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效應知多少

2020-11-30 中公教師網

印象形成效應

(一)社會刻板印象

對一群人的特徵或動機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體的特徵歸屬於團體的每一個人,認為他們都具有這種特徵,而無視團體成員的個體差異。這種現象稱為社會刻板效應。例如:很多人認為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輕人是愛衝動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於經商的;英國人是保守的,美國人是熱情的;農民是質樸的,商人是精細的等。

(二)暈輪效應

當我們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徵時,就會對其他特徵作相似判斷,這就是暈輪效應,也稱為光環效應、成見效應。

(三)首因效應

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後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稱為首因效應,也叫最初效應、第一印象。

(四)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指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也叫最近效應。

(五)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因個體具有某種特性而推斷他人也具有與自己相同特性的社會心理現象,即「以己度人」、「將心比心」,認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別人也一定會有類似的言行和需要。

在現實生活中,投射效應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有人總是從好的方面來解釋別人的言論和行為;二是有人總是從壞的方面來解釋別人的言論和行為。

(六)登門檻效應(低球效應)

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其他心理學效應

(一)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又稱霍索恩效應,是心理學上的一種實驗者效應,是指當被觀察者知道自己成為被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傾向的反應。

(二)啟動效應(循序漸進)

啟動效應是指由於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響而使得之後對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變得容易的心理現象。

(三)南風效應(多說溫暖的話,會讓人心理更舒服一些)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拉封丹這則寓意深刻的寓言後來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概念,被稱之為「南風效應」、「南風法則」或「溫暖法則」等。

(四)巴納姆效應(星座效應)

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五)馬太效應(錦上添花與落井下石)

我們傾向於對優秀者表揚鼓勵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暫時落後的學生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馬太效應」在教育工作中存在著消極作用:一是容易使被賞識的學生滋生自負自傲、孤芳自賞的不良情緒,從而脫離群眾,為其他學生所孤立;二是容易使那些不被賞識的學生自卑,甚至自暴自棄,使學生喪失自我發展的最佳心理環境;三是容易造生之間的情緒對立,影響正常的教學工作。

習題演練:個體對他人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也會傾向於肯定其人格品質。這種效應是( )。

A.暈輪效應 B.首因效應 C.近因效應 D.投射效應

答案:A。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8個愛情中的心理學效應
    今天跟大家分享8個與愛情相關的有趣的心理學知識,相信這些你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聽說過。只是你不知道他在心理學上有這樣的名字罷了。今天就給大家列出來,看看是否感同身受。1、 戀愛中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在戀愛中的表現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 銷售中的一個心理學現象——賣糖果效應
    糖果效應 心理學上有個糖果效應,來自於心理學家薩勒對一群4歲孩子做的實驗觀察。糖果效應是指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自願延緩或者放棄目前的、較小的滿足,也叫遲延滿足效應。舉個例子,一顆糖在面前,如果能忍住一小時不吃,就能獲得兩顆糖,如果忍不住要馬上吃,就只能吃到這一顆糖。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螞蟻效應:別讓單打獨鬥的壞習毀了你!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心理學:人際交往中的詼諧效應
    林語堂在《論幽默》中解釋:凡善於幽默的人,其諧趣必愈幽隱;而善於鑑賞幽默的人,其欣賞尤在於內心靜默的理會,大有不可與外人道之滋味。與粗鄙的笑話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在人際交往中,適當的幽默,能帶動歡悅的氣氛,更能使你很快成為眾人的焦點。陳毅元帥,有一次出訪亞洲某國,在公眾集會上,一位宗教界的長老代表僧眾向陳毅贈獻佛像。
  • 讓人知之恨晚的七大心理學效應!
    因此,正確地認識、了解、掌握並利用心理效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認識、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效應,你就多了一雙洞察人心的眼睛,減少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迷茫。  習得性無助效應最早由奧弗米爾和西裡格曼發現,後來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被廣泛探討。
  • 5個有用的心理學效應,學完受益匪淺
    3 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於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 從心理學實驗到網際網路產品設計02:利用從眾效應,引導用戶行為
    本文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從眾效應,描述實驗設計並分析結果,展示從眾效應在產品設計中如何應用。一、前言前文中,筆者介紹了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定義和研究方向,追本溯源,我們再來看看心理學的定義和研究目的。心理學是關於個體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研究,既是理論學科,也是應用學科。定義可以拆解為幾個關鍵詞:科學的,行為,個體,心理。
  • 每天學點心理學:糖果效應
    糖果效應 要善於抵制誘惑,不被眼前利益所迷惑 1960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這個實驗是在史丹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進行的。
  •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踢貓效應
    我打算寫個《有趣的心理學規律》系列文章,用來收錄這些規律方便查找。今天來寫第一篇——踢貓效應。 相信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過讓自己惱火的不愉快經歷,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人無緣無故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跟妻子吵了一架,妻子因為憤怒又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便一腳把身邊的貓踢出門外。
  • 每日新書|《圖解世界精英思維》:聰明人都懂的心理學效應
    對各種心理學效應感興趣的初學者;想提高認知能力,開拓思維的人。 ��我為什麼推薦你讀這本書?關於思維方式的書有很多,這本書的特點是從心理學效應的角度,來幫助讀者開拓思維。書中一共提到近70個心理學效應,並且結合中外經典案例,詳盡解釋了每一種心理學定律的內涵及其應用方式。比如情緒ABC理論指的就是:激發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的間接原因,直接原因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
  • 知道這3個心理學效應的,一定是個有故事的人
    我們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心理學的普遍規律,我們自己也深受這些規律的影響,但是可能我們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所以我們無法察覺出來,也無法擺脫其不好影響帶來的危害。我們要有效避免,就得儲備一些相關的心理學知識。今天要為您分享的就是莊晞簡的《你不可不知的60個心理定律》,這本書全是經典心理學效應的乾貨,幫助您對普遍存在的心理學效應有個全面的了解。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人耳的遮蔽效應:如何才能聽到別人的心聲?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拿起來就用。
  • 桑代克定律知多少
    桑代克定律知多少之前我們了解過很多教育學、心理學當中的人物了。這些人物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考察的概率還是比較高的。今天老師就給大家分享一個行為主義理論流派的重要人物:愛德華·桑代克。桑代克是動物心理學的開創者、教育心理學之父也是心理學聯結主義的創始人。代表作為:《教育心理學》。
  • 稟賦效應:生活滿滿的都是心理學的套路
    定義:稟賦效應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也被稱為幼犬效應。舉個例子說明:全世界二手市場都不景氣,買家買不到便宜的東西,賣家又找不到好的買家。如果按照常識有買家也有賣家應該市場很繁榮才對。二手市場不景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 踢貓效應是什麼意思有何危害 心理學踢貓效應的故事和意義
    要說起這個踢貓效應,這是很多人都是聽說過的,這個是一個心理學的名詞了,那麼這個踢貓效應的故事和意義是怎樣的?有什麼危害:  踢貓效應的故事和意義:  1、故事  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
  • 心理學刺蝟效應:請和你身邊的人保持一定距離
    每天5分鐘,從零學心理關注「心理筆記」,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已文 | 壞壞小懶貓 | "刺蝟效應"來源於西方的一則寓言,說的是在寒冷的冬天裡,兩隻刺蝟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教育心理學家根據這一寓言總結出了教育心理學上著名的"刺蝟效應"。這一效應的原理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日常相處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實踐中,不少老師將這一"效應"誤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太大,學生失去了溫暖感,產生了陌生感,因此,教師的教育效果不可能好。
  • 不一樣的心理學:刺蝟效應,最好的關係,是親密有間,和意猶未盡
    講述不一樣的心理學。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14篇——刺蝟效應。要想找到最佳關係的平衡點,就要遵從刺蝟效應。什麼是刺蝟效應?刺蝟效應(Hedgehog Effect)是指刺蝟在天冷時靠攏取暖,但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相互刺傷的現象。
  • 「每天懂一點趣味心理學」最得寸進尺的心裡效應:登門檻效應
    這個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於1966年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檻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實驗過程是這樣的: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勸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順利地登上高處。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
  • 6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暈輪效應—— 「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在生活中,我們一旦對某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在看待他的其他品質時,也會傾向於帶上相似的態度。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它品質或特點,所以也形象地稱之為光環效應。追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