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人耳的遮蔽效應:如何才能聽到別人的心聲?

2021-01-09 白山專欄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拿起來就用。

——社群營銷諮詢【 白磚家】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人耳的遮蔽效應:要想聽到別人的心聲,你必須學會閉嘴

要想聽到別人的心聲,你必須學會閉嘴。——美國心理學家H·盧維斯

【理論解析】

在自然界,我們經常會接觸到「遮蔽現象」,比如強信號會遮蔽鄰近頻率的弱信號;在安靜的房間中,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見,可到了大街上,就算手機音量調到最大,來電時也未必能聽見,而手機的聲音確確實實是存在的,原因就是被周圍更大的聲音遮蔽了。

其實這種效應也存在人際交往之中,比如在我們和對方交談某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成見,別人再怎麼說我們也不會同意對方的說法。

正如我們正專心和別人聊天之時,任憑第三者如何喊叫,我們也可能會聽不到。別人的意見是正確的,只是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而已。正如第三者喊叫的聲音是客觀存在的,只是我們的心放在了交談上面,遮蔽了第三者的喊叫而已。

由此可見,在人際交往中,如果自我意識太重,則很可能不能準確地了解別人的想法。換一個角度來說,要想真正全方位地解讀對方,給自己一個全新的認識,那麼就應該適當地「遮蔽」自我意識,給對方思想、想法、建議留一個空白之地。這樣才能促進雙方和諧共處,才能真正傾聽對方的心聲,才能了解別人的想法。否則,就會給自己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

(1)無法傾聽別人的心聲。

(2)固執,不聽別人的勸告。

【操作務實】

李雲明在雲南一家銷售公司連續工作了三年之後終於被聘為銷售經理。新官上任之初,和所有人想像的一樣,李雲明很想將「三把火」燒起來,於是,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整頓,從制度到規則、從薪金到獎金,在李雲明的心目中,只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銷售部的業績才能得到提高。

可是事與願違,經過李雲明整頓的銷售部並沒有像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有所改善,甚至員工還頗有怨言,業績不僅沒有提升,反而開始有所下降。

這是為什麼呢?李雲明不得而知,漸漸地李雲明和下屬關係變得異常緊張,在暗地裡已經出現了對抗情緒。如果這種情況不及時解除,一場大的衝突將在所難免。正在李雲明不知所措的時候,他見到了已經外調到分公司任經理的原來的銷售部經理,原經理告訴李雲明,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在你身上,你的主觀意識太強,導致了你不能傾聽到別人的意見。而要想解決這種情況,也只有一個辦法:閉嘴,然後聽。

這時,李雲明才發現了問題所在:李雲明對公司具體的業務情況了解不少,但是對於管理情況卻懂得很少,只是憑藉著自己的一腔熱情去做,自然會出現差錯。最終,他聽從了原經理的建議,開始閉嘴,傾聽。

有一位銷售人員向他匯報工作情況並徵求具體建議。儘管無法提供具體的指導意見,但是李雲明卻是一個善於傾聽的高手,他問手下的那個銷售人員:「小許,以你的經驗,怎麼看這個問題?」小許對於領導詢問自己感到很高興,便高興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解決方案。

李雲明從中聽出事情的來龍去脈,心裡了解個大概,憑藉自己多年的銷售經驗迅速想出了一套可行性方案,然後手下的員工滿意地離開了。經過這樣一種傾聽式的業務磨合,李雲明對業務很快熟悉起來,敵對情緒開始漸漸小事,並且手下的銷售人員也認可他是一名優秀的銷售經理。

李雲明在擔任經理之初,對於公司的管理情況不熟悉。應對這一常見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傾聽,從而贏得員工的信任,也使自己和員工拉近了距離,贏得了好人緣。

【運用要點】

正如案例中李雲明遇到的情況一樣,如果主觀意識太強,就不能聽從別人的勸說和意見,只有真正做到「閉嘴、然後傾聽」,我們才能擯除內心的想法、倒空自己,才能裝進別人的意見和想法。想要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要想了解別人的想法,逃離「人耳的遮蔽效應」的影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克服諸多的主觀障礙:

1.放棄個人偏見。

即使是思想最無偏見的人也不能保證心存偏見的情況發生,而一旦個人偏見佔據了溝通的過程,那麼就會阻礙對信息傳播的接受程度,從而無法獲得準確的信息。由此可見,儘量避免對人對事的個人偏見,是傾聽的關鍵所在。

2.避免先入為主。

有些時候,第一印象的好壞容易決定傾聽者的態度和想法。在傾聽的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屬於對方最先提出的觀點了,若是這個觀點與傾聽者的觀點大相逕庭的話,那麼就容易產生牴觸的情緒,而不願意繼續認真聽下去。傾聽者要注意避免受到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的影響。

3.避免以自我為中心。

大多數人都只習慣於關注自我,這樣在傾聽的過程中,過於他人提出的觀點,如果與自己一致,便會喜於接受,願意聽下去,一旦出現了不同意自己意見的情況,就容易置若罔聞,沉浸在自己的觀點中,這樣在很大程度上便會錯過了與他人溝通的機會,影響彼此的交往。

4.聽話不要自以為是,要聽清對方的真實意思。

很多人在聽話的時候總是自以為是地去聽,並不是按說話人的原意去聽的,在聽到一個意思的時候,總是願意加上自己的解釋,而這種解釋往往是無的放矢。比如說:「小王是個好人,但是……」在說話人還沒有說出「但是」的內容的時候,聽話人就已經強行為它安上了自己的內容「但是,他身上的缺點也不少!」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說話人原本的意思是:「小王是個好人,但是他卻很早就離開這個地方了。」

【生活智慧】

自我意識過於強大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它只會讓自己的深陷自己的聲音當中而不能自拔,對於別人的建議、意見充耳不聞,把別人的話當成耳邊風。這在交際場合,是對別人的一種不尊重。自然而然,這樣的人同樣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相關焦點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螞蟻效應:別讓單打獨鬥的壞習毀了你!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如何拒絕別人,不傷朋友和氣的技術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拿起來就用。
  • 人耳聽覺七大效應
    掩蔽效應在生活中很常見,我們在公交車上說話需要很大聲,對方才能聽清,這是因為公交車發動機的噪聲將我們的話音掩蔽,公交車發動機的噪音成為掩蔽聲,我們的話音成了被掩蔽聲。    人耳的雙耳效應,顧名思義,一定是和人的兩隻耳朵都有關係,不是一隻耳朵的事情。雙耳效應,告訴我們人為什麼會有兩隻耳朵?又為什麼會一左一右長期分開?    所謂雙耳效應,是指人耳對於外界聲音方位的辨別特性。比如在交響樂現場聆聽,閉上雙眼後,用兩隻耳朵仔細聆聽,你會聽出每一種樂器所處樂隊的位置,弦樂器大概在前方,管樂器在中央,打擊樂器在後方等等。
  • 用心理學解讀《小孩》中凱文受「踢貓效應」產生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在文章第二部分,我將從兩個故事出發,談談「踢貓效應」產生的深層原因,以及如何擺脫它帶來的影響;文章最後,我將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和心理學知識,談談如何父母該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成為「踢貓效應」中的受害者。01、凱文身上的「踢貓效應」到底是什麼?
  • 每日新書|《圖解世界精英思維》:聰明人都懂的心理學效應
    近70個心理學效應,圖解形式深度剖析;打破固定思維,用成長的角度看問題;用八個主題,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 ��這本書適合誰讀?/ 123卡瑞爾公式:接受最壞的情況,追求最好的結果 / 128踢貓效應:不要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 132情緒ABC理論:從積極的角度看問題,收穫不一樣的心情 / 136蘑菇效應:靜待花開的日子需要不焦不躁 / 141第五章 格局思維:決定你上限的不僅是能力
  • 知道這3個心理學效應的,一定是個有故事的人
    我們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心理學的普遍規律,我們自己也深受這些規律的影響,但是可能我們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所以我們無法察覺出來,也無法擺脫其不好影響帶來的危害。我們要有效避免,就得儲備一些相關的心理學知識。今天要為您分享的就是莊晞簡的《你不可不知的60個心理定律》,這本書全是經典心理學效應的乾貨,幫助您對普遍存在的心理學效應有個全面的了解。
  • 如何讓一個人對你長久留戀?懂得用「暈輪」效應
    如何讓自己的感情更持久,更雋永,想必是每個人都想要知道的。心理學範疇裡有一個說法叫做「暈輪效應」。指的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最初產生一些印象後,往往就會有所推斷,不斷強化這樣的印象。說白了,就是你給對方的印象,如何可以長久保持正面的效果。那麼,用到感情方面,如何讓一個人對你長久留戀?要懂得用「暈輪」效應。
  • 【薦讀】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1飛輪效應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時總是異常艱難?面對工作,總覺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還會焦慮和神經衰弱?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踢貓效應
    我打算寫個《有趣的心理學規律》系列文章,用來收錄這些規律方便查找。今天來寫第一篇——踢貓效應。 相信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過讓自己惱火的不愉快經歷,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人無緣無故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跟妻子吵了一架,妻子因為憤怒又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便一腳把身邊的貓踢出門外。
  • 心理學中的效應知多少
    印象形成效應(一)社會刻板印象對一群人的特徵或動機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體的特徵歸屬於團體的每一個人,認為他們都具有這種特徵,而無視團體成員的個體差異。這種現象稱為社會刻板效應。例如:很多人認為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輕人是愛衝動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於經商的;英國人是保守的,美國人是熱情的;農民是質樸的,商人是精細的等。(二)暈輪效應當我們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徵時,就會對其他特徵作相似判斷,這就是暈輪效應,也稱為光環效應、成見效應。
  • 如何吐槽才能不傷害到別人?讓心理學教給你幽默的藝術
    其實原因很簡單,它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門術語,叫作犯錯誤效應。生活裡受人歡迎的,往往並不是那些極其完美、挑不出半點瑕疵的人;相反,如果一個人有才華,同時也會犯點小錯誤,會極大增強他的吸引力。
  • 5個有用的心理學效應,學完受益匪淺
    1 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一般說來,兒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 水滿則溢,愛滿則傷,這三個心理學效應都在告誡我們同一個道理
    但至少可以做到如何避免讓愛情傷自己傷得太深。 在這個愛情動蕩的時代,愛一個人,愛七分就好了,留三分去愛自己吧。 在心理學上,有三個關於人性的心理效應,都在告誡我們同一個道理:水滿則溢,愛滿則傷。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心理學:總盯著別人的缺點看是什麼心理?
    總盯著別人的缺點,專挑別人的缺點,導致自己看誰都不順眼,主要涉及五個心理學原理——即近因效應、暈輪效應、視網膜效應、認知偏差、暗示效應。當我們看到一個缺點時,就會盯著周圍人是否有這個缺點,專挑別人的缺點,看誰都不順眼。近因效應、暈輪效應、視網膜效應導致我們產生了認知偏差。
  • 心理學的6個經典實用心理效應,讓你的生活事半功倍
    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六條著名的心理學效應歡迎關注點點訂閱一起長知識第一個暈輪效應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在生活中我們一旦對某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在看待他的其他品質時也會傾向於帶上相似的態度
  • 銷售中的一個心理學現象——賣糖果效應
    糖果效應 心理學上有個糖果效應,來自於心理學家薩勒對一群4歲孩子做的實驗觀察。糖果效應是指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自願延緩或者放棄目前的、較小的滿足,也叫遲延滿足效應。舉個例子,一顆糖在面前,如果能忍住一小時不吃,就能獲得兩顆糖,如果忍不住要馬上吃,就只能吃到這一顆糖。
  • 每周心理學|踢貓效應
    貓逃到街上,撲向行人…… 踢貓效應是如何產生的? 一般而言,人的情緒會受到環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使他選擇下屬或無法還擊的弱者發洩,這樣就會形成一條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
  • 同樣是自己的聲音,為什麼我們聽到的和別人聽到的不同?
    你聽到過自己的聲音嗎?實際上,你聽到的自己聲音和別人聽到聲音是有所不同的,但可惜的是,你一輩子也無法聽到別人耳中你的聲音。聲音的傳遞聲音,其實是振動產生的聲波,而且聲音的傳遞需要介質,在不同的介質下,聲音傳播的速度也不同。
  • 稟賦效應:生活滿滿的都是心理學的套路
    定義:稟賦效應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也被稱為幼犬效應。舉個例子說明:全世界二手市場都不景氣,買家買不到便宜的東西,賣家又找不到好的買家。如果按照常識有買家也有賣家應該市場很繁榮才對。二手市場不景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