真實的,他要表達的是蘇格蘭很多人的心聲,他們是渴望自由的,嚮往著真實的自我。而華萊士內心的猛虎是被他的女人茉勒的死喚醒的,初夜權是暴君愛德華的命令,華萊士只是不願讓他的女人的初夜被地主佔有,卻為他的女人帶了殺身之禍。而這使華萊士開始走上了一條不歸的徵途,帶著他的兄弟一起去尋找,自由。他一路徵戰,民心所向,大事所成。他充滿勇氣,毫不畏懼,他告訴士兵們,敵人可以奪走我們的生命,但是永遠都奪不走我們的自由!但是英雄之路上總會有背叛,不知是太過的相信,還是利益太誘人。華萊士還是遭遇了背叛,當他解開敵人的頭盔發現竟是與他惺惺相惜你的蘇格蘭貴族羅伯特時,他的眼睛眼神是空洞的,不在用那片湛藍,而是充滿了絕望。上天對他是眷戀的讓他獲得重生,他展開對蘇格蘭貴族的殺戮,那同樣也是對英格蘭的宣戰。英格蘭懦弱的愛德華二世,根本無所適從,在他心愛的男人被他父親殺死後,他更是無心戀戰,(確實是他心愛的男人!)。這一切都是很好的機緣,只要蘇格蘭貴族肯合作,一切都會順風順水。然而,羅伯特的父親再次把我們的英雄陰了,這真是讓我體會到什麼叫「相由心生」,怪不得這個老男人一直長有那樣恐怖的臉。華萊士被抓進了大牢,他任然是真實的,他在臨死前,他也會表現現出害怕,會像他心裡的女神茉勒祈求力量,但這不是他的不勇敢,而卻更加現出了人物的有血有肉。
一個面容盡毀的貴族,代表了太多人性的醜陋,為了兒子今後的蘇格蘭王位,使出了太多伎倆……
而最終華萊士也成了英王的俘虜。面對華萊士,瀕死的英王無論如何也不肯答應公主赦免華萊士,他要親眼看著華萊士死在這裡……
身受如此大的痛苦折磨,最後一句Freedom,確實讓人為之聳然一動;標榜叛國的華萊士,最終有尊嚴的死去……
一位民族英雄,在電影中被描述成為愛人搏命的漢子,甚至在上斷頭臺上都緊握戀人的手絹…… 這不能不說是個很好萊塢式的劇情發展。似乎蘇格蘭整個命運託付在了一位失去生命的少女手裡…… 對於蘇菲瑪索,這樣的角色毫無疑問是為了放在海報上吸引眼球的目的,先不說蘇菲瑪索的演技如何被這部電影所埋沒,光導演在電影中所要表達出法蘭西公主和華萊士偷情的這一段情節就非常之跌破眼鏡。
當然,撇開這所有匪夷所思的情節,讓我們置身古老戰場,熱血沸騰的去看蘇格蘭人民與英軍戰鬥的場面;讓Gibson單槍匹馬獨鬥英軍的場景都讓我們骨子裡那種血氣蒸騰了出來。抹上道道藍色條紋,展示健壯肌肉,劈殺刀砍中的血光四射,都讓每個男人有了異樣衝動……,而這樣的感覺是從阿甘正傳、肖申克救贖中所體驗不到,領悟不到的一些東西。而這讓Gibson成就了電影的成功;這就是男人所必須關注的那份情結…… 對於電影原聲,毋須多說,James Horner實在太有對這類大場景電影所應該表達的那種靈感;蘇格蘭英雄當然需要蘇格蘭風笛的那種衝上雲霄般空靈的高音來概述,來懷念;當華萊士父親安葬之時,當華萊士呼喊出自由之時,無論如何,都需要用蘇格蘭的風笛去做點綴;
火光下的蘇格蘭人,穿著蘇格蘭裙,捧著蘇格蘭風笛,用遠景慢慢推出,展示了一種美,這種美帶有蒼涼之感,帶點憂傷之感,完完全全體會的到國破的那種悽慘~
華萊士成人歸來後加入蘇格蘭人民的狂歡慶典中,而電影原聲也適當的用手鼓、豎笛來勾勒出短短的那種喜慶;轉而漏出的蘇格蘭風笛,又將整個氣氛帶上了悲壯:畢竟,華萊士是個壯志未酬身先死的英雄而已……
華萊士已離開,戰鬥卻不結束,正如蘇格蘭風笛那樣的悠揚,雖然很輕的飄蕩,卻總在耳邊迴繞許久……
自由,這聲雄厚的吶喊,點開了一切。而這能用James手中的音符來化解,不失好萊塢那種音畫結合的美……
「 我是回來種地成家的」
多麼平凡的願望,平凡到近乎卑微。但就是這樣最平凡的願望也不能實現,由於沒有自由。曾經他以為只要老實不惹事就能平平安安過小日子,但他錯了,當心愛的人被抹喉,他才明白茉倫的父親所要求的證明意味著什麼,他為自己的錯誤默默在失去女兒的父親面前下跪低頭。
那一朵紫薊花是他父兄去後唯一的溫暖,是他與故鄉的聯繫,他是為了送他花朵的女孩才回去的,回去就是為了娶她為妻。即使這個女人已經亡逝,仍然是支撐他生命的力量之源。
從為復仇而奮起反抗,到無路可退被迫起義直至為自由義無反顧奮勇向前,他成為一個平民英雄。他始終走在最前面戰鬥,戰鬥的目的是要讓蘇格蘭人民獲得自由,讓所有蘇格蘭人民都能平安地種地成家。他的願望只是這樣,他沒有政治野心,一開始就明白只有羅伯特才能最終統一蘇格蘭。他需要羅伯特也信任羅伯特,因此,當他掀開面罩,看到羅伯特背叛他實際上是背叛了蘇格蘭的時候,他絕望悲傷到說不出一個字,唯有淚水盈眶。其實他可以殺了羅伯特為死去的戰友復仇,但他沒有,是因為他內心深處仍然對這個人抱有希望嗎?所以,當羅伯特要求跟他面談的時候他義無反顧獨自前往。下馬相見的時候兩人都露出真誠的笑容,是故人重逢是英雄相惜是不計前嫌,但,羅伯特這一回跟威廉一樣熱血天真。
可以消滅他的生命,但不能消滅他的精神。事實上威廉並沒有什麼功跡,他只是為這片土地留下為自由而戰的精神和勇氣。羅伯特繼承了他這份精神和勇氣,終于堅定地走上了自己想走的路,完成了威廉未了的心願。這一點最終還是與歷史契合,雖然可能過程有點不盡相同,但這畢竟只是一部電影,並且電影一開頭已經交待了「這個故事與你所知的歷史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