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拿起來就用。
——社群營銷諮詢【 白磚家】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人耳的遮蔽效應:要想聽到別人的心聲,你必須學會閉嘴
要想聽到別人的心聲,你必須學會閉嘴。——美國心理學家H·盧維斯
【理論解析】
在自然界,我們經常會接觸到「遮蔽現象」,比如強信號會遮蔽鄰近頻率的弱信號;在安靜的房間中,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見,可到了大街上,就算手機音量調到最大,來電時也未必能聽見,而手機的聲音確確實實是存在的,原因就是被周圍更大的聲音遮蔽了。
其實這種效應也存在人際交往之中,比如在我們和對方交談某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成見,別人再怎麼說我們也不會同意對方的說法。
正如我們正專心和別人聊天之時,任憑第三者如何喊叫,我們也可能會聽不到。別人的意見是正確的,只是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而已。正如第三者喊叫的聲音是客觀存在的,只是我們的心放在了交談上面,遮蔽了第三者的喊叫而已。
由此可見,在人際交往中,如果自我意識太重,則很可能不能準確地了解別人的想法。換一個角度來說,要想真正全方位地解讀對方,給自己一個全新的認識,那麼就應該適當地「遮蔽」自我意識,給對方思想、想法、建議留一個空白之地。這樣才能促進雙方和諧共處,才能真正傾聽對方的心聲,才能了解別人的想法。否則,就會給自己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
(1)無法傾聽別人的心聲。
(2)固執,不聽別人的勸告。
【操作務實】
李雲明在雲南一家銷售公司連續工作了三年之後終於被聘為銷售經理。新官上任之初,和所有人想像的一樣,李雲明很想將「三把火」燒起來,於是,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整頓,從制度到規則、從薪金到獎金,在李雲明的心目中,只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銷售部的業績才能得到提高。
可是事與願違,經過李雲明整頓的銷售部並沒有像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有所改善,甚至員工還頗有怨言,業績不僅沒有提升,反而開始有所下降。
這是為什麼呢?李雲明不得而知,漸漸地李雲明和下屬關係變得異常緊張,在暗地裡已經出現了對抗情緒。如果這種情況不及時解除,一場大的衝突將在所難免。正在李雲明不知所措的時候,他見到了已經外調到分公司任經理的原來的銷售部經理,原經理告訴李雲明,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在你身上,你的主觀意識太強,導致了你不能傾聽到別人的意見。而要想解決這種情況,也只有一個辦法:閉嘴,然後聽。
這時,李雲明才發現了問題所在:李雲明對公司具體的業務情況了解不少,但是對於管理情況卻懂得很少,只是憑藉著自己的一腔熱情去做,自然會出現差錯。最終,他聽從了原經理的建議,開始閉嘴,傾聽。
有一位銷售人員向他匯報工作情況並徵求具體建議。儘管無法提供具體的指導意見,但是李雲明卻是一個善於傾聽的高手,他問手下的那個銷售人員:「小許,以你的經驗,怎麼看這個問題?」小許對於領導詢問自己感到很高興,便高興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解決方案。
李雲明從中聽出事情的來龍去脈,心裡了解個大概,憑藉自己多年的銷售經驗迅速想出了一套可行性方案,然後手下的員工滿意地離開了。經過這樣一種傾聽式的業務磨合,李雲明對業務很快熟悉起來,敵對情緒開始漸漸小事,並且手下的銷售人員也認可他是一名優秀的銷售經理。
李雲明在擔任經理之初,對於公司的管理情況不熟悉。應對這一常見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傾聽,從而贏得員工的信任,也使自己和員工拉近了距離,贏得了好人緣。
【運用要點】
正如案例中李雲明遇到的情況一樣,如果主觀意識太強,就不能聽從別人的勸說和意見,只有真正做到「閉嘴、然後傾聽」,我們才能擯除內心的想法、倒空自己,才能裝進別人的意見和想法。想要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要想了解別人的想法,逃離「人耳的遮蔽效應」的影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克服諸多的主觀障礙:
1.放棄個人偏見。
即使是思想最無偏見的人也不能保證心存偏見的情況發生,而一旦個人偏見佔據了溝通的過程,那麼就會阻礙對信息傳播的接受程度,從而無法獲得準確的信息。由此可見,儘量避免對人對事的個人偏見,是傾聽的關鍵所在。
2.避免先入為主。
有些時候,第一印象的好壞容易決定傾聽者的態度和想法。在傾聽的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屬於對方最先提出的觀點了,若是這個觀點與傾聽者的觀點大相逕庭的話,那麼就容易產生牴觸的情緒,而不願意繼續認真聽下去。傾聽者要注意避免受到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的影響。
3.避免以自我為中心。
大多數人都只習慣於關注自我,這樣在傾聽的過程中,過於他人提出的觀點,如果與自己一致,便會喜於接受,願意聽下去,一旦出現了不同意自己意見的情況,就容易置若罔聞,沉浸在自己的觀點中,這樣在很大程度上便會錯過了與他人溝通的機會,影響彼此的交往。
4.聽話不要自以為是,要聽清對方的真實意思。
很多人在聽話的時候總是自以為是地去聽,並不是按說話人的原意去聽的,在聽到一個意思的時候,總是願意加上自己的解釋,而這種解釋往往是無的放矢。比如說:「小王是個好人,但是……」在說話人還沒有說出「但是」的內容的時候,聽話人就已經強行為它安上了自己的內容「但是,他身上的缺點也不少!」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說話人原本的意思是:「小王是個好人,但是他卻很早就離開這個地方了。」
【生活智慧】
自我意識過於強大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它只會讓自己的深陷自己的聲音當中而不能自拔,對於別人的建議、意見充耳不聞,把別人的話當成耳邊風。這在交際場合,是對別人的一種不尊重。自然而然,這樣的人同樣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