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形成效應
(一)社會刻板印象
對一群人的特徵或動機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體的特徵歸屬於團體的每一個人,認為他們都具有這種特徵,而無視團體成員的個體差異。這種現象稱為社會刻板效應。例如:很多人認為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輕人是愛衝動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於經商的;英國人是保守的,美國人是熱情的;農民是質樸的,商人是精細的等。
(二)暈輪效應
當我們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徵時,就會對其他特徵作相似判斷,這就是暈輪效應,也稱為光環效應、成見效應。
(三)首因效應
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後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稱為首因效應,也叫最初效應、第一印象。
(四)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指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也叫最近效應。
(五)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因個體具有某種特性而推斷他人也具有與自己相同特性的社會心理現象,即「以己度人」、「將心比心」,認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別人也一定會有類似的言行和需要。
在現實生活中,投射效應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有人總是從好的方面來解釋別人的言論和行為;二是有人總是從壞的方面來解釋別人的言論和行為。
(六)登門檻效應(低球效應)
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其他心理學效應
(一)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又稱霍索恩效應,是心理學上的一種實驗者效應,是指當被觀察者知道自己成為被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傾向的反應。
(二)啟動效應(循序漸進)
啟動效應是指由於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響而使得之後對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變得容易的心理現象。
(三)南風效應(多說溫暖的話,會讓人心理更舒服一些)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拉封丹這則寓意深刻的寓言後來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概念,被稱之為「南風效應」、「南風法則」或「溫暖法則」等。
(四)巴納姆效應(星座效應)
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五)馬太效應(錦上添花與落井下石)
我們傾向於對優秀者表揚鼓勵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暫時落後的學生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馬太效應」在教育工作中存在著消極作用:一是容易使被賞識的學生滋生自負自傲、孤芳自賞的不良情緒,從而脫離群眾,為其他學生所孤立;二是容易使那些不被賞識的學生自卑,甚至自暴自棄,使學生喪失自我發展的最佳心理環境;三是容易造生之間的情緒對立,影響正常的教學工作。
習題演練:個體對他人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也會傾向於肯定其人格品質。這種效應是( )。
A.暈輪效應 B.首因效應 C.近因效應 D.投射效應
答案:A。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