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效應,通俗地說,一般認為,農民是老實憨厚的,老師是知書達理的,這樣機械地歸類事物;它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觀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徵,而忽視個體差異。
《三國演義》中,曾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去拜見孫權,「權見其人……形容古怪,心中不喜」;龐統又見劉備,「玄德見統貌陋,心中不悅」。因而產生不悅情緒。這就是刻板效應在孫權和劉備心中所起的作用,即形象不好的人,應該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華。
現實中,人們一般認為工人豪爽,農民質樸,軍人雷厲風行,知識分子文質彬彬,商人較為精明,諸如此類都是類化的看法,都是人腦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此外,性別、年齡等因素,亦可成為刻板效應對人分類的標準。又例如,按年齡歸類,認為年輕人上進心強,敢說敢幹,而老年人則墨守成規,缺乏進取心;按性別歸類,認為男人總是獨立性強,競爭心強,自信和有抱負;而女性則是依賴性強,起居潔淨,講究容貌,細心軟弱。
刻板效應的利與弊分析。
刻板效應,這種心理過程雖然符合一般認識規律,即人的思維總是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個別:即它是建立在對某類成員個性品質抽象概括認識的基礎上,反映了這類成員的共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故它可以簡化人們的認知過程,有助於對人迅速作出判斷,增強人們在溝通中的適應性。比如,我們在大多情形下,對農民、教師、軍人等人群的分析判斷具有較強的可信度,也為我們與之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如果在沒有充分掌握某一類人全面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就作出概括,往往會形成不符合這一類人的實際特徵的印象。而依據這種印象去評價與判斷人時,又不考慮個人的具體生活經驗,自然就會產生「刻板印象」偏見了。從而阻礙人們對於某類成員新特性的認識,使人認識僵化、保守。一旦形成不正確的刻板印象,用這種定型去衡量一切,就會造成認知上的偏差,如同戴上有色眼鏡去看人,導致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犯這樣或那樣「聰明」的錯誤。比如,上述《三國演義》中對龐統才能錯誤的判斷。
因此,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善於利用刻板效應,又要克服刻板效應可能帶來的弊端:在一般情形下,又沒有調查研究的機會或條件,則利用刻板效應,可以快速認識某類人,為人際交往迅速奠定基礎。但在某種重要情形下,如人才利用、重要事情託付一定要克服刻板效應弊端,做認真調查研究,沒有機會或沒有條件,儘可能創造條件或機會做調查研究之後再做決定;否則,寧可不做決定,以免帶來損失,甚至影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